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4-05-11司显柱邹琴琴
司显柱 邹琴琴
摘要:以访谈形式,遵循 Holmes关于翻译研究的描写―理论―应用模式,梳理了司显柱教授致力于功能路径翻译研究的探索与实践??论证系统功能语言学之于翻译研究的可行性,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开展包括对外新闻话语与学术话语翻译在内的翻译实践与批评研究,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Holmes翻译研究模式;功能路径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 H 0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895X(2024)02 ? 0118 ? 06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31204573
Application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SI Xianzhu
SI Xianzhu,ZOU Qinqin
(School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James Holmes
descriptive-theoretical-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model, this paperpresent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Si who studies transl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He has explored feasible application of SFL to Translation Studies,constructed a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 which was applied to 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andtranslation criticism on various genres of texts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news and academic discourses. Inbrief,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oTranslation Studies.
Keywords: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James Holmes translation studies model; functional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
1972年美籍荷兰学者 Holmes在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发表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自此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Holmes把翻译研究划分为三大分支??描写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理 论 翻 译 研 究 (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与应用翻译研究 (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同时认为描写、理论和应用三者的关系是单向性的,即对翻译经验的描写为理论研究提供数据与基础,而描写和理论两个分支的研究成果将应用于翻译批评与实践等[1]。
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质需要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支撑,向其他学科汲取营养,而语言学理论因其与翻译研究的密切关联性,自然成为首选。在语言学领域,以 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聚焦于对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语言使用和语言结构及其功能的描写与解释,这与同为语言使用存在形式的一种??翻译及其翻译研究的对象相吻合。
20世纪 60年代倫敦学派代表人物 Catford率先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2]。后来,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对 Bell[3]、Hatim等[4]和 Munday[5]等学者的研究产生了影响。20世纪 80、90年代,国内也逐渐掀起了功能路径翻译研究热潮,胡壮麟等[6]最先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介绍给中国语言学界,同时阐述了该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张美芳[7]、黄国文[8]等则是国内最早一批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开展翻译研究的学者。本人于2003年考取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黄国文教授,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研究翻译。过去 20多年,遵循 Holmes关于翻译研究的描写―理论―应用模式,我致力于功能路径翻译理论的建构与应用。近期,我与指导的研究生就功能路径翻译研究探索以及未来发展开展学术对话,主要围绕系统功能语言学之于翻译研究的可行性,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以及开展包括对外新闻话语和学术话语翻译在内的翻译批评与实践研究。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之于翻译研究的可行性
邹琴琴(以下简称邹) :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普通语言学,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语言学界,90年代主要关注自身理论的完善和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发展[9]。2003年您探索功能路径翻译研究时,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也刚起步,您当时为什么选择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翻译研究呢?
司显柱(以下简称司) :语文学范式作为早期中西方翻译研究阶段的译学范式,始终未形成系统的翻译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20世纪迅速发展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翻译研究通过研究语言的构成规律与转换规律,使翻译研究理性化、系统化,却忽略了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致使翻译研究活动局限于静态、机械的文本分析。20世纪 80年代西方学术界兴起的翻译研究文化范式虽主张把翻译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却不再关注语言层面的结构转换,因而忽视了语言是文化载体的事实,最终走向语言学范式的另一极端[10]。在此背景下,翻译研究亟待范式创新。
以 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关注社会人在一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对语言的实际使用,强调语言形式要与其反映的现实相联系(情景) ,要重视对语言结构形式的真实自然的功能解释,这与翻译跨越两种语言和文化时空的言语行为的本质不谋而合,自然可用于指导翻译研究。不仅如此,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翻译研究对翻译所涉的言内外因素的兼顾则弥补了结构语言学范式与文化范式各自的缺陷,是一种集语言与文化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模式,是翻译研究的一种优化模式[11]。
邹:您如何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开展翻译研究?
