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头颈部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2024-05-08樊凤飞
樊凤飞
(北京核工业医院放射科,北京 102413)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是一种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类似于帕金森病(PD)的临床综合征。VP 患者通常表现出类似PD的运动症状,如震颤、僵硬与运动迟缓,但其病因和病理机制与PD 有所不同[1]。因此,准确诊断和评估VP的病情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以往临床多通过患者临床表现、既往病史、多巴胺治疗反应性对VP 进行诊断。但这种诊断方式具有一定不足,存在诊断的不确定性和误诊的可能性[2]。近年来,随着CT 与超声技术的持续发展,影像学辅助检查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得到有效应用,且取得良好效果。CT 头颈部成像(CTA)是一种检查颈动脉的方法,空间分辨率高,能够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及结构,帮助影像医师发现潜在的脑血管病变,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然而,在骨骼影像、血液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下,CTA 检查容易出现图像伪影,使诊断精准度降低[3]。颈动脉超声则可以实时监测颈动脉的血流速度与血管壁状况,为评估血管功能和预测潜在风险提供了重要信息。为进一步提高VP 的诊断效果,本研究就CTA 与颈动脉超声联合诊断的临床价值展开分析,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8 年3 月至2023 年12 月我院接收的VP 患者中选取80 例参与研究。纳入标准:(1)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VP,诊断依据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2》[4];(2)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碎步前冲、动作迟缓等;(3)有动脉硬化病史;(4)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性基础疾病;(2)伴有恶性肿瘤;(3)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4)有认知功能障碍;(5)有检查禁忌证。80 例患者中,男性51 例(63.75%),女性29例(36.25%);年龄63 ~78 岁,平均(71.06±2.25)岁;病程2 ~19 个月,平均(10.44±1.17)个月;改良Hoehn—Yahr 分 级 为4 例(5.00%)0 级,31 例(38.75%)Ⅰ级,19 例(23.75%)Ⅱ级,16 例(20.00%)Ⅲ级,10 例(12.50)Ⅳ级。
1.2 方法
对所选患者实施CTA、颈动脉超声诊断。
(1)CTA检查:采用Siemens CT诊断仪(SOMATOM Definition AS;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展检查操作,检查前采用专用固定器将患者头部固定,随后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对颈总动脉进行检查,包括颈内动脉及其分叉部位,了解斑块生成情况,并明确颈动脉狭窄状况。(2)颈动脉超声:采用GE 彩超诊断仪,患者检查时保持仰卧位,头部垫枕并保持后仰,确保颈部有效显露,先对横断面进行检查,再沿颈总动脉近心部位朝头部方向缓缓移动,扫查胸锁乳突肌外侧,最后检查到颈内动脉入颅。将颈内/外动脉靠近分叉处约1 cm 位置分别作为取样部位。检查完成后,翻转探头,幅度保持在90°,顺着血管走向开展纵切面扫查,同时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予以准确测量。
所有检查操作结束后,由两位专业影像科医师进行诊断,采用双盲审片法。
1.3 观察指标
(1)改良Hoehn—Yahr 分级[5]。比较单一检查与联合检查对VP 患者改良Hoehn—Yahr 分级的检出情况。分级标准:无症状为0级;单侧受累为Ⅰ级;双侧受累,后拉试验能够恢复为Ⅱ级;轻中度双侧疾病,平衡受到影响,但依旧能够独立生活为Ⅲ级;严重残疾,但仍然能够独自站立或行走为Ⅳ级;无帮助时仅能卧床或坐轮椅为Ⅴ级。(2)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比单一检查和联合检查检出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情况。CTA 检出标准[6]:狭窄率≤29.00%为轻度狭窄;狭窄率30.00%~69.00%为中度狭窄;狭窄率70.00%~99.00%为重度狭窄;狭窄率100%为血管闭塞。颈动脉超声检出标准[7]:狭窄率<50.00%为轻度狭窄;狭窄率50.00%~69.00%为中度狭窄;狭窄率70.00%~99.00%为重度狭窄;狭窄率100.00%为血管闭塞。(3)斑块性质。CTA 标准[8]:按CT 值大小判定斑块性质,CT 值>130 Hu 为钙化型;CT 值<50 Hu 为脂质型;50 Hu ≤CT 值≤130 Hu 为纤维型;管壁增厚不规则,且出现管壁钙化为混合型。颈动脉超声标准[9]:斑块回声高于或接近血管壁回声,且后方存在声影为钙化型;管壁表面光滑,低回声存在为脂质型;高回声,无声影为纤维型;软斑与硬斑混合为混合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软件分析数据,以n与%代表计数资料,χ2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指标以(±s)表示,t检验。P<0.05 默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改良Hoehn—Yahr 分级
颈动脉超声、CTA 联合检查时,改良Hoehn—Yahr分级Ⅰ级(90.32%)、Ⅲ级的检出率(87.50%)高于单一颈动脉超声与单一CTA 检查(P<0.05);颈动脉超声与CTA 检查比较,具有同质性(P>0.05);三种检查方式对0 级、Ⅱ级、Ⅴ级的检出率比较,存在同质性(P>0.05)。见表1。
