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梦溪笔谈》的历史地理价值探析
2024-05-10邹美玲
邹美玲
【摘要】《梦溪笔谈》是北宋中期的一部笔记体著作。作者沈括结合生平经历,以纪实和考证的方式记载了地区气候、地形地貌、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当代历史地理学的诸多领域。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探析《梦溪笔谈》的体裁、内容及其价值,为研究北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因笔记注重历史纪实,一定程度上能补正史、方志等资料之不足。
【关键字】笔记;沈括;《梦溪笔谈》;历史地理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7-0016-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7.005
笔记作为随笔记录的文体,古已有之。笔记亦称笔谈、笔录、杂记等。笔记文体肇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宋。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统治者采取佑文政策,使北宋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227这一时期,宋人笔记在创作数量以及质量上都达到了高峰。大量的文人、官僚群体都参与到笔记体著作的创作当中,其记载翔实,涉及当朝的政治史实、诗词文学、社会生活、物产资源、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南朝王僧儒云:“辞赋极其精深,笔记由尽典实。”可见其价值之要。
一、沈括与《梦溪笔谈》版本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杭州人,北宋政治家。沈括前半生致力于政治活动,历经仁宗(天圣)、英宗(治平)、神宗(熙宁)和哲宗(元祐)四朝。沈括一生行踪遍及浙江、河北、河南、宣州(安徽)、延州(陕西延安)、润州(江苏镇江)等地,晚年由于政治上失意,归隐江苏镇江“梦溪园”,写下《梦溪笔谈》。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2]10657,是难得的复合型人才。早年沈括因父官职升降,并随父亲宦游州县得以博闻强识,步入仕途后,又曾多次出使任职,他利用外出督查之便,实地考察、记录沿途的自然、人文等状况,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思考,为以后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梦溪笔谈》成书于北宋中期。该书祖刻本已亡佚,目前可见最古老的版本是元大德九年(1305年)间刻本。而“历史上《梦溪笔谈》主要有两大版本系统:一是只有《笔谈》的二十六卷本;二是二十六卷《笔谈》之外,另附《补笔谈》和《续笔谈》的版本”[3]。现通行版本书目包括《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共三十卷,609条。研究沈括与《夢溪笔谈》的著作很多,其中较为出彩的是胡道静的《新校正〈梦溪笔谈〉》[4],是古籍整理的典范。由中华书局出版,金良年以《新校正<梦溪笔谈>》为蓝本点校,吸取各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梦溪笔谈》中的内容进一步考释。本文遂以此本为文献研究底本,根据《梦溪笔谈》并结合其他的相关记载,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其做一分析和探讨本书历史地理学方面的内容与价值。
二、《梦溪笔谈》的内容及历史地理价值
想要在一篇论文中要对本书所有的历史地理的内容史料以及历史地理各层次各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显然是不现实的,故本文通过对其历史地理史料的分类,选取史料数量较为集中的几类加以论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宋代沈括的历史地理认知与体验。
(一)历史自然地理方面
笔谈中有关自然地理方面的记载涉及气候气象、地貌、动植物资源等内容。将其进行系统地梳理研究,则有助于了解这一时期的自然地理状况。兹分别加以论之如下:
北宋(960-1127年),按百年一个世纪尺度来说,尚处于唐末寒冷期以及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变化敏感的转折时期,故气候波动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梦溪笔谈》中有关气候的直接记录不多,但相关记载则可以为我们了解北宋时期的气候状况提供旁证材料。卷二十一中沈括以古论今,根据植物化石来推测古气候变迁,“延郡素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5]209。沈括还曾在出使契丹途经河北时考察太行山,根据太行山一带的螺蚌壳化石分布,来推测古气候的变化以及导致海陆变迁的探索。在对自然的感知观察中,沈括往往对自然现象的变化描述深入而细致。沈括会根据风云的变化而准确预测天气变化及其变化原因的分析。“大凡夏月风景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即止。”[5]244据观察晚上星星和月亮的状况,云层的多少来推测出中午前不会起风,即可出行,是符合夏季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的。沈括的预测及其原因解释具有一定科学根据,这与沈括的亲身体验与理性思考密切相关。
