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发展观下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
2024-05-12邹玉友丁小雨张静
邹玉友 丁小雨 张静
摘 要: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服务农业强国和教育强国“双重战略”的应然选择。立足新发展阶段特征,把握发展新机遇亟须培养时代新农人;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标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理念,拓展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深度和广度;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与国际接轨,积极推动世界农业强国建设,为世界农林教育改革与实践贡献中国方案。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农科;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34-03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实际而作出的论断、提出的理念和部署的战略。农林高校作为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承担着培养知农爱农人才的时代任务,肩负服务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自2019年国家教育部全面启动新农科建设,奏响了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系统地擘画了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的总体框架和举措。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农业强国战略的加速演进,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亟须契合“三新”发展观来提升新农科站位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内涵式发展”有别于传统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更注重质量提升以及文化、学科等属性特色化发展[1]。这要求农林高校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调动传统农科多方优势,扎根祖国大地,深入“三农”领域探究新农科发展内核,以建设世界高等农林教育强国为目标,牢固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新发展理念,促进农科理念创新、动力协调、视野开放、目标明确,从双循环视角出发打开农林教育新格局,培养一批知农科、爱农业、敬农民的新型农科人才,建设面向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等农林产业发展前沿的新兴涉农专业,推进农科专业从多到强、从强到优的内涵式发展,培养出“一懂两爱”的卓越农林人才,完成高等农林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诉求。
一、以新发展阶段审视新农科内涵式发展的
目标使命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2]。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新发展阶段各项工作的基础重心,促进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农业强国的核心议题。新农科建设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和使命,聚焦人才培养目标问题,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当起铸魂育人重要使命,实现高等农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立足新阶段,培养时代新农人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林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问题,加快布局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培养一批爱党敬业、理想高远、知农懂农、能力卓越的新型农林人才。针对目前农林高校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社会认识不全、境界格局不广等深层次问题,将爱农兴农融入农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学农。宣传农耕教育,深植农耕文明,提高农科的社会影响力,培养出能够用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国心、强国志,积极为社会作贡献,积极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活动,成为具有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将学生个人目标与专业发展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宏伟大业中,将个人所学与农业发展所需技能融合,教育培养农科学生成为知农爱农的时代新农人,担当起乡村振兴使命和建设农业强国重任。
(二)把握新機遇,赢得农科新发展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全球人口激增、粮食供应紧缺到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战略实施,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革[3],做好“三农”工作和促进乡村加快发展的关键举措是践行教育
社会服务功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针对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理论实践分离、教学科研脱节、热点反应迟钝、建设兴趣不高等现象,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向新型教学方式转化,在课程内容上增加实践教学,构建基础知识理论性、创新性、实践性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大局观,使其立足整体,善于思考,能带着科研专一的精神解决问题;夯实学生应变能力,使其善于在信息更新迭代快的大背景下抓住热点问题,认清“热”中之需、找准发展之“机”;充分认识和理解只有新农科建设才能使农业发展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发挥优势,攻坚克难,培养农科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使其将强农兴农视为己任,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坚实的核心力量。
二、遵循新发展理念校准新农科内涵式发展的行动标尺
新发展理念作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全面阐释和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4]。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要实现全面快速高质量的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作为行动标尺,牢固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理念,推动农林人才培养从以规模和数量为主的外延式建设向以质量和水平为重的内涵式发展转型。
(一)坚持创新发展,增强新农科建设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安吉共识”提出新农科建设的质量准则,强调将创新意识贯穿农科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改造全过程。坚持理念创新,将新农科理念融入教学、科研、实践过程,加快新农科理念发展;推进内容创新,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升级改造传统农科专业,剔除不适合现代社会农业发展的老旧专业,设置服务休闲农业等契合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所需的新型专业,为农科建设更好地服务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加快机制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为农业发展培养时代新农人;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基于农林实际问题、农林产业案例和科学技术前沿,以学生为中心开设一批农林优质课程。
(二)坚持协调发展,凝聚新农科建设的合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林高校要实现新农科协调发展,就要统筹多方力量和资源,构建校内外双协调体系。在校外汇聚政府、社会、高校,国内国外等多方资源,实现校校协调、校企协调、农林教育国际化协调;在校内积极宣传引导,统筹新农科建设各方力量,打破专业、学院壁垒,实行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农科专业与工科、理科、文科和医科的交叉融合,实现学校学院联动、学院与学院协调、学院与专业同频、专业课与实践课互促,以校内协同和校外协调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效益的新农科协同育人合力。
(三)坚持绿色发展,引领新农科建设可持续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新农科建设要面向新生态,践行“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理念,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就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过程[5]。首先,要坚持和谐发展,将和谐发展作为新农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新农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培养过程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促进新农科高效发展,将高效发展作为高等农业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本质要求,注重质量提升,脚踏实地,为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打好根基。最后,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农科建设改革发展新路,推动理念、内容、机制和方法的可持续发展,为世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新农科建设的视野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交叉融合既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是新农科建设实现宽领域、高视野、多角度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农科建设要坚持四个面向,创新校院两级教学组织管理机制,探索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和大类人才培养的组织架构;站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高度,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提升传统涉农专业,探索建设面向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农林产业发展前沿的新兴涉农专业;坚持开放的视角,促进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积极进行乡村振兴、农林教育国际化、农林教学区域共建等合作,从多角度提高农林高校新农科协同育人能力。
(五)坚持共享发展,明确新农科建设的指向