表1 不同检查方式对VP 患者改良Hoehn—Yahr 分级的检出率[例(%)]
2.2 颈动脉狭窄程度
颈动脉超声单一检查、CTA 单一检查对颈动脉中度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61.54%、64.10%,均低于联合检查的87.18%(P<0.05);两种单一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正常、轻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检查方式对VP 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出率[例(%)]
2.3 斑块性质
单一颈动脉超声、单一CTA 检查对脂质型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55.17%、55.17%,对混合型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50.00%、57.14%,均低于联合检查的82.76%、92.86%(P<0.05);而两种单一检查方法比较,具有同质性(P>0.05);三种检查方式对钙化型、纤维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比较,存在同质性(P>0.05)。见表3。
表3 不同检查方法对颈动脉斑块类型的检出率[例(%)]
3 讨论
VP 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因主要与脑部缺血性损伤有关,通常是由于慢性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或缺血性损害。这种缺血性损害可能造成大脑皮层、基底节区域以及脑干等部位发生病变,从而引起运动障碍性症状,表现为类似PD 的临床表现[10]。常见导致VP 的脑血管疾病包括多发性脑动脉硬化、小动脉病变、脑血管意外、脑梗死等,这些脑血管疾病可导致脑部缺血、营养不良和细胞损伤,最终诱发VP 的发生。此外,VP 患者往往伴有一些血管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些因素也可能与VP 的发病机制相关[11]。及时诊断、准确评估对于VP 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现阶段,VP 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尽管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诊断准确性不高、难以发现早期病变等。因此,寻找更加有效、准确的诊断方法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CTA 为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能够清晰地显示头颈部的解剖结构与血管情况[12]。在VP 诊断中,采用CTA 检查,影像医师可以观察到脑血管的狭窄、闭塞、扩张等病变,从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与进展状况。此外,CTA 还可以帮助影像医师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帕金森样症状的疾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颈动脉超声是一种无创、简便、可重复的血管检查方法,能够实时显示颈动脉的形态、结构与血流情况。颈动脉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部位之一,其病变与VP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3]。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影像医师可以检测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增加、斑块的形成和颈动脉狭窄等病变,从而对患者血管状况、疾病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本研究中,CTA 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改良Hoehn—Yahr 分级Ⅰ级、Ⅲ级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单一检查(P<0.05)。说明VP 采用颈动脉超声配合CTA 检查能明确病变分级情况。分析原因:CTA 不仅能将颅内动脉、颈动脉和脑静脉系统变化准确显示出来,还可从不同方位对颈动脉整体情况,包括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予以观察,使诊断精准度提高。而颈动脉超声能对斑块病变程度、性质进行准确检测,减少漏误诊;同时,颈动脉超声还可以联合斑块特征,将病情严重程度、血管病变分级显示出来,与CTA 合用,能检查病灶周围结构,准确了解动脉狭窄状况,从而增加临床分级的检查准确度[14]。研究还显示,联合检查的中度狭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检查(P<0.05)。提示联合检查在提高颈动脉狭窄程度检出率中有积极作用。原因分析:CTA 是CT 与血管三维重建的结合,不仅能将血管狭窄部位清晰显示出来,准确辨别钙化病灶,还能将血管准确呈现出来。颈动脉超声能对多个部位进行检查,如颈外动脉、颈总动脉等,从而提供斑块的形态学信息,定量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二者联合应用,能进一步提升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另研究显示,在斑块性质检查情况中,联合检查脂质型、混合型斑块检出率较单一检查明显提高(P<0.05)。再次验证了联合检查的可行性。原因可能是联合检查的空间分辨率更高,能将斑块大小、组织成分及形态等信息显示出来,并通过多角度观察血管,判定斑块情况[15]。此外,组合检查还可以通过不同强度的回声,对斑块类型、数量等加以判断,为准确区分斑块提供有效信息[16-18]。
综上所述,CTA 联合颈动脉超声在VP 患者检查中作用显著,能准确显示病变分级、颈动脉狭窄状况和斑块性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