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战略图景与实现路径
2024-05-08包彩娥
包彩娥
摘 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的时代命题。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乡村振兴战略图景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创造,是对“三农”问题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总结,具有实然性、能然性和应然性。通过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路径来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图景与战略谋划,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图景;战略谋划;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包含乡村振兴的现代化,乡村振兴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时代背景下统筹农业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战略。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中国式现代化“三农”基础,必须擘画战略图景、加强战略谋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战略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1]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就无法顺利实现。因此,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从而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从“实然”到“能然”再到“应然”这样一个逻辑关系链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2]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战略图景包括实然图景、能然图景和应然图景。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战略实然图景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实然”是事物和对象的现存状态,是已经存在并成为人们活动对象的一切事物、属性和关系。“实然”是“真实世界的实现目标”,是一种实然性的“认知描述”。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补齐补足农业农村短板,将农村打造成农民享受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顺应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促进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3]一要产业和融。现代农业基础扎实,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三大产业互融互通,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二要环境和美。资源禀赋优势转化,环境建设投入增加;村庄形态因地制宜,生态景观丰富多样。三要人文和润。人地和谐共生共育,历史文脉传承保护;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四要治理和谐。加强各方统筹协作,有序引导社会资源;保证村民共建共管,完善村民组织机构。五要生活和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业创业稳步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减贫共富持续推进。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战略能然图景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与有关某一自然过程的“实然”相对应,“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这一自然过程可被称为“能然”,“能然”彰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使乡村振兴战略具备了较好的条件,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了“能然性”。第一,乡村振兴具有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统筹全局,将乡村振兴置于国家改革和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科学决策,使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在实践中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合力。第二,乡村振兴具有坚强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外化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执行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调整,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制不断健全,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持续深化。第三,乡村振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乡村情结和追根溯源的家国情怀历久弥深。乡村历史遗迹、古建民居、红色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保证了鄉土文脉和历史风貌的赓续不息。第四,乡村振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措施。以争创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为契机,形成了一批可供借鉴的试点示范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模式。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战略应然图景
从认识论角度看,“应然”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尚未存在但成为人们活动目标的一切事物和对象。“应然”是“应该如此的展望”,是一种应然性的“评判诉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主要矛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遵循,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价值。第一,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情怀的重要体现。乡村振兴、改善民生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在于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需要的满足,要瞄准人的需求,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乡村振兴关系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精神保障。第三,乡村振兴是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实践。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还进一步坚定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需要通过战略构图来实现人民群众享有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战略谋划
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的判断和决策。推进乡村振兴不仅是一幅战略图景,还应该溯及历史并推向未来,应该把乡村振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实现对乡村振兴的战略牵引。拓宽战略视野,把乡村振兴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沿着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路径,把巩固拓展、有效衔接、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统一起来,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
(一)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推进乡村振兴
2020年我国成功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随后,党中央作出战略调整,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二者的有效衔接,主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由阶段性和长期性并重逐渐转向突出长期性。脱贫攻坚时期的设计制度、帮扶政策带有一定阶段的突击性特点,在将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中时就要加以优化、调整和完善,[6]将阶段性政策向长期性制度转变。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脱贫攻坚的接续设计,要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确保平稳有序。二是由精准性、共享性并重逐渐转向突出共享性。脱贫攻坚重点解决发展落后的贫困乡村,聚焦帮助贫困群体,补齐贫困群众的民生短板。乡村振兴则覆盖乡村全域、涵盖全体农民,旨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农业农村农民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二)在推动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推进乡村振兴
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第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三农”问题仍然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难点和堵点。要统筹城乡发展,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第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指引。要研究共同富裕的实现基础和实现机制,探索更有效的振兴路径,进一步保障农民在共商共建中共享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
(三)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部署下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全体农民的现代化。第一,统筹农业发展与安全。要构建和完善农业农村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农产品进城循环与工业品下乡循环,挖掘和释放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农业农村“压舱石”作用。另外,要看到乡村生态涵养的功能,守好“生态红线”绝不逾矩,防止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第二,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的瓶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的融合,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同时,推动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激活乡村各类生产要素,引导社会各类资源流向农业农村。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推进乡村振兴既需要战略图景和战略谋划,也需要具体路径。新时代,抓“三农”工作必须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产业振兴以激发乡村潜力
