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湾》中移民者的形象分析

2024-05-10周自闯刘宇

新楚文化 2024年7期
关键词:河湾非洲

周自闯 刘宇

【摘要】《河湾》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真实的非洲历史为背景,以一个生活在非洲的印度人的角度讲述了非洲一个小城镇的兴衰与人来人往,奈保尔个人复杂的身份背景使其在创造后殖民文学作品时如鱼得水,在他的笔下,书中的人物似乎一直处在阴霾之下,无论怎么改变,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只能像“水葫芦”一样随波逐流。本文分析文中的两个年轻人萨利姆和因达尔,他们在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的非洲大地上一步步地走向了无家可归。

【关键词】《河湾》;移民者;非洲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7-002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7.008

一、奈保尔与《河湾》

奈保尔祖籍印度,1932年出生在特立尼达,特立尼达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奈保爾的家庭是婆罗门种姓,一般来说,印度人注重遵循文化传统。但是他的父亲却喜爱英国文学,在父亲的影响下,奈保尔自小就对英国充满了向往,1950年赴英国读大学并定居于伦敦。奈保尔开始创作后在西方文坛声名鹊起,他和印裔英籍作家拉什迪和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并称为英国文坛的“移民三雄”。奈保尔从在牛津就读期间就饱尝了移民生活的孤独和苦涩。长期的旅行使他作为一个观察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后殖民时期第三国家的现状。

《河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奈保尔赴非洲访问后于1979年完成了这部小说。他将自己的个人经历注入到了小说人物的身上。小说主人公萨利姆作为叙述者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萨利姆是一个青年人,“这面具才是1940年的,就是我出生那年。这个是1963年的,就是我刚来这里的时候”(奈保尔,1979:65)。20世纪60年代,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的浪潮席卷了整个非洲,萨利姆和因达尔的祖先都是印度人,生活在非洲的东海岸,接受了英式教育并持有英国护照,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多重的身份背景并没有让他们在这个势力林立的地方左右逢源,而是不被各方承认,萨利姆直言“我们是一群特殊的人”(奈保尔,1979:11)。他们处于潜在的危险之中,为了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强大起来,他们一个前往非洲内陆,一个远赴英国留学,最终又在非洲相遇,不同的选择却面临着同样的结局,他们没有归属,流离失所。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认为少数族首先是指某个社会中在数量上少于其他群体、因而也易受多数族势力侵害的一个群体。因此,少数族经常意指低级的社会地位或边缘化的利益,原是当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利益时缺少权力(生安锋,2011:123)。萨利姆和因达尔远离母国,身处异国他乡,作为少数群体,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从未在政治和经济层面获得真正的权利,在政治动荡,世界格局变化的时代,他们也失去了身份归属感。

二、东海岸印度人的由来

东洲东海岸由于便利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其他地区的人群来到这里。非洲东海岸同印度西北部在地理上相近,在西方的殖民统治之前,大批的印度人追随当时的霸主阿拉伯人,他们通过交易象牙、橡胶等商品逐步建立了贸易优势,开始一代代的定居在这里从事长途贸易,充当起了东非与外部世界的交易者。萨利姆的祖先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的祖先是印度孟买西北部的古吉拉特人,古吉拉特人天生就是海上的商人,祖祖辈辈的海上贸易使他们积累了财富,但是经济实力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政治地位。他们严格的遵守着穆斯林教义和祖先的传统,对政治不感兴趣。无论是曾经的阿拉伯人还是现在的欧洲人统治这里,他们都不在乎。

因达尔的家族则是从他祖父这一代才来到了这里,当时印度和东非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了在东非进行基础建设,大批的印度人作为契约劳工被英国当局带来了这里,因达尔的祖父就是其中的一员,契约到期后,他留在了海岸,依靠着当地的商业模式和自己聪明的大脑,从契约劳工到集市放贷人再到商业银行家,他们家族一代代在东海岸站稳脚跟。因达尔的家族成为超越萨利姆家族的存在。

这些印度人对于欧美等国家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他们依赖于欧洲人在当地建立的这种秩序才能积累财富,他们清楚地知道但是这一切的成功都建立在当时的殖民体制之下。他们持有英国的护照,保护自己不受非洲人迫害。在这种等级分明的制度之下,他们能看到世界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世界的变化选择自己的生活。萨利姆和因达尔虽然都是印度人,但是印度宗教内部分支繁多,他们一般以家族、宗教信仰为一个小群体,没有大的印度国家观念,所以他们并没有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因此在感受到危险之后,他们都想往外走,寻找生存的地方。

三、与非洲本地人的关系

在殖民时期,为了维护统治,英国人实行了严格的种族隔离政策,非洲人数最多,地位最低。印度人地位高于非洲人,低于欧洲人。三者之间有着严格的限制。印度人的利益是与当时的殖民者一致的,虽然他们并没有享有像欧洲人那样所有的权利,但是在广大的黑人眼中,他们也是剥削者,并且由于他们与黑人日常的接触更多,黑人对于他们的仇恨甚至比对欧洲人还要深。

