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线上平台实践基地的建设路径探索

2024-05-10刘陈姣

中国新通信 2024年2期
关键词:实践基地路径探索人力资源管理

刘陈姣

摘要:产、学、研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调试和更新,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理论教学与当前市场需求的适配程度,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从家庭到社会的过渡,完成完全社会化过程的蜕变。相较其他类别的课程,管理类的教学除了需要扎实的宏观理论基础外,还需考虑不同行业、地域、企业文化以及领导风格对管理方式的需求大相径庭。所以,因地制宜是培养优秀人力资源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步。基于现实中学生无法前往全国各地进行实践的限制,线上模拟体验能更好地辅助专业实践。该研究立足于高校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辅以新兴企业提供的平台技术支持,经过对平台使用后学生的反馈进行观察和思考,提出了线上实践基地的建设路径的设想,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校企协作;人力资源管理;线上平台;实践基地;路径探索

一、引言

实践一直是应用性与实践性需求较强的专业所极力推崇的教学理念[1]。通过实践的形式,可以加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深化学生对现实问题及现象的直观认识,确保他们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并得到锻炼。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注重理论教学与技能的课堂训练,这种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常常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的理解与实际操作脱节。虽然部分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经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专业实验室的开设解决了一部分校内实践教学问题,但仍然难以满足现实工作环境的需要,并且难以达到提升整体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镇江中垒拟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的提供,从贵州师范学院中抽取部分学习过人力资源课程的学生进行线上平台的试用。通过比较使用和未使用该平台的学生对专业知识模块的理解程度,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不足。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管理”“如何实践管理”和“如何实践反哺理论”,探索实践基地的建设路径,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深度完善。

二、高校建設人力资源管理线上平台实践基地的意义

(一)是持续实现高等教育优化和人力资源专业深耕的必然环节

当前已完成向大众教育过渡的高等教育目标已经回归本位,即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的实用型人才。这与当代以人力资源竞争为核心的主题相符合[5]。但是人才的培养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融入。尤其是自2018年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实践育人平台的建设,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深化产教融合”的意见后,校企协作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有了新兴的势头。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对组织内部人员的招聘、甄选、分配、激励等活动的有力保障,能在持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起到巩固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到润滑作用。

(二)是托举大学生全方位发展完善的有效平台

当代大学生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培养与教育后,基本拥有了一定层次的理论水平。然而,社会生存不仅需要理论水平,还需要品质、道德、双商等内在包容力和化解技能的支撑。社会实践是激发人类内心成长的主要渠道,它需要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到社会的真实面貌,逐步形成“包容—适应—主动解决—影响、改变”社会行为模式的过程,接轨社会人的真实工作和生活状态。这不仅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适应性、包容性和耐受力,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处理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坚毅品格的养成。

(三)是切实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推手

“就业难”一词被提起多次,大学生与其他类别的就业人员相较,其成因不是没有岗位,而是岗位与人才的适配度差异的问题。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些许思路。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快地将主观认识与具体行为有效地连接起来,逐渐达到知与行的相对统一。通过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现代企业生产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他们能更加迅速地适应工作环境,缓解适配度差异的问题。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线上平台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基地建设现状

首先,学校目前非常重视产学合作项目。根据2021年教育部的要求,推荐教师组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库,并选取专家作为校级参与企业项目指南评审等相关评审工作,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据分析、合作模式研究、合作需求调研等工作。其次,学校目前十分支持校企协作和产学结合。例如,选派教师到相关机构跟岗锻炼,每年新增多样化类型的合作企业等。积极共建实习基地,更新实践基地管理模式,并汲取建设经验。在课程建设方面,积极申报和打造省部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力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最后,已经形成了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的长期思。对于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片面理解、纸上谈兵、空中逻辑等问题,更加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操具有迫切性。联合管理学各领域教师,拓展知识平面,融合技术经济、非营利组织、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多个方向,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手段,让学生逐步接近企业、认识企业、了解企业,助力于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培养其在企业中的管理能力。

(二)存在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人力资源实践基地已经部分建立,并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相应的实践渠道。然而,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在宏观层面,存在以下问题:

①实践设计更新进度慢。虽然不少高校管理层和专业建设人员对建立人力资源专业实践基地的必要性已达成一定共识,但在具体的组织保证方面仍然存在不足[4]。通常情况下,在各级管理层中,教学实践往往属于关注程度较低的第二梯队,导致一系列问题,如理论与实践配比范式缺乏、实践框架推成与学生代际更新不匹配、经费投入与实践需求不满足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很少纳入教学考核体系。

②支撑体系不够完备。首先,高校人力资源实践支撑体系处于待健全状态,一些学校尚未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这导致其对自身所接纳的学生能力无法进行有效预见,更无法进一步采取评估手段。其次,在校大学生的实践方式无法让其真正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去,熟悉业务和程序内化是在管理之前必不可少的两个步骤,实习时间和现实情况的限制导致其无法很好地对具体的管理流程进行观摩和学习,最终还是流于形式。最后,另一些学校与校外实践基地缺乏完善的交流机制,有的直接派送、点到为止,有的临到实习才联系,有的交流时目的单一、问题纯粹,甚至沟通变访谈。这导致校方和企业间很难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配合的感情,间接影响学生的实习质量。

