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的中小学校园家具创新策略研究

2024-05-07周雨禾王玉珏邢万里

设计 2024年5期
关键词:创新策略中小学

周雨禾 王玉珏 邢万里

摘要:知觉现象学作为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在设计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与指导作用,本文分析了知觉现象学的发展源流以及与家具设计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我国中小学校园家具创新发展中“与空间语言相融合、与具身体验相弥合、修正离身感知”三点需求,并提出“强化诗意营造、丰富感官体验、增进媒介交互”三点创新策略,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校园家具的创新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校园家具;知觉现象学;创新策略;中小学;知觉体验

中图分类号:TS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4)05-0104-03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methodology,perceptual phenomenology has a wide range of influence and guidance in the field of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ource of perceptual phenomenology and its relevance to furniture research and design. On this basis,three requirements of "integrating with spatial language,bridging with embodied experience,and correcting dissociative perception" are sorted out i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mpus furniture in Chinese primary schools. Three innovative strategies of "strengthening poetic construction,enriching sensory experience and enhancing media interaction"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of campus furnitur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Keywords:Campus furniture;Perceptual phenomenology;Innovation strategy;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Perceptual experience

引言

校园家具是学校师生维持正常生活、从事教学实践和开展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类承载工具。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及相关单位对中小学校园家具始终保持高度重视,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已有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的要求,满足了基本教学和生活需要。然而,在我国中小学校园中,以课桌椅为代表的校园家具与学生身体发育符合率偏低是长期并普遍存在的问题[1],且乡镇学校问题更为严峻[2]。校园家具配置与学生近视、脊柱弯曲等健康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依托具体有效的理论体系[3]从空间尺度、生理发育、使用心理等多个维度对我国中小学校园家具展开深入研究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知觉现象学”由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于1945年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正式提出。梅洛-庞蒂发展了E.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理论,将现象学从意识层面引入到具身层面,强调以身体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将“身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感知作为研究的重心。知觉现象学的提出改变了传统设计研究方法中主客二分的理论,并对当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以知觉现象学理论为研究方法,从空间语言、具身体验、离身感知3个方面对我国中小学校园家具创新需求展开分析,并在诗意营造、感官体验、媒介交互3个方面提出创新策略,以期通过知觉现象学理论为我国中小学校园家具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知觉现象学概述

(一)知觉现象学的源流

现象学理论最早由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于1900年在《逻辑研究》一书中提出,胡塞尔指出过往的研究常混淆心理学对象与逻辑学对象,而现象学将以一个中立性研究领域进行呈现,通过反心理主义来构建逻辑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在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中,现象学理论主张还原研究对象的初始形态,此类“回归事物本身”的觀念要求研究者将所有影响自身思维方式的既存理论进行“纯粹性”和“无前设原则”的悬置,通过“回溯地追踪”探究研究对象的本质,从而对某种现状进行实在性的明证。

梅洛-庞蒂对知觉现象学的探讨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先验,并将“具身感知”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位置,他主张通过真实意识对世界进行具有因果关系的形式设定,强调世界(外在物质)不是与人相独立的客观存在,而是与人时刻交融的主客统一体。知觉现象学理论的出现改变了从勒内·笛卡尔以来理性主义纯粹意识在哲学领域的主导地位,并重新构建起以身体本身通向知觉世界的结构方式。整体而言,知觉现象学强调知觉与身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将身体感知引入世界观之中才能反映这个世界的客观实在,该理论对当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建筑、景观、家具(等)的设计研究从功能性、观赏性进入感知性领域。

(二)知觉现象学与家具设计的关联性

知觉现象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赓续马丁·海德格尔的思想偏向于理论分析,如诺伯格·舒尔兹在研究著作《实存、建筑、空间》中对海德格尔德著作《筑·居·思》中的栖居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详细诠释;另一类则结合梅洛-庞蒂的理论,围绕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开展设计研究与实践,以史蒂文·霍尔为代表的设计师将人的经验与感知作为开展设计的重要依靠。知觉现象学在设计中的实践应用率先开始于建筑领域,并逐步衍生出了“建筑现象学”理论,引导设计师将关注焦点从建筑本身转向自然、建筑与人的平衡,将建筑表达的主导权由设计师转向使用者[4]。近年来,该理论逐渐应用至家具设计、风景园林、视觉传达等各个设计领域之中,成为重要的设计指导思想。