司:系统功能语言学渊源于 Protagoras和 Pla-to等以人类学为本的语言研究传统,师承 Firth倡导的以意义而非形式为语言研究的方针,始终把言语、语篇确立为研究对象,把语言在实际情景语境中表达的意义,即言语所发挥的功能作为语言研究的主要关怀,把语言交际视为社会人所从事的社会言语行为,而这种言语行为是在包含着情景、语言 (形式) 、功能这样三个系统的行为框架里运行,因此把对情景、语言(形式) 、功能等系统的描写及其彼此之间关系的阐述作为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翻译作为人类言语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涉及两种言语行为系统,而两个系统在意义、形式和情景上又常常不相吻合, 因而翻译牵涉到的因素又远较单语交际的情形复杂。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翻译研究紧扣翻译这种跨越两种语言和文化时空的言语行为的实质,围绕意义的转移,描写和阐述影响这一过程和目标实现的语言的、言语的、文化的方方面面因素,既研究“译什么” “怎么译” ,也研究“为什么这样译”[12]。
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翻译研究从构成言语行为框架的功能、形式和情景三大系统间的互动角度[13],对影响翻译中“意义”传递所涉及到的多种因素予以描写和阐述,如原文与译文语篇重构时的情景差别[14]、语篇制作意图差异分析等[15-16],以此建构翻译研究的描写译学篇章。而立足于社会符号学的翻译描写[17]不可避免地意味着对以往译论关于翻译的实质、标准、策略等在内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重新审视和评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论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这些问题的新认识和见解[18-20],从而开展翻译研究的理论建构部分。正如霍姆斯所言,描写译学和理论建构的研究成果最终要应用到翻译批评与实践之中,因此,功能路径翻译研究模式还要回到实践中,对实际翻译语料作个案分析。一方面对前面归纳、概况和抽象的理论等加以验证和修正;另一方面检验其于翻译实践、批评等应用价值,也即践行对翻译学的应用研究勾勒。因此,在论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之于翻译研究的可行性之后,我一方面采用方法论上的类推模式,另一方面运用以抽象概念表述客体的本质特征、建立特征间关系的纯理论模式,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既以对语篇的宏观结构、社会、文化和情景的考察作为对具体词语、句子翻译描写与阐释的起点,同时也通过对具体的词、句子翻译的分析揭示其所在语篇特征与社会文化“规范”[11],较为系统地开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
二、功能视角下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
邹:翻译评估作为翻译批评的核心[21],属于翻译应用研究范畴,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您建构的英汉互译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起着怎样的指导作用?
司: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建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我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选题,该模式是在 House评估模式基础之上发展而来。House的评估模式以语篇分析(语域)为参数,但参数设置不尽合理,且缺乏分析和挖掘文本意义/功能的参数[22]。我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的研究,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和翻译质量概念认知的。以篇章语言学关于语篇属性[16],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域研究语篇视角[23],以及言语行为框架理论及其形式、功能和情景三个系统及其辩证关系的阐述[13]作为出发点,依据 K. Bühler文本类型学和 K. Reiss翻译类型学理论[24],分别以反映三类语篇(即信息类、表情类和感染类)的科普文章、文学作品和广告的汉译英文本和表情类文本英译为语料,运用上述模式对其做出評估,从而对模式本身进行检验。最后,在对原先模式存在缺陷寻根究源??依托翻译观本身的缺陷??的基础上,对翻译实质做出了新的阐述,纠正了人们在此问题上存在的认识误区,进一步论述了翻译实质、文本类型、翻译策略、翻译标准[20]等之间的关系,回答了是否存在一个适用于三类文本类型翻译质量评估标准的疑问[25],一个系统功能路径指导下较为系统、完整、具备可操作性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由此诞生。
邹:您最新版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与之前相比有哪些变化呢?
司: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秉承了 Mali-nowski关于语言研究的语境思想,而语境,从层次的角度,可分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早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缺少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维度,genre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又称作语类。不同层次的语境对翻译的张力不同,之前的模式只考虑了情景语境,即语域的影响,从语域参数语旨、语场和语式上分析两个语言系统的形式和功能,而缺少从与更深层次文化语境所对应的体裁角度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分析。
因此,新版评估模式在原有语域分析基础上增添了体裁分析,将评估流程中的“微观小句层面的情景、功能和形式分析”修正为“语域分析” ,将 “宏观层面的情景、功能和形式分析”改为“体裁分析” 。新模式将翻译质量评估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修正后的原模式组成,其作用在于评价译文之于原文是否忠实;第二阶段由前述体裁分析下的语篇纲要结构和体现样式子系统组成,旨在判断译文是否语言顺畅、通达[26]。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翻译的应用研究成果,结合了篇章语言学理论、文本类型学理论等,立足于对语境的考察,审视译文相对于原文功能方面的对等与偏离,并以此开展译文质量评估。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依托于此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也将不断完善。
三、功能路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的指导
邹:依据您已有阐述,功能路径翻译理论研究框架已经基本构建。如果说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翻译应用研究在翻译批评领域的研究成果,功能路径翻译理论又是如何在微观层面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和批评活动的呢?
