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十而立”的“立”为“立德”
2024-05-10汪丹妮
【摘要】“三十而立”是《论语·为政》篇的内容,本文归纳了朱熹、杨伯峻、钱穆等学者研究此篇文献的理论成果,并对“三十而立”所“立”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发现了“三十而立”与“大学之道”的理论联系,总结了“德”与“仁”的关联。文章最后与现实结合,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观对现实的影响。
【关键词】德;三十而立;孔子;《论语》;明明德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7-000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7.002
众所周知,《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论语》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千百年来研究孔子思想相关的书籍卷帙浩繁。其中《论语·为政》篇在《论语》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此篇主要阐述了孔子仁政的理想,是前一篇——《学而篇》的后续,此篇继承了前一篇《劝学》的主张,为政篇描绘了孔子理想中的仁政之道。此篇中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这句话不仅流传两千多年,这段话所表达的内容学者们在学术界各抒己见。
一、《论语·为证》为实篇
《论语·为政》此篇在学术界有三种争议:第一种认为此篇是孔子真实经历,也是孔子本人所言;第二种认为此篇是孔子非真实经历,但是是孔子自述;第三种认为不是孔子真实经历也非孔子本人所言,系他人所作的伪篇。根据历代学者注疏,并且在明代学者达成一致——本篇内容为孔子的真实经历,我们可以认为本篇是孔子所言也是孔子的真实经历也是自述。
明人顾宪成《四书讲义》:“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宪成认为此章是孔子真实的生活经历。明末清初人李颙《四书反身录》:“此章真夫子一生年谱也。自叙进学次第,绝口不及管阀履历事业删述,可见圣人一生所重惟在于学,所学惟在于心,他非所与焉。”近代学者程树德言:“此章乃夫子自述其一生学历。皇《疏》较为得之,《集注》因用其师说,所言几毫无是处。”[2]上述学者都认为政篇都是孔子的真实经历且为本人所述,所以,我们认为此篇内容是孔子本人真实的经历所总结出的自述,凝结了孔子的思想智慧。孔子的人生经验也是当代青年的学习的标榜,那么,其中的“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二、“三十而立”中“立”的内容
对于“三十而立”的理解,当代人容易误以为“立”是成家立业,有房有车,娶妻生子,这与孔子二十岁结婚生子的实际生活不符。孔子的“三十而立”所要“立”的内容我们应该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代文献结合分析。
(一)关于“立”的解释
根据杨伯峻对原话的解释:“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3]这里的“立”,杨伯峻解释为礼仪,不惑的原因是掌握了各种知识。三十岁承上启下,是在志于学后,在不惑之前。少年时期志向在于刻苦学习,三十岁时已经明白礼仪规范,四十岁时详尽各种理论知识并且在生活中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迷惑不解。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注释:“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并不厌矣。”[1]朱熹认为,古代十五岁入大学学习,志于道,并对于此道不胜其烦。对“三十而立”注释:“有以自以,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也。”[1]对“四十而不惑”注释:“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1]朱熹认为“志于学”是至于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到三十岁的时候,完成大学之道后即是明明德,内化成自我认知,便可以守护内心之道进而深入地巩固它,这里的道便是大学之道。到四十岁的时候,对事物的规律了然于胸,则无须守护内心之道。朱熹对于三十而立的解释更注重于内心的完善,认為“明明德”后还需“守之固”。朱熹对不惑的解释更加深入,剖析不惑的原因是指明白事物的内在规律。朱熹与杨伯峻对这段话的分析的着重点不同,杨伯峻强调实际,朱熹更强调的是内心。
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解释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4]钱穆把“立”解释为坚定自立,这是指,十五岁时开始致力于学习,可以作为独立的人立足社会。到了四十岁不惑的原因是因为通达一切道理。时代背景不同,学者关于此篇的研究角度不同。钱穆在这里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和朱熹只关注内心的发展不同,关注的主体不同。
(二)“立”的内容为“大学之道”
结合孔子的生活实际和他所在的时期,我们分析出“三十而立”的“立”并非是成家立业,而是一个动词。总结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十五志于学后才可以三十而立,这里的“立”是十五至于学的目的也是成果,这一成果可以使人自立,只要内心守护好自立的根本——“道”,才可以在四十岁时知晓万物的发展规律。“立”的前提是“至于学”,立的最终归宿是“不惑”。这里“立”是一个动词,是树立、建立的意思,“立”有着具体的内容。“立”的内容在前后关系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来是大学之道的“道”。