在萨利姆祖父的口中,“贩卖黑人”和贩卖橡胶在他们眼里没什么区别,他们觉得这是不值得提的事儿,不是什么“罪行”或是“玩笑”,而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奴隶贸易给黑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似乎把奴隶仆人的基因一代代的传了下去,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从黑人出生起就充斥着他们的内心。黑人不仅遭受着肉体的痛苦,宗主国依靠强大的政权力量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着隐形的文化压迫,他们承受着被文化殖民的痛苦。他们没有接受过教育,缺乏思维能力和生活技能,对自己的种族和文化自卑,甚至炫耀自己的仆人身份。即使非洲独立,黑人被解放了,他们也不愿意离开,不肯放弃仆人这个身份,一定要给自己找个主人。“家里的仆人到最后都还是累赘,死都不肯散走,在这种革命关头还坚持自己的奴隶身份”(奈保尔,1979:29)。黑人商贩扎贝斯仅仅因为萨利姆是个说英语的外国人,就让他教导自己的孩子,“要是想揍他您就尽管揍”(奈保尔,1979:36)。在殖民时期和解放初期,萨利姆在黑人面前一直感觉自己高人一等,并没有把他们平等的看待他们。因达尔同样的傲慢,他甚至认为和黑人待在同一艘轮船上是一种侮辱。

四、新时期不同的选择

萨利姆出生在1940年,因达尔和他年龄相近。由于家族的传统,萨利姆到16岁时就离开了学校,而因达尔一直在本地的英国学校里念到了18岁。虽然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非洲东海岸仍然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但是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英国的统治也逐渐削弱,摆脱殖民统治的声音逐渐出现。1960年前后,起义和暴动此起彼伏,萨利姆和因达尔都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种危险的气氛。

萨利姆虽然心知肚明这种变化,心中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但是他却表现得漠不关心,因为他要与家族保持一致,他的家族仍然按照祖先传下的习俗和思想在这里生活着,他们看不到变化,也可能是拒绝接受变化。祖祖辈辈的商人世家让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以对方的地位高低,财产多少来决定对待别人的方式。他的祖先跟随着阿拉伯人来到这里,到了萨利姆这一代,他们已经成了欧洲国旗下的小群体了。他们就像水葫芦一样随波逐流,除了祖先的信仰,他们对什么都没有忠诚。萨利姆开始反感一成不变的生活,他对于祖先的宗教没有一点敬意,他内心深处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为日后的生活开始担忧,但同时他并不知道如何解决不安,他只想逃避现实,焦虑吞噬着他。

萨利姆通过接手未来岳父纳扎努丁的生意离开了家庭,他的离开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婚姻为代价的,他看不起家庭的传统和信仰的宗教,但最终通过遵循传统才得到了离开的机会。他想象的是发达的欧洲商品,他想做出一番事业,得到的一种放肆自由的生活,摆脱海岸的压抑。但是最终遇到的与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在去往非洲内陆河湾的路上,破烂的道路和腐败的官员让他举步维艰。

此时的刚果正处于独立初期,原殖民地宗主国比利时还残存一些势力,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的势力在这里角逐,导致这里政治混乱,经济体系几乎崩溃。同时由于刚果是一个部落众多且部落势力强大的国家,国家中央的力量并没有完全掌控到地方。地方势力林立,毫无规则秩序。曾经繁华的小镇如今已经变成了废墟,“满目疮痍,空无一物,如同鬼城”(奈保尔,1979:27)。在这里,他的印度人身份并没有为他带来一点便利。欧洲人离开了非洲可以回到自己的国家,非洲人失去了繁华的非洲城镇可以回到祖祖辈辈生活的丛林,而萨利姆却无处可去,在这里生活的日常物品稀缺,他在新的地方仍然做生意,这是他家族的本领,在新的地方,他遇到了各样背景的人。紧张的外国人,传统的印度老夫妻,还有和他一样从东海岸出来的舒芭和马赫士。在他的眼中,舒芭爱慕虚荣神经质,马赫士质朴一些。他来到这里之后并没有摆脱压抑,而是无聊寂寞。他知道东海岸也爆发了起义,他家族已经失去了一切,他们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政局的稳定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与繁荣,经济逐渐复苏,当地非洲人的地位逐渐上升。黑人仆人墨迪也从一开始的只知道哗众取宠吸引主人的注意逐渐成为他生意上的助手。他的生意逐渐好了起来。他的客户黑人女摊贩扎贝斯对他十分客气,并且请求他作为在镇上读书的孩子费尔迪南的监护人,他同意了。但是在费尔迪南的身上萨利姆居然产生了嫉妒,费尔迪南是这个国家的人,他可以心安理得地使用国家的资源,接受国家的教育,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他只是个外人,旁观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变化,却无法作出什么变化。在他的朋友因达尔来到这里之后,他才接触到了白人,“在各方面和我们判若天壤的人”(奈保尔,1979:44)。通过与这些人的接触,他觉得自己的地位也提高了,已经凌驾于当地的人民之上了。枯燥的日常生活和对白人社会的向往驱使着他成了耶苇特的情人。他通过和耶苇特的偷情满足自己对于白人特权的渴望,但是当他发现这不能提供真正安全感的时候,甚至对耶苇特大打出手,亲手结束了这种幻觉。他通过生意积攒了一笔财富,生活似乎越来越好,他的内心却是空虚的,在这个地方,他始终是个外人。他观察着周围所有的人,他开始庆幸自己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

