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评价标准的构建

2024-05-07孙炳海武莹孙长康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年4期
关键词:数字赋能教育数字化

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4.04.005

作者简介:孙炳海,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智能实验室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金华 321004);武莹,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金华 321004);孙长康,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金华 321004)

基金项目:2023年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智能实验室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课题组研究成果(编号:23MHCICAZD03)

摘" "要:科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是统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引领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智能实验室通过近二十年建设过程与实践探索,在浙江省各区县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实践中提炼形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评价标准》,提出十一条评价标准,包括安全性隐私保护、基础性理论支持、无感化数据采集、精准化算法运行、自动化预警提示、自适应辨识调整、成长性科学研究、跨部门协同保障、丰富的课程资源、个性化智能推送、闭环式系统服务。旨在多维、全面地为数字化平台高质量建设提供参照体系,实现数字化平台建设的科学性、安全性、智能性,助力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高质量建设。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数字化;数字化平台建设;心理赋能;数字赋能

中图分类号:G434"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4)04-0041-10

一、政策背景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是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1]加强心理健康问题基础研究就需明确拟解决的核心问题与所需要的关键技术。

2019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明确了2022年底实现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指标的阶段目标。[2]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部分,强调要“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3]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强源头管理,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及早发现能力和日常咨询辅导水平;加强结果管理,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4]2022年,教育部将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工作要点,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5]

全面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切实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6]《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心理健康监测,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加强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科学分析、合理应用测评结果,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6]《行动计划》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与建设思路。

《行动计划》提出规范心理健康监测。[6]特别是要加强心理健康监测与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研制符合中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规范量表选用、监测实施和结果运用,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加强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强化风险预判和条件保障。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

《行动计划》提出完善心理预警干预。特别是要健全预警体系与优化协作机制。教育、卫生健康、网信、公安等部门指导学校与家庭,以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加强物防、技防建设,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网上网下监测预警学生自伤或伤人等危险行为,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基于跨部门联动和“家校社”协同可以保障数字化平台高效运行,实现智治联动。[6]

为统筹推进数字化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建设高质量服务性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精准化测评与智能干预,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智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会同杭州天音计算机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在浙江省龙游县、浦江县、乐清市和桐乡市的实践基础上,研制发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评价标准》,以确保数字化平台建设的规范性、安全性、智能性,助力数字化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

二、建设过程

(一)在传统心理危机干预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

实验室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开始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在2006年“桑美”台风后,实验室首席专家李伟健带领团队成员奔赴温州市苍南县霞关镇对受灾人群开展心理辅导和干预,灾后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对象数据库,对该类人群进行长达10余年的身心发展变化追踪和干预指导。

在汶川地震期间,实验室成员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赋能工作,编写震后首本《地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手册》,从系统观的视角为受灾人群开展心理干预。在新冠疫情期间,发布中小学生防疫抗疫心理微课,撰写发布大学生、中小学生防疫心理调试手册,运用数字化传播的手段,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验室在20多年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动态化、系统化、数字化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体系。

(二)以学科融合交叉视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研究

2023年,实验室依托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获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单位。近20年来,实验室将教育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在教师培养、课堂教学改革、教材研发、评价改革等方面形成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及10余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以国家级成果奖“中小学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为例,将“具身认知”与教师教育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相结合,不仅提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同时还促进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实验室融合心理学、数理医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学科开展交叉性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促进”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智慧识别与精准干预”两大研究方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对儿童青少年价值观与心理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等核心议题开展系列研究。

(三)开展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实践

近年来,实验室在浙江省龙游县、浦江县、乐清市,以及桐乡市等区县有组织、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改革。实验室为试点区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顶层设计方案,运用数字化技术整合各区县相关单位力量,健全多部门联动,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数字化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

实验室构建“风险累积—正向支持”心理危机数字化识别理论模型。[7]模型融合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通过无感化数据采集获取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化的数据,运用数字化计算方式构建智能化算法程序,高效处理大批量数据,借助数字化平台为每位学生提供分层分类的个性化干预,实现心理健康闭环式服务。实验室开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模型算法,依托数字化平台分析测算学生的心理危机指数,从学生个人的心理状态绝对值数据、区域同年级状态比较的相对值数据两个角度评估学生心理风险等级,实时预警和智能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为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发展提供实践样板。实验室在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探索与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十一条评价标准。

