乳腺黏液癌病理特点、Gli1蛋白表达及与核磁共振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2024-05-12岳彩云李锁严
岳彩云李锁严
1 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274200; 2 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
核磁共振是目前诊断效能较高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且具有无辐射的优势,是临床推广安全且精准度高的诊断技术。近年来,核磁共振广泛应用于乳腺癌诊断中,相关研究指出[1],该诊断技术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因而诊断乳腺癌的效能良好。乳腺黏液癌是较为少报道的乳腺癌类型,目前临床最精准的诊断方式是通过抽取病灶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进而有效地对肿瘤性质、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还可通过测定病灶组织的Gli1蛋白表达水平方式预测患者预后情况[2-3]。但是病理学诊断属于有创操作,部分患者还是较难接受,因而寻求一个无创且准确率高的诊断方式十分必要。基于此,本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90例乳腺黏液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元线性回顾分析法分析乳腺黏液癌病理分型和Gli1蛋白与核磁共振表现的相关性,探讨核磁共振在评估病理特点和Gli1蛋白表达水平方面的意义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90例乳腺黏液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患者,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9.76±11.37)岁;左侧发病47例,右侧发病43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乳腺活检,具体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局麻后,在超声引导下将空芯针穿刺到乳腺肿块中抽取样本进行检测,为提高样本抽取准确性,根据实际需求每位患者进行2~6次反复抽取,抽取出样本转送至病理科进行观察分析。 所有患者均进行Gli1蛋白表达水平测定,具体检测方法:抽取患者病灶组织进行切片观察,应用兔抗人Gli1浓缩型多克隆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PV9 000二步法进行染色定性,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细胞占比,若占比≥20%表示为Gli1蛋白表达水平呈阳性结果,反之,若占比<20%表示为Gli1蛋白表达水平呈阴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核磁共振检查,具体检查方法:应用飞利浦 Ingenia Ambition1.5T全数字磁共振机进行检查,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使得双乳自然下垂并防止在乳腺专用的线圈内,先进行常规扫描后注射对比剂进行5个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然后将图像传送到后处理工作站中进行处理,获取肿瘤大小(<3cm、≥3cm)、肿瘤形态(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肿瘤边缘(毛刺、尖锐/清晰、不清晰)、T1WI信号(低、等,混杂高)、T2WI抑脂信号(均匀高、混杂高、等)、内部增强(环形、暗分隔、强化分隔、均匀、不均匀)、TIC曲线(上升型、平台型、下降型)、ADC值(≥1.35×10-3mm2/s,<1.35×10-3mm2/s)及有无钙化等表现信息。
1.3 观察指标 根据乳腺活检结果将90例患者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两组,根据Gli1蛋白表达水平测定分为Gli1蛋白阳性和Gli1蛋白阴性两组,观察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的核磁共振表现和不同核磁共振表现患者的Gli1蛋白表达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n(%)],应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相关性,检验水准为α=0.05。,即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腺活检结果 所有患者的病理组织均为半透明胶冻样黏稠物质,镜下观察到癌细胞的体积呈轻微增大形态,可观察到轻度异型细胞,细胞呈乳头状排列或三维立体球团样紧密排列,并可观察到大量的黏液样物质呈湖泊状分布,癌细胞团如小岛形态漂浮在黏液湖上。其中64例为单纯型,病理形态如上所述;26例为混合型,在上述病理形态基础上,可观察到浸润性的导管癌细胞。比较发现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的核磁共振表现发现,单纯型和混合型的肿瘤形态、肿瘤边缘、T2WI抑脂信号、内部增强、TIC曲线、ADC值、钙化等核磁共振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病理分型患者核磁共振表现[n(%)]
