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构建

2024-05-08张旭蕾单宏健

西部学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音乐课堂文化自信

张旭蕾 单宏健

摘要:非遗音乐是中华民族最具本土特征的文化元素之一,将之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对于培养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大有裨益。其培育应坚持主体维度,务实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成本;坚持比较视域,充分借鉴古今中外好的做法。其增强应坚持构建客观路径、激发主体活力与创新方法路径相结合。其提升应坚持融合相应学科、讲好中国故事与借助媒体力量并举。

关键词:文化自信;非遗音乐;音乐课堂

中圖分类号:G633.951;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8-0114-04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fid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ak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ic Clas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n Example

Zhang XuleiShan Hongjian

(College of Music,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12)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ic is one of the most localized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s introduction in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usic class is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mong the students. Its cultiv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dimension of the subjects and make pragmatic consideration of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students and their learning cost as well as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o draw on the good experience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Its strengthening should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objective path construction, the vitality of the subjects and innovation in the methodological path. Its enhancement should adhere to the integration of relevant disciplines, the telling of a good Chinese story and the use of media power. Its enhancement should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objective paths construction, stimulation of the vitality of the subjects and innovation in methodological paths. Its enhancement should adhere to the integration of appropriate disciplines, the telling of good Chinese stories and the use of media power.

Key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ic; music class

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再次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1]。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文化的自信,即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文化的自信。其构建共有四条路径,分别为主体维度、比较视域、创造维度、客体维度。四条路径相辅相成:主体维度结合比较视域以培育,创造维度以增强,主客体维度以提升[2]8,208-240。非遗音乐进校园已有时日,总结经验并立足于当下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路径,以期更好地树立新时代文化自信。

一、培育

近年来,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贯彻落实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努力编纂适应各地青少年学生的非遗音乐课本等,引导学生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实践非遗,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坚定文化自信。目前可知,广东省、江苏省等27个省份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发展势头良好。

(一)主体维度

主体维度,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清晰地落实到每个人,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必须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此举需要全社会大环境的引导。教师可以在非遗课堂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即“我是谁?”“我们何以成为我们?”“我们如何而为?”[2]8,210-211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民族身份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自觉,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三个问题可在课堂教育的不同阶段中反复提出,更能加深学生的清晰思考以及对于文化的认知。

其次,对于非遗音乐课堂的开设需要结合课程开设成本和学生学习成本进行考量。关于课程开设成本,目前可参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8月12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第十五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专门规定了当地政府部门应对非遗音乐课堂的开设给予大力支持且有相应财政补助。学生学习成本包含学习所需资金、学习所需时间、学习所需材料等,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所需花费时间成本。于学生而言,时间是其学习投入成本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国非遗音乐涉及民歌、器乐、曲艺、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学习这些艺术形式需要投入相应的时间,且后续深入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参考2021年7月24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师可在学校托管时间段进行非遗音乐的教学,将其打造成学校的常规课程,再历经3年或6年的时间,学生对于该种非遗音乐形式、文化、表演等可具有一定水平。

最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音乐文化课堂,并致力于将课堂教学转化为课堂实践。开展非遗音乐教育主题周、举办优秀非遗音乐展示等,让学生展示所学所得,于学生而言是一次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于学校乃至社会而言是当地非遗音乐一次良好的宣传。

(二)比较视域

拒绝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模式,学会比较,在比较视域下进行反思,才能促进非遗音乐课堂更好地展开。

空间维度方面,扩大中外文化交流途径与渠道,了解国外文化课程的建设与体系并进行对比。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尽可能参与中外交流活动、教育论坛等;或者继续深入学习音乐课程建设知识,通过考取非全日制研究生继续学业等;也可自发学习研究,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论文等。例如,管建华的《中国音乐教育与国际音乐教育》《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等,余丹红的《关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科构建的思考》等,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专业文献。通过大量的系统化的学习,可以较全面地获得对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认知,避免碎片化、片面化的认知引发的盲从。音乐课堂上,也可借鉴一些西方的专业研究成果,做成普及性讲座等,让学生能够开阔视野,获得对于西方教育体系的准确认知。只有了解、知晓大量全面的信息,才能学会分辨,从而形成较准确的自我评价体系,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