除了气候变迁,天气预测,沈括对潮汐、冰雹、龙卷风、冰花等许多大气现象都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记述。潮汐研究在我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灾害预报是否及时而有效,对航行运输以及海产养殖等影响甚大。书中“潮汐”条目,沈括反对卢肇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5]286,已经认识到潮汐是由月球的引力作用引起,还分析了不同时间和地区潮汐的规律与特点。宋神宗年间发生于甘肃南部的一场冰雹,“大者如鸡卵,小者如莲芡,悉如人头”,熙宁九年,龙卷风“经武城县城……官舍民居略尽,悉卷入云中”[5]212。沈括本人亲历两次霜花:“庆历中,京师集禧观渠中,冰纹皆成花果林木。元丰末予到秀州,人家屋瓦上冰亦成花。”[5]212这些记录的气候现象,与今天相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并没有较大改变。沈括比较可贵之处是他注重探寻自然之理,从事物本身出发寻求理性的解释。反映了北宋士大夫在气象、气候观测、探索及其认识方面的较高水平和宝贵的经验。
笔记中关于地形地貌的描述更具历史自然地理价值。我国西南地区处于热带季风区,雨量充足,岩溶地貌广布,发育较为完全。古代文献中如郦道元的《水经注》、沈括的《梦溪笔谈》等都有关于岩溶地貌的描述。但是大规模的岩溶地貌考察和研究则是从明人徐霞客开始。宋代的周去非《岭外代答》记录了广西地区的岩溶地貌。地震则是引起地貌变迁的动力因素之一。清初学者孙兰认为“地震川竭,忽然异形,山川改观”是其对地震认识的概括。沈括记载:“登州巨嵎山下临大海,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5]208可知:历史上登州地理板块是不稳定的,发生过震动。沈括巡视温州时,曾对雁荡山进行了实地考察,揭示流水侵蚀作用使得平原变成山岳。
传统文献中大都提及有关动、植物地理分布方面的知识。笔谈中涉及的植物记录较多,动物较少。在植物方面,对本草植物的论述甚多。《梦笔溪谈》第26卷、《补笔谈》卷3,均为“药议”,作者从药物生长环境、形态、采收时间等方面共介绍中草药四十多种。还对不少品种的中草药的性质、形态和名称进行了订正。对枸杞、淡竹、细辛、胡麻、地菘、苏合香、薰陆、麻子等药物的产地、分辨、采收、形态、功用等均做了详细的论述。在动物记载方面,一些奇异动物、昆虫的形体和特性记载引人注目。如契丹北面的跳兔,“前足才寸许,后足几一尺”,北方的昆虫螓“形体短小而绿色的蝉”[5]229,闽中鳄鱼“大体其形如鼍,但喙长等其身,牙如锯齿”[5]211。笔谈中还提及“江豚”“海蛤”等海物。
笔记类作品中关于动、植物的记载,主要体现在详细记录各地动、植物及其与环境关系。如气温会因为所处地势海拔高低而异,沈括说:“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5]259《徐霞客游记》记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6]31“鹤庆以北多牦牛,顺宁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异兽。”[6]1219揭示了动、植物由于受地形、位置影响而有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的地理分布特点。植被资源对环境也有重要影响,古时人们出于生产生活所需对森林进行砍伐,如冶炼业对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宋代,人口的南迁和增长加剧了对植被的砍伐。在一些地区出现“童山”现象。沈括感叹道:“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5]227
(二)历史经济地理方面
中国传统地理学重视对矿藏地理的考察与记录。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太平寰宇记》等著作中,皆有关于巴蜀地区的盐矿资源的记载。《梦溪笔谈》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矿藏地理信息,这是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的重要材料。
沈括在书中详细记述了北宋的盐业状况。主要论及解州盐池和陵州盐井[5]50。把宋朝通用的盐分类为末盐、颗盐、井盐、崖盐四种,还有对宋朝盐产地、销售以及运输等各方面情况皆有论述。与同时代的苏东坡的《蜀盐说》和文同的《丹渊集》等著作对比来看,《梦溪笔谈》关于盐的记述比较简单,苏东坡和文同生活于采盐技术发达的四川,四川是北宋主要井盐产地之一,直至清代四川地区盐厂“每厂之人以数十万计,而沿边之大宁、开县等厂,众亦以万计”[7]445,可见规模之大。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利用,北宋时期,沈括首先提出“石油”一词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担任延路经略使期间,考察到鄜延境内有石油,并预测“此物后必大行于世”[5]131。早在《汉书》中就有石油的记载,但宋代才出现石油一词。书中还有对磁石、胆矾、铁陨石等矿物的记载,此处不一一详述。
(三)历史文化地理方面
