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优化
2024-05-11王燕
王燕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持久有效的动力至关重要。运用系统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结构进行科学审视,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国家战略、个人需求、自身变革的矛盾切入点。通过对动力主体、动力目标、动力传输、动力评估进行科学系统整体分析,厘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运行机理。从内生、外源、共生三重维度,激活内源生产力、增强外驱牵引力、整合协同推动力,化“压力” “阻力”为强劲“动力”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系统动力的整体涌现。
关键词: 系统观念;高质量发展;动力优化
中图分类号: G 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895X(2024)02 ? 0165 ? 07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31031524
Optimization of Driving Forces for High-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Thinking
WANG Yan
(Party Committee & President Offic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facilita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crucialto establish a lasting and effective impetus. By means of the concept of system, we can scientificallyexamine the dynamic structur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byidentifying any contradiction that may arise in its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strategy, personal needs, aswell as internal changes.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ower subjects, power goals, powertransmission, and power evaluation enables us to clarify the dynamic operational mechanism that promoteshigh-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activating internal productivity from endogenousperspectives while enhancing external traction from exogenous dimensions; integrating collaborativedriving forces; transforming “pressure” and “resistance” into robust “driving forces” ,we can achieve anoverall system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systemic thinking;high-quality development;driving force optimization
黨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独特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1]的重要一环,承担着由外延式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容、方法、范式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提出了全新阐释,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但也应看到,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梳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运作机制和系统优化等问题,构建起全流程、持久性的发展动力体系,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为此,本文以系统观念为分析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结构与运行机理,探索其内在逻辑和现实路径,以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优化。
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层动力来源
本义上讲,动力系统是指党和政府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可供利用的多重动力要素及积极成分的总和,其中既涵盖根基性动力,也容纳各种辅助性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国家战略、个人需求与自身变革为矛盾切入点, “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2]。
(一)国家战略引领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动力
国家战略是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总体配置和合理方案。从运作机理上看,国家作为治理主体,立足社会主要矛盾,通过宏观层面的刚性制度约束和柔性价值输出,展现出独有的战略意志。各级组织基于自身实际细化落实,使得国家战略在中观层面得以有效传播,最终推动广大民众在微观层面发生趋同性改变,形成价值共鸣。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健全党的创新理论工作体系,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明确的目标导向和任务指引。
一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全方位的政治保障,这种保障表现为民众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是一种“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但是战略改革的系统性重塑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新问题,如何使“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1],这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激活“生命线”功能,主动融入战略推进之中。
二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富创造性的智力支持。当下正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期, “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交织并存[3],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基于自身学科属性,以战略思维纵观时局变迁,从本质规律、核心关键、实践成效等方面着手,主动谋划,发挥建言献策的功能。
三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宽领域的人才培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 ”[1]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象不能仅限于狭义的青年学生,应树立广义“主体观” ,充分结合教育对象的现实诉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引领,使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人才骨干源源不断地贡献自身力量。总之,这些功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驱动。
(二)个人需求升级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动力
需要的产生是人从事社会生产的重要驱动力。马克思立足人的现实需要,从阶级属性出发,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需要被异化为“货币的追逐” ,将剩余价值作为社会的唯一需要, “对于工人来说,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4]。从而陷入对物的严重依赖,背离了需要的本质。进而马克思提出丰富性需要的满足是把握人本质的重要前提。换言之,只有充分挖掘人的多样性需要,并予以个性化满足,才能推动人自由全面发展,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俱來的使命。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5]。本质上,人们需求的转型升级是唯物史观语境中主体性需要的时代展现,反映到思想观念之中,必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系统性改变。
