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解构法在中考地理简答题解答中的应用

2024-05-09刘登海

地理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简答题读思达解题

刘登海

摘 要:试题情境化、情境问题化以及开放探究型简答题的比重攀升是中考命题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将复杂的问题结构化、简单化的问题解构法,是中考地理简答题的有效破解之道。问题解构法的解题应用中,应特别注意地理阅读是基础保证、地理思维是核心所在、地理表达是关键环节。问题解构法可以成为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方法和命题者依标命题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问题解构法;中考地理;简答题;解题;“读思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5-0031-04

解构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其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复杂事物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以便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文章所提出的问题解构法,是对既定的、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结构上和内容上的剖析,将目标问题拆解为若干相对简单又相互联系的子问题,助推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它有利于将复杂问题结构化、简单化,是中考地理简答题的有效破解之道。

一、中考地理简答题的变化

2019年1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提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考试命题要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1]由此,“试题情境化,情境问题化”“开放探究型简答题的比重攀升”已然成为中考命题的趋势。

福建省中考自2017年实行全省统一命题以来,中考地理试题始终保持“单项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的分值结构。其中,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和简答题两种形式。填空题是在自成逻辑的语句中以挖空的方式,考查学生相对单一的地理知识或能力,每空1分,其整体的难度系数较小、分值权重较大,多出于兼顾初中学生毕业的需要;简答题则多以“指令动词+限定词+中心词”为结构的陈述语句进行问题设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值1~3分,其综合性较强,难度系数较大,有一定的区分度,主要服务于普通高中的招生需要。笔者以简答题为研究对象,统计出2021—2023年福建省中考地理试题中不同类型简答题的分值变化情况(表1)。数据显示,近三年福建中考地理试题中的简答题分值权重呈上升趋势;简答题的类型趋于多样化,由原本的以成因类、比较类为主,扩展至各类型兼有。近年,福建中考地理简答题的变化契合教育部中考命题改革精神,有利于发挥考试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导向作用。

二、问题解构法及其应用实例

问题解构法,即以问题为导向,先将问题设问拆解成若干关键词(包括指令动词、中心词、限定词等),逐一地进行解读并厘清其逻辑关系,以此明确试题设问要求阐明的地理关系,确立答题方向,进而搭建答题的框架(即答题思路、要点),再结合图文资料和已有经验作答。

例1.(2022年福省建中考地理试题)甘蔗喜高温、对水分有较高的要求。我国是世界第三大蔗糖生产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蔗糖业的龙头。图1示意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蔗糖产业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明广西种植甘蔗具有的纬度位置优越性。(2分)

【试题解析】第(1)问,问题解构如下:指令动词“说明”可解读为“说出+说清楚”;设问强调因果链(地理要素关系),“因”是“广西所处的纬度位置”,“果”是“该位置对其甘蔗种植的有利影响”;该问分值2分,“因”“果”各1分(图2)。接着,结合图文资料,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实施解题(图3)。

通过问题解构,答题框架随之构建,答题的主要思路和基本要点已然浮现。解题流程示意图清晰地呈现了解答者在此框架下,从图文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调用必备知识、运用关键能力、推进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三、问题解构法的三大关键要素

问题解构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沟通思维主体与目标问题的桥梁。阅读、思考、表达是架构桥梁中介的三大要素。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相互交织所形成的综合表现力直接影响着思维主体运用该法推进问题解决的效度。

