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乐观旷达人生态度的思想内涵

2024-05-10闫丽莉

新楚文化 2024年7期
关键词:生平苏轼诗歌

【摘要】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一直以来被后人称颂,本文以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为基础,探讨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背后的思想内涵。首先从苏轼的生平及其影响因素出发,阐述他乐观旷达的性格特征。通过深入研究苏轼的生平与思想,发现他不仅积极向上地对待人生,以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生活,并且将之作为创作灵感来源,所以苏轼的诗歌处处体现出这种心态。希望本研究能对苏轼的生平和思想有所启发,同时也能引起更多人对苏轼的兴趣。

【关键词】乐观旷达性格;苏轼;生平;思想;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7-0019-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7.006

苏轼不仅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文化名人,宋代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全才,在诗词书画文等方面均有所成就。提到宋词,人们最容易想到的便是苏轼,虽然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但苏轼的词包包罗万象,既能展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阔,也能够表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细腻,宋词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提及苏轼,许多人想到的是他坎坷的仕途人生。确实,与其文学上的成就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苏轼自走上仕途之后鲜有升迁。在屡遭贬谪的逆境中,苏轼却展现出前人未有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使得后人对他的人生态度倍加推崇,许多文人甚至把他当作正身立德的典范。清代文学巨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便曾提到:“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不仅肯定了苏轼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更将苏轼与屈原等人放在一起,足见对苏轼人格的赞美与肯定。

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家庭,父亲苏洵是一位散文家,母亲程氏是名门闺秀,深明大义。苏轼从小耳濡目染,跟随母亲读了许多名人志士的传记,立志做一名经世济民的人物。年少时期,苏轼发奋苦读,修身励志,凭借自己在文学上的造诣成为文坛新秀,前辈欧阳修也视他为文坛领袖的接班人。可惜年少成名并没有让他在政坛上大放异彩,走进官场的苏轼目光犀利,却因看到新法的不足和旧制的弊端而不容于新旧两党,走上了一贬再贬的坎坷仕途。纵观中国古代的文坛,遭遇仕途不顺的文人屡见不鲜,苏轼却展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是他在逆境中生存的一道光——乐观旷达。

一、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的表现

乐观旷达是指一个人的心态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苏轼积极工作,热爱生活,了解苏轼的生平,不难发现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苏轼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是名副其实的“宠辱不惊”和“不以己悲”。苏轼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下,一生以经世济民为己任,并终其一生实践这个理想。在“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影响下,许多文人都曾入朝为官,其中仕途不顺的也不胜枚举。在面对人生的坎坷和事业的挫折时,前人多展现一些消极的态度,如李白经历了官场黑暗后写下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白居易被贬江州感怀际遇写下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相比其他文人,苏轼的眼界更为开阔,心境更加宏大。他并不像其他文人那样沉溺于对自身境遇的感伤,而是打破了前人思想的局限,以天下苍生为己念的广阔胸怀和强烈责任感让他始终能够坦然对待仕途中的风雨。我们在苏轼的词作中不难发现其胸怀的开阔,苏轼调任密州太守的第二年写下了《望江南·超然台作》,其中写到“休對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面对城市的春景,勉励珍惜当下,不辜负时光,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不困于情的旷达心态。面对仕途的风雨,苏轼亦能欣然接受,不管被贬到什么地方,他都不曾一蹶不振,反而是以一种对工作、对百姓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官一方,便造福一方百姓。他个人的得失与荣辱在他看来并不重要,所以无论身处何地,苏轼鲜少感怀伤身,而是能够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荣辱,不以己悲,开阔的心胸成就了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纵观苏轼一生,无论在贫困的黄州、偏远的惠州还是炎热的儋州,苏轼都能用心工作,热爱生活,其眼界的开阔和内心的豁达不言自明。