在知觉现象学的框架内,设计师需将现行家具作品既有的美学、文化、经济等内容进行悬置,在避免传统思想理论带来心理干预的前提下,理性回溯并探测家具的初始状态、诞生因素、压力分布、结构力学等要素,以此论证家具在具体环境中的客观矛盾与创新逻辑。之后,设计师需将设计作品置于多重使用场景之中,通过分析不同使用者在不同环境中的感知体验来提炼家具的核心要素、剥离与特定场景的矛盾因素。因此,依托知覺现象学理论对我国中小学校园家具开展设计研究能够作为一条成熟的路径,为弥合校园家具与使用者的矛盾提供有效帮助。

二、中小学校园家具创新发展需求

我国对于中小学课桌椅的研究开始于1983年,虽然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校园家具设计大多侧重于结构形式和经济效益两个要素,对于应用环境的空间语言、使用群体的具身体验、采购主体的离身感知关注较少。因此,如何对此问题加以解决是校园家具创新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议题。

(一)与空间语言相融合

在解读空间语言时,设计主体往往侧重于分析空间的抽象尺度,如比例、对称、私密与公共性,然而,多数使用主体只在意空间带来的知觉感受,包括视、触、嗅、听觉的主观感受共同构成了使用主体对空间的“具身感知”。在知觉现象学框架中空间感知是一种结构现象,空间作为知觉场,其营造应向感知主体提供一个锚固点,从而引导使用者产生特定的知觉感知[5]。因此,使用者在空间环境中形成的感受并非全部源自于自身的主观精神,空间语言的营造能够对其状态与情感产生实在的影响,引发使用者产生相应的空间感知意象。

我国传统教育空间的形态布局多将校园家具与空间结构进行综合考量,通过黑板、讲台、课桌椅等校园家具的陈设组合完成对空间布局与比例尺度的协调性处理,在此思想下,家具常作为空间语言的表达主体而存在,甚至能为空间功能定性(例如办公桌多为办公室、课桌椅多为教室、书架多为阅读室)。然而,通过置放家具来为空间定性无疑是一种非理性的、不系统的设计逻辑,甚至忽视了建筑体系中空间语言的存在。因此,校园家具在创新过程中,急需系统构建研究框架,通过丰富校园家具的特征使之能够与不同的空间相适应,改变当前家具形式单一、与空间语言脱节的局面。

(二)与具身体验相弥合

现象学中的具身体验主要指通过身体获得感觉信息的过程。不同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在知觉现象学框架内“知觉”是一种依附于身体之上,作为思维的某个组成部分,以身体为基点的思维方式,而“身体”不指代客观空间中的身体,而是指一个系统的、具有现象位置,并且被其任务和情境决定了的实质身体[6]。在过往校园家具的设计中,设计师多习惯强调规范与标准,而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学生群体对于家具丰富的情感需求与个性需要则很少被系统纳入考虑范畴,家具与用户的具身体验日益割裂。

近年来,在知觉现象学的影响下,触觉感受在设计领域已愈发重要,众多设计师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表现出对用户具身体验的关心,反对“视网膜图像”的设计倾向[7]。如尤哈尼·帕拉斯玛将“创造具身的和生命存在的隐喻”视为设计的根本,在作品中极力彰显人的体验和对环境理解的重要性,并努力在居于主导地位的视觉和受压抑的触觉形态之间建立概念的捷径[8]。因此,针对知觉现象学提出 “身体与事物之间的感知体验对于用户来说至关重要” 的观点,在家具设计中要尽可能地减少风格化特点,使校园家具的形式与功能满足用户在功能、个性、情感等多个方面的需求。

