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心肾法在社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人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4-05-08王忠东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8期
关键词:心火模组交通

王忠东

(上海市崇明区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2157)

心悸在临床上表现为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心悸在西医上可归为心律失常的范畴,室性早搏是临床上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之一,具体是指在窦房结冲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心脏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电冲动从而引起心室发生除极的现象[1]。心悸的临床表现存在很大的变异性,主要包括无症状、轻微不适、晕厥、黑蒙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等,并且心悸可加重患者原有的心脏病,会使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概率增加[2-3]。当前西医治疗心悸的药物较多,但很难持续发挥效应,停药后患者病情容易复发。中医学中心肾相交的基础理论认为:心属火,藏神,肾属水,藏精,心火和肾水互相协调,“水火既济”,若肾阴不足,或心火独亢,则心肾水火不相制约,失于协调,心肾不交从而出现心烦不安、心悸、怔忡、失眠、头晕、腰酸等症状。本脏交济和上下交济构成了完整的交通心肾法,肾为水火之宅,内寄元阴元阳[4];心肾本脏内含有的阴阳可以互相交济,心肾本脏的阴阳协调是交通心肾的生理基础。采用基于交通心肾法的中药汤剂治疗,可调整自身阴阳平衡,还可稳定心律,调节患者的激素分泌[5-6]。本文探讨与分析了交通心肾法在社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改善室性早搏患者的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4 月至2023 年1 月在本社区门诊就诊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患者72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病情符合西医室性早搏的诊断标准与中医心悸的诊断标准;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和依从性较高;试验所需的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居住在本地区超过3 个月;患者年龄30 ~75 岁。排除标准:恶性占位病变者;因药物所致心悸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根据1:1 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常模组,各36 例。两组的性别、病程、年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常模组:予普罗帕酮(生产厂家: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4070)治疗,100 mg/次,3 次/d。治疗组:在常模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采用基于交通心肾法的中药汤剂治疗,自拟基本方:黄连9 g、麦冬15 g、五味子9 g、肉桂3 g、白芍15 g、百合15 g、阿胶9 g(烊冲)、远志9 g、石菖蒲9 g、龙齿15 g(先煎)、炙甘草9 g。随患者临床症状加减:失眠多梦者加炒酸枣仁15 g、首乌藤15 g;五心烦热者加黄柏9 g、知母9 g;神疲乏力明显者加黄芪30 g、党参15 g;畏寒肢冷者加桂枝9 g、附子9 g;尿少浮肿者加茯苓15 g、泽泻15 g;心火较盛者加栀子9 g、莲子心3 g;胸闷痛者加丹参15 g、元胡15 g;心虚胆怯易惊者加磁石15 g、朱茯神15 g。水煎服,每日1 剂,分早晚2 次服用,每次服150 mL左右。两组治疗观察时间均为1个月。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嘱患者饮食起居有节,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 个月后密切监测患者24 h 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并以治疗后心电图的改善情况为依据制定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显效,24 h 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消失或减少>90%;有效,24 h 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减少50%~90%;无效,24 h 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减少<50%或没有变化,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例数之和在总例数中的占比。(2)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晕、肾功能异常、胃部不适等,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予以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 24.0,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两对比用t检验;总有效率等计数数据以n(%)表示,用卡方(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1 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常模组的72.2%(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组治疗期间恶心、头晕、肾功能异常、胃部不适的发生率分别为2.8%、2.8%、0.0%、2.8%,常模组分别为5.6%、2.8%、2.8%、0.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室性早搏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也是心悸的主要类型[7]。室性早搏的病因具有多样性,可由不同因素诱发,器质性心脏病、自主神经功能因素均会诱发室性早搏。心悸在临床上表现为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心肌组织可出现缺血、缺氧情况,导致更严重疾病的发生[8-10]。普罗帕酮作为临床常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膜异质性特点,能够起到膜稳定性作用。此外,该药还能通过竞争性抑制β 受体,降低心肌兴奋性,增加心肌动作的电位时长,延长心脏的不应期,进而延长心电活动的传导。但单一用药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长期使用西药治疗容易使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11-13]。本次研究我们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基于交通心肾法的中药汤剂治疗,结果显示治疗1 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常模组的72.2%(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恶心、头晕、肾功能异常、胃部不适的发生率分别为2.8%、2.8%、0.0%、2.8%,常模组分别为5.6%、2.8%、2.8%、0.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交通心肾法在社区心悸人群中的应用能提高治疗效果,且不会导致患者不良反应的增加。

中医学认为心悸发生的基本病理机制是心脉失畅、心失所养[14-15]。本病在中医学的描述中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心悸病名在古代便有所记载,汉代张仲景将心悸病称为“心动悸”“心中悸”及“惊悸”等。清代名医陈士铎对心悸的辨证多从五脏生克关系立足,认为心肾不交是心悸的核心病机,提出交通心肾的心悸治则,并指出交通心肾与肝胃等脏腑密切相关。交通心肾法是以养血滋阴、交通心肾等药物为主进行治疗。按“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本研究中我们自拟的基本方是由黄连阿胶汤、交泰丸、炙甘草汤化裁而来,选取黄连、麦冬、五味子、肉桂、白芍、百合、阿胶、远志、石菖蒲、龙齿、炙甘草这几味中药。方中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将其与肉桂配伍(即交泰丸)可发挥交通心肾的作用,黄连苦寒清降心火,佐以辛热之肉桂,可温助肾阳;五味子既入心滋心阴,又入肾滋肾阴,使心肾相交;阿胶甘平入肾,滋阴补血,叶天士称其为“血肉有情之品”;白芍酸甘,养血滋阴,助阿胶滋补肾阴;炙甘草具有滋阴养血、益气通阳、复脉定悸的功效;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心经,具有润肺清心、养阴生津的功效,且现代药理学证实该药具有抗炎作用;麦冬中含有甾体皂苷,包括甲、乙、丙、丁四种皂苷,其中甲、乙、丁皂苷属于鲁斯可皂苷元,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通过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机体分泌相关抑制酶,从而起到抗炎作用,其与百合联用可起到清心除烦、安神的功效;远志性温,味辛、苦,归心、肾、肺经,具有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的功效,将其与石菖蒲相伍可通心窍、交心肾、安神益智;龙齿可镇静安神。上述诸药合用,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加减化裁,如配伍酸枣仁、黄柏、黄芪、桂枝、附子、茯苓、栀子、元胡、磁石等使心火下行温肾水,肾水上行灭心火,上下相交,水火既济,心阴得滋,心血得养,虚实标本同治,遂心悸得安,诸症渐消。从治疗机制方面分析,交通心肾法在社区心悸人群中的应用是以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发挥了中药汤剂的治疗作用,拓展了传统的交通心肾理论,能持续改善患者的预后[16-18]。

综上可知,交通心肾法在社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人群中的应用能提高综合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是一种经临床研究证实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过本研究由于经费投入较少,未对患者远期预后进行分析,同时调查资料和调查人数也比较少,这些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逐一解决,进一步证实交通心肾法对社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人群的治疗作用。

猜你喜欢

心火模组交通
繁忙的交通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四) 摇头摆尾去心火
光学薄膜技术及在背光模组中的应用研究
小小交通劝导员
浅谈石墨烯材料在LED路灯模组中的应用及该模组的设计
关于超薄LED背光模组设计探讨
一种大面积OLED模组均匀调光技术研究
君火相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