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作文试题的审题思维
2024-05-12陈剑泉
陈剑泉
摘 要 新课程强调素养教育之后,新高考便由“解答试题”转向了“解决问题”。新高考的作文试题也转向了对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考查。其中,发现问题意味着作文试题情境里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因此学生要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就需要从作文试题情境中发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这一过程就是作文的审题,笔者归纳出了5种提问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审题,分别是:针对重要内容提问、针对形成原因提问、针对学生身份提问、针对比喻句子提问、针对时代背景提问。
关键词 试题情境 发现问题 审题思维 新高考作文
目前高考已由“解答试题”转向了“解决问题”。高考不只是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更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即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借助学科思维来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素养。高考转向“解决问题”之后,学生完成作文试题实际上就是解决作文试题情境所提出的问题,只不过是以写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然而,作文试题所设置的情境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学生只有从情境里发现了要解决的问题,才能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看法,發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等。若学生无法从情境里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把要解决的问题理解错了,则学生的作文会出现偏题现象。那么如何从作文试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呢?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作文的审题思维。本文以近三年的高考真题为研究对象,归纳了5种作文试题的审题思维方法。
一、试题再现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3年全国甲卷)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3年全国乙卷)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3年全国新高考Ⅱ卷)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5.写作。(2023年上海卷)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全国甲卷)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新高考Ⅰ卷)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1年新高考Ⅰ卷)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二、发现问题
第1题需要学生真正回答的问题。
“时间的仆人”是什么意思?人为什么不能活成时间的仆人而要活成时间的主人?人如果不想活成时间的仆人该如何对待技术?技术对于人们掌控时间有什么利与弊?作为高中生的你该如何认识技术、时间、生命价值之间的关系?
写作关键词:技术(工具)、时间、生命价值
第2题需要学生真正回答的问题。
材料的第一段话蕴含了什么道理?材料的第二段话蕴含了什么道理?两段话所蕴含的道理有什么关系?两段话中哪一段是重心,得出了什么结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蕴含的这些道理体现了国家治理发展的什么理念?作为高中生的你在这些治国理念指导下该如何行为?
写作关键词:成人成己、美美与共、共同富裕
第3题需要学生真正回答的问题。
“好的故事”指代什么?为什么“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什么样的“故事”才能称得上“好的故事”?根据“好的故事”的标准,作为高中生的你该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
写作关键词:个人成长、民族发展、发奋图强
第4题需要学生真正回答的问题。
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安静一下不被打扰”这句话有什么意蕴?当代青少年在学习、生活方面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为什么有时候要给青少年提供独立空间,让其放松,沉淀,成长?
写作关键词:干预、独立、自悟
第5题需要学生真正回答的问题。
“陌生世界”具体可以指哪些方面?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除了好奇心不可少以外,还需要哪些重要元素?这些元素与好奇心一起对于一个人去探索陌生世界分别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相互配合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些元素将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持续去探索陌生世界?
写作关键词:陌生世界、好奇心、乐意探索
第6题需要学生真正回答的问题。
对于给出的材料,作者是否强调了哪个命名更好?对于材料后面的议论,命题人是否对“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三种命名形式有所倾向?“移用”“借鉴”“独创”各自适合哪些情形?“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句话要求学生如何根据行为的目的来选择“移用”“借鉴”“独创”方式?
写作关键词:移用借鉴独创、不同艺术效果、目的导向
第7题需要学生真正回答的问题。
“本手”“妙手”“俗手”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常常指代什么?为什么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下出“俗手”的原因是什么?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作为高中生的你该如何辩证地对待这三者?
写作关键词:本手妙手俗手、三者辩证关系、当下行为
第8题需要学生真正回答的问题。
毛泽东所论及的“体育之效”可以指代生活、工作、学习的哪些方面?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为什么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生活、工作、学习中强弱之间转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作为高中生的你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影响因素来使自己变得强大?
