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口述类文本英译的难点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4-05-10李亚楠刘亚敏

新楚文化 2024年6期
关键词:口述历史应对策略

李亚楠 刘亚敏

【摘要】口述历史是搜集历史的一种手段,以《白色记事簿》为例,原文本是一部口述类文本,其口语化的表达是一大翻译难点,如语气词“啊”的复杂含义、语义模糊、句子间的逻辑性松散、句子语义不完全对应、表达冗赘以及民族心理差异。文章试采用语际平面转移、意译、增译、替代与省略以及译注的应对策略来解决以上问题,以期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口述历史;口述类文本;翻译难点;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6-0079-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6.026

口述史学具有区别于文献史学的特征,“它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访问,采用口述手记的方式收集资料,经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为文字稿”(杨立文,1993)。口述史可以最大程度上还原当时的历史面貌,从而便于研究者接近历史真相。《白色记事簿》以医院为场景,记录了15位患者的真实遭遇,读者不仅能够了解人如何与病魔对抗,同样可以深思人应当以何种姿态去生存。

既然是口述实录,那么该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地方就在于叙述者的表达习惯。本书中的叙述者职业不尽相同,有医生、普通打工群体、学生等。职业不同导致了他们的说话习惯也有所差别,如医生多使用医学术语,打工群体多用语气词,学生说话更注重礼貌表达等。翻译时,如何在内容没有缺失的情况下准确传达说话人的语调和态度就构成了翻译中的难点,本文将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探讨具体的应对策略。

一、漢语口述类文本的翻译难点

(一)词法翻译难点

以语气词“啊”的复杂含义为例:

语气词“啊”的核心意义是它的表情作用(张小峰,2003)。口述类文本通常来自实际的口语对话,使用语气词可以表达讲话者的态度。有时候,语气词内暗含了一些可以揭示讲话者意图的重要信息,因此如何将这类词完整译出就成了翻译的一大难点。如:

例(1):“就让她在这里复习啊!咱们还可以帮忙。”师弟毫不犹豫地说。

例(2):她不断重复,“这丫头有啥事咋不跟我说呢?咋这么傻,作孽啊!”

例(1)中,“啊”的作用是表示对某种建议或行动的强调和鼓励。但在例(2)中,“啊”表示说话者对当前情况的无奈、愤怒和不满。因此在理解时,首先应当推敲语气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声调及其所反映的叙述者的态度,而后再进行翻译。

(2)语义模糊

汉语口语中会涉及一些特定的短语和用法,这些表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更具共识性。这就导致了一些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会产生理解上的困惑。同样地,当原文本中的词语是模糊形容词、泛指代词或抽象概念时,其具体含义就需要更多的上下文信息才能理解。如:

例(3):毛毛的爸爸以卑微的姿态、近乎讨好的语气,哈着腰,攥着我的手不住地嘱咐:“千万不能说啊!”

根据汉语大词典,“讨好”指奉承拍马,以求得他人好感,多含贬义。然而,例(3)中的“讨好”则表达祈求。原因是患者家属祈求医生不要把妻子将肾换给孩子的事情告知孩子。汉语文本中,同一语词在不同语境下表达不同情感色彩、达成不同语义功能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应对原文本中的语义模糊给予充分关注,通过对上下文信息的解读达成准确理解,为其顺利英译奠定基础。

(二)句法翻译难点

1.句子间的逻辑性松散

相较于书面语,口述类文本的句子间逻辑性松散主要是因为口头表达具有更加自由的特点,故更倾向于使用简化的句子结构,所以通常会导致逻辑性缺失。如:

例(4):在医院轮岗时,六楼的烧伤科是我最不喜欢的科室。除了要面对鲜血淋漓或烧得紫的皮肤,还和护士一样要每天护理病人,工作量巨大,其他医生都不太愿意上来。

例(4)中没有明显的连词来凸显逻辑关系,实际上,原文的前后句子可理解为因果关系,所以在翻译时,需添加表达因果关系的恰当连词(如because)来使译文的逻辑关系显化。

2.句子语义不完全对应

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一些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没有直接的对等表达。如:

例(5):站在传染科的大楼门口,带教老师告诉我:“你看,等下家里人还要上大仙的车呢,回了家继续跳,一直跳到人没了。”

