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2024-05-09王传华田海青
王传华,田海青
枣庄市薛城区张范镇中心卫生院,枣庄 277100
高血压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病患者的主要表现特点即是体循环动脉压上升,一旦并发心脑血管病变,则具有较高的致残或致死风险[1-2]。老年人动脉血管弹性逐渐减退,进而可导致脉压持续上升,因此本病患者通常会伴有多个脏器的损伤,最终导致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如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等。若救治不及时,病情持续进展则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此病虽然有向年轻群体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仍以中老年患者居多,而且又以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占比较多。目前,临床上尚无根治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方法,一旦患病后,只能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并配合改善生活方式来保持血压值处于安全的范围内。缬沙坦、卡托普利均是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疾病时的常用药,二者在降低血压方面均具有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且具有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可有效改善预后[2-3]。基于此,本次研究抽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 例进行分组对比观察,目的即在于进一步讨论治疗此病时使用卡托普利的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5 例患者女性患者共19 例,男性患者共26 例,年龄45~74 岁,平均(59.54±6.86)岁,病程5~19 年,平均(12.16±3.28)年,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共计20 例,合并2 型糖尿病的患者共计11 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计22 例。观察组45 例患者中女性患者共21 例,男性患者共24 例,年龄45~76 岁,平均(60.13±6.97)岁,病程5~20 年,平均(12.49±3.35)年,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共计28 例,合并2 型糖尿病的患者共计13 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计20 例。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各项均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①均符合高血压疾病诊断标准[4]。②自愿配合完成本次研究,签署同意书。③用药依从性好。④对研究中所使用的药物均没有过敏史。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老年痴呆症等原因导致的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者。②癌症患者。③并发严重并发症者。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仅服用缬沙坦(浙江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51227,规格:每片80 mg)治疗,用法:每日1 次,用量:每次80 mg。
1.2.2 观察组 患者在服用缬沙坦的同时增加服用卡托普利(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赛特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7022821,规格:每片25 mg),用法:每日2 次,用量:每次12.5 mg。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0 d。在此期间,两组患者接受同样的饮食、药物指导和运动指导等护理干预,患者均保持清淡饮食、保持情绪平和并适量运动。此外,还要督促患者戒烟戒酒,减少钠盐、脂肪的摄入量,若伴有其他基础慢性病时,如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需要积极配合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治疗有效率 显效:高血压相关不适症状均消失,收缩压水平下降超过30 mmHg或舒张压下降超过20 mmHg;有效:高血压相关不适症状均明显改善,收缩压水平下降10~29 mmHg 或舒张压下降5~19 mmHg;无效:未达上述治疗效果者均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组内总例数×100%。
1.3.2 对比两组患者血压值及心率 利用电子血压计对患者的血压及心率进行测量,为了保障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8:00~9:00)未用药状态下进行检测,检测前需静坐休息15 min,每次测量3 次并取其平均值。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0 d 进行检测。
1.3.3 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 利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进行评价,此表共计11 个评价条目,包括患者的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等。每条评分范围均0~4 分,总分值介于0~42 分,总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
1.3.4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头晕、头痛、水肿。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用n(%)表示,血压值、心率、NIHSS 评分用表示,组间经t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例(%)]
2.2 对比两组患者血压值及心率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血压值(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对比差异均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压值(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及每分钟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血压值及心率
2.3 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NIHSS 评分结果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个时间节点(7、14、30 d)NIHSS 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分)
2.4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3 讨论
目前,高血压已经成为诱发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等)的首要危险因素,如何防治高血压也成为当前医学研究人员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不断加剧,加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老年群体罹患高血压人数的占比也越来越高,此病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疾病时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其中,缬沙坦是临床上的常用药,此药可改善肾血管阻力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尿蛋白水平,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病情,还能降低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卡托普利的临床应用率也较高,此药可利尿、促进钠排出,能够减少细胞外液渗出量,并可使血容量及心排血量下降,通过降低血钾水平来实现降低血压的目的。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可知,缬沙坦和卡托普利联合使用能够实现较为理想的降压效果,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5-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使用了缬沙坦和卡托普利两种药物联合治疗以后,血压值及心率均得到了明显改善,而且各项指标对比结果均优于仅服用缬沙坦的对照组患者(P<0.05),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增加使用卡托普利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卡托普利以及缬沙坦都是通过改善血管紧张素来实现降低血压的目的。缬沙坦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进而实现扩张血管、增加肾脏血流灌流量、减少外周血容量、降低血压的效果[7-8]。卡托普利主要通过使缓激肽失活大达到低血压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激肽活性增加,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如皮疹或是干咳[9-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采取联合用药的治疗方式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提示联合用药可发挥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老年人是高血压疾病的高危人群,患病初期患者不会有明显的不适症状,病情进展比较缓慢且病程较长。一般情况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程都会长达十余年,部分患者甚至可带病生存数十年。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症样反应,如头晕、头痛、情绪易波动以及睡眠质量下降、健忘等。部分患者会因头痛难以忍耐而到医院接受治疗,还有一小部分患者并发了严重心脑血管病变时才发现患有高血压。因此可见,高血压疾病有发现率低、及时治疗率低等特点,临床上在治疗时应尽量选择治疗效果好、对机体损伤小、不良反应少且易坚持的药物治疗方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联合使用卡托普利以后,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增加使用卡托普利可改善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此药可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系统),对血管紧张素Ⅰ向血管紧张素Ⅱ转换发挥抑制作用,实现此目的途径则是抑制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11-12]。有研究称联合缬沙坦和卡托普利可获得更为理想的降压效果[13],本次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此观点,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可见,治疗高血压时,在使用缬沙坦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卡托普利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