写作关键词:强弱转化、转化因素、合理趋避
三、审题思维方法提炼
作文的审题是针对作文材料和命题者的评论去发现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的过程。笔者提炼出以下5种审题方法。
1.针对重要内容提问
材料的重要内容是指材料的核心内容、关键内容,常常出现在体现作者意图的句子中。这些句子,大多是抒情句、议论句,常常处于段落开头的中心句、段落结尾的总结句或转折连词后面的句子中。凡是材料型作文题,都需要通过对材料的重要内容进行提问的方式来审题。第1题材料的重点内容是转折词“但”之后连接着的内容“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根据这个重点内容可知,材料已经蕴含着这样一个观点:人应该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能成为时间的仆人。所以我们可以提问“人为什么不能活成时间的仆人而要活成时间的主人?”第2题材料的两段话中,第一段是举例,第二段是结论,第二段才是材料的重心。根据重心,材料的观点已经被确定了,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可提出问题“两段话中哪一段是重心,得出了什么结论?”第3題材料的重心是最后一句话“(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所以针对重心我们可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故事才能称得上‘好的故事?”第4题材料的重心当在最后一句“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所以我们可提出问题“当代青少年在学习、生活方面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第5题材料的重心是“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这意味着除了好奇心,还有其他因素,所以我们可围绕重心提出问题“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除了好奇心不可少以外,还需要哪些重要元素?”第6题材料的重心是最后对材料的点评,而点评的关键句为“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即“移用”“借鉴”“独创”只要用得恰当都会产生好的艺术效果,三者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所以我们根据材料重心可提出问题“对于给出的材料,作者是否强调了哪个命名更好?”“对于材料后面的议论,命题人是否对‘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三种命名形式有所倾向?”第7题材料的重心是: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要避免下出“俗手”,但俗手形成的原因是对本手的理解不深刻。所以针对材料重心我们可提出问题“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第8题材料的重心是“因此”之后的结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所以我们可提出问题“生活、工作、学习中强弱之间转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针对形成原因提问
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依据,要让别人承认结论,就需要梳理得出结论的前提及推理过程。所以针对结论的形成原因提问,是关系型材料作文的比较好的审题方式。第1题的结论为“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原因是句中的“此”,指代“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这一现象,所以针对这个形成原因我们可提出问题“人如果不想活成时间的仆人该如何对待技术?”“技术对于人们掌控时间有什么利与弊?”第3题的结论是“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针对其形成原因我们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第5题的结论是“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除了好奇心,还有其它因素),针对形成原因我们可提出问题“这些元素与好奇心一起对于一个人去探索陌生世界分别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它们相互配合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些元素,人会怎么样?”第6题的结论是“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针对其形成原因我们可提出问题“‘移用‘借鉴‘独创各自适合哪些情形?”第7题的结论是“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针对结论形成原因我们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下出“俗手”的原因是什么?” 第8题的结论是“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针对结论形成的原因我们可提出问题“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为什么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
3.针对学生身份提问
最近几年的作文试题,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某种现象的感悟和思考。这就需要学生结合材料针对自己的高中生身份提问,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情感态度、方式和方法等。对第1题我们可提出问题“作为高中生的你该如何认识技术、时间、生命价值的关系?”对第2题我们可提出问题“作为高中生的你在这些治国理念指导下该如何行为?”对第3题我们可提出问题“作为高中生的你该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对第5题我们可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持续去探索陌生世界?”对第6题我们可提出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句话要求学生如何根据行为的目的来选择‘移用‘借鉴‘独创方式?”对第7题我们可提出问题“作为高中生的你该如何辩证地对待这三者?”对第8题我们可提出问题“作为高中生的你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影响因素来使自己变得强大?”
4.针对比喻句子提问
材料作文有时会现一些比喻句,这就需要学生将比喻句的本体找出来,再进一步思考问题,否则便可能理解不了材料想透露的重要信息。为了找到本体,学生需要针对比喻句进行提问。第1题中,针对比喻句我们可提出问题“‘时间的仆人是什么意思?”第2题中,针对比喻句我们可提出问题“材料的第一段话蕴含了什么道理?”“材料的第二段话蕴含了什么道理?”第3题中,针对比喻句我们可提出问题“‘好的故事指代什么?”第5題中,针对比喻句我们可提出问题“‘陌生世界具体可以指哪些方面?”第7题中,针对比喻句我们可提出问题“‘本手‘妙手‘俗手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常常指代什么?”第8题中,针对比喻句我们可提出问题“毛泽东所论及的‘体育之效可以指代生活、工作、学习的哪些方面?”
5.针对时代背景提问
有些材料作文题具有时代倾向性,这就暗示学生要针对当今时代背景提问,作文要结合当今时代来写,否则便有脱离时代之嫌,导致作文降等。第2题中,针对时代背景我们可提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蕴含的这些道理体现了国家治理发展的什么理念?”第4题中,针对时代背景我们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要给青少年提供独立空间,让其放松,沉淀,成长?”
以上只是归纳了作文审题的部分思维方法,更多的思维方法还需要专家们进一步提炼和归纳。学生只有学会了从作文试题情境中发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写出的作文才可能切合题意。
[作者通联:成都市双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