1.地理閱读是问题解构法的基础保证

地理阅读,即通过对地理图表的解码、对文本资料的解读等活动,挖掘这些载体蕴含的地理信息。地理阅读是问题解构法的基础保证。首先,目标问题的解构要以文本的解读为基础。解读的对象包括:①指令动词:它决定了应答者的行为表现类型和水平,如“说出”与“说明”,前者意为“指出结果”,后者强调“说前因后果,使之明”;“描述”或“分析”某河段水文特征,二者区别与前例相同。②限定词+中心词:中心词多是地理事物、现象,或是地理概念;限定词多为限定角度或前提(促发)条件。例如,2022年福建省中考地理试题第30(4)题“任选材料中的一例,说明这种综合利用废弃物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分)”中的第二问解构如下:中心词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二者皆属于经济学术语,较为抽象,可通过体悟概念内涵或拓展概念外延的方式加以解读;“经济效益”可结合生活常识理解为:做某事可以更赚钱或更省钱;“环境效益”可由地理学的“环境”一词派生理解为:做某事促进环境功能改善进而给人们带来显性或隐性的利益,包括资源的优化利用、生态各要素的协同趋好、废弃物的排放可控等;限定词为“这种综合利用废弃物”,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产生的前提条件,其内容来自试题中的文本资料。经解构,该题答题基本框架和要点已现:从资料中,任选一种综合利用废弃物的方式(1分);说清楚该方式怎么能更生钱或更省钱(1分);说清楚该方式如何优化资源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或改善生态环境(1分)。其次,结合情境作答要以图表解码和文本解读为支撑。解构为目标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但要实现目标问题的解答还需要把之前所形成的思路应用到具体的试题情境中。地理图像、表格数据、文本等资料是试题情境呈现的主要载体。试题情境化必然会带来图文表阅读量的增加,情境问题化也必然催生图文表的有效阅读。从地理的图文表等资料中找出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筛选有用信息、依思路重组信息,是推进有效阅读的主要路径。

2.地理思维是问题解构法的核心所在

地理思维是基于一定地理学思想和理论,运用知识和技术,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较为稳定的心智过程和行为。[2]地理思维是地理考试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这在简答题的考查中表现尤为突出。地理简答题本身就是以地理问题为导向,通过提供地理图表、文本等信息媒介将考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考查其运用已有经验(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思想等)推进问题解决的能力。根据美国西蒙所提出的“问题空间”理论,一个有价值的地理问题有初始、目标和达标途径三种状态。在运用问题解构法将问题由初始状态推进至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地理思维贯穿其始终。问题的初始包括行为主体已有的经验和问题情境所依托的信息媒介,前者本身就包含地理的思维方式,后者的有效阅读能激发行为主体开展判断、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地理思维活动。问题的目标是问题设置和指引所期待的结果。达标路径,即为问题由初始状态抵至目标状态的各种可能。思维主体对任务环境的内在表征,会驱使其选用适宜的思维方式完成达标路径。例如,区位类问题宜用空间思维,成因类问题宜用聚合思维,影响类问题宜用发散思维,比较类问题宜用比较思维,措施类问题宜用创造性思维等。目标达成与否取决于思维主体对学科思想、理论的理解深度和对学科知识、技术应用的熟练程度。

3.地理表达是问题解构法的关键环节

地理表达是运用科学的语言和正确的逻辑,陈述地理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的方法。地理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文本表达、口头表达、图像表达等。在纸笔测试中,文本表达是地理表达的最主要方式。在简答题的解答过程中,行为主体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先将从图文表资料中提取到的有效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再根据目标问题的指引,运用地理思维推进目标问题由初始状态向达标状态转化,最后以文本的方式陈述以上过程及其对应的结果。根据认知加工理论,地理表达属于认识的输出环节,是地理阅读和地理思维的方向与归宿。站在试题评价的角度,地理表达是评卷人综合了解考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等水平层次的主要途径。在问题解构法中,地理表达是解答者与评卷人对话的唯一方式,是答题者运用该法将解题“战术”转化为“战果”最关键的一环。方向正确、逻辑清晰、语言精准、书写规范的答案表述往往能够博得评卷人的青睐而获得高分。