三、评价标准

(一)安全性隐私保护

保护隐私性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的泄露和滥用是数字化平台运行的前提。建立一套全过程的数据安全性隐私保护体系,通过数据加密、数据匿名化处理、数据备份与恢复、访问控制权限管理、安全审计与监控五项综合性举措,实现数字化平台在心理危机识别、预警、干预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全方位隐私保护,是确保心理健康数据的安全性、机密性和完整性,保障平台长期运行的根本。

1.数据加密

对不同层级的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进行加密处理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基本手段。明确每一层级的数据所对应的授权访问者。未经授权的人员无法查看或修改数据。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2.数据匿名化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和研究时,对个人隐私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脱敏个人身份信息,确保匿名化处理后的数据无法与具体的个人身份相关联,最大程度上保障数据隐私性。

3.数据备份与恢复

建立定期数据备份机制,定期备份学生心理健康机密数据,防止数据丢失、损坏,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降低数字化系统的数据丢失风险。

4.数据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

通过身份验证、角色权限划分精准限制不同角色人员的数据访问权限。确保平台不同层级的管理员有明确的管理权限和权限管理范围,实现平台账号专人专用,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

5.安全审计与监控

建立异常操作、越权访问的监控预警机制,对平台数据的下载、导出、增删、改查操作进行实时记录。出现异常操作或越权访问,平台及时通知相应层级的安全管理人员,阻止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

(二)基础性理论支撑

科学的心理健康理论是指导数字化平台的设计和实施、确保平台为中小学生提供有效支持和服务的重要支撑。理论指导实践,保障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实践有据可依、有据可循。在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中,重视理论的适用性、实践性、发展性,为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方向,推动平台建设的发展与完善。

1.理论的适用性

平台的设计和实施中明确理论依据的适用范围,确保理论适用于中小学生群体。根据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选择和应用理论,实现理论应用本土化。

2.理论的实践性

理论要结合实际,切实指导实践。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复杂性、情境性,平台建设重点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实际情况,理论指导实践时注重实践性效果,避免过度依赖空泛理论。

3.理论的发展性

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随着学生心理健康实践工作的深入和积累,平台将积累更多的数据和经验,不断更新、完善、检验、修正理论,以确保理论依据的发展性。理论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指导实践的效果也将愈加有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螺旋式上升。

(三)无感化数据采集

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采用智能无感化技术采集数据,保障数据的生态性、时效性、准确性。基于便携设备的非侵入性,自动采集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生理、行为数据,充分满足学生的隐私和数据安全需求,用智能化手段提高采集数据的有效性。[8][9]

1.非侵入性采集

采用传感器等非侵入性的数字化设备进行无感化数据采集,对学生行为和生理指标进行非侵入性监测。减少数据采集对学生的干扰和影响,实现采集过程的隐蔽性、无干扰性。

2.数据自动化采集

数据自动化采集的方式无需学生自主介入,平台打通卫健、公安、司法、残联、妇联、民政等相关部门数据库,实现数据跨部门的调用与自动获取,减少人工操作和额外的时间成本,提高平台运行的效率。

3.便携性设备采集

采用日常化便携性电子设备,如学生手环、电子学生证、学生的摄像头、考勤机等,配备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10]减少购置额外大型设备,减少对学生的负担和干扰,增强学生在使用设备时的自如性,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四)精准化算法运行

获取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化的数据,运用计算机算法进行大批量数据智能处理,是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实现学生心理危机精准识别与智慧干预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和算法技术,通过算法优化与迭代、算法精准化评估、持续改进与学习,确保算法的精准化运行,以准确评估心理健康状况、识别心理危机和潜在风险。

1.算法优化与迭代

建立一套符合区域发展特点的算法。在实践过程中,坚持算法的动态调整、优化与迭代,提高算法适应性,贴合当地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评估的精准性。

2.算法精准评估

依靠智能化算法高效处理学生的大批量相关数据是实现精准识别的关键。构建智能化算法,通过各区域现有心理健康测评大数据平台,深入分析和挖掘心理测评数据、无感化数据等,经过算法精准化评估,根据本区域的基本情况测算中小学生各年级心理危机发生的比率,精准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进行识别。

3.持续改进与学习

平台具备持续改进和学习的机制。基于前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经验,平台不断更新教育资源和干预策略。利用算法自适应功能,不断优化平台服务体系,加强精准识别与随后的智慧干预,提高平台心理危机准确性和智慧干预有效性。