司: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其分支理论和子系统,尤其是前述建构的功能路径翻译理论研究框架,对比分析原作与译作的不同,历时的或共时的,必要时还会建立译作平行语料库,以对具体的翻译文本进行质量评价,对翻译实践活动开展批评,探索符合原作体裁类型的翻译策略、方法。在运用功能路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过程中,实际上也在不断检验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完善功能路径翻译理论框架。
具体而言,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初步建构时,我们以一篇科普文章[27]、一篇文学作品[28]和几则广告的汉译英文本和一篇表情类文本的几则英译作为语料对模式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此后我们还进行了以下研究:运用言语行为框架理论,对节选于表情类文本的一段文字的三个汉译本质量开展了评估[18];通过考察文学作品和广告文本的原文和译文,论述了语境层次性对翻译作用的张力关系[14];以《文学兴国策》为例,从文化语境角度论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文本分析中的具体应用[29]。在将体裁分析纳入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参数后[30],我们又以体裁分析理论及其纲要式结构和体现样式为指导,对比分析了几则广告、商务函电和小说开场白的英译以及体育新闻的不同译本,同时通过分析自建的 3个平行语料库下共计 120篇企业简介[26],运用体裁分析对企业介绍做出分析[31],论证了体裁分析工具对实用类文本翻译质量评估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我们还从概念功能及其及物性系统,人际功能及其语气、情态系统,以及语篇功能及其主位、衔接三个维度对狄金森的一首诗歌进行了语篇分析[32];运用概念功能及其及物性系统,对《一件小事》原文与两个不同版本译文开展及物性分析[33];从人际意义及其语气、情态、评价系统方面评估《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所传递的“译味”高低[34]。
前期,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限于其语境理论与元功能理论。 《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35]指出,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支理论的评价理论与语法隐喻理论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其自身的持续发展势必将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功能路径翻译理论框架。鉴于此,我们又做了以下研究:从评价系统的态度、介入和级差系统角度分析了《阿 Q正传》等小说的英译文本,阐述了评价系统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36-37];评估了《简爱》 《老人与海》等英文原著小说的汉译文本质量[38];亦从概念、人际及语篇隐喻与翻译的联系角度,对比了 《傲慢与偏见》英文原著中原文与译文的概念、人际及语篇隐喻现象,讨论了语法隐喻对提升译文质量的作用[39];运用语篇隐喻及其主位结构的隐喻式分析了张培基散文集收录的若干作品,论述了语篇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价值[40];运用功能路径翻译理论分析了第 33届韩素音翻译大赛英译汉参赛作品原文与译文意义传达与语言表达的实现程度[41]。
近些年,功能路径翻译理论拓展应用于对外新闻话語及其译文的语篇分析,以提升我国对外新闻话语文本翻译质量。基于对 2016年英语新闻报道中包括“Chinas dream”或“Chinese dream”的新闻语篇的情感分析,探讨了中外媒体此类新闻报道特征与差异[42];依托体裁分析理论及其纲要式结构和体现样式,提出对外新闻话语翻译应从目标语读者受众意识出发,对接国外新闻话语表达体系与表达方式[43-44];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其言语行为框架语言―情景―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角度阐述了不同语境对政治话语翻译的影响,通过对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译)文本,探索中国对外政治话语翻译手段与策略[45]。
整体而言,功能路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呈现以下特点: (1)理论指导方面,从主要聚焦于元功能理论与语境理论,扩展到评价理论与语法隐喻理论,对文本的分析,也从词语到句子、再到篇章,实现微观与宏观相统一,同时从过去单一案例转向大型语料库; (2)在文本体裁方面,由过去较为单一的文学类体裁,如小说、诗歌和散文等,发展到多种其他类体裁,如广告、商务、科技、新闻、学术话语等; (3)研究方法也从定性发展到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结合。
四、对外新闻与学术话语的功能路径翻译研究
邹:您刚才说到近年运用功能路径翻译理论指导新闻与学术话语建构与翻译研究。据我所知,自2015年起,您连续主持了两个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对外英语新闻翻译与传播效果创新研究”和“中外学术话语对比与对外翻译策略研究” ,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提升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翻译与传播效果的多学科研究” 。这些课题都围绕提升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翻译与传播效果以及我国学术话语的外译水平而展开。您能具体说说如何从功能路径翻译理论视角开展提升我国对外新闻与学术话语的翻译水平研究吗?