产业振兴就是要瞄准乡村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提升农业产业链综合效益。探索乡村产业融合新模式,丰富内涵,拓展外延,激活乡村潜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绿色兴农、品牌兴农,在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和农村优势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家庭、集体、企业和合作组织等互助合作的新型农业经营管理模式,把农户、育种公司、技术培训和担保贷款等多个主体有效组织起来。积极引导小农户生产进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开展深度合作经营,加快完善多种形式的契约型、股权型等利益联结机制,创新融合模式,探索建立多元化、混合型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二是推动乡村非农产业转型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精深加工能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引导资源条件好的乡村,依托自然禀赋和农耕特色,发展一批田园乡村、康养基地和农村“星创天地”等精品工程,引领乡村建筑业转型发展。推广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强农商互联,促进产销衔接,倒逼农村运输业和农村商业转型发展。以乡村特色资源为核心,通过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和品牌管理与创新,形成特色农业品牌,满足国内、国际市场消费新需求,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依托自然禀赋和农耕特色,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和康养文旅等新业态,拓展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等多元功能,增加乡村旅游服务和乡村生态产品等供给。探索升级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载体,鼓励农村根据自身资源发展共享农场、农耕文化体验园和亲子农乐园等。
(二)人才振兴以增强乡村动力
人才振兴就是要积极培育、引入和留住乡村人才,完善职业农民培育机制,鼓励和引导外出能人、城市人才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增强农村发展新动能,迸发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培养“三农”工作队伍。增加农村吸纳干部人才的渠道,通过本土人才回引、院校定向培养等途径,解决农村干部队伍储备问题。完善农村人才储备机制,把真正热爱农村、了解农村,把农民当亲人、把农村当家乡,扎根基层、群众满意和能力突出的农村干部人才留下来,做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稳定工作。二是加快培养“三农”专业人才队伍。以乡村产业振兴为依托,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育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分门别类将人才进行纵横连线,构建农村专业人才网络体系,真正把各类人才凝聚起来,形成“三农”专业人才队伍优势。三是完善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实行分类递进培训,整合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需求和农业产业的有效对接。加大对项目申报、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和政策优惠等的支持力度,着力培养农村职业经理人、农业电商人才等“三农”人才。四是鼓励社会人才投身鄉村建设。在乡村建设中实施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发挥人才“传帮带”作用和贤人、能人、富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企业家、党政干部等各类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从而使其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文化振兴以提升乡村活力
文化振兴就是要遵循乡村文化发展规律,培育良好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全面繁荣乡村文化,以打造活力乡村。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以及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干部等评选活动,摒弃封建迷信、人情攀比和黄赌毒等陈规陋习,形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社会风尚。二是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大力传承农耕文化,保护好传统民居、文物古迹、自然村落和农业遗迹等。把乡村特色文化符号融入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诗意田园,营造生态宜居环境,重现人人向往的田园风光和令人回味的乡情乡愁。三是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服务和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支持文化志愿者策划和组织农耕文化与传统节庆相衔接,农耕文化与田园体验相衔接的节日民俗活动,完善村庄体育健身设施。
(四)生态振兴以展现乡村魅力
生态振兴就是要以加快转变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为重点,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高农村的生态文明水平,建成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乡村。一是推动建立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制定轮作休耕规划,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和基本草原等农业资源,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以山间农业耕作为核心,在做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下,创造了一整套农作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和水系贯穿其中的生态农业结构体系,达到了乡村生态环境复育与产业多样化的效果。二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探索种养循环一体化、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模式。如陕西关中平原以苜蓿为中介的“粮草牧”轮作农业,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转变为有机肥料使用到农田中,达到肥沃土壤的效果。又如无锡阳山镇的“田园东方”田园综合体,它将雨水收集回收后用于园林灌溉和消防用水,并在园内构建自然复合的植被系统以防治水土流失。三是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快编制村庄规划,系统解决道路、农房、公共空间和产业发展等问题,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加强垃圾污染治理,持续实施“厕所革命”,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五)组织振兴以凝聚乡村合力
组织振兴就是要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一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培养优秀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书记,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村派出驻村第一书记。夯实党的基层战斗堡垒,支持村党支部探索“党建+产业”“党建+服务”等,发挥中国共产党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核心引领作用。各行政村建立健全党群联系工作制度,党员与群众家庭形成联动关系,党员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保证村民共建共管。为更好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要完善村民组织结构。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作为决策机构,完善村庄事物的村民议事平台,将每一位村民都纳入乡村基层治理中,让村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充分参与村庄建设和管护的各项工作,为村庄美好环境建设建言献策。组织村民参与培训和参观等活动,充分发掘村庄在生态、建筑和文化等方面的特色资源,让村民对村庄的未来发展达成基本共识,实现村民共建。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是战略图景的绘制过程,是战略图景的谋划过程,是通过具体路径实现战略推进的过程,这三个过程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实践,并且三者之间互相调适、互相匹配。乡村振兴的战略图景不断对乡村振兴的战略谋划与战略推进进行规范与引导,乡村振兴的战略谋划与战略推进也不断丰富乡村振兴战略图景的内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要不断强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三者之间相互适应、相互推动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63.
[2][4]欧阳英.实然、能然与应然——关于“休谟问题”的再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138-145.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4.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03-23(01).
[6]张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意蕴与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7):45-50.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党校系统调研课题“县域乡村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实施路径研究”(编号XT23043)、2023年度無锡市党校系统科研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以江阴市为例”(编号XT2317)和环太湖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度非校际合作课题“县域经济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江阴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方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