(五)自动化预警提示

依托智能化算法精准识别学生心理状态、动态化更新数据,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自动化预警提示。[11]平台通过第一时间评估、识别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发布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分析预警问题并明确责任人、实时跟踪预警问题的处理情况,形成自动化“检测—预警—解决”体系。

1.多维数据分析

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整合大批量多维、多模态数据,自动化精准分析数据,提高心理危机识别的精准性。在“检测”阶段实现第一时间处理分析数据、发布预警信息。

2.分级预警机制

平台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危机程度自动生成不同级别的心理健康码,进行分层管理和快速、精准干预。分级预警机制有助于预警的可靠性,在“预警”阶段能够精准识别出有关学生所在的预警层级并进行实时预警。

3.动态更新心理档案

根据测评结果全时段自动化监测重点关注对象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追踪学生心理状态的动态变化,形成并实时更新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在“解决”阶段实时更新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

(六)自适应辨识调整

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反馈,通过自动化识别与评估、动态调整与反馈、实时互动与支持、心理变化进度追踪,及时调整并提供针对性、个性化干预策略和教育资源。采用多重技术和机制相结合,根据识别内容提供个性化服务,确保学生得到有效支持和干预。

1.自动化识别与评估

平台采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生的测评结果、行为、反馈等数据,自动识别,个性化分析、评估学生的特征和问题,为后续的支持和干预提供基础保障。

2.动态调整与反馈

平台全程实时监测学生的状态和变化,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整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及时向学生、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促进学生更好成长。

3.实时互动与支持

平台应提供包括在线咨询、心理辅导、社交互动等实时的互动和支持机制。确保学生与专业人员实时交流互动,获得情感支持和反馈,得到实用可行的建议。在实时互动与支持的过程中,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4.心理变化进度追踪

平台周期性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整合动态变化数据,通过智能算法检测、评估学生的心理状况,动态追踪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路径。在心理变化进度追踪的过程中,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路径,随时调整干预策略,确定干预的有效性,实现智慧干预。

(七)成长性科学研究

成长性科学研究是对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通过数字化系统构建学生心理危机智慧识别与预警机制,揭示心理危机事件的风险性与保护性因素,从而推动理论模型的持续优化。平台数字化赋能学生心理成长,通过绘制学生的心理成长曲线和成长路径,探索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科学理论。

1.大样本数据库支撑

标准化大样本数据库作为技术支撑,运用数字化技术分析监测数据,对各类心理危机进行风险预测与筛查,实现对心理危机的精准监测和实时预警。大样本数据库是成长性科学研究的数据基础,通过对大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更为严谨严密、可靠牢靠的研究结论。

2.数据驱动理论优化

遵循“样本数据—归纳分析—监测预警—反馈改进”的系统工作思路,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危机理论或模型的更新与优化。通过该循环过程,平台根据真实的数据结果对理论进行深度优化,促进心理健康理论发展。

3.结果反馈客观有效

利用大数据对学生各类心理危机进行动态、个性、精准的智能评价与反馈,确保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客观性,以及数据结果反馈的有效性。通过确保结果反馈客观有效,保障学生及相关人员对当下状况有更清晰的认知,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八)跨部门协同保障

通过整合政府资源,实现跨部门联防联动,卫健、公安、妇联等政府职能部门跨部门协同数据共享,无感化获取学生心理健康数据是降低数据收集成本、保障数据客观性的关键。调动全区域教师资源,提升服务效果,开展校地合作,获得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出台部门协同工作支持政策,建设部门协同工作小组,建设多部门数据集成管理中心,实现多部门协同数据同步共享。

1.工作政策支持

根据组织架构、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组织管理、福利等方面的多部门协同工作相应政策,为部门协同工作提供保障。政策需明确各部门在平台运行中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协同工作的高效性和协同性。

2.部门工作小组协同

建设专门工作小组,配备专人专班,提升信息交流的效率,为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高效运行提供保障。通过打通区域卫健、公安、司法、残联、妇联、民政等相关部门数据库,实现数据跨部门的调用与无感化获取。

3.部门协同数据集成管理

部门协同集成数据管理中心,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安全性。[12]例如,跨部门协同调用的多种基础数据通过社区、街道进行二次校对,进一步提升可靠性。