司:功能路径翻译理论,一方面,旨在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话语建构,具体就是从语言元功能理论、功能语境理论角度研究对外新闻话语如何在概念、人际、语篇维度上开展意义构建;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元功能理论维度探索如何实现原文意义在译文语篇的建构与传递,同时,结合功能语境理论角度,论述对外新闻话语“译什么” “如何译” 。因为,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翻译需攻克的难关在于提升“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对外英语新闻话语可接受性”[46],即在翻译过程中关注目标语读者的受众意识,使用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 。
具体言之,运用语料库工具技术,对自建的新闻话语语料库文本在词频、主题词、语篇结构等方面开展定量分析与描述,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理论(体现概念功能的篇章主题性、主题词、高频词语;体现人际功能的语篇情感词、篇章情感性、引用,以及体现语篇功能的句法复杂度、连接词语等)考察中外对外新闻文本特征与差异,并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语域、体裁、意识形态)分析中、外不同新闻话语表征差异根源,提炼与归纳其话语建构原则、策略与方法,探索如何做好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翻译文本意义建构。具体而言,首先对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的汉语原文和英语译文话语在诸如词频、主题词、情感词、句法特征等方面进行描写与对比,分析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再对比国外媒体同类话题英语报道的话语特征;最后,依据功能路径翻译理论,聚焦于“译什么”和“如何译”两个方面,探索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翻译原则、策略与方法。
对外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与翻译又与新闻话语的情形有所不同,需要特别关注对接国际学科共同体话语规约与认知方式。因此,学术话语构建过程中除了对自建语料库文本反映话语元功能(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的词汇语法特征进行对比之外,还将重点考察体现话语人际意义的评价资源词语在学术话语的人际互动。因此,该研究将主要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之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描述与分析中外同学科学术话语在人际意义层面的异同,据此探索如何改进我国对外学术话语建构与翻译质量。
五、展望
邹:非常感谢您给予我此次宝贵的访谈机会。最后,您对于对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翻译研究未来有何展望?
司:系统功能语言学自 20世纪中叶发展至今,正如 Halliday所言,其过去的发展、丰富与完善得力于每一位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今天,我们这批较早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开展翻译研究的学者仍然在该领域探索耕耘。十分可喜的是,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团队,每年定期举办功能路径翻译研究论坛(2021、2022、2023分别在中山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韩山师范学院召开,2024年度论坛将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揭幕) ,创办《功能路径翻译研究》辑刊,并入选中国知网。相信随着更多有志于此的青年学者加入,其未来发展必将更加令人期待!
参考文献:
[1]张美芳. 翻译学的目标与结构?霍姆斯的译学构想介评[J]. 中国翻译, 2000,21(2) :66 ? 69.
[2]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3]BELL R T, CANDLIN C 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 Long- man, 1991.
[4]HATIM B, MASON I. 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M]. London: Routledge, 2005.
[5]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3rd ed. London: Routledge, 2012.
[6]胡壮麟, 朱永生, 張德禄.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7]张美芳. 从语境分析看动态对等论的局限性[J]. 上海科技翻译, 1999(4) :10 ? 13.
[8]黄国文. 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5): 1 ? 6; 11.
[9]张德禄. 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发展的内部条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4) :10 ? 12.
[10]司显柱. 论翻译研究范式创新: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J]. 中国外语, 2011,8(2) :98 ? 103.
[11]司显柱. 试论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6) :52 ? 54.
[12]司显柱.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关系探讨[J].东方翻译, 2011(6) :15 ? 21.
