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老年人双向社会支持体验感的质性研究

2024-05-07林仁毅戴诗梦史莹莹黄雨薇许佳滨董超群

中国临床护理 2024年4期
关键词:工具性老年人社区

林仁毅 戴诗梦 史莹莹 黄雨薇 许佳滨 董超群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人面临着健康状况恶化、社会孤立等诸多挑战。研究[1]显示,提高老年人的心理社会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能有效促进其社会融入和社会获得感。社会支持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对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身体健康和幸福感具有显著的促进和改善作用,被认为是缓解老龄化负面影响的关键要素[2]。有学者提出双向社会支持的概念,即社会支持不仅包括人们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还包括由获得者和(或)提供者两者之间的支持性活动所构成的支持性网络[3]。该概念强调了社会支持的互惠性,即同时强调了个体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参与到社会服务和社会贡献中以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性。Shakespeare-Finch等[4]基于文献研究将双向社会支持分为提供情感支持、提供工具支持、获得情感支持和获得工具支持4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双向社会支持量表。然而,不同文化环境对社会支持的定义存在较大差异[5],我国老年人双向社会支持的内涵和结构有待深入挖掘和探究。因此,鉴于我国目前尚缺乏对老年人双向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拟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的方法,探索我国文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的双向社会支持内涵和结构,以期为完善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兼顾访谈对象的异质性,选择不同性别、不同退休前职业、不同教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社区老年人为访谈对象。于2022年1月—7月,对浙江省杭州、温州、绍兴、金华四地的社区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纳入标准:(1)年龄≥60 周岁;(2)意识清晰、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能够进行沟通交流;(3)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有重症或终末期疾病;(2)严重精神障碍。样本量按照资料饱和的原则确定,最终共访谈12名老年人,受访者基本资料详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温州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21-025)。

表1 受访者一般资料 (n=12)

1.2 研究方法

1.2.1 拟定访谈提纲

通过查阅文献、课题组成员讨论、专家咨询以及预访谈3名社区老年人后,确定最终访谈提纲,包括:(1)你能告诉我你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社会支持的经历吗?(2)您在日常生活中会为他人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3)您如何看待别人对您提供的支持?(4)当您给予他人支持时您的感想是怎样的?(5)关于社会支持您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1.2.2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12名社区老年人进行面对面深入访谈。正式访谈开始前向受访者介绍本次访谈的研究目的及意义,与受访者协商访谈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取得其知情同意,征得录音许可。正式访谈时,研究者根据访谈提纲针对性提问,引导受访者根据访谈问题层层深入。访谈过程中,注意倾听,对受访者表达不清的内容,通过复述、追问、反问等方式予以确认,避免诱导性提问。及时记录受访者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每次访谈时间为20~30 min。访谈结束后,及时撰写观察记录和调查者反思,将录音内容转化为文本形式,存档供后期分析。

1.2.3 资料分析方法

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及时将录音转为文字资料,结合现场笔记进行整理,由另1名研究者反复阅读及核对,并将文字版发给受访者进行确认。核对无误后,将文本资料导入Nvivo 12.0 进行管理和分析,按照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采用Colaizzi 7 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编码。研究团队共同分析、讨论后提炼主题,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分析的准确性。资料分析全过程在具有丰富质性研究经验的教授的指导下完成。资料分析结束后,将原始记录资料和结果返回至所有受访者核实,以验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结果

2.1 获得情感支持

2.1.1 获得亲情支持

通常,传统的书籍设计教学课堂只对手工书的装订有些许介绍,并未要求学生掌握手工书籍在编辑和排版等方面的内容,但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需要对目前的书籍设计教学进行一些革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视觉和触觉与书籍进行情感互动的能力,以及提出学生要用创新观念去完成书籍设计的要求等。尽管手工书籍的首要目的依然是传递信息,但却不能一味追求通用的形式化,一个好的主题往往可以促使手工书籍设计的成功。

大部分老年人通过与家庭成员一起生活或者保持定期联系来获得家人的亲情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逐渐下降,需要更多的生活照顾。家人的支持可以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帮助,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A:“我现在年纪大了有需要的时候也会打电话给他们,他们都会来的。”在与家人的互动中,老年人可以感受到被爱和关爱,从而产生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D:“像我孙女电话打来,和我说她这回考了多少分。我就和她说奶奶过年给你包大红包,她读书还挺厉害的,都有奖状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面临孤独、焦虑和抑郁等问题。家人的陪伴和关怀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寄托,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增强心理健康。E:“小孩都大起来了,都是家长了,负责了……一家团聚,高兴。”G:“我们一家人都住在一起,我看到他们很开心,他们看到我开心也很开心,(大家都)开心极了。”