(九)丰富的课程资源

开发科学、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针对性服务,是开展全员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实现心理赋能的关键。[13]课程开发依托高校,提升指导的专业性;结合学习调研,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利用协商座谈,促进课程的协同性。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课程资源,提升课程学习的有效性。

1.课程教育资源多元化

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在线课程、自助工具、心理咨询、互动学习社区等。实现课程教育资源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深入授课内容,满足学生与家长的不同需求。

2.课程形式多样化

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课程资源包括传统的文本形式,以及线上音频、视频、动画、AR/VR等多元化形式。采取多样化课程形式,不断丰富课程,满足不同对象和不同场景的需求。

3.课程资源结构完善

课程资源以科学可靠的理论为出发点,为学生、家长、教师配备专属课程,包含科学理论课程、实践理论课程、实际操作课程,实现课程资源接受对象的全面性。根据不同群体需求,及时动态调整学习内容和资源,多途径提升区域全员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

4.课程内容通俗化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目的是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课程内源于生活,通俗易懂、易吸收,不受接受群体知识水平的限制。实现课程内容通俗化,具备学术性的同时兼具趣味性。

5.课程资源自主成长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课程资源能够自动抓取最新、热点、前沿、权威的心理健康知识,自动迭代、更新课程内容。实现课程资源自主成长,通过动态调整的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相关需要。

(十)个性化智能推送

个性化智能推送指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通过智能化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和学习行为,根据学生的特征、需求、学习风格,针对性地推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建议和服务,提供个性化的评估与干预措施。

1.需求分析精准化

需求分析精准化是实现个性化智能推送的前提。结合受众的特点、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通过调研和反馈,精准化分析不同受众的需求和期望,实现个性化服务。

2.针对性内容推送

基于受众的个人资料、历史行为等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个性化、针对性推送机制,推送满足不同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性内容推送需要立足用户画像,分析其学习形式、风格、内容偏好,并进行针对性内容推送。

3.个性化评估与干预

采用个性化评估算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个人特征、需求、学习环境等因素,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评估方案和干预措施。个性化智能推送过程实时评估并更新用户画像,通过用户相关使用数据不断优化干预手段,实现个性化评估与干预。

(十一)闭环式系统服务

闭环式系统服务是指综合心理健康数字化平台各功能组成部分和反馈机制,通过适应性的调整和优化,提供有效和量身定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方法。平台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通过持续评估与检测、持续资源支持、个性化教育干预、高效协作与沟通来实现服务体系的反馈与发展,确保平台运行的发展与稳健。利用数字化技术智能化,实现服务闭环,发挥多方力量消除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同时,平台动态追踪学生的心理健康轨迹,建立“小初高”一体化学生心理档案,保障跨学段服务的有效性,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县域闭环式管理体制。

1.持续评估与监测

平台定期筛查和收集数据,持续监测数据和行为模式,评估心理健康状态和变化,确保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干预措施的及时实施。持续评估与检测能够有效检视平台体系本身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平台的动态调整做出及时响应,帮助平台稳步向前发展。

2.持续资源支持

平台持续投入资源与支持,根据每轮测评结果自动化追踪学生的心理发展数据变化,基于学生现阶段及以往心理健康数据完成心理危机成因分析工作,存档数据的同时验证资源支持有效性。平台上的相关资源持续更新,做到充足、及时的资源支持,满足学生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下的需求。

3.个性化教育干预

根据个体学习者的需要、心理危机严重程度,以及可用教育资源确定个性化干预措施和支持计划。这能够确保每位学生找到自身最适合的干预方案,提高干预的有效性,做到真正的“智慧干预”。

4.高效协作与沟通

平台要求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其他相关者间实现高效协作与沟通,创造一个高效性、专业性、支持性的数字化平台。平台通过其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实现信息的同步实时更新、顺畅传递,提高平台运行和有关部门或人员的配合效率。

5.及时性长效反馈

平台建立长效反馈机制,实时监测、分析各类使用者的反馈,根据当下的发展实时调整、动态更新,不断完善平台服务。对有效反哺平台的可持续化建设进行及时性长效反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不断发展与深入。

四、应用实例

2020年,实验室率先在浙江省龙游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改革的应用实践,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走心驿站”,初步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自动化精准识别与个性化智能服务。