其次,苏轼具备着变换角度看人生的能力。他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审视人生中的问题和挑战,并从中寻找到积极的一面,如苏轼在诗作《题西林壁》中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说明的就是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客观全面地看问题这一道理。苏轼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和苦难,并没有让他陷入绝望和悲伤,相反,他能够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接受现实的挑战,并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去应对。他用诗歌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以自己特有的幽默和讽刺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这种独特的角度和态度无疑使得苏轼的人生更加丰富和多元。例如,苏轼在《洗儿诗》以幽默的口吻自我调侃“我被聪明误一生”,进而表达“惟愿我儿余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期盼。再如,因乌台诗案蒙冤后,苏轼深感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狱中给自己的弟弟写下了绝笔诗《狱中寄子由》,全诗没有一字一句表达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反而通过“又结来生未了因”写出了自己和弟弟苏辙之间的浓浓的兄弟情义。由此可见,哪怕是面对生死,苏轼也能够以一种平静淡然的乐观心态去对待,不颓唐,不悲伤。

综上所述,苏轼的人生态度体现了积极、开朗、健康集为一体的特征——乐观旷达。通过融会贯通儒、道、佛等不同思想的影响,他拥有了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而通过变换角度看待人生的能力,他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苏轼的乐观旷达性格不仅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也深深地融到他的作品中,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无疑使得苏轼的作品更加充满活力和魅力,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旷达乐观人生态度的内涵分析

(一)北宋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的影响。

北宋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在社会上相互渗透、交流融合,特别是北宋中后期,儒道佛三家思想盛行并且趋于合一,对当时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融会贯通的影响也在苏轼的思想中得以充分体现。

首先,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是最大的,构成了苏轼思想人格的核心。儒家注重人伦道德的培养,强调君子之学和仁德之道。一方面,苏轼在儒家的影响下,形成了崇尚礼仪、尊重传统的思想倾向,他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追求内外修身的完美统一。在苏轼的作品中,也常常可见他对儒家的敬仰和借鉴,如他在《赤壁赋》中引用儒家学派创立者孔子的“逝者如斯夫”等。另一方面,苏轼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其弟苏辙在为苏轼撰写墓志铭时,评价苏轼“亦奋厉有当世志”,足见苏轼年少时便具备济世之才,并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儒家的“民本”思想在苏轼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苏轼在《《杭州谢上表二首》之二中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视天下如一家”,即天子要有天下一家、视天下臣民如家人的胸襟,也要爱护人民。所以无论仕途如何起伏坎坷,苏轼始终谨记自己身为父母官的职责,任一方父母官,便设身处地为百姓考虑。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评价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他的政绩不仅限于这三地。如苏轼在杭州为官时正值西湖水患,苏轼带领工人疏浚西湖,修建堤坝,保护了一方百姓的生命安全,为他们提供了安定美好的生活环境,时至今日,苏堤仍然是西湖上一道亮丽的美景;在密州时,为百姓捕匪捉盗,灭蝗抗旱,救助弃婴;六十二岁被贬谪到海南儋州后,面对当地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苏轼在思想上开导百姓,并向百姓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兴办学堂倡导读书、收集药方为老百姓治病。

其次,释家和道家思想对苏轼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家强调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和慈悲救度众生的观念。苏轼受到了佛教文化的熏陶,培养了一颗慈悲之心。他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常常通过寻求心灵的宁静和对佛法的领悟来寻求安慰和解脱。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佛教文化的借鉴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抒发遇雨时的一种感受,同时又表达出一种豁达坦然的人生态度,词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看似不符合现实,却是借用禅意的哲理表达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道教强调追求自由自在、天人合一的境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提到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都是其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体现。同时因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苏轼提倡放松心态,宽容待人,以达到抱道救世的境界。他认为繁杂世事不足为虑,追求自由无拘束的境界。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道家哲学的思考和借鉴。道家的无为而治的理念让他学会了顺应自然的变化,以自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苦难。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苏轼能够思考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了一种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北宋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对苏轼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苏轼的乐观旷达性格正是这种思想交流融合的产物。他从儒家注重人伦道德中汲取了为人处事的原则,在佛教文化中寻求安慰和智慧,在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由自在。苏轼的一生,将儒、道、佛很好地融于一身。他认为佛、道思想虽然有别于儒家思想,却能够很好地为他践行儒家思想服务,他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辅以道、佛思想,形成了为后世文人称颂的健全人格。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释家注重人的解脱和无为而治,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苏轼虽然立足于儒家世家,但他却不拘泥于儒家礼仪和束缚,而是吸收了释家的豁达和达观,道家的自然和洒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态度。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这种综合吸取和融会贯通的思想特点,成就了苏轼乐观旷达的性格内涵。