三、大学之道中的“明明德”
“大学之道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是《大学》的第一句话。“明”在甲骨文中的意思是日月同辉而大放光明。“大学之道”的核心在于明明德,“明明德”是“亲民”和“止于善”的起源。
(一)《大学》中的“明明德”
朱子认为“明”是明之,即知道、明了的意思。何益鑫认为“明明德”是在政治领域中显明其光明之德,亦即行明德之政。明德之政,除了恤民怀柔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选贤任能[5]。何益鑫对于“明”的解释更符合先秦的语脉,认为“明”有显明和光明的意思,“明明德”是显明光明之德,也就是希望贤才执政时要能显现出光明的德,这与西周礼乐崩坏后需要贤才的社会背景相符,与孔子的仁政观念一致。
所以,“大学之道”的“道”是在于能够执政时显现出光明的德。这里的德是外显的德,人外显的方式是人能动的行为,行为有德,才能外显。三十而立的“立”是指在三十岁时行为有德,即三十岁有德行,才能自立于社会。
(二)春秋时期关于“德”的解释
春秋时期,孔子以“德”解《周易》,曰:“我后其祝卜矣,我观亓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吾求亓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6]古人常以卜筮来驱凶化吉,但孔子以仁义之道践行易中之德来取得福祉,这是孔子与占卜师用卜筮来把握命运的不同之处,仁义与明德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孔子认为明德而以仁义实践才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关键。
“德”在春秋时期是书写为,“德”造字时充分抓取几个意象:“彳”表示道路,“直”表示目光直视前方,“心”相通过目光外显。大约到春秋,“直”字上部一竖渐变为“十”字形[7]。古人认为心是思维产生的器官,所以德是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古代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行为规范,比如: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行走规范,如果违反了规范是没有礼仪的;非礼勿视,目光飘忽不定也是无礼的。人的行为都是内心的外化,如果内心没有德,那么行为也不会合乎礼仪,相反地,心中有德,人的行为才会合乎礼仪。
孔子认为内心有德,才是人们取得福祉德的关键。只有先明德,才能在后续以仁义实践符合礼仪规范。所以,三十而立的“立”的根本是内心有德,心中有德即是德性,付诸实践才有德行。
(三)孔子“德”的观念
春秋时期,孔子是“德”观念阐述的是集大成者,他对“德”赋予了新的内涵,将“仁”设立为“德”的核心,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本底蕴。
1.“德”的核心为“仁”
“仁”字为会意字,由“人部”与“二”组合而成。在甲骨文中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仁”字组成部分类似。在《辞源》中“仁”的意思有:古代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亲,爱人;假借为“人”字[8]。《辞海》中“仁”的意思是: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具有道德的人;仁政[9]。所以说“仁”是一种形容人的,也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诗·郑风·叔于田》:“询美且仁。”《诗·齐风·卢令》:“其人美且仁。”这里的“仁”是和“美”息息相关并有着相同的地位,二者与人皆有联系。《左传》中,关于“仁”的记载都是“爱人”的含义。
所以,“仁”是既是一种爱人、与人相亲相爱的道德观念,也是在政治领域的一种执政理念,也指人身上的道德品质,这些概念的核心皆为“仁”。
2.“德”与“仁”的关系
《论语·学而》篇中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论语》在开篇引入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解释:“君子,成德之名。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古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朱熹认为,成德即是君子,也就是说君子有德的人。
那么,关于何为君子,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上述表明了孔子认为成为君子需要有仁、知即智、勇,这三种不同的品德。《论语·宪问》篇言:“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劳思光指出:“‘有言与‘有德之关系,实即表示‘智与‘仁之关系;而下接两句,则又明确表示‘仁与‘勇之关系。”[10]“仁”决定了“智”和“勇”所以说“智”、“勇”的地位不及“仁”,“仁”在君子之道中处于核心地位。
从孔子所主张的君子之观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君子之道以“仁”“勇”“智”而成为德,其中仁为核心之位,勇与智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德”的核心部分,我们也可以把孔子主张的“德”称为“仁德”。
(四)内外“立德”