汉语语境中,“大仙”被认为是有超自然力量的一类人。有时候,人在去世后,其家属会请这些“大仙”来家里作法祛除晦气。而在西方国家中,类似的做法很少见。在不同语言之间,尤其是在涉及文化概念的翻译时,经常会出现语义上的不完全对应。

(三)篇章翻译难点

1.表达冗赘

口述类文本在很多情况下会显得啰唆,这是因为口语表达通常更加即兴,口述者往往使用强调和重复等方式。这样的表达有助于引起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的共鸣。如:

例(6):听到毛毛,她的眼神一瞬从望向冰冷的天花板转向我,像是突然对上了焦点,然后生涩地冲我挤出一个笑:“好嘞,好嘞,医生,我不害怕,不害怕……”

一般说来,除非出于强调或修辞的需要,英语总的倾向是尽量避免重复。用替代的形式(pro-form)来代替上文已出现过的词语或内容(shared word or content),以避免重复并连接上下文,这是用英语说话或写作的一项重要原则。省略和替代一样,也是避免重复的一种常用手段(连淑能,2010)。因此,诸如例(6)中的句子在英译时就需要按照目标语的行文习惯,进行内容替换或删减,以便目标语读者能和源语读者获得同样的阅读感受。

2.民族心理差异

民族心理差异是指处于不同民族或文化中的人们在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譬如说,一些文化强调竞争,而另一些文化则注重合作。这种差异可以显现在个人的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上。如:

例(7):我认命似的坐在桌前,一页一页仔细翻看。

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常常认为个人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人们倾向于顺应现有的状况。而西方社会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所以英译时,若“认命”一词采取直译的办法会让目标语读者感到困惑,也无法真正理解原文中要传达的无可奈何之感。

二、汉语口述类文本翻译难点的应对策略

(一)语际平面转移

语气词的翻译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因为在汉语中,语气词是一种可以表达情感的词语。而在英语中,语气词通常没有直接的等效物,因为其更倾向使用其他语言特性(如词汇选择等)来达到类似的效果。正如詹姆斯(James,1980)指出,语言对比,在描写阶段可以守住同一平面进行,但在比较阶段却经常得跨越语言平面,而且认为,在比较阶段跨越语言平面进行的必要性的程度是衡量语际不对应现象(明显差异)的一种标准。他把这种现象称为“语际平面转移”(interlingual level shifts)。因此,在对汉语原文中的语气词进行翻译时,可以跨越不同的语际平面。

例(8):她不断重复,“这丫头有啥事咋不跟我说呢?咋这么傻,作孽啊!”

译:She keeps repeating, “Why dont you tell me what happened? How can you be so foolish! Really a pity!”

分析:在例(8)中,汉语原文通过语气词表达的语义,译文选择通过副词来传递信息,这体现了从语音到词汇平面的转移。语际平面转移是对比研究中非常值得注意和探讨的一种现象。很有可能,语言之间的差异越大,语际平面转移的现象越常见,也越明显(王菊泉,2011)。

(二)意译

意译可以被理解为解释性翻译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意,而采用的一种更为清晰的表达方式。语义模糊指的是原文中存在多个可能的理解方式,无法通过直译方式准确传达。在这种情况下,意译允许译者使用更符合语境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语义上的模糊,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含义。

例(9):霍明的妻子也坚定地看着我:“我们砸锅卖铁也要救。”

译:Huo Mings wife also looked at me firmly and said, “We will save him with everything we have.”

分析:例(9)中的“砸锅卖铁”绝非表面之意,因此不能采取直译的方法,而是需要将词汇本身的内涵义译出,这种解释性翻译的方法常用在涉及隐含含义或语义模糊的词汇等情境下。

(三)增译

句子之间的逻辑性松散的现象在汉语口语中较为常见,而在英语表达中,译文需做到将前后句子的逻辑关系显化。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增译的办法,在原文基础上添加必要的词或句,从而使得译文在语法和语言形式上符合译文习惯,来达到前后内容的衔接。

例(10):在医院轮岗时,六楼的烧伤科是我最不喜欢的科室。除了要面对鲜血淋漓或烧得紫的皮肤,还和护士一样要每天护理病人,工作量巨大,其他医生都不太愿意上来。

译:During my rotation in the hospital, the burn department on the sixth floor is the one I dislike most. Here I have to face gruesome sights of blood and skin turned purple from burns, and on top of that, I have to provide daily care for the patients like a nurse, which involves a huge workload. Other doctors are not very willing to come here either.