2.1.2 获得朋辈支持

老年人获得的情感支持还体现在遇到困难时能有朋友的慰藉与帮助,平时能与朋友交流谈心、敞开心怀。朋辈支持可以为老年人构建一个支持网络,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挑战或健康问题时能够相互帮助和支持。这种支持网络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应对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感。A:“我是一个人,如果说身体上面有毛病,楼下的人都会来帮的。”F:“如果遇到困难,要好的朋友会给我一些安慰。”H:“主要是安慰。嗯,亲戚朋友来看我就很开心了,有些困难总会过去。我也会尽量回报。”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社交圈子可能会逐渐缩小,朋辈支持能够提供他们所需的社交互动,可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I:“经常过来带点水果啊,饮料什么的,过来跟我们嘘寒问暖的,我们很感激的。”有时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活动可以成为朋辈之间相聚和交流的纽带,缓解孤独感,提高生活质量。 C:“我很喜欢文艺这一类,虽然年纪大一点,我也是唱的、跳的、拉的都有玩一玩,他们举办文艺活动的时候叫我,有时间就会去。”G:“会去活动场所骑骑自行车(运动器械),在那里抬抬手,和一些认识的(朋友)一起玩一玩。”L:“在一些空闲的时间,喜欢跟自己的朋友打打牌,下下棋。”K:“兴趣的话就是把玩一些古玩和一些工艺品,到各种古玩店里去看看,和那些店家聊聊,也会跟那些有收藏的人互相分享。”老年人也能够通过朋友、邻居等周围人的正性评价产生自我认可,从而获得自尊的满足。A:“周围的人都说我身体很好、能力也好,听了心里很舒服。”D:“村里那段马路都是我在打扫,我也会出门去看看路上有什么垃圾,看见垃圾我都会捡,他们都说我打扫得干净。”

2.1.3 获得服务支持

老年人通过社区、宗教场所或其他组织提供的活动增加其社交网络和社交互动。社区组织文艺活动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交,增强其对社区的归属感,获得心理的愉悦。C:“我最喜欢社区里举办的文艺活动,社区工作人员会在节日搞活动,他们把场景布置得非常漂亮,节目也搞得非常完美,参加的人很多,参加之后我感觉特别好,也很有成就感。”宗教活动可以让部分有宗教信仰的人在参与礼拜、诵经、弥撒等宗教活动中寻求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增加社会交流。B:“有时候唱诗歌、祷告,现在(如果)教堂让去的话,周日会去听道,跟其他人交流一下。”老年人也通过参加党员活动来维持其社交网络。L:“党员学习,还有党员活动,这些正常的组织活动可以让我与其他人经常保持互动。”

2.2 获得工具支持

2.2.1 获得经济支持

老年人会面临更多的健康问题,疾病负担也更重,生病后来自朋友的经济支持能缓解老年人的医疗经济压力。H:“我去年生病这么多人(朋友)来看我,我心里很感动,都是1 000,2 000,10 000(元)拿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功能和经济能力会逐渐下降,家人的物质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L:“现在我们靠他们了,以前他们上学没有工作,基本都是靠我们,现在他们有了工作以后都成家了,我们现在全靠他们。”还有部分老年人通过保险、政策补助等获到经济补贴。A:“(我)原来是当兵的,现在国家在政策上都很照顾,每个月都有福利发下来,我现在70岁了,有老年卡、公交卡什么的,国家对老年人的照顾还是可以的。”J:“国家现在形势好啦,我们田卖掉了,也有保险,生活顾虑少了,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情了。”

2.2.2 获得信息支持

大部分老年人从医护人员或是朋友处获得关于健康的信息支持。A:“体检啊这种事情社区都会打电话过来通知,还有要打疫苗啊也会打电话过来。”D:“特别是村医,每个星期都会过来了解一下(我的)高血压、糖尿病这些。然后后续也会有电话打来问我们医生有没有来过,有没有给糖尿病病人脚底按摩什么。”J:“我们生病的时候,去医院里什么东西都不懂,多亏了亲戚是医生,我们都去找他。”L:“平时会顺便和朋友聊一聊自己身体状况,怎么样去预防一些病。”社会信息是老年人与他人交流、建立联系的重要桥梁。部分老年人从他人处获取社会信息。K:“每天点开微信看看,聊点时政,聊点社会风尚、外界的信息。”