2.2 Gli1蛋白阳性检测结果 通过检测发现,Gli1蛋白阳性患者共52例,Gli1蛋白阴性患者共38例。比较发现不同Gli1蛋白表达水平患者的核磁共振表现发现,Gli1蛋白阳性和Gli1蛋白阴性的肿瘤边缘、T2WI抑脂信号、内部增强、TIC曲线、ADC值、钙化等核磁共振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核磁共振表现患者Gli1蛋白表达水平[n(%)]
3 讨论
乳腺黏液癌不是高发乳腺癌类型,因而临床相关报道较少,该类型乳腺癌主要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部位,是一种浸润性的乳腺癌,可根据细胞外黏液的病理特点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两个类型[4]。该类型乳腺癌具有独特的病理学表现,在本次研究中,通过镜下分析患者的病灶组织病理学形态发现,患者病灶组织中存在大量的黏液样物质,且癌细胞团如小岛形态漂浮在黏液聚集形成的湖泊上面。乳腺癌是具有较高异质性的肿瘤性疾病,涵盖了多种的生物学行为和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因而明确其病理学分型和生物学行为对于疾病治疗方案的设计及近远期疗效的预测十分重要[5]。但是病理学诊断具有有创性、重复操作性低等局限性,且结果获取时间较长,不适用临床疾病的重复检查和跟踪随访,因而需要寻求一个可重复操作、便捷准确的技术辅助临床诊断和随访。
核磁共振是临床公认最安全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与X线、CT等影像学诊断技术相比,该技术并不会在诊断过程中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辐射影响,且组织穿透率和软组织分辨率极高,诊断效能较高。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病理分型的乳腺黏液癌患者的核磁共振表现发现部分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且经多元线性回顾分析发现单纯型和混合型与肿瘤形态、肿瘤边缘、T2WI抑脂信号、内部增强、TIC曲线、ADC值、钙化等核磁共振表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型乳腺黏液癌患者核磁共振显示的肿瘤形态多以类圆形/分叶状为主,肿瘤边缘呈尖锐/清晰,T2WI抑脂信号呈均匀高和混杂高,内部增强呈环形,TIC曲线呈上升型和平台型,ADC值≥1.35×10-3mm2/s,且大部分患者病灶无钙化情况,与马少君等[6]研究结论相似。分析原因是,单纯型乳腺黏液癌会分泌出大量的黏液,进而导致肿瘤的生长范围和速度受限,因而形态和边缘都比较规则和清晰,且黏液会产生复杂的黏蛋白,导致T2WI抑脂信号以高信号为主,内部增强呈环形。此外,TIC曲线主要与黏液分泌量相关,而单纯型黏液分泌是呈上升趋势,因为TIC曲线多以上升型为主,少数可见平台型。ADC值主要用来描述组织结构中水分子弥散的快慢,研究显示大多数患者的单纯型乳腺黏液癌ADC值≥1.35×10-3mm2/s,这主要是因为单纯型乳腺黏液癌患者分泌黏液过多降低了水分子的弥散速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混合型乳腺黏液癌患者的肿瘤形态呈不规则,肿瘤边缘呈毛刺,T2WI抑脂信号呈混杂高,内部增强呈环形,TIC曲线呈平台型,ADC值<1.35×10-3mm2/s,大部分病灶钙化明显,与芮春朵等人[7]研究结论相似。分析原因是,黏液在乳腺癌黏液患者疾病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生长速度的效果,可减缓癌细胞扩散速度,降低导管内扩散情况,而混合型乳腺黏液癌黏液分泌较慢且含量稳定,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黏液分泌量减少的情况,因此导致肿瘤生长形态变得不规则,加上容易扩散的原因导致边缘呈毛刺状。此外,混合型和单纯型最大的区别在于ADC值,大部分的混合型乳腺黏液癌患者ADC值<1.35×10-3mm2/s,分析原因是黏液含量较低,因而对水分子的弥散阻力减少,使得肿瘤组织结构中水分子弥散速度较快。
本研究还对Gli1蛋白与核磁共振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Gli1蛋白阳性与T2WI抑脂信号呈混杂高、内部增强呈环形、TIC曲线呈平台型、ADC值≥1.35×10-3mm2/s和ADC值<1.35×10-3mm2/s、有钙化等核磁共振表现具有相关性(P<0.05),Gli1蛋白阴性与肿瘤边缘呈尖锐/清晰、T2WI抑脂信号呈均匀高和等、内部增强呈环形和不均匀、TIC曲线呈上升型、ADC值<1.35×10-3mm2/s、无钙化等核磁共振表现具有相关性(P<0.05),Gli1蛋白阳性和Gli1蛋白阴性的部分核磁共振存在明显差异(P<0.05),考虑与Gli1蛋白表达水平预测肿瘤性疾病预后相关。相关研究指出[8],Gli1蛋白阳性的肿瘤性疾病患者的恶化程度大于Gli1蛋白阴性。罗勇等人[9]研究发现,恶性乳腺癌患者病灶形态以不规则为主,边缘不清晰且多见毛刺状,且钙化明显,核磁共振征象显示形态不规则、环形强化、TIC曲线呈平台型。胡春玲[10]研究指出,乳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ADC值较低,而存在淋巴结转移表示肿瘤恶化情况比较严重。因此,通过核磁共振的征象可大致对Gli1蛋白表达情况进行预测。
综上所述,应用核磁共振诊断乳腺黏液癌可通过对比肿瘤形态、肿瘤边缘、T2WI抑脂信号、内部增强、TIC曲线、ADC值、钙化等核磁共振表现对病理分型进行鉴别诊断,并可通过分析对比肿瘤边缘、T2WI抑脂信号、内部增强、TIC曲线、ADC值、钙化等核磁共振表现对预测Gli1蛋白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