分析:英語是形合语言,所以英译时要考虑句子前后逻辑关系,故在译文的第二句句首增译“here”。除了上述译法以外,译文还可将原文中的两句话进行合并,此时则需添加适当的关系连词“because”以便译文逻辑清晰。

(四)替代与省略

汉语在表达上多用重复的方式来强调语义,因此会造成表达冗赘现象。这种重复在汉语中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相比之下,英语常使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较少重复。这可以包括使用近义词或省略等。替代是指某个语言形式可以取代原文或上文中出现的语言形式,且替代词和被替代部分在结构上具有相同的功能。而省略也可称为“零替代”,省略的信息为“不言而喻”的信息,如再次出现就会导致行文的拖沓(王淑东等,2019)。

例(11):“好嘞,好嘞,医生,我不害怕,不害怕……”

译:“OK, doctor, I am not afraid, not at all, not at all.”

分析:原文中“好嘞”和“不害怕”分别重复两次,为体现英语语言简洁的特点,译文进行了适当省略。此外,原文中的省略号有意犹未尽之意,故译文有必要重复一次not at all来达到说话人不断说服自己的效果。

(五)译注

民族心理差异指的是不同民族间在心理特征上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所引起的。语义不完全对应指的是在不同的语言或文化之间,某个词语、短语或表达方式的含义无法完全相互对应或翻译。这通常是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通过译注,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中涉及的特定文化。它们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解释,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可以说,译注挖掘了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传播中从地域知识转化为世界知识的轨迹(魏家海,2023)。

例(12):站在传染科的大楼门口,带教老师告诉我:“你看,等下家里人还要上大仙的车呢,回了家继续跳,一直跳到人没了。”

译:Standing at the entrance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 building, the instructor told me, “Look, the family will be getting on Da Xians vehicle later (In Chineses belief, Da Xian is a group possessing supernatural power).When they get home, Da Xian will continue performing rituals until the patient passes away.”

分析:原文中的“大仙”“跳”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会让目标语读者难以接受,所以译文采用了加注的方法,以便准确传达其想要传达的内容。

例(13):门外面传来哭声,霍明的母亲不停地呢喃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译:Cries outside the outpatient clinic could be heard, and Hao Mings mother murmured repeatedly "Amitabha Buddha" .

译注:In Chinese culture, when encountering catastrophic emergencies, people often seek the help and comfort of Buddha or other deities by reciting scriptures or praying.

分析:在汉语原文中,重度烧伤患者霍明危在旦夕,他的母亲在诊室门外手足无措,只能在嘴里念叨“阿弥陀佛”来祈祷儿子平安无事。这是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导致的心理反应,在翻译时需利用注释向目标语读者展示这一相关内容。

三、结语

与正式文本的逻辑严谨的特点不同,口述类文本中作者的用语始终忠于口述者本身的语言表达,如多语气词、语义模糊、句子间的逻辑性松散、句子语义不完全对应、表达冗赘以及造成民族心理差异。这些特点都增加了翻译难度,译文应当尽量采取接近于说话人话语特点的表达,力求用词简单、句式结构简单,通俗易懂,但同时又要保证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得以准确传达。译者应尽自己最大能力保证译文的流畅可读性,以期为今后汉语口述类文本的英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James,Carl.Contrastive Analysis[M].Harlow,Essex:Longman Group Ltd.,1980.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3-228.

[3]王菊泉.什么是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84.

[4]王淑东,张东力,任苗苗.省略与替代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162.

[5]魏家海.《荒原》赵萝蕤译注中知识溯源的文化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46(05):107-113+161.

[6]杨立文.论口述史学在历史学中的功用与地位[J].北大史学,1993(01):120-136.

[7]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

李亚楠(1997.4-),女,汉族,山西朔州应县人,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

刘亚敏(1983.9-),女,汉族,山西晋城人,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學与翻译史。

猜你喜欢

口述历史应对策略
浅谈口述历史的征集与整理
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艺术特色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口述历史:重建社群文化的可能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电影口述历史的访问技巧
口述历史相关的法律问题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