(二)苏轼善于变换角度看待人生

苏轼善于变换角度看待人生,是其乐观旷达性格的体现。他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理解和接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化解痛苦,寻求人生的乐趣和灵感。

首先,苏轼擅长把握人生的多样性。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幅画,充满了各种色彩和线条,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而有趣的。他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去看待人生,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平,而是主动去感受其中的美好与快乐。对于挫折和不幸的经历,他不会被困在其中,而是以淡定的心态去应对和解决,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任密州太守时,他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在不得志的仕途中抒发“少年狂”,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其次,苏轼在观察和思考人生中注重细节。他善于倾听身边的人和事,观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这些细节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相信人生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有可能蕴含着意义和价值,只要我們用心去体味和领悟。他善于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将那些微小的细节和感受转化为美丽的诗句和散文。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用月亮的阴晴圆缺来比照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说明人世间的悲喜和月亮的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对人生的体悟细致入微,并由产生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此外,苏轼还具备拓宽视野的能力。他深入研究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将这些不同的观念和理念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他不仅关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也关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以更全面的角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苏轼善于变换角度看待人生,这是他乐观旷达性格的重要。苏轼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眼光,他善于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从而达到超越世俗眼光的效果。他对人生的看法不仅仅局限于职务升迁、功名利禄,而是更加关注心灵的安宁和内心的世界。他以一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面对各种挫折和困境,表现出了一种乐观旷达的性格特征。他通过积极的心态和深入的思考去理解和接纳人生的各种经历,从中寻找乐趣和灵感。他善于把握人生的多样性,注重细节,拓宽视野,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不断成长。这种乐观开朗的心态和世界观不仅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楷模。

三、结语

通过对苏轼乐观旷达性格的思想内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苏轼在面对人生时持有一种乐观开朗的态度。他的人生态度不仅受到北宋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的影响,也与他自身善于变换角度看待问题的特点相关。在苏轼的诗歌和人生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乐观旷达的精神传达。对其乐观旷达人生态度的内涵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和他的诗词作品。与此同时,苏轼乐观旷达的性格也给能够给我们树立一个榜样,让我们去思考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让我们从他的身上汲取真正的力量,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苏轼的兴趣,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他的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余晓莲.从《赤壁赋》的情感变化看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赤壁赋》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59.

[2]屈雯雯.乐观旷达背后是强行解脱的无可奈何——《前赤壁赋》主题新解读[J].品位·经典,2019(01):30-32.

[3]郑焕庭.浅析苏轼如何通过诗词展现人生态度[J].精品,2020(25):138.

[4]徐鸿,王宗楚,刘浩渤,等.苏轼“赤壁诗文”的“三我”精神结构探析——苏轼心理思想系列研究(二)[C]//第24届中国苏轼学术研讨会.第24届中国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诗文书画卷),2020.

[5]赵孟雄.苏轼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的情感表达研究[J].文化产业,2023(10):67-70.

[6]汪玉川.从苏轼茶诗看其豁达个性的由来[J].办公室业务,2018(04):183-184.

作者简介:

闫丽莉(1988.1-),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在读,助教,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生平苏轼诗歌
诗歌不除外
傅忠诚教授生平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苏轼吟诗赴宴
曾巩生平
诗歌岛·八面来风
包何生平考述
泼尽水墨是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