③师资水平和团队建设不到位。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团队的水平,他们是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吸收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教师的逻辑认知能力、教学方法、授课节奏以及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理解与把握。企业信息和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极快,然而部分教师的经验受限于“从学校到学校”的常规,导致他们无法与企业发展的知识更新同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习质量。

④实践涵盖面不广泛。由于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不同行业、地域、企业文化、领导风格对管理方式的需求大相径庭。所以,因地制宜是培养优秀人力资源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步。基于现实情况,学生无法前往全国各地进行实践,能够合作到的企业类型也有局限性,尤其是在地域方面。

2.在微观层面,针对本次研究的高校存在以下问题:

①人力资源管理大部分时间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辅修课程,没有以它为中心进行专业和系统的课程建设。

②相关专业教师众多,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专业教师较少,适合实践团队打造,不适合项目领域深耕。

③整个“产学结合项目”的大环境发展时间不长,很多问题还在探索阶段,细节的成熟度还有待打磨。

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线上平台实践基地建设的路径

(一)项目建设内容

①通过产学合作项目的进行,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一方面下沉专业理论,采用实践方式验证理论在当代现实情况下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用实践反馈理论,更新理论,提高理论与现实的适配性。

②高校除学生的分配和管理外,还应提供场地及PC设备、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等实践必需的基础设备,而企业则提供软件平台等技术支持。集中众家之所长,让学生通过线上平台的使用,对各地区、各行业的管理需求和管理手段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基地建设创设良好的条件及环境,另一方面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一定保障。

③为了充分保证基地运行效果,高校需成立项目保障小组。自明确项目目标开始,为项目的有效开展运行提供保障[3]。项目需有明确的负责人承担管理、协调等各项任务,建立项目汇报制度,配合协调相关部门,推进项目落实与实施。

④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有效资源培养造就实习学生的同时,考虑“双师型”教师同期培养的设想。专业课教师要从单独传授知识理论转变为能满足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旨在通过校企协作与支持,为当前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

(二)项目实施路径

①基础平台提供。在高校原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辅以场地设施和企业提供的软件平台。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实践基地进行拓展,学生除参与线下相关企业和岗位的实践外,通过平台参与或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及实训活动。通过不同场景的模拟,不同资讯的摄入,弥补线下实践不足,提高专业与社会的适配性。

②培养模式改革。渠道建成后,学生可结合平台学习与实训情况,及时对线下实训进行判断和反思,并在后续时间里积极调整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促进理论下沉,提高学习成效。

③领导小组保障。为了满足行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项目组在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基地时需强化与企业、行业的对接。从高校、企业、行业三者的特性出发,充分激发三方的能动性,并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制定不同的实践目标。

④其他路径补充。首先,就研究高校而言,目前已在教学条件建设方面投入超过600万元。除此之外,还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为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提供成长环境。其次,就合作学院而言,目前已购置和共享了经济管理数据库等相关资源。除此之外,还需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硬件资源建设,完善专业实践周管理制度,深化校地企合作管理,加大學生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基地的大量孕育提供土壤。最后,就实践基地而言,近年来已新建10余个专业教育实习基地,并与18家企业签署了“实践教育基地”协议。除此之外,还需鼓励学院教师积极参与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与政府、企业的联系,打破本身桎梏,努力促进对外联合办学,协助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接下来的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管理经验和系统成熟的建设流程。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①通过访谈形式,得到部分使用过平台的学生信息反馈。其中大部分抽样学生认为,平台的使用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和补充作用,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一定帮助。

②平台的使用穿插其中会带来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但是长期过度使用图形或音像类型教学也会造成精神过度消耗。峰值过后,注意力集中程度也会下降,并且带来文字阅读理解障碍。

③不同年级的使用者产生的效果有显著差异。除个体差异外,通过总结归纳群体共性发现,高年级使用者较低年级使用者而言,使用后呈现效果更好。他们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更为深刻透彻,对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更加得心应手。

(二)启示

①对于涉及需要实践的单个知识点而言,平台提供的针对知识点展开的讲解或动画呈现更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以及文字或理论的转化。但是由于大多数的平台设计都是以点的形式展开,缺乏系统的逻辑性,所以主要知识板块暂时不可替代,仍需要通过课堂传授。

②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精神倦怠,因此节奏的把控可能比长期的强刺激更为有效。有体系的课堂讲授到目前为止仍然应为主要教学手段,线上的实践基地或平台应该在需要实践的知识点处酌情加入,这样才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③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在该项目中尝试了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制定不同的实践目标[2]。对于刚接触实践模式初期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实践转化还存在一定难度。只有理论内化更为充分,且面临大量实践的需求的高年级学生,才会产生更强的内驱力,强烈的内驱力会进一步促进其自身学习效果的增强。

猜你喜欢

实践基地路径探索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共享发展理念内涵、障碍和路径探索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科学利用实践基地 搭建体验平台
论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初探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浅析省级人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珠三角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