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筝传统风格乐曲教学
2024-05-08董鹤辰
【摘 要】陕西传统风格筝曲《秦桑曲》是由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延甲所创作,乐曲根据唐代诗人李白的《春思》所创作,选取陕西地方特色音乐素材,通过乐曲传达思念之情。传统风格筝曲作品在筝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演奏方式、演奏手法上需掌握其作品地域音乐特色,本文将对作品进行简单的概述和论述传统风格筝曲教学方式,进一步加深对传统风格乐曲的理解,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多广大古筝演奏者们提供借鉴。
【关键词】《秦桑曲》;古筝教学;传统风格筝曲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163—03
引言
传统风格筝曲是古筝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秦桑曲》为例,陕西筝派的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采用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碗碗腔”素材加以创作而成,传统风格筝曲通常具有独特的地域音调,乐曲中的“韵”需要演奏者在大量习奏领悟。
传统风格筝曲与地方语音语调、戏曲音乐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融合了音乐、文学、绘画和哲学等多种元素,展现出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传统风格乐曲教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训练,更是对学生音乐感知和表现力的培养。
一、陕西传统风格筝曲《秦桑曲》创作概述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
周延甲,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山西省闻喜人。曾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创作了大量的陕西地域特色筝曲,是陕西筝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创作了《秦桑曲》《姜女泪》《绣金匾》《凄凉曲》等筝曲,乐曲融合陕西戏曲素材,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秦筝风格突出。有助力于古筝传统风格乐曲发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乐曲与陕西戏曲旋律性相结合,开启了传统风格筝曲创作的新纪元。
(二)创作背景
《秦桑曲》是由周延甲所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李白的诗《春思》而创作的古筝独奏曲。“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首使表达女子期盼在外行军打仗的夫君早日归来,表达对亲人思念牵挂之情,用春色思绪萦绕出凄凉氛围,选取陕西地方特色音乐素材,通过乐曲传达思念之情。
作品选用陕西地区戏曲“碗碗腔”唱腔作为素材用于乐曲之中,运用“苦音”“欢音”渲染乐曲悲凉气氛,在春思下思念亲人之情,凄凉委婉的旋律使演奏者深有感触。单手旋律,用陕西筝派手法进行演奏,左手的按弦颤音的变化、右手拇指大关节连续劈托、扎桩。乐曲分为引子、慢板、小快板、尾声四个部分,从开篇慢慢叙述,步步引入主题,在思念凄凉中落下帷幕。周延甲先生为秦筝的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其创作乐曲延至今日成为业余和专业古筝学习者必学曲目。
二、《秦桑曲》演奏技法分析
(一)刮奏在《秦桑曲》中的运用
刮奏是古筝演奏中常见的演奏技法,烘托曲子氛围,一般刮奏从低音曲往高音区用食指,高音区往低音曲用大指,连续刮奏则需要拇指食指交替进行,刮奏主要是运用手指小关节连续拨动。
乐曲中刮奏多用于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情感。通过刮奏技巧,演奏者可以模拟秋风吹拂树叶的声音,营造宁静、凄凉的意境。《秦桑曲》中第一小节以刮奏引入,谱例1中,刮奏由低音向高音,通常会采用食指刮奏,这里标记了力度符号ff,演奏强烈,用食指刮奏力度不够,所以选用大指义甲内侧用劈的方式连续拨动直接刮奏到高音re,第三小节重复了一遍,两次刮奏形成对比。刮奏技法需要多练习,掌握好角度,义甲触弦适度、内侧紧贴于弦,连续拨弦。第二小节第2拍中高音do,右手摇指左手刮奏,食指和大指交替刮奏,演奏由弱渐强,在第三小节中右手紧接下一刮奏。
刮奏需要手腕灵活性和力度控制,演奏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练习,使手指和义甲一致,提高协调性。音色上通过调整拨弦位置、速度和力度等因素,掌握不同音色的表达方式。情感上通过对音符的延长、音量的变化以及音符间的连贯性等手段,准确传达曲目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顫滑音在《秦桑曲》中的运用
颤滑音是左手手指在筝码左边区域呈现自然弯曲状态,颤滑音时靠小关节指尖发力,手腕上下自然摆动。颤音有多种方式。大颤、小颤、重颤等。滑音有上滑音和下滑音之分。
乐曲的韵味全靠左手按弦,其中《秦桑曲》中fa和si是微升fa和微降si,也可以称为中立音[1],乐谱中“fa”是在fa和升fa之间的音,左手控制很重要,在曲子中颤音幅度大小要根据乐句的起伏感。谱例2中,圆圈中的音表示在圆圈中的音按成下方的音,这几个音符要在中音la上按出,下滑升高到高音do再连续下滑,这些音高与陕西地方戏曲有着密切联系。左手按音要放松手臂,注意正确的演奏技法。根据乐句之间的联系,强弱的对比,颤音幅度的变化,有的音要悠长,有的音要短促。
此乐曲中含有左手大指按弦,如谱例3中,大指按弦一定要注意力度倾斜于大指,但弹奏时不要出现折指的现象,掌握正确的演奏技法,颤音和大指按弦来回转换的速度力度要控制好,掌握其中的“韵”。
(三)连续托劈在《秦桑曲》中的运用