[13]司显柱. 言语行为框架及其形式、功能、情景间的互动关系[J]. 外语学刊, 2007(6) :57 ? 60.
[14]司显柱. 论语境的层次性对翻译的张力关系[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2) :53 ? 56.
[15]司显柱. 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论言语交际因素、语篇属性与翻译[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2):98 ? 103.
[16]司显柱. 译文与原文意图冲突因素分析?兼谈翻译中的意识形态[J]. 外语学刊, 2005(6) :72 ? 75.
[17]司显柱.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论翻译的社会符号性[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2): 97 ? 100; 108.
[18]司显柱. 言语行为框架理论与译文质量评估[J]. 外语研究, 2005(5) :54 ? 58.
[19]司显柱. 从功能语言学的语言功能观论翻译实质、翻译策略与翻译标准?兼与朱志瑜博士商榷[J].中国翻译, 2005,26(3) :61 ? 65.
[20]司显柱.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标准再论[J]. 外语教学, 2006,27(2) :63 ? 67.
[21]司显柱. 翻译批评: 概念甄别与研究评述[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11) :46 ? 49.
[22]司显柱.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J]. 外语教学, 2005,26(3) :79 ? 84.
[23]司显柱, 曾剑平. 语篇: 功能 类型 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7, 20(1): 8 ? 11; 24.
[24]何三宁, 司显柱. 文本、文本类型与翻译质量评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4) :97 ? 101.
[25]司显柱.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6]司显柱.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再研究[J]. 外语学刊,2016(3) :84 ? 94.
[27]司显柱. 论科技英译文本质量评估模式[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 18(4): 52 ? 55; 47.
[28]司显柱.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兼评《孔乙己》英译本的翻译质量[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28(5) :60 ? 65.
[29]司显柱, 卢明玉.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文本与文化关系研究?以《文学兴国策》为例[J].中国翻译, 2012,33(5) :15 ? 18.
[30]司显柱. 论应用体裁语篇译文质量评估?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体裁分析视角[J]. 山东外语教学, 2012,33(4) :11 ? 16.
[31]司显柱. 体裁结构潜势视域企业简介英译质量研究[J]. 中国翻译, 2023,44(5) :150 ? 160.
[32]司显柱, 洪丹凤. 对狄金森一首诗歌的功能语篇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6(2) :103 ? 106.
[33]司显柱, 李冰洁. 及物性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以《一件小事》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为例[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9(2) :1 ? 6.
[34]司显柱, 程瑾涛.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论《红楼梦》的“译味”[J]. 外语研究, 2018,35(2) :65 ? 70.
[35]司显柱, 陶阳. 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 回顾与展望[J]. 中国外语, 2014,11(3):99 ? 105.
[36]司显柱, 庞玉厚. 评价理论、态度系统与语篇翻译[J].中国外语, 2018,15(1) :96 ? 102.
[37]司显柱. 评价、介入、级差: 评价理论在翻译中的整体应用[J].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18(1):18 ? 31.
[38]司显柱. 评价理论与翻译研究[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5) :87 ? 95.
[39]SI X Z, WANG J.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ed Linguistics(IJTIAL), 2021,3(1) :15 ? 29.
[40]司显柱. 论翻译中主位结构的隐喻式选择[J]. 语言教育, 2019, 7(3): 73 ? 77; 84.
[41]司显柱. 深度翻译视角的意义重构与功能路径翻译视域 的 语 言 表 达 [J]. 中 国 翻 译 , 2021, 42( 6):174 ? 180.
[42]司显柱, 赵艳明. 论对外新闻话语创新?基于中外媒体“中国梦”英语话语对比视角[J]. 中国外语,2019,16(3) :97 ? 107.
[43]司显柱, 王敬. 论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的翻译策略[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4) :92 ? 99.
[44]司显柱. 论对外新闻话语翻译的受众意识[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27(2): 55 ? 63; 159.
[45]司显柱, 曾剑平. 对外政治话语翻译: 原则、策略、成效?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为例[J].上海翻译, 2021(2) :18 ? 24.
[46]司显柱. 论我国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及传播效果研究[J]. 外国语文, 2016,32(3) :109 ? 115.
(责编: 朱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