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德丝弦的传承发展与守正创新

2024-05-10唐木清巫沁芳周婷

新楚文化 2024年8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语言特色文化自信

唐木清 巫沁芳 周婷

【摘要】保护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之举和题中之义。在当代,通过溯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丝弦的历史渊源与当代生存现状、充分挖掘常德丝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基于此探求其传承保护的新路径,能充分弘扬湖湘文化精神内涵,更好发挥戏曲曲艺艺术作为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的中介作用,进一步保护传承地域方言与国家非遗,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常德丝弦;人文艺术价值;语言特色;非遗保护;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8-004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8.01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面向非遗保护传承的常德曲艺方言研究”(项目编号:22B0708);2023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非遗保护语境下湘北戏曲曲艺传承发展研究——以常德丝弦和岳阳平江花灯戏为例”;中国语言文学湖南文理学院校级应用特色学科部分研究成果。

在秀山丽水、芷韵兰风的浸润下衍生出的常德丝弦,凭借蕴含民间地域特色的艺术样式、典雅韵致的唱词曲调、饱含人文现实关怀的演唱内容,逐渐从常德沅澧一带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一、常德丝弦的历史溯源与生存现状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1],作为荆楚文化发源地的湖南,歌舞声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时代风情,湖湘特色文艺形式常德丝弦的历史性演变具有一脉相承又别开生面的特点。

从春秋孔子提倡“乐教、诗教”维系礼仪秩序,到战国时期楚歌乐舞的时代屈原作《离骚》《九歌》具有鲜明的楚地民俗音乐特征,再到南朝沈约发现四声,声乐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宋元时期,常德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商贾往来贸易,伶工歌姬穿梭于沅澧之间,其带来的时令小曲也得以在柳陌花衢与市井里巷中传唱。元末社会战乱,外地人流入此地,不同地域的人群交往活动使语言发生接触与流变,各类民间艺术也得以广泛传播,推动着民间歌舞戏曲曲艺艺术的发展。明代以来,吴江派重视音律曲调,临川派重视意趣性灵。在历史性的发展中,常德丝弦讲究“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腔从字出,音随韵转”的润腔方法[2],表现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既追求语言本色,又追求至情至性,可谓融合两派优势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圆融,生动呈现常德的风土人情与民俗物貌。明末清初,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文艺发展,常德丝弦逐渐从雅士文人的自娱方式转变为市场化产物。同时常德当地民乐与当时由江浙一带传入湖南的民歌和时调小曲融合,常德丝弦自此流行于沅澧一带,直至清末丝弦的木刻唱本问世,常德丝弦传遍大街小巷。直至20世纪80年代,丝弦艺术表演大批涌现,创编曲目大量增多,其着眼于现代观众审美需求,时代气息鲜明且风格多变。同时,对常德丝弦的音乐研究起步并有論文发表在全国刊物上,丝弦因此获得关注与重视,凭借其独特的人文与艺术价值为大众喜闻乐见,由沅澧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作为国家非遗的常德丝弦,当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发展日渐式微的趋势,面临着困窘滞涩的局面。导致其面临生存困境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一是商业化倾向严重。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常德丝弦日渐由淳朴原生态的民间说唱艺术表演形式变成商业化演出,失去了质朴天真的本色,无法使观众领悟饱含民间生命活力的民俗艺术魅力。二是地域方言日渐濒危。常德丝弦以常德方言作为载体进行传唱。而地域方言承载着特定的地域文化内涵,时代的发展使许多方言在语言的碰撞与替换中被不断遗忘成为“消失的历史”,方言式微导致丝弦发展面临窘境。三是匠心传承人缺失。常德丝弦的传承之道关键在于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若只是照本宣科就无法呈现其中的韵味情致。且目前大多年轻人缺乏匠心意识,再加上专业表演团体缺失和老一辈丝弦艺人相继辞世,目前已出现传承人断层的危险。

二、常德丝弦的现实内涵与人文价值

第一,洋溢着时代建设热情的社会主义风景。常德丝弦很多作品以饱含时代感的民间话语表达,质朴地叙说着常德充满山风水韵的民间地域文化,镌刻着热情投身时代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群像,描绘着沐浴时代春风的社会主义风景。从《新事多》到《又唱新事多》,常德丝弦以热情洋溢的基调描绘着社会主义农村天翻地覆的风景:“又唱农村新事多哟”,新事新在从过去翻山越河到如今修通致富路,由过去插秧割稻腿打挪到如今实现机械化……唱词唱出了中国农村建设与城市工业化进程的风景,既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充沛的民族自豪感,又使人民自觉想象、建构与召唤社会主义发展远景,铸牢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认同。同时,唱词除了指向外在的时代风景,还不忘指出风景背后建设时代劳动人民的生动实践:《金打铁,银打铁》中赞颂时代新人投身于劳动实践的务实干劲,传达出劳动为美的时代格调;《山村喜宴》通过书记指导乡村发展唱响脱贫攻坚的时代强音,唱出了在党的指导下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满腔热情。这些丝弦通过说唱形式使时代建设的风景如史诗般铺卷,把千百年来沉淀于民俗文化沃土中的国家与民族、建设与劳动、使命与理想,变换为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唱诵与期许,呈现着新时代山乡巨变式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风景。

