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先发展农村学校融合教育,加快城乡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4-05-10周翔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城乡一体化农村学校

【摘要】 江苏省扬州市融合教育发展格局是融合教育中国本土化实践的市域缩影。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扬州大力推进特殊教育普及普惠、适宜融合高质量发展,积极实施“农村学校优先、普特学校互促、资源共建共享”的城乡特殊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全市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农村学校

【中图分类号】 G760

【作者简介】 周翔,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基教处(扬州,225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扬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不断开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特殊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教育等相关部门紧紧抓住实施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及“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特殊教育普及普惠、适宜融合高质量发展,积极实施“农村学校优先、普特学校互促、资源共建共享”的城乡特殊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全市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扬州城乡特殊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

扬州是国内较早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试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江都邵伯、邗江黄珏、高邮汤庄等地的农村小学就开始了残障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实践探索,实现农村适龄残障儿童在家门口“有学上”。从最初只招收轻度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学生,到逐步扩大障碍学生招收类别,随班就读工作成为农村普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主体责任持续强化,为当下农村特需儿童教育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时期,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农村特需儿童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该群体中不少孩子同时贴有两种身份标签:留守+残障。这些特需儿童散落在农村各处,且在残疾儿童数量占比上远超过城市。但由于农村学校特殊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特殊教育工作与党中央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盼仍存在差距,成为基础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短板问题。推动特殊教育扩优提质,让农村特需儿童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扬州城乡特殊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

扬州城乡特殊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分为调研评估、规划布局和实施推进3个阶段(见下页图1)。在调研评估阶段,主要就城乡融合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乡镇中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教室)规划定位及校本特色类型、乡镇中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教室)建设的具体问题与创建条件等进行调研分析,重点评估乡镇中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教室)建设的硬件条件与软件要素。在规划布局阶段,确定以农村学校优先、“城+镇+乡”的特殊教育适宜融合发展格局,构建城乡联动、共建共享的融合教育工作服务体系。根据前期调研情况,将乡镇中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教室)分为基础(保障)型、特色型、综合型三种类型进行建设,为不同类型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教室)选配不同层次设施设备,打造并串联不同功能类型、各具特色的乡镇中小学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教室),以更好地服务特需儿童发展需要。在实施推进阶段,以市(县、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龙头,多部门、普特学校联动,有效构建“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并以乡镇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为核心,进行融合教育资源的广泛辐射,以此带动农村融合教育工作全面开展,促进城乡特殊教育工作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三、扬州城乡特殊教育一体化发展举措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特殊教育的决策部署,扬州一方面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区域特殊教育骨干作用,建设区域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选择办学质量、师资水平及设备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中小学建设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通过全员普及融合教育理念,重点提升资源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能力,使之成为支持包括周边学校特需儿童在内的特需学生发展支持中心、推进城乡特殊教育共建的实践基地。扬州依托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及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积聚的力量,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制度及功能,市域内特殊教育呈现出普特学校责任共当、城乡一体发展的态势,营造了特殊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坚持特殊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

坚持农村融合教育优先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整体提升城乡特殊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路径。针对农村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扬州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在县(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按照每人指导3—5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要求,配备专兼职巡回指导教师,在全市65个乡镇建设完成249个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实现所有乡镇学前、小学、初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除配套资金、专业设备等向农村地区倾斜外,扬州市教育局在与融合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骨干教师培养、评优评先等方面均采取优先考虑农村地区的策略。首先,全市融合教育教科研工作重心向农村倾斜,量身打造农村中小学省级重点研究课题,引领农村教师立足农村学校实际,开展特需学生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研究。其次,在各级各类融合教育培训中提高农村教师参培人数比例,重点培养农村地区融合教育种子教师,提升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融合教育资源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最后,现阶段在优秀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优秀融合教育教师及各项教师相关业务能力评比中向农村地区倾斜,要求各项评比中农村地区学校或教师优秀率占比不低于全市总数的60%。

(二)坚持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差异化发展

为了让更多特需儿童就近就便上好学,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扬州将面临拆迁撤并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确定为基础(保障)型资源中心,使其在存续期间依然能够承担起周边特需儿童的教育责任。特色型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是指一些学校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将乡土文化融入特需学生的特需课程中,让特需学生接受乡土文化浸润,促进其全面发展。例如,宝应氾水小学的“水润文化”特色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邗江公道小学的“阮元文化”特色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竹西中学的“竹文化”特色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等。综合型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一般建在经济条件相对优越、配套设施完善,能够提供康复服务、发挥区域示范引领作用的乡镇中心学校或幼儿园,如高邮沙堰初级中学、邗江区蒋王中心小学、江都区邵伯中心小学、仪征市实验学校东校区等。

(三)坚持教科研引领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市(县、区)特教指导中心的组织指导下,近年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积极开展融合教育科研,通过教科研助推融合教育工作走向深水区。针对当前普通学校特需学生教学评不一致、科任教师对特需学生的学科教学和学业评价无抓手的现状,扬州市教科院牵头成立了由融合教育联盟学校骨干教师、区县专兼职特教教研员和巡回指导教师组成的《义务段特需学生课程调整指南》和《义务段特需学生学业评估调整指南》研制组,开展协同攻关。为探索适宜扬州地区农村中小学开设的融合教育特需课程,市教育局基教处与市教科院以高邮里下河地区农村学校为研究基地,联合申报了“融合教育背景下农村学校农事劳动课程开发应用研究”课题,并顺利立项为2022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该课题从人本理论、社会适应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等出发,寻找农村特需课程与普通学校学科课程契合的课程融合路径,同时梳理分析农村学校特需学生学习发展现状,特别是过往农村学校特需学生在职业适应、社会参与、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情况,找到农事劳动课程与农村学校劳动课程的结合点,为改善农村学校特需学生学习现状,增强他们在学习生涯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培养他们具备未来扎根农村生活必备的农事劳动技能提供实际指导,也为促进其他特需课程与学科课程融合提供研究范式。

(四)坚持开展城乡联动教研活动

城乡联动教研活动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为使城乡联动教研活动跨区域、跨学段、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在市教育局推动下,兼顾城乡,由各县(市、区)分别推荐3所初中、3所小学、3所幼儿园成立融合教育联盟,采取轮值理事长单位制度,以联盟校为基础,定期轮流开展融合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以此辐射带动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融合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同时建设以网络学习空间为载体的城乡教研共同体,开展“互联网+教研”系列主题活动,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及时转化。

扬州立足市情,通过实施农村学校优先、普特学校互促、城乡一体发展战略,不断将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充分体现了扬州教育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要求在行动上的积极回应。

(责任编辑:黄春露)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城乡一体化农村学校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浅谈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小班额背景下学生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
浅谈农村学校管理艺术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