“走心驿站”协同公安、民政、卫健、团委、妇联等行政部门,推动县、乡镇街道与社区的三级联动,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平台,跨部门联动获取数据,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集成共享,简化数据采集流程,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实现无感化获取学生相关信息。通过家长、教师、社区工作者多主体协同报告获取动态化数据,降低数据采集成本,数据采集全程无痕推进,减轻学生单一主体提供数据的负担。采取多主体日常观察、线上记录学生心理健康数据的方式做到数据的动态化更新。

“走心驿站”以实验室构建的包括风险因子、保护因子、诱发因子的“风险累积—正向支持”心理危机数字化识别模型为理论基础,多维度采集学生数据,确保学生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心理危机识别的精准性。[7]实验室与“走心驿站”开发运用的“区域同步—个人发展”心理健康指数算法体系,构建智能化算法,通过各区域现有心理健康测评大数据平台测算每个学生的心理危机指数绝对值与区域同年级人群比较的相对值,有效提高心理危机识别精确性。“走心驿站”践行“互联网+教育”模式,基于大数据平台建设数字课程资源,在智能化算法精准筛查的基础上,按照心理危机严重程度对学生分级分类,运用数字化算法技术实现不同学生普遍性心理问题的共性分析与个别心理问题的个性化分析,依托各区域现有心理健康测评大数据平台,针对性地对学生、家长、教师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实现心理健康闭环式服务。[7][14]

“走心驿站”旨在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精准度、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率,教师、家长与学生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走心驿站”被列为浙江省委数改办“一本账”,入选教育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示范案例,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示范案例,浙江省委宣传部将其评为数字文化系统第四批优秀应用。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将龙游县“走心驿站”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系统纳入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第一批创新试点项目。

实验室提出数字化平台建设评价标准后,相继在浙江省龙游县、浦江县、桐乡市、乐清市等多个区县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改革的应用实践,将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改革经验推广到全省各区县,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改革新路径,助力数字化心理危机识别预警与体系建设,切实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2]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 中央网信办 教育部 民政部 财政部 国家广电总局 国务院 妇儿工委办公室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 中国关工委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EB/OL].(2019-12-18) [2023-10-06].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007/t20200728_475479.html.

[3]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0L].(2020-11-03) [2023-10-06].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4]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0L].(2021-07-20)[2023-10-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 545789.html.

[5]教育部.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2023-10-0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6]教育部等十七部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3-04-20)[2023-10-06].http://m.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 1059219.html?eqid=c94dcbf800003fe500000006645db799.

[7]孙炳海,武莹,孙长康.中小学生“风险累积—正向支持”心理危机识别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江苏教育,2023(43):7-10.

[8]俞国良,张哲.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1):19-29.

[9]姜力铭,田雪涛,任萍,等.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心理健康新型测评[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57-167.

[10]李彩宁,毕新华,王雅薇.个人健康信息管理技术促进用户健康行为的心理机制:基于智能可穿戴健康产品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9):72-83.

[11]任萍,汪悦,刘冬予,等.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的智能化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50-160.

[12]程少波.基于大数据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5):93-96.

[13]沈贵鹏.教育学视域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型[J].教育科学研究,2020(3):62-67.

[14]孙炳海,武莹,范丽婷. 心理赋能,唤醒学生内在力量[N].浙江教育报,2023-10-27.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Digital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inghai SUN1,2, Ying WU1, Changkang SUN1

(1.School of Psychology,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Zhejiang;

2.Zhejiang Intelligent Laborator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Jinhua 321004, Zhejiang)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platform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key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o lea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ervices in the new era. Through nearly two decades of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Zhejia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Intelligent Laboratory combin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with social needs,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with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the digital practi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various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Platform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as refined and formed, and eleven evaluation criteria were proposed: Security and privacy protection, basic theoretical support, non-inductive data collection, accurate algorithm operation, automatic early warning, adaptive identification and adjustment, growth scientific research, cross-departmental collaborative security, rich course resources, personalized intelligent push, closed-loop system services. It aims to provide a multi-dimensional and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system for the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platform, realize the scientific, safe and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platform, and help the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ervices.

Key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igitization of education; Digital platform construction; Mental empowerment; Digital empowerment

编辑:王天鹏" "校对:王晓明

猜你喜欢

数字赋能教育数字化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以教育数字化推进“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姜强:自适应学习本质是个性化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把握建设新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
数字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路径
让“数字”为“两业”融合赋能
我国数字贸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数字经济赋能临安山核桃特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