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参与内科介入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成效分析
2024-05-08田丰永
田丰永
(沧县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0)
患者在围术期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可有效预防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避免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1]。但因抗菌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用药量大、用药品种多,使耐药菌株逐年增加,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所以明显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且会延长患者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2]。因此,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提高用药合理性,成为医务工作者的重点研究方向。药师是提供药物知识及药事服务的专业人员。近年来,药师在临床用药管理中的重要性明显增加,通过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指导和药学知识,能明显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3]。已有研究证实,临床药师可提高抗菌药物的应用安全性,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及耐药菌株的产生。但药师对内科介入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临床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对药师参与内科介入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实践效果展开分析,旨在提高内科介入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医院于2020 年起在内科介入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由药师参与及干预,随机选取120 例实施介入手术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中男68 例,女52 例;年龄40 ~78(62.82±4.60)岁;另于医院信息系统回顾性抽取120 例未进行药师干预的介入手术患者(抽取时间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纳入对照组),其中男65 例,女55 例;年龄40 ~80(63.14±4.74)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纳入标准:(1)患者在术前均无感染情况;(2)无长期抗菌药物应用史;(3)内科介入手术患者;(4)初次实施内科介入术治疗。排除标准:(1)伴有免疫力低下、血糖控制不佳、营养不良、恶性肿瘤者;(2)有药物依赖史者;(3)精神状态差、认知异常者;(4)伴重要脏器病变者;(5)术前已有感染者;(6)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于围术期常规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一般介入术为清洁手术,即在术前30 ~60 min 给药,或在麻醉诱导开始时给药,遵照抗菌药物的指导原则给药。
观察组在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由药师参与及干预。(1)加强临床抗菌药物培训。由科室领导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参与抗菌药物培训,药师作为培训的主导人员,通过网络授课、线下授课的方式扩大抗菌药物培训的覆盖面。对医护人员进行介入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讲。每天参与心内科查房,了解患者的病情、药物过敏史、术前医嘱等,发现不合理医嘱要及时与医师沟通并进行修改,做到术前干预。(2)规范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介入手术用药时机为术前30 ~60 min 给药,或在麻醉诱导开始时给药,若长于术前60 min 给药或术后给药则为不合理。用药选择若为头孢唑林,使用时间不宜超过24 h;支架植入术允许使用头孢呋辛;术前给药无需联合用药;若患者青霉素过敏,不宜选用头孢类药物,可选用克林霉素。临床药师应参与到患者用药监护工作当中,及时关注并持续跟进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者,做好患者及家属的用药教育。(3)检查阶段。由药师与医院信息科相互合作,改进电子病历系统,将介入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纳入病历系统,填写应用理由及时间,若超过预先设定时间,需要停止电子医嘱设定。由药师每个月月末对介入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予以检查,并在晨会或网络平台上公布抗菌药物的使用结果,评价抗菌药物应用是否合理。同时结合行政措施,将抗菌药物使用的检查结果与每月奖金、个人评优相挂钩,促进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应用的重视。(4)持续改进。总结介入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结果,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并采用持续改进方案,增加临床药师监督管理力度及对不合理用药的惩处力度,以此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及用药时间≤24 h 的占比;(2)比较两组预防性抗菌药物用药时机及用药时机合理性,在术前30 ~60 min 给药,或在麻醉诱导开始时给药,则为用药时机合理;(3)比较两组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合理性,包括头孢类药物、青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的使用合理性;由药师、临床医师结合患者病情、手术类型及体质等情况,综合评价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4)比较两组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额。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观察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时间≤24 h 的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n(%)]
2.2 两组预防性抗菌药物用药时机及用药时机合理性
观察组预防性抗菌药物用药时机合理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预防用药时机及用药时机合理性[n(%)]
2.3 两组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
两组患者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均未采用联合用药,观察组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94.12%高于对照组的71.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情况[n(%)]
2.4 两组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额
观察组术前人均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金额(14.43±3.18)元低于对照组的(29.63±4.2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42,P=0.001)。
3 讨论
内科介入手术一般属于清洁手术,术野区通常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损伤,若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等器官时,无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但因心内科介入手术涉及心脏手术,所以多需要在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从而预防经手术切口诱发细菌感染。一般临床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多考虑广谱、杀菌、安全性高及价格成本较低的抗菌药物[4]。但因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应用时机、用药时间均有所限制,用药不合理的问题较为普遍,所以加强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临床药师参与到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中逐渐成为药学工作的核心环节。已有研究[5]表明,临床药师参与到处方、医嘱点评等用药管理当中,可提高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缩短抗菌药物使用疗程。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起到了积极的干预作用。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时间≤24 h 的占比8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明显(P<0.05)。说明在内科介入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由药师干预,能够控制抗菌药物应用时间,提高用药合理性。同时在介入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其用药时机一般控制在术前30 ~60 min,或在麻醉诱导时应用,其用药时机直接影响了药物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发现,观察组预防性抗菌药物用药时机合理性93.14%比对照组的81.13%明显增加(P<0.05)。刘秀凤等[6]研究发现在采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后,使门诊单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率由26.22%降至13.30%。结合多结果说明药师干预可提高介入手术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确保患者安全、有效用药。分析原因为:(1)药师参与到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当中,使围术期预防性用药得到专业的药学指导,并与医院信息系统相结合,增加药师管理权限,设置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级别,从而能避免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出现,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7];(2)同时由药师主导对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专业知识培训,规范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在介入手术患者用药时由临床药师监护,对患者及家属予以合理、有效的用药教育,可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及合理性;(3)落实抗菌药物点评制度,将抗菌药物使用结果与个人奖金、评优相挂钩,从而提高科室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应用的重视;(4)落实持续改进制度,加大药师监督管理力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的出现,进而提高用药合理性,控制用药时间,使患者能在合理时机准确应用抗菌药物。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原则上是选择广谱、杀菌、安全、价格成本低的抗菌药物。因为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最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菌,所以临床上多选择抗菌作用强的一代头孢菌素,同时考虑抗菌药物的成本及作用,多选择头孢唑啉及头孢拉定。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均未采用联合用药,观察组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合理性94.12%高于对照组的71.70%,术前人均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额(14.43±3.18)元低于对照组的(29.63±4.2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说明药师参与到内科介入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中,为患者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提供了专业的药学指导,综合考虑患者病情、药物成本及作用,选择最佳的抗菌药物,从而能提高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合理性,降低抗菌药物的应用成本。
综上所述,药师参与内科介入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提高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控制给药时间,使患者在准确时机应用药物,规范了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降低了抗菌药物应用成本,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