第二,饱含着历史人文叙事的民间话语表达。常德丝弦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内涵,像《宝玉哭灵》《昭君出塞》等以历史典故为题材的作品,以含蓄蕴藉且情致悠扬的叙事话语、注重情节矛盾冲突的艺术技巧,生动呈现历史典故。这些作品兼备传统戏曲曲艺的特色,既推崇语言的清丽质朴本色,又崇尚雅致的情韵流露与直率的情感表达。再如反映厚重社会历史的作品《鱼水情深》,以浸润着温柔诗意的美学格调、饱含生命力的民间叙事立场和话语表达,诗意盎然地传达出在时代阳光雨露的沐浴下,人民子弟兵在战争中的浩然正气和中国劳动妇女美好心灵的闪光,以温馨浪漫的感情基调彰示出军民鱼水情的深刻主题。再到寄寓人类普遍共通情感与生命哲学的曲目作品,无论是《童年》还是《月亮粑粑》,月亮这一蕴藉人类丰富情感的文学意象,在常德丝弦里通过天真率性的童谣式话语演唱出来,充满了野趣与原生之美。小白兔、嫦娥、桂花酒等一系列蕴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意象在徐徐堆砌中焕发出生命力,多重的情感蕴藉呼之欲出,对童年的追念之情、望月的怀乡之思、自感人生渺茫宇宙永恒的孤独之感,最后指向生命哲学高度,人文内涵得以平易自然流进人的心灵。

第三,浸润着湖湘善德文化的温柔敦厚情调。从远古时期善卷归隐于德山,再到晋代陶渊明、唐代刘禹锡等名流雅士荟萃于常德,崇德尚善的价值观不断渗透进常德人民的人格建构。常德丝弦传达着常德人民崇德尚善的集体想象,无论是《枕边风》还是《我让座,我快乐》,都体现了湖湘善德文化对常德丝弦的浸润;不论是《德山有德》自信传唱的“德”的重要性,还是《生在潇湘多自豪》激情高呼的“自古雄才知多少”,都体现了湖湘荆楚大地上崇德向善的美德,这使常德丝弦的人文内涵具有现实关怀与温柔敦厚的美学格调。常德丝弦不仅唱出了常德人民的人格魅力,更唱出了社会昂扬崇善的发展指向,寄寓着诸多的共同体想象,发挥着乐教的社会教化功能。

三、常德丝弦的语言特色与艺术价值

第一,节奏铿锵、韵律悠扬的语音特征。常德丝弦的唱腔具有吟诵性与歌唱性相结合的特点,曲调的语言性很强,吐字行腔以常德方言的声、韵、调为准,旋律的起伏进行遵循着方言的升降语调和轻重缓急的语气[3]。正所谓“常德人说话就如唱歌一样”,常德方言的四声音调高低起伏,运用在演唱的过程中,其音调韵味也通过常德方言声调的铿锵错落实现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的融合,既纡徐和缓又高昂激情。语音的高低变化传达出情感上的波澜起伏,这种饱含节奏感和音乐性的民间艺术,在演唱过程中整个曲调清丽婉转,情感自然流畅,实现了圆融轻快与纡徐和缓的结合,既体现出鲜明的语音特征,又传达出真挚的情感。

第二,平实通俗、生活味浓的词汇建构。常德丝弦通过常德方言进行演唱。201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方言文化典藏”立项,将“方言文化”定义为“用特殊方言形式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名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等”[4]。常德丝弦唱词里包含众多晕染地域风情与生活气息的词汇,如《常德是个好地方》中的沅水号子、澧水船夫、擂茶米粉、芷兰红树等词汇,这些特色词汇作为常德地方文化的象征性符号,使常德人民的生活状态如风景画一般铺展,不断建构起观众对常德人民美好生活的想象。此外除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本土词汇,常德丝弦还融入外来词汇,《又唱新事多》中的“迪斯科”,《马马嘟嘟骑》的“肯德基、可乐”,这使之在传唱的过程中西结合,让听众感受到常德丝弦既雅俗共赏又与时俱进的蓬勃生机。

第三,形象贴切、修辞多样的语法追求。文学语言客观地承载着两种信息形态,即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审美信息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信息,它隽永而富有意味,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使人得到感官与精神上的满足和理智上的启示[5]。常德丝弦所传达出的审美信息就来自对修辞的贴切使用:《德山有德》运用比兴,将“德”比作“国宝国富强、家传家业旺、人品人高尚、民风民和谐”,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比喻,如春风拂面般温柔和煦地吹进人的内心,洗涤人的心灵。“德是高山流水、青松白雪、金秋枫叶”更是一种象征性隐喻,彰显了常德文化的镜像叙事;《常德是个好地方》连用几个“这地方”的主语建构、“的地方”的定语修饰,以反复形成一咏三叹、复沓回环的表达效果,唱出了常德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地域风情,既增强了曲子的节奏韵律,又传达出极具修辞美感的审美信息。