“大学之道”的道,即是明明德,仁德在心和行為上均有体现。三十而立,立的具体内容从可以从内外两个部分去阐述。首先是立仁德于心中,在内心对德有正确的认识,才可以得到福祉。其次,在行为上要有德行,也就是在生活实践中体现仁德的光辉,这样才能自立于社会。二者皆是十五志于学后需要习得的“大学之道”,三十岁时在内心建立关于德行的观念并以仁义为标准,用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去实施,在此期间还需要守护自己心中的“大学之道”,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忘却,固化内心的道德观念。继而,在四十岁时无须守护内心之志,达到不惑的人生境地。
我们从十五志于学的目的和结果的逻辑脉络中,可以发现,孔子到三十岁时完成的是“大学之道”,“大学之道”的核心即是“明明德”。结合《论语》和《大学》与春秋时期对于“德”的理解,从这三个角度对“明明德”进行剖析,发现“明明德”不仅是外显的光明仁德之政,也是需要内心中有仁德意识,在二者统一之下才是“大学之道”的“明明德”。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孔子的“三十而立”所立的内容包括内心和行为,不仅要有德性的仁政,内心也要仁德,二者缺一不可。
四、“立德”对现实的意义
孔子的“三十而立”的观念对现代人的思想观念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现代总是浮躁的认为“三十而立”的“立”是指一定的物质基础才可以立足于社会,这样的认识与孔子的原来的意思相违背,使自己变得愈发煎熬。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但是内心却越来越空虚,这是因为人们在三十岁的时候大多是攀比物质条件,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由上述现象派生出极端的网络词,比如“卷王”“摆烂”“躺平”等与之相关的,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意识。生出这些意识的原因即是现代人对于物质的需要太大,人们要么忽视健康极度苛求利益,要么在追求利益无果后放弃,坐吃山空。这二者都过于极端,皆是因为人们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心理健康。所以正确认识孔子“三十而立”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我们理清圣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才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上保持精神独立。
因此,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要注意道德觀念上的建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应对未来纷繁复杂的人生选择。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丰盈自己的内心。明确“三十而立”立的内容是“仁德”,要从内心去遵守道德规范,才能从行为上保持有礼仪,不逾矩。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坚定自己内心的价值选择,在未来便可通达事物的发展规律,得到幸福的人生。
仁德立于心,行为有礼,忠恕为道,这是孔子的道德观念,也是现代人应当学习践行的。我们应当将仁德观念与道德实践相结合,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拼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这是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正确途径。
五、结语
孔子的“三十而立”是他的人生经历,也是现代人值得学习的内容。十五志于学,需要青少年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争取在三十岁时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也能在社会中自立,在生活中参透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尽量不要被外在消极的事物打扰内心抉择。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现代人来继承,更是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必须拥有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22.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钱穆.论语新解[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
[5]何益鑫.《大学》首句与周文政治理想[J].孔子研究,2023(02):109-117+159.
[6]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7]骈宇骞、张文路.国人必知的2300个汉字常识[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社,2009.
[8]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0]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汪丹妮(1995.8-),女,汉族,安徽合肥人,西藏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