从内容上看,需要的多样性将使一元与多元的关联越发紧密,思想政治教育开始由社会教化向人文关怀转变。美好生活需要是现实的,也是具体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细致地关注对象“个性化” ,以人文疏导和精神关怀解决人们“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的思想困惑”[6]。同时,人不仅是独立个体,更是社会共同体的一份子,个人需要只有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才能最大限度激活人的创造性。通过“引导人们自觉反思和扬弃精神生活的物化状态,使人的精神生活日益从物欲化和粗鄙化的泥淖中解放出来”[7],避免一元与多元对立,实现抽象与具体统一。
从形式上看,需要的多层次将使手段与效果之间的矛盾更为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开始由平面化的知识性灌输向立体化的浸润式教育转变。面对教育对象的个性表达,思想政治教育需寻求更为有效的供给方式,关注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出场”与“在场” ,探寻以融入式代替嵌入式,在和谐融洽的主客体关系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可见,日益高涨的个性化需求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清晰展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属性,需准确把握和妥善协调各矛盾的内在关联,使之在基本理念、基础理论和教育方式等全面、系统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三)学科体系创新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就制度形态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制度建设需要。 “当学科状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时,学科就能够稳定发展;反之,就会要求学科做出调整或者变革。 ”[8]伴随着时代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肩负“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9]新使命,其在基础理论创新、要素协同创新和学科交叉创新中还蕴藏巨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因理论纵深不足而产生的重前沿问题探索,轻基础理论挖掘的现状,基于学科架构上元理论研究将得以深化。以元理论为根基,以分析架构为依托,以前沿问题为切入的创新体系,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等视角推动前沿问题纵深发展。
其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因系统联动不足而产生的理念多元、功能碎片、方法失准等问题, “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将更为凸显,必须进一步整合各要素资源,通过发展理念创新带动其他各要素创新,关键要素创新带动关联要素创新,要素联动创新带动整体系统创新,使要素间优势互补,形成系统联动的学科整体。
最后,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因交叉融合不足而产生的“失真”等现象,学科本位意识需进一步强化。历史经验表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要有浓厚的交叉特色,更要有鲜明的本位意识。交叉融合创新是在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的基础上,从多维视角以联合攻关的形式,为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提出新思路。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运行机理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动力系统的有效运行,这不仅要精准把握动力来源,还要科学控制动力运行机理。通过对动力主体、动力目标、动力传输、动力评估等动力系统科学整体规划,厘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运行机理。
(一)动力主体敏锐且有序
系统动力学认为,动力主体是由系统本身引发,并不断推动系统发展的各层力量集合。根据不同载体,可划分成动力发生主体和动力利用主体,其区别在于,需要主体受需要的驱使,去追求并获得需要满足物,这就产生了动力发生主体。主体的动力是可以利用的,由谁利用它,获得何种需要满足物,这又关系到利用主体。个体既可以是动力的发生主体,也可以是动力的利用主体,而就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推动教育对象争创各类成就。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的系统结构中,个体成为动力发生主体,而社会则是动力利用主体。
马克思认为: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 ”[10] 从这个意义上看,一旦动力主体对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及现实可能拥有明确认知,就会释放巨大潜能。而自我意识一旦缺失,动力主体的精神力量也就难以彰显。这就决定了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动力主体必须具备更为警觉的自我意识,敏锐察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诉求与境况、手段与效果之间的矛盾,依据系统的动态性作出判断,通过新内容、新形势、新手段打破固有认知逻辑,从而推动主体效能提升,实现群体覆盖面扩大和育人实效提升。
可见,动力主体不仅是动力储备者,更是动力源开发者和驱动创造者。无论是宏观上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匹配适应度,还是微观上教育对象道德素养的发展趋势,动力主体均需保持高度敏感,通过思维的预见性改革固有的教育内容与模式,摒弃教育实践中的功利主义,从而构建起新的主客体关系。同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聚向性,决定了这些动力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动力主体做好统筹协调,面对复杂利益关系时既不能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的“单打一” ,也不能只看全局忽视局部的“一打多” ,而是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最为有利的驱动策略,实现动力输出从“无序”向“有序”的整体性推进。
(二)动力目标聚焦且可行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动力目标经历了由宽泛到具体、由抽象到立体的发展脉络,但由于价值理念的多元,导致在实践中依然面临泛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超越性和庸俗性的摇摆和两难,造成在动力系统运行中的失衡等现实问题。
本义上,动力目标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方向与社会现实进程紧密结合。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教给学生的东西越高尚越好,而是要看教育目标能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基础的需要,能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良性發展,能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高质量发展感召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目标越发具象化。这种具象化表现为对作用对象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能精准把握其独有的价值判断和精神诉求,凸显人本主义倾向,最终在社会性和个人性之间保持适当张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动力基础源自现实的、具体的生活世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动力支持,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需实现目标的生活化建构。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又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代表着一种先进、自主的价值引领。这就决定具象化并非简单的生活化,不能狭隘地将具象化等同于贴近生活,解决现实问题。事实上具象化不仅涵盖回归生活,还包括提升生活,即如何将现实生活问题上升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从而指导现实生活中人的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有机互动,提升动力目标的主导性。