四、问题解构法的实践意义

对于教师、学生和命题者来说,问题解构法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1.问题解构法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笔者在教学视导中发现中考复习备考中一个怪象:许多教师一边喊着中考复习的课时不足,一边又将历年真题、地方质检无选择性地發给学生,力求让学生对各类试题都有所接触。这种教学行为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泛泛地、浅浅地讲,争取能讲评完以求“心安”“无愧”,无力去思考学生的“薄弱点”“痛点”;学生在做大量、低效或无效的训练,难以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在多次区域性的测试中,由于简答题对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的综合表现要求较高,学生简答题的得分率通常都远低于选择题和填空题,是学生难以取得高分的主要障碍。讲评课是中考复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在复习阶段,增强测评结果应用,针对学生在测评中所暴露的主要问题精选、精练、精讲,是有效讲评的主要途径。[3]问题解构法及解题流程图在简答题讲评中的应用,有助于引导学生抓准问题本质,厘清解题思路,提高思维品质,及时发现自身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备调整。

2.问题解构法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方法

深度学习是行为个体能够将其在一个情境中所学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问题解构法是认知和解答问题的通法。掌握此法,如同手握实现复杂问题解决的“钥匙”。例如,2023年福建省中考地理试题第28(4)题“秋季是天鹅湖最佳的赏景季节,请从气候、动物和植物景观等角度说明理由。(3分)”,其本质是从若干限定角度解释某一地理事实。这一地理事实发生在天鹅湖,其中“秋季”是条件,“赏景”是结果(“赏”是一种人类活动,“景”属于人们“赏”的对象),“最佳”意为条件有利于结果发生。由此,围绕着“天鹅湖秋季赏景”,可将该问题拆解成“秋季,天鹅湖气候有何特点,有利于人们开展赏景活动”“秋季,天鹅湖有何动物资源可供人们观赏”“秋季,天鹅湖有何植物景观可供人们观赏”三个子问题。化繁为简后,三个子问题的指向更加明确,图文资料中的有用信息也应声浮现。问题解构法是一种导向深度学习的方法。它以问题为导向,促发行为个体的思维建构,并进一步引导其结合情境,运用所学,推进问题解决。此法与深度学习的理念高度契合,有助于学生在推进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和个体发展,最终触及学习的本质。上升至哲学的高度,问题解构法是人们认知、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如同庖丁手上的刀,在历经多年实践深谙牛骨构造后,解牛游刃有余。

3.问题解构法是命题者依标命题的重要参考

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根据对各地中考命题跟踪评估情况再次强调,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站在命题者的视角,课程标准不仅是命题的指导思想,更是其必须要遵循的准则。为此,命题者需要正确处理所要考查的核心素养和学科内容、情境、任务之间的关系。在情境化试题中,往往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问题(链)则围绕该主题层层追问,构成任务(群),其主要功能是驱动思考,指向学科内容和核心素养考核;图、文、表等资料是情境呈现的主要方式,其主要功能是为完成任务提供资料、工具或方法。命题者在“命题—审题—磨题”过程中融入此法,将有助于界定试题考查的内容和难度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阶段性的测评目标,能有效避免试题设计在素材选取、情境创设、设问方式、评分标准拟定等方面的疏失。例如,问题“伊犁河谷盛产瓜果,其品质香甜的主要原因是___(1分)”,其参考答案拟定为“气温日较差大”。命题者若用问题解构法将该问题拆解成“伊犁河谷瓜果香(嗅觉感知)的主要原因是___”“伊犁河谷瓜果甜(味觉感知)的主要原因是___”两个子问题,便可发现命题疏失:子问题一已然超出初中学生认知水平,且试题也未提供相关的素材引导考生作答;参考答案主要针对子问题二,考生虽可结合初中生物学知识作答,但甜的原因是否还有品种、种植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待商榷;分值设置1分,显然是命题者将“香甜”只理解成“甜”一词。由此可见,问题解构法如同一面放大镜,能够清晰地展示试题设问(任务)和考查目标、内容、情境之间的关系,是命题者落实依标命题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1):27-29.

[2] 孙德勤.地理思维:核心地理素养的重要表征[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1):20-22.

[3] 曹俊.高中地理习题讲评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地理教育,2022(S2):198-199.

猜你喜欢

简答题读思达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浅析高考化学简答题的应答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技巧培养——简答题(阅读表达题)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