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灵魂和归宿,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与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整体利益的实现[6]。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要实现共享发展,不仅要注重新农科科研、专业、教学以及实践等方面的发展,更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新农科建设教师应改变传统农科教学过程中绝对领导、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个人成长、心理健康以及發展需求,形成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新农科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
三、以新发展格局优新农科内涵式发展实践之势
推进新农科对标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既是新时期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为世界农业教育提供中国方案的必要准备。农林高校要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格局,从学科交叉、教学教法以及接轨国际策略来提高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应对乡村振兴、“三农问题”、粮食安全等问题的能力。
(一)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为应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高质量发展的压力,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应具有交叉性、跨界融合性,为培养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和指引。在知识层面上,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和立体思维,从单一的农科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知识结构转变,加强农科和工科、理科、医科、文科等学科的联系,拓展农科学生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既要重视知识的纵向发展,也要注重横向交叉,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以立体思维破除农科“卡脖子”困境。在能力层面上,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思维的发散性、知识的整合性、能力的综合性,重视学生知识重组和迁移、资源整合、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既应当充分发挥课堂建设、课程学习的功能,系统规划农科专业、农科课程和农科教学体系,注重农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资源整合,形成知识板块;也要从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农科前沿发展导向出发,注重农科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融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将“大国三农”“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内容与课堂知识巧妙结合,将课堂内容讲“活”;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作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发挥学生自主性,将学生成长作为新农科建设评价的核心标准。教师还应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丰富实验教学方式,切实搭建农科实验中心、实习基地、实训平台,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统一,从而适应新发展格局下农业产业对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需求。要重视学术论坛、学术会议、知识讲座、学科竞赛等形式对新农科学科的支撑作用,建立农科跨学科、跨领域、多方法、多视角的知识融合体系[7]。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是学生具备丰富宽厚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继而从理论到方法,再从方法到实践,能实现资源整合,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农林高校新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从改进教学教育方法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应采取问题导向、过程导向、结果导向的教学思维,合理运用课堂教学工具,采取探究实验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教学转为科学研究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求异意识、社会价值意识等,为其创造力的提升提供基础。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让师生在与教材对话、与知识对话、与思想对话的过程中产生质疑并开始探索,从而求真知、辨是非。还要加强实践教育,构建教学和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实践体系,创新协同育人方式,促进校校、校企、校社多方位协同育人。
(三)与国际接轨,推动世界农业强国建设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格局,是走出国门、跟上时代、走向世界的新发展格局。城乡经济循环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维度,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配置的关键因素[6],只有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缩小城乡建设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8]。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国内国际大背景,以全球视野、辩证思维对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空间进行新的定位,先破后立,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引领,系统审视和重构传统农业发展秩序,在农科“变局”中开“新局”,突破传统农业发展弊端,实现农业发展新高度。
第一,要培育“耕读人”,积极践行耕读教育,让学生立足当下,在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业[9]。必须从耕读教育入手,实行“亦耕亦读”。农林教育不仅要抓课堂,更要抓实践,将“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建设重任融入课堂实践,让农林教育走出课堂,走向祖国大地搞建设。
第二,要重视“新思想”,坚持立德树人,用开放的视角培养新时期新农人。农林高校要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农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一懂两爱”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强农兴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立强农兴农之远志,做知农爱农新农人。
第三,要培养“大国观”,实现国际国内相连通,让学生站在世界角度建农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建设新征程的时代背景,我国要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因此,新农科要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站在世界角度学习农科;鼓励学生时刻关注国外农科发展现状,了解国外农业发展趋势,积累国外农科发展经验;坚持对外开放政策,重视与“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的交流合作,打造沿线农林教育国际化共同体,实现我国“农业走出去”。
四、结语
推动新农科内涵式发展要求农林高校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国际国内新挑战、新机遇,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时代之问,着力培养爱国敬业、理想高远、知农懂农的具有国际视野新农科人才。遵循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增动力,以协调聚合力,以绿色倡持续,以开放拓视野,以共享定方向,才能提升农科理论研究深度,才是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的达标之举。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国际国内双循环出发,培养复合应用型、创新实践型以及国际化新农科人才,才是实现新农科宽领域、内涵式发展的长久之策。新时期农林高校新农科唯有立足国际视野,提升农科理论研究深度并拓展农科实践研究广度,才能真正实现农业教育扎根祖国大地,立于世界高等农业教育之林,为世界农林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农林教育改革新方案。
参考文献:
[1] 尹金荣,吴维东,任聪静,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困境、对策及展望——基于浙江大学20年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
[2] 周文,施炫伶.新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学要义[J].教学与研究,2022(8).
[3] 朱坤林,殷菡笑.新形势下国际粮食资源利用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世界农业,2022(7).
[4] 秦惠民,王名扬,牛晓雨.扎根中国大地 建世界一流大学——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新进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0).
[5] 蒲清平,雷洪鸣,王馨瑶.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视域下新工科建设的三重逻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6] 糜海波.论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的诉求、机制与路径[J].理论导刊,2022(10).
[7] 蔡志奇.地方高校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逻辑与进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5).
[8] 吴朝晖.加快培养能够解决“卡脖子”問题的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21(12).
[9] 张红宇.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J].求索,2020(1).
[责任编辑 姜 雯]
收稿日期:2023-08-08
作者简介:邹玉友,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23NL0201);中国农学会教育教学类科研课题“面向‘三新的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绩效提升路径研究”(PCE2202);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GYZD2023-01)
通讯作者: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