历史维度方面,可通过挖掘优秀非遗文化背后的历史,与现代流行音乐文化进行对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非遗音乐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可以更加全面地让学生了解该非遗音乐文化的产生背景,理解其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如产生地点、产生背景、传唱阶层等。非遗音乐课堂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唱?”的逻辑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学会学习。在这一历史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传唱的原因,也能够了解到在近现代时期未能继续蓬勃发展、甚至销声匿迹的原因,对于激发学生的非遗传承、创新埋下伏笔,为新时代学生奠定主动传承非遗音乐的基础。

最后,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的建设,国家、社会、家庭多维度、全方位创造一个多元优秀文化并存的体系,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的文化形态,积极地参与到非遗音乐文化课教学中。同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采取研学、游学等方式,实地观看、体验非遗音乐表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当地非遗音乐文化的魅力。

二、增强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如何真正实现文化自信?最根本在于提高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3]文化自信的增强需要以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进行创造的客观路径、激发创造活力推进进步的主体路径、以正确方法进行创造的方法路径[2]8,226-233,三者缺一不可。

构建客观路径,需要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即文化发展中显示出来的许多重复性、常规性的特征,它强调的是文化沿着什么规则和程序发展变化的。这些规律主要包括“自然—人化”律、“功能—结构”律、“转移”律、“主流—传播”律和“目的—自然决定”律等[4]。只有把握住文化发展规律,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非遗音乐课堂影响更加深远。

主体路径,即激发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创造力是文化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5]笔者调研得知,目前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主要工作任务,除了签约演出外即是创新,要求成员积极结合时事新闻、优秀人物故事等对扬州曲艺进行新编,赋予其以新的面貌,更好地进行推广,并参加牡丹奖等国家级奖项的评比,新兴曲目的出现,更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对于非遗音乐课堂教学,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对非遗曲目进行小的改编和创新,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方法路径,即创新创造的正确路径。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非遗音乐文化有全面清晰的认知,然后,才能结合新时代文化精神、掌握正确的艺术创造方法做出或改编出符合时代背景、有個人审美趣味的作品。以常州吟诵为例,常州吟诵属文人音乐,依字行音,以平低仄高为基准进行吟诵,具有多样性,其市级非遗传承人张翔老师结合之前网络热门歌曲对《声声慢》进行了常州话版的吟诵。在教授常州吟诵的课堂上,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对于已经掌握的常州吟诵作品进行改编,要求结合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等,教师仅需把握住吟诵的基本准则即可。

三、提升

(一)融合相应学科

以非遗音乐课堂为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构建,不仅需要前述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相应学科的结合,特别是音乐教育人类学。音乐教育人类学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西方正式确立,1980年前后,大范围推广到国内。其重要原则是突破纯音乐,强调音乐研究的终极目的是通过音乐、音乐现象、音乐活动来了解整个人类。教学和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需要人类学的辅助。

1.引进来,走出去

非遗音乐进校园仅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实施手段,而多元文化教育仅是音乐教育人类学的一种实施手段,并非以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为目的,而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多元文化观为目的[6]。目前,我国“非遗进校园”发展已历经10年,非遗音乐文化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这一做法仅符合“引进来”,还未能做到“走出去”,更多的还是以引进音乐课堂为主,实践操作也多为舞台、课堂展示。要达到与当今音乐教育人类学相符合的理念,还需要大量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参加火神节庙会演出。该种活动可以结合春游活动进行,在学校周边或是本土乡镇进行选址,教师结合教案的流程,同时参考火神节庙会的程序进行。

2.重实践,轻空谈

中小学音乐课程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身上,必须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首先需要不断学习,以跟进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音乐素养养成。拥有正确的理念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实践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要鼓励拥有专业知识的学者亲身到中小学进行教学,也要鼓励中小学一线教师学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写出相关的论文。这样,最新的国际音乐人类学前沿才不会与中小学相脱节,也避免了只有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一枝独秀的现象,教育不是专业人士的,是属于每个人的、社会的,需要所有相关者的共同努力。