(三)动力传输契合且持续
基于系统观念,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进行分析,其实质是从动力建构视角,分析动力传输的全过程,为系统的整体性推进提供路径优化。动力的传输过程,既包含动力主体针对预设目标实施“教化”过程,也包含作用对象“习得”相应价值理念过程。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过程都极其复杂。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在研究动力传输时,是否要考虑运行中的复杂性?这其实反映出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问题。对此,马克思在研究劳动过程中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每一种特定的社会的形式来加以考察。 ”[11]可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系统,也应暂时避开各种复杂因素,置于静止状态下去审视,这样传输的本质规律才能得以清晰展现。
“毋庸置疑,任何一种价值理念都不可能脱离知识和理性而独立存在,它必然以特定的知识体系为载体,也必定经过受教育者理性推定、理性判断和理性选择的基本环节。 ”[12]进而言之,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持续不断的渐进性传输,推动受教育者以理性思维实现对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最终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这种渐进性传输使受教育者能在持续的动力作用中,发现知识间的逻辑关联,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转换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通过知识获得较完备的整体性价值观念,从而解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相脱节的现实问题。
但同时,动力传输过程具有复杂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过程中,动力主体产生的动力必须遵循一定的传输方式,通过各层次进行分配,才能作用于动力客体。但这一过程绝非均匀递进,而是交织各种变量,既有认识突破,也有状态回落。如何才能实现动力传输的持久?系统观念认为,这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间匹配的契合性,契合性越高,动力传输的损耗就越低,持续性也就越长,最终各要素间的信任感也就越强。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的复杂运行中,信任始终发挥着融通的重要作用。从动力结构上看,不同的动力主体与动力要素之间都包含着基本的信任因素,单个因素作为基本的单元组合与其他因素相链接,构成更为复杂的信任网络,这种多元的信任关系不仅为动力传输扫清了障碍,也实现了动力传输的多样化。而从传输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持续的动力传输中进行,也通过动力传输形成新的关系网络,进而构成信任的生成中介,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传输的持续性。
(四)动力评价全面且深刻
对动力系统的运行实效进行科学评价,既有助于检测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动力结构,提升运行效率,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为避免传统评价的工具化、指标的静态化、方式的单一化等弊端,需全面立体的反映动力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因此,动力评价不单单聚焦于动力系统工作完成度,还应依据一定价值标准、借助一定统计方法,审视作用对象在动力的持续传输中,以及结束后的不同时间节点内,其思想状态在原有基础上的增量,以此评价动力主体对作用对象的影响程度。
所谓增量,其实质是作用对象的思想状态从不稳定到稳定状态的过程变化的量化值,源自赋值与增值的双重叠加。一方面是动力主体对作用对象赋值。通过一定的时空场域进行动力传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演进,实现作用对象思想品德赋值。另一方面是作用对象对动力主体的增值。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对象吸纳动力主体的赋能而形成的增加值。但无论赋能还是增值,都是作用对象在系统内外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实现自身思想矛盾转化的综合结果。可见,评价动力主体对作用对象产生的净增效应时,不能将其与外界因素相剥离, “而应将其放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内外因素的交融、联合、协同中进行”[13]。
在这一过程中,动力主体作为中枢,推动着动力系统内外要素融会贯通,对作用对象产生的净增效应,主要表现为三种样态。一为正效应。动力主体制定的动力目标与作用对象的成长规律相契合,进行的动力输出与作用对象的发展需求相吻合,从而动力系统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复杂系统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动能的极大储备,动能输出达到最优状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大化,最终作用对象的发展幅度远大于动力系统输出,形成正向循环。二为零效应。虽然动力主体制定了目标,但可能契合度并不高,造成系统内各层级的损耗,最终即使动力系统的输出不断,但从作用对象成效看,却是相互抵消的尴尬状况。三为负效应。动力目标与作用对象的成长规律严重排斥,动力传输模式遭到作用对象的抵触,导致动力系统中绝大多数因素发挥失常,最终各方力量南辕北辙,呈现“挂倒车”状态。在此基础上,动力评价将通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情景,研判作用对象的现实表现与预设目标之间的差距,为下一步动力系统的运行提供准确及时反馈,从而实现评价结果动态性与评价过程有机性的完美融合,这就改变了以往将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一个从属环节,使评价真正成为系统运行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以此实现监督调控的作用。
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整合优化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优化,需要各层次动力要素系统输入、系统整合和系统输出的高效运转。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对动力系统各环节作出宏观审视和整体优化,化“压力” “阻力”为强劲“动力” 。
(一)激活内源生产力:激活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生动力视角来看,新时代要加快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以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和学科体系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资源要素的守正创新,以推动多重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知识体系”生产力关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前提基础, “学科体系”生产力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空间,唯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环节就把握好这两头,才能实现二者“协同型”资源的不断累积,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运转夯实根基。
一方面,对“主体性”知识体系生产力而言,应着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资源要素的开源和拓展。第一,构建中国自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必须在“两个结合”上下功夫,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立足中国实际,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积累,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增量纵深发展。第二,以“大思政”格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研究视域,在借鉴多学科理论基础上,克服“浅尝辄止”式的理论研究、 “牵强附会”式的“嫁接”和“牵引”等问题,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善用“大”资源,汇聚“大”合力。