2.3 提供情感支持

2.3.1 提供亲情支持

亲情支持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还能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自我价值感。一些老年人通过陪伴家人、关心家人以提供亲情支持。B:“和老伴做做伴,陪陪孙女这样子。”F:“我生病时,我老伴总是比我还担心,所以我会先去关心她,免得她总是胡思乱想。”还有一些老年人则是通过给晚辈提供精神支持来提供亲情支持。L:“孩子有时候遇到问题也会来跟我讲讲,很多时候我们也帮不上忙,只能精神上提供一些支持了。”

2.3.2 提供朋辈支持

老年人可以通过提供朋辈支持来获得社会支持,这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交网络,还能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生活满意度。一些老年人通过给予朋友安慰开导以提供心理支持。D:“平常经常一起的那些朋友,他们生病了,我也会去他们家里陪陪他,打打气。上了年纪的人会喜欢有人来看望,心情好了,病也好得快一些。”K:“亲戚、朋友、学生呀,家里有些事情会跟我交流,我也会当面开导,起到疏导作用。”

2.4 提供工具性支持

2.4.1 提供物质支持

大部分老年人会在能力范围内给予他人一定的经济援助。B:“如果亲戚朋友缺钱了,我如果有的话,多少也会借他一点。”E:“如果(亲戚朋友)有些困难,我们最近节约点,省点(钱)下来,去看望他们。”C:“他们碰到(困难)了我肯定能帮要去帮,不管是经济上面也好,劳动体力上面也好,能帮得上就一定要去帮的。”除了经济支持外,老年人也会通过给予他人食物的方式去帮助别人。E:“以前村子里的傻子,估计三十多岁了,他娘不要他,居住在他外公的小屋子里,我这里有饭就给他拿过去。”

2.4.2 提供信息支持

老年人会通过自身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或者是职业方面的技能优势来帮助别人。K:“我们一起聊天的时候,(聊天)内容跟我们的职业、文化程度、年龄段都有关系。像我从事教育行业,跟年纪比较大的那些人,我会跟他们讲如何认识病痛、怎样和病痛相处这些方面的。那些亲戚、朋友、学生呀,家里有些事情会跟我交流,我也会当面开导,起到疏导作用。”

2.4.3 提供行为支持

大部分老年人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家人或朋友解决困难。老年人通过承担家务或照顾晚辈为子女提供行为支持。E:“我就给他们衣服洗干净,饭做好,让他们穿暖吃饱。”L:“家里家务事情帮他们做一下,小孩子上学我们给他们接送。”此外,老年人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为周围人提供行为支持。A:“他们不会做的东西呢,像这种农具的使用啊,帮帮他们,有些年轻人做不好我就会帮他们,菜地里的工作有的时候也会去帮他们做做。”F:“我们之前工作时间在路上碰到有事情,或者年纪大的人,或者车辆相撞起矛盾,一般我们都会去协调解决问题,能够给他们解决就尽量帮他们解决。”L:“1个月之前,我们这里有1个人下雨天走路不小心滑了一跤,骨折了,因为他家里没有人,所以我把他送到医院,这个不是正常的事情么?”部分老年人则通过参加志愿活动以提供行为支持。I:“我们就是站在外面帮他们测测体温。”L:“我本身就是社区志愿者,也经常跟我们社区做一些社会实践,比如组织文艺活动、指导疏通交通、整改电瓶车停放等。”

3 讨论

3.1 情感支持是老年人双向社会支持的核心要素

情感支持是指个体获得关爱、了解及同情,从而感受到鼓励、安慰、尊重与接纳[6]。本研究发现,老年人均强调了获得社会支持和提供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与既往研究[7]结果一致,本研究中大部分参与者均认为与家人、朋友的互动和相处是老年人获得和提供情感支持的重要途径。在获得亲情和朋辈情感支持方面,参与者均强调了家人和朋友对其陪伴、探视和关心所带来的亲密感。这既表明了家庭和血缘关系在老年人社会支持中的重要性,又体现了朋友网络在维持其情感需求中的核心作用[8]。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老年人能通过朋友以及周围人的正性评价获得自尊感。研究[9]显示,获得他人的正性评价是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需求,一些重要他人对个体的评价、判断和重视程度决定着个体的自尊水平。老年人通过获得他人对自我能力与价值的认可,提高其自尊心并产生归属感,从而感受到了被尊重与接纳。在提供情感社会支持方面,本研究中的参与者表示陪伴、支持家人以及鼓励安慰朋友是他们给予的最重要的情感支持,与Nazari等[10]在伊朗老年人中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从侧面说明了提供情感支持可能是老年人满足其对牢固社会关系需要的重要方式。有研究[11]发现,相比于西方人群,家庭支持对亚洲老年人更具有重要影响与意义,这与本研究所发现的提供与获得情感支持中亲情支持占重要地位相符,这也强调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家庭和血缘关系在老年人提供和获得社会支持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支持不是单向的援助,而是一个社会交往的过程,因此提供和获得情感支持作为双向社会支持的核心要素,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形成社会关系和互换亲密情感的机会。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老年人通过获得社区或宗教团体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网络增进其社会融入感。因此,有必要为老年人创造更多机会以拓展其社会网络,从而满足其获得服务支持的需求。鉴于此,应为社区老年人创造更为友好的环境,以促进其情感社会支持交换,协助其保持独立和自尊,从而提升其幸福感。