四、常德丝弦返璞归真的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在当下,应基于对常德丝弦历史渊源与生存现状的溯求、对常德丝弦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挖掘,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使其得以获得维系繁荣旺盛的生命活力。主要措施应集中于如下几点:

首要任务是保护常德地域方言。常德丝弦的艺术价值很大程度上通过语言特色呈现,在传唱的过程中呈现出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地方色彩鲜明,所以要对常德方言进行语言保存。语言保存是指通过全面、细致、科学的调查,把语言、方言的实际面貌记录下来,并进行长期、有效的保存和展示[6]。随着语保工程的不断推进,方言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承载着浓郁地方色彩与非遗形式的重要密码,留住方言,也就是留住民族文化历史。当下必须树立语言自觉,加强对常德方言的保护,如记录老一辈丝弦艺人的唱腔原声、利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等国家有声数据库的方言标本进行学习………如此才能从源头上守护常德丝弦在方言话语表达中所散发的生命活力,使之经久不衰。

题中之义是培养匠心独具的传承艺人。基于常德丝弦的历史渊源与生存现状,不难看出常德丝弦的传承凭借的是师徒间心记口传,随着老一辈艺人老龄化和相继离世,传承人出现断层。因此一方面应大力培养常德丝弦接班人、扶持曲艺人才,通过开展“戏曲名家传戏”活动,让老一辈艺人带动年轻一辈打实基本功,使丝弦艺术得到活态传承;另一方面青年艺人在夯实基本功的同时,政府也应为青年演员的成长创造更多的艺术实践平台,不断为丝弦注入新的血液。在当下,地方表演剧团可与当地部分专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合作,响应地方政府和国家培养要求,培养专业性的传承艺人。

源头活水是呈现丰富人文现实内涵。常德丝弦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要想获得原生态本色,就要站在人民立场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新时代精神风貌相结合,以饱含历史厚重感和鲜明时代感的民间生活内容造型塑魂。一方面可以立足于历史,通过了解常德丝弦在历史性发展中的历史渊源,借助丝弦这一载体传达历史典故中的人文内涵,同时也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推陳出新,赋予这些作品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对其改编再创造使其蕴藉符合当下主流价值诉求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扎根于地域文化特色与时代风貌品格,以人文现实关怀呈现时代风景与社会面貌、传达常德人民的生活状态及精神追求,描绘常德乃至湖湘甚至全国在时代春风洗礼下发生的山乡巨变和社会风貌,建构起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觉想象和集体认同。

创新之举是拓展延宽丝弦传播渠道。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常德丝弦应不断扩展创新传播途径。目前已有相关实践举措,如部分高校已有将常德丝弦融入课堂教学实践的案例,这为常德丝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范式。在地方高校的常德丝弦教学传承中融入常德方言及其文化的相关内容,是对常德丝弦活态传承的本体支持[7]。同时,常德丝弦作为传唱于民间社会的曲艺艺术,在当下若能与流行音乐适当结合,再通过网络自媒体开启线上直播、群众互动等方式推陈出新,必定既能走进高雅的艺术殿堂,又能走进民间舞台,雅俗结合呈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五、结语

常德丝弦作为在湖湘民间沃土上生长起来的民族文艺形式,通过溯求其历史渊源与生存现状、领悟其现实内涵与人文价值、语言特色与艺术价值,并基于此提出针对性措施,思考其在当下传承与创新的路径与对策,有利于这一民族文艺形式更好地传承发展与守正创新。这一举措不仅是守护地域方言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有之义,更是弘扬湖湘文化精神内涵、展现常德丝弦时代风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弦外之音。

参考文献:

[1]刘勰.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雷正和,欧阳义怀.常德丝弦音乐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3]刘莎.常德丝弦腔词关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4]曹志耘.方言濒危、文化碎片和方言学者的使命[J].中国语言学报,2014(00):207-214.

[5]罗昕如.文学语言审美信息层次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01):66-71.

[6]曹志耘.关于语保工程和语保工作的几个问题[J].语言战略研究,2017(04):11-16.

[7]周婷.地方高校课堂与常德丝弦传承[J].戏剧之家,2023(24):93-95.

作者简介:

唐木清,男,湖南娄底人,本科。

巫沁芳,女,湖南岳阳人,硕士。

周婷,女,湖南常德人,博士,湖南文理学院文史与法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语言特色文化自信
基于商务英语语言特色的翻译技巧研究
弗洛伊德早期绘画语言特色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浅谈商务英语的文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