另一方面 ,对“主导性”学科体系生产力而言,应着力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资源要素优化和增值。第一,要涵养“时代性” “实践性”的学科气质,把准时代脉搏,积极回应实践中的痛点和难点。第二,以学科交叉为“催化剂” ,打破壁垒,深化学科融合的广度、频度和深度,推动多学科知识的聚变,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第三,要激活“创新性” “融通性”的源头活水,促进多学科融合贯通,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学 “反哺”母学科知识生产的作用。
(二)增强外驱发展牵引力:加速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外部引擎
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外驱动力视角来看,新时代要在政治引领、制度执行和评价驱动三个维度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力、执行力和驱动力,努力形成政治过硬、制度高效、评价多元的外驱发展动力体系,加速牵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引领力。从中央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导力,将“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贯穿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全过程,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健有效的政策支持和稳定充足的经费保障。努力构建全景式的制度體系,推动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育人链条相衔接,探索形成思想政治高质量引领一体化支撑政策。
二是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执行力。深化教育督导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督导机制,确保各级教育部门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管。系统构建一整套督导检查、考核评价、指导反馈、表彰奖励、追责问责工作机制,持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体系,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制度保障。
三是高效激活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驱动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创新,努力打造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为一体的“评价套餐”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以高质量评价标尺引领和驱动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见效。
(三)整合协同推动力:汇聚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动力整合视角来看,动力整合协同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和最后一环,起着连接动能、整合优势、转化成果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成效。唯有使各股动力有效整合、有机融合、有序配合,实现发展动力之间协调高效、运转有序,并最终作用于新时代特定时空场域,才能汇聚起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一是融合动力来源。国家、个人、学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来源的主要三方面,虽侧重不同,但却互为依托,需要有机融合,在动力源头处形成协同。其中,国家战略的引领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动力,从宏观上把控发展定位;个人需求的升级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动力,从微观上彰显发展实效;学科体系的创新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整体上构建发展框架。国家战略制定要充分考虑个人需求,推动学科体系创新发展;个人需求要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引导学科体系建设方向;学科体系建设要瞄准国家战略定位,满足个人需求升级愿望。
二是整合动力系统。动力系统各要素间环环相扣,动力主体要迎合动力目标的确定性,满足动力传输的持续性,配合动力评价的全面性;动力目标要促发动力主体的能动性,彰显动力传输的目的性,引导动力评价的方向性;动力传输要关乎动力主体的感受性,吻合动力目标的现实性,配合动力评价的有效性;动力评价要激发动力主体的主动性,促进动力目标的科学性,提升动力传输的准确性。
三是耦合动力产生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动力产生的主体环境,家庭哺育、学校教育、社会培育需要充分耦合。家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小环境,也是源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潜移默化效果的隐场所,家庭发展是个人需求的最初酝酿点和重要考虑面。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也是成果的体现场。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环境,也是主阵地,是思想政治学科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托。家庭小环境要融入社会大环境,衔接学校主环境;社会大环境要兼顾家庭小环境,对接学校主环境;学校主环境要联合家庭小环境,接洽社会大环境。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充分耦合,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持续优化。
四、结语
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以系统观念审视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任务,构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体系,要求我们深刻把握国家战略引领、个人需求升级和学科体系创新的现实动力来源,以动力主体、动力目标、动力传输和动力评价四个维度透视发展动力的运行机理,整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源生产力、发展牵引力和协同推动力,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动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會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 [N]. 人民日报, 2020–09–19(001).
[3]习近平. 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J]. 求知, 2023(1) :4 ? 9.
[4]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5]习近平.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J]. 理论导报, 2022(9) :16;21.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2-05-11(002).
[7]庞立生. 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生活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8]李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性探析[J]. 教学与研究,2022(12) :83 ? 92.
[9]李红革. 集成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10]夏甄陶. 认识发生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1]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2]金德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性主义原则刍论[J]. 教学与研究, 2022(1) :109 ? 116.
[13]陈华洲, 贠婷婷. 思想政治教育增值评价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6) :52 ? 58.
(责编: 程爱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