3.2 工具性支持是老年人双向社会支持的重要内容

工具性社会支持是指通过直接提供财力资源、物资资源或所需要的服务等以解决问题[6]。信息支持是本研究中被提及最多的获得工具性支持类型。究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衰老导致的健康问题使得老年人需要获得更多医疗健康相关信息以维持和改善其健康状况[11]。经济支持是获得工具性支持的第2个重要方面。本研究中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主要来源为家人、亲戚朋友、保险政策等,这可能与退休后收入减少以及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病导致的医疗保健成本增加有关[12]。部分受访者表示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提高了生活水平且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因此,政府需要不断地出台针对老年人的经济政策,以增加其经济支持获得感。然而,与Shamsikhani等[13]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组研究对象中并未提及获得日常生活活动支持,这可能与本次研究对象中并未包括失能老人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关。

本研究中老年人提供的工具性社会支持包括提供物质支持、提供信息支持和提供行为支持,其中提供行为支持是最常提及的类型,这表明社区老年人更倾向于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有学者[14]指出,老年人通过具体实质性的行动帮助他人,本质上是将其能力和技能放在一个社交领域以增加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联系感。此外,本研究发现提供物质支持也是提供工具性支持的重要内容,这与既往研究[15]结果一致,即具有提供物质支持的能力说明老年人具有独立性和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老年人在提供物质支持时会增加其对所拥有物质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其感知的生活质量[16]。提供信息支持是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的另一重要形式,老年人在他人需要时提供有用的建议以作出重要决定,会增加其对自我能力的积极认知和价值感。有研究[17]表明,为他人提供工具性支持可以改善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因此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将有助于增加其自我价值感及其对社会网络的归属感。

3.3 社区老年人获得和提供的社会支持内容各有侧重

尽管本研究证实了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互惠性,即在获得社会支持同时也提供他人社会支持,然而社区老年人获得和提供的社会支持内容各有侧重。本研究中,社区老年人提及获得情感支持的频次高于提供情感支持,这可能与我国老年人不善于通过给予情感支持来帮助陷入困境中的朋友有关[5]。有研究[18]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支持交换的重要性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并且向他人提供情感支持将会提高老年人的自尊。然而,现有研究尚未重视提供情感支持在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中的作用,今后研究可积极关注老年人如何从获得情感社会支持和提供情感支持的互动中获益。此外,本研究发现社区老年人提及提供工具性社会支持的频次高于获得工具性社会支持,这可能与我国老年人更倾向于提供实质性的社会支持以获得独立感和自尊感有关[19]。然而,工具性社会支持中,获得信息支持的频次远高于提供信息支持,这可能由于老年人信息素养较低,因而对信息支持的需求较高,但提供信息支持的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20]。公平理论[21]表明,在社会交换中,过度受益(获得多于提供)和受益不足(提供多于获得)同样令人痛苦。因此,有必要增加老年人的信息素养以提高其在社会交流中的信息互动与互惠。

4 结论

本研究显示,我国文化背景下的社区老年人双向社会支持的表现形式为获得情感支持、获得工具性支持、提供情感支持和提供工具性支持,但提供社会支持和获得社会支持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该研究结果对于未来开展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研究和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14]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提供和接受支持的个体将比主要提供或接受支持的个体获得更大的心理益处,因此,今后研究有必要探索获得社会支持和提供社会支持两者平衡关系对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仅局限于访谈浙江省部分地区的12名老年人,样本代表性不高,未来可对其他地区的老年人进一步研究以获取更完整的信息,使样本更具有代表性,以不断完善我国文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双向社会支持的内涵。

猜你喜欢

工具性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