3.紧跟国际前沿,走自己的路

音乐教育人类学的实质是为了培养人,培养拥有平等、多元文化观念的、处在社会关系中的时代新人。洋务运动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仅学习西方的器物,而忽略了自身的文化,后来,李鸿章衍生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在新时代可以再次引申为“师夷长技以自信”。新时代,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是主流,需要我们紧跟世界前沿思想,结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建设我国的基础教育,以更好地增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学习他人并非照搬照抄,还需要有自我的思考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在比较视域下,反思我国目前的问题,加快先进思想理念的发展步伐,深刻明晰音乐人类学的含义,寻求可落地实施的举措,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获得提升。

(二)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即向世界讲述出中华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与更替,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与国家形象。以此为前提,对于非遗音乐文化,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宣扬我国各地非遗音乐文化的面貌,讲清楚它们是从哪里发源?受何种文化影响得以产生?又经何种文化历史变迁,逐渐改变,直至如今?又在何时何地被如何传播?传播过程中又经历何种艰辛不得已衰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专业音乐人员又如何对它们进行保护抢救,使其得以存在?真实、立体、全面、多维度地讲述它们的故事,以此让新一代青年人更好地认识它们、传播它们,直至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在非遗音乐课堂,尤其是以低龄学生为授课对象时,可将音乐文化以拟人化形式进行介绍,该方式不仅易于理解,更易于接受。以常州吟诵为例,“他”是一位有着馥郁诗书气息的“文人”,生于战国时期富庶的吴国,用软糯的吴语吟诵名家的诗词歌赋,历经千年时间长河,鼎盛时各地皆有所闻,于五四时期逐渐孱弱,到20世纪20年代初濒临“死亡”,新中国成立后,在秦德祥老先生等的不断努力下,抢救成功,目前又于常州地区焕发新生。不难发现,将不同种类的音乐文化拟人化,会得到一个又一个充满着历史气息与人文关怀的独特小故事。此处需要注意,在介绍到式微灭绝后又重现生机时,需要将当时国家扶持政策及音乐工作者等讲述出来,于孩子们心中以“英雄”形象出现,拯救非遗音乐文化于水火,直面了解我国各非遗音乐文化传人,并从侧面了解我国文化价值取向,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借助媒体力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网络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体的力量变得越发强大起来,B站、抖音、快手、腾讯会议等拥有广泛的受众,利用好这些新媒体,可以使非遗音乐文化获得更大影响力,更强号召力。

以扬州清曲为例,为使扬州清曲获得更多注意,扬州曲艺研究所与扬州市文化旅游局进行合作,形成文旅融合的路径,线下多次实地演出,线上及时宣传推广。以常州吟诵为例,疫情期间借助公众号以及腾讯会议等平台,传承人仍不间断地给中小学学生们上课。但是,目前还未有做成公开课形式的常州吟诵课在网络上出现,可参考《开学第一课》等形式,由当地文化馆等进行录制。于网络上,可实行的是以清朗的网络环境,通过直播对中小学学生们进行授课,这样授课对象涵盖范围更广,能够使当地非遗音乐文化获得良好宣传,潜移默化地使当地非遗音乐出现在大众视野,使中小学学生及当地群众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四、结束语

中小学非遗音乐课堂的建设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可以更加有力地推动学生从小树立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直至文化自信全面提升。本文从政策出发,立足于中小学非遗音乐课堂及非遗音乐传播现状提出相应措施。希望本文对完善中小学非遗音乐课堂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

[2]胡海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总体性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2.

[3]路侃.创新创造  坚定文化自信[EB/OL].中国经济网.(2017-12-24)[2023-06-18].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12/24/t20171224_27401565.shtml.

[4]韩民青.论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规律[J].贵州社会科学,2011(6):52-56.

[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EB/OL].新华网.(2023-06-02)[2023-06-18].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D9F6zEzafp.

[6]杨沐.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及其应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6(2):5-14.

作者简介:张旭蕾(1999—),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单位为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单宏健(1973—),男,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音乐课堂文化自信
巧用动画歌曲优化音乐课堂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巧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适应性教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