“北宋中期,这个时期的笔记具有随事而记且记录文化的创作特点。”[8]这与当时尚文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艺文笔记如张耒《明道杂志》,记当时文人轶事;也记论诗文,并辑录时人作品。这类笔记作品,有一定的补史的作用和较强的文学性,对研究北宋文学艺术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以诗证地,证实纠谬。以诗证地是一种通过诗词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方法,书中沈括根据唐杜甫诗《塞芦子》来判断延州今有五座城。“杜诗云‘五城可迢迢,迢迢隔河水,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5]227五城是指黄河以北的定远、奉安和三个受降城。以此来推翻“说者以胃旧有东西二城,夹河对立,高万典郡始展南、北 、东三关城”[5]227的说法。文中还采用以诗证地的方法分别考证了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以诗证地既是治史方法,也是沈括求实、求真的态度体现。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多样的娱乐方式,聚会交友,把酒言欢的生活方式深受宋人喜爱。《梦溪笔谈》中谈及大臣刁景纯,“喜交游”[5]306。皇帝、臣民都喜集会,饮酒。朝堂下,宋真宗虽贵为天子,但偶有下朝后召集臣卿畅饮共乐之时;朝堂上,宋真宗“许臣寮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5]97,书中多次提及石延年(字曼卿)好饮酒的“酒士”形象,“未尝一日不醉”。[5]98元丰五年,因当时在洛阳居住的士大夫较多,文潞公文彦博效仿白居易的“九老会”,召集了富弼、司马光、王拱辰等文人好友聚会,谓“耆年会”。这些体现了北宋时期人们丰富的文艺生活,宋人将交游与饮酒之乐贯穿于生活,相得益彰。除了多样的娱乐方式,独特的饮食文化习惯也是宋代社会生活状况的重要体现。宋人喜食河豚,沈括谈及“吴人嗜河豚鱼”[5]314“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5]234显示了我国古代南北饮食文化差异。
三、北宋笔记的历史地理价值感知
以上选取了《梦溪笔谈》关于自然、经济、人文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我们可以看见沈括作为古人的发展眼光以及作为士人的现实关怀。在古代,历史地理学虽然尚未成形,但无论是在自然或是社会中它早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观察与参与机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繁荣的,但其表现不管是在自然还是人文都是有差异的,相对于人文主要是社会的彰显,有关于自然的方面是隐约散见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如社会实践中的农业垦殖、水利工程建设,生活所居如宫殿、城市、村落的建筑等;抑或是农业谚语、歌谣中或系统或零散的知识。
有宋一代,此时的地理文献已历经从图经到州郡志的转变,全国性的地理志到全国性区域总志的演变,后面地方志的兴盛,时人对自然的观察热情愈发高涨,这种变化的出现既是基于前面的发展,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探求自然之理在当时笔记作品中有着大量的表现,而不止于沈括的《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和绝大多数笔记一样,主要特点是博记杂识。其内容细碎零散,排列缺乏逻辑次序,不便于人们查找所需资料。因此,有必要对笔记进行整理,爬梳,充分发挥笔记的文献史料价值。进行历史地理研究时除了要重视传统的官修史料,对于民间私人著史以及笔记等资料也因予以重視。
四、结语
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此句大抵道出了沈括《梦溪笔谈》的可贵之处。作者将现实中经历的自然地理环境无不载入字里行间,将野外考察感知所得,诸如政区、疆域、地名、物产、社会生活等人文地理现象方面详尽记录。书中不仅记当朝帝王、文臣的轶事趣闻,也关注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青堂羌人长于锻造铠甲;任用出身平凡的卫朴参加《奉元历》的编修等。沈括毫不吝惜笔墨将这些民间技艺镌刻,我们才得以看到北宋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匠人们独有的闪光。
当然,囿于时代的局限性,作者主观意识和学识,《梦溪笔谈》也存在一定的缺憾。但我们不可否认书中所载,并非是停留于表面事件、现象的纪实叙述,而是喜好思考、借物喻理的深刻表达,这往往比一本历史地理专著更具可读性,大有可观之处。
参考文献:
[1]邓广铭.邓广铭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李明杰,陈梦石.沈括《梦溪笔谈》版本源流考[J].图书馆,2019(04):106-111.
[4]沈括.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1957.
[5]沈括.金良年,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2015.
[6]徐宏祖.徐霞客游记:卷7下[M].增校本.[出版者不详],1808(清嘉庆十三年).
[7]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9山货[M].刻本.来鹿堂,1830(清道光十年).
[8]杨丽琼.北宋中期笔记研究[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