连续托劈在传统风格筝曲中是常见的技法,此作品出现的大多为大关节托劈,对演奏者的基本功是一个考验,而且要扎桩靠近筝码往前梁方向演奏。
乐曲中连续劈托,谱例4中从下滑音中按出微降si颤音,右手连续大关节托劈,义甲紧贴古筝琴弦,右手扎桩连续托劈,音要弹出悲苦感觉,是陕西戏曲音乐中的特点,具有起伏感,第一个si要有音头,渐强后再渐弱处理,注意音准。
陕西筝派还具有独特的演奏技法,如谱例5中第一小节中高音do和高音re一般演奏是用小搓弹奏,而这里用拇指和食指捏紧,摆动手腕,用拇指义甲托劈,同时挑高音do和高音re两个音,左手从高音do上作出高音re的音高,好多陕西筝派的传统风格乐曲都有类似的演奏技法,例如姜女泪,还有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筝曲《秦土情》等,这个技法大多出现在快板,体现出快板的气势,更加凸显悲情,有一种悲壮情感,思念之情,感人至深。
(四)气息在《秦桑曲》中的运用
气息在器乐演奏中占有重要地位,乐句之间的划分,乐曲的起伏感都要靠气息支撑。气息通俗来讲就是呼吸,气息贯彻全身演奏,以情感与呼吸相结合演奏乐曲,灌以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
《秦桑曲》分为引子、慢板、小快板、尾声。每一段的气息处理也是不一样的,引子部分,速度稍自由,演奏开始要先运气,这里的气息较为坚定,第一句要弹出气势,以悲怆的情感作为基调。进入慢板,气息放缓转变为悠长,乐句演奏具有思念的情感,情绪饱满,气息是不断循环的。进如快板,气息转为急促,跟随乐曲的起伏而转变,最后进入尾声,由强渐弱,气息越来越缓到最后一个音。注意情感与气息之间的联系,控制气息连绵不断。
三、传统风格筝曲教学方法
(一)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演奏学习兴趣
传统音乐的传承和挖掘都在逐步进行中,在历史的长河中,器乐传承大多为口传心授方式,缺失曲谱,导致一些乐曲的流失。在当今快节奏的学习环境下,许多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并不高。为了提高学生对筝曲演奏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创新传统风格筝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引入多样化的演奏方式,例如筝曲《高山流水》加入钢琴伴奏,使乐曲更加融合现代作曲技术,更加立体感,伴奏和旋律交相呼应。选用合奏、重奏的形式进行学习,例如合奏版本筝曲《汉江韵》,学习者通过多种形式演奏,既能加强合作意识,又能提高对筝曲的深入理解,增加传统风格音乐的兴趣。
关注传统音乐的各种形式,欣赏大量戏曲音乐。多数传统风格筝曲选用戏曲音乐作为素材,模仿其唱法、唱腔。例如选用京韵大鼓元素的《晨兴》;京剧元素的《夜深沉》《醉京斓》;陕西戏曲元素的《秦土情》。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古筝传统风格乐曲新的演奏方式和特色,使中国传统音乐不断发扬广大,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音乐发展空间。
(二)掌握正确演奏技法,提高欣赏能力
基本功是器乐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掌握正确的演奏技法是学习古筝的关键步骤。托、抹、勾、打、摇指、刮奏等都是古筝中的基础技法,各种古筝流派也有独特的演奏技法,要区分各个筝派的特色。左手按弦技巧,音的高低要多练习视唱练耳,掌握其中的韵律。学生需要在掌握正确的演奏技法下不断重复练习,提高欣赏能力,观摩演奏,分析作品所含情感,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
学习器乐音乐要与其他艺术相结合,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音乐理论的学习占有关键地位,在学习古筝的同时掌握乐理知识,了解古筝的发展脉络。筝乐现在成喷越式发展,创作曲目大多都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演奏技法,作曲技术上中西结合,演奏方式各式各样,钢琴与古筝结合、打击乐与古筝结合等。教师要调整的新的教学模式,如何与其他器乐合作,演奏不光要有技术,还要有情感,了解乐曲背景,感受乐曲韵味,情感与演奏相结合。力度、音色、节奏、节拍都要准确弹奏,更加深入到乐曲之中。平常练习要多演唱乐曲中的旋律线部分,在演唱中感受乐句的划分,气息与情感技术相结和。在古筝教学中讲授涉及相关音乐艺术知识,学习乐器本身之外扩大音乐文化知识范畴,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多加聆听提高其欣赏能力。
四、结语
对于古筝传统风格乐曲,教学中需要注重基本技巧的讲解和示范,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供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交流,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统风格乐曲一定要多聆听、欣赏,了解各个地区音乐风格特色,创新学习模式。本文以筝曲《秦桑曲》引入至教学,从创作概述、演奏技法等方面浅析对传统风格乐曲的教学方式,结合自身演奏体会,希望通过文章为更多的古筝演奏者和教学者提供借鉴,深入箏乐学习,提高学生对筝曲演奏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创新传统风格筝曲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展.秦筝永远在路上——纪念先父周延甲先生[J].人民音乐,2021(3).
[2]曲云.陕西筝曲及其调式音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4).
[3]周廷甲.继承和发扬陕西秦筝流派演奏艺术传统[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8(3).
[4]李玫.“中立音”音律现象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0.
作者简介:董鹤辰(1997—),女,山东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