当失去了秩序与法律之后,当地陷入了混乱期,萨利姆陷入了愈发危险的境地,他没有家庭的依靠,更没有国家的保护。曾经他最看不起的黑人如今趾高气扬,开始疯狂地报复,随着原住民逐渐获得民族独立,获得权力,黑人的地位逐步在上升,这里的变化让萨利姆猝不及防,此时黑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已不再是奴隶,当“大人物”实行激进化政策之后,萨利姆的商店被没收成了当地人的财产,自己也被关进监狱,幸得费尔迪南的帮助,离开了这里,继续奔向未知的远方。

因达尔由于接受了长期的英语学校的教育,加上优越的家庭环境,他选择了出国留学。在非洲东海岸趾高气扬的他到了英国之后却变得胆怯自卑。不仅是当地的高楼大厦和各种先进的现代设施,而是整个思想体系,这给他带来了强大的沖击,他不知所措,为了自己的面子,他对一切都是被动地接受,装作了解的样子,在这样的状态下,在大学毕业时,除了一张文凭,他什么都没有学到,没有掌握什么生活技能。他觉得这一切的原因都是他在非洲的环境带给他的,非洲环境让他无法适合外部的世界。当他真正开始找份工作时才发现了自己的无依无靠。他持有英国护照,可是分配委员会却只为英国的学生提供工作。想当印度的外交官,却因为长期在非洲生活被拒绝。当时的印度对于移民到国外的民众的政策是要求他们效忠所在国,当他们加入外国国籍的时候,他们在政治上就不再是印度公民,所以因达尔不可能成为代表印度人的外交官。身处伦敦,英国人似乎只在乎他的肤色,大学演出时,他只能扮演自己不喜欢的如印度医生这样的角色。他多重的身份背景让他步履维艰,最终也是因为他多重的背景吸引了美国人的注意力,成了西方组织的一员,这所谓的西方组织只是依据即时利益所形成的临时性团体。他成了自己一直向往的身份的一员。在社群里,他们并不拥有身份,而是扮演一个角色。在这种社群中,会产生一种归属感的幻觉,当社群解散时,一切都会回到原样(翟晶,2011:178)。

因达尔作为组织的成员回到了非洲,此时他作为西方组织的一员生活在“新领地”,“新领地”是这个国家的总统“大人物”模仿西方建立的,非洲的学生在这里接受着外国人的教育,因达尔作为学校的一名老师充满了满足感与优越感。他以自己和总统亲信雷蒙德的关系洋洋得意,似乎自己也拥有了权利,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这所谓的权利是他通过践踏过去,效仿西方得来的。就像“新领地”不能代表真正的非洲一样,他同样不能彻底地代表西方。他在这里的工作也只是为了享受,并没有为非洲的前途担心。他在和朋友的交谈中毫不掩饰自己对黑人的鄙夷,“你疯了,怎么可能接连七天和河两岸的非洲人困在一起”(奈保尔,1979:118)。然而西方人是利聚而来,利尽而散。当西方人对这个组织失去兴趣时,因达尔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自己一直追求的归属感,家族累计的财富因为当地的起义而消失,自己投入大量心血的组织又惨败。他以为和他身份相当的人地位远高于他。在一次次的打击下失去了希望,他不愿意再冒险作出任何变化,开始苟延残喘,浑浑噩噩地活着。

五、结语

萨利姆和因达尔都是具有三重身份背景的移民。移民生来是少数族。萨利姆和因达尔就是这样的群体,他们在异国他乡从来没有获得过真正的权利,为了摆脱少数族在社会上面临的种种困境和内心深处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一个去往非洲和当地人做生意,一个前往英国留学,想要融入当地的社会,但是最终的结局殊途同归。刚独立的非洲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尚无法保障,更别提在这里生活,萨利姆无法在非洲立足。西方只想从非洲获得好处,对于移民始终带有种族歧视的眼光,因达尔即使拥有英国的护照也不被真正的承认。长期的远离印度又让他们丧失了与母国的联系。他们精神和肉体的流离失所是殖民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的悲剧。

参考文献:

[1]Naipaul V S. A Bend in the River[M].New York:Vintage,1979.

[2]Prescott L. Past and Present Darkness:Sources for VS Naipauls “A Bend in the River”[J].Modern Fiction Studies,1984,30(03):547-559.

[3]杜英.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研究(1964-2000)[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空草.奈保尔的成长历程[J].外国文学评论,2000(02):152-153.

[5]翟晶.边缘世界 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6]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周自闯(1998.11-),男,河南人,长春工业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刘宇(1973.5-),通讯作者,吉林长春人,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河湾非洲
非洲行记(三十四)
河湾春夕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项链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河湾之夜
非洲的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