(三)修正离身感知

在场与缺席是现象学独有的分析方式,分别为感知主体带来“充实意象”和“虚空意向”。在“在场”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身体所有感官直接感知事物、形成具身体验,由此对事物本身产生客观实在的判断,但在“缺席”情况下用户无法与事物进行直接接触,仅能依靠传播媒介形成离身感知。梅洛-庞蒂在对知觉的探讨中指出“感觉不是一种状态的意识或一种性质的意识,感觉是与‘感觉的性质与一种运动外貌一起呈现的,含有一种与生命有关的意义,感觉的主体是与某种生存环境同源或同时发生的一种能力[9]。”因此,在知觉现象学中,感知并非完全依附于使用者的主观意识,传播媒介对于事物特定的呈现方式能够引导使用者产生相应的感知和评判。

空间环境的营造对于校园家具的情感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知觉现象学认为空间不是物体得以排列的实在环境,相反,正是物体排列的形态构建出了空间的存在方式。当前,在以数字媒介为主的离身感知环境中,校园家具情感传递所需的空间环境被日益剥离,在“缺席”状态下人与物之间难以有效进行情感连结。因此,从家具营造与用户感知的双向角度出发,将校园家具与现代传播媒介相融合,是引导用户形成良性认知、修正用户对于校园家具离身感知的重要途径。

三、中小学校园家具创新策略

我国对于中小学课桌椅的研究从1983年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中国现行的国家标准针对中小学教室、课桌椅、黑板、教室采光等相关设施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我国青少年身体发育变化周期短、波动大等原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中小学校园家具与学生身心发育的符合率长期偏低。基于此,本文以空间语言、具身体验、离身感知为切入点,提出“强化诗意营造”“丰富感官体验”“增进媒介交互”3点创新策略,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校园家具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强化诗意营造

海德格尔在其著作中多次强调“诗意栖居”概念,他引用并提炼了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旨在通过一种感性而非理性的价值指向引导物质存在与精神感知相碰撞,探寻人类栖居状态下的本真逻辑内涵,从而对物质与情感相交融的生活状态进行追求。现象学理论对“诗意”的实在表达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在知觉现象学框架中设计的核心由形式转向为“知觉”,人的内在意识与情感表达成为设计的重心,因此,设计作品应自觉弥合人与物之间情绪感知的空白,并营造出“诗意”的境界,以此使用户在产品中感受到精神的共鸣。

中小学校园家具是在校师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具象载体,同时也是构建教学环境的重要部分,能够在产生身份认同、提升学习效率、分割教学单元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过往中小学校园家具创新设计的过程中,优化材料结构、调整家具尺寸是主流的方法,此类设计手法虽然能够不断提高校园家具与学生生理发育的适配度,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社会适应性等要素。因此,设计师应对校园家具的尺寸数据与使用者的知觉感受进行综合考量,以确保设计作品与使用主体的身体发育、心理需求、社会适应性达到高度契合,进而达到诗意境界。

校园家具诗意营造的过程可分为精神内核、营造逻辑、创作手法、家具呈现、价值导向和情感体验6个环节,各环节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如图1。首先,诗意营造要求设计师具有诗意的精神内核,对家具作品形成精神层面的追求,诗意境界的追求能够引导其形成相应的营造逻辑,进而采取不拘泥于形式层面的创作手法,构建出兼顾美学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的校园家具作品。然而,造型独特、结构巧妙的家具形态仅是诗意营造的一部分,因此,设计师还需要通过细化装饰纹样、材料语言、包装宣传等部分引导用户产生相应的价值导向,使用户在家具的使用过程中能够满足自身情感体验的需求,进而达到“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最终,使用者与家具在精神层面的契合能够反哺设计师的精神内核,使其明确在家具作品中营造诗意的重要性与正确性。

综上所述,优秀的校园家具能够弥合人与物之间的感知界限,使用户、家具、空间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的共处模式,进而形成“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因此,强化诗意营造是中小学校园家具创新发展的核心环节。

(二)丰富感官体验

知觉现象学理论将身体的感官体验作为“具身感知”的重要来源,强调感官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认为人在场景中的感知是对事物存在的一种认知途径,主张将身体作为知觉体验的主体、通过各感官之间的感知联觉对事物形成完善的体验[10]。在知觉现象学的框架内,人体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充分的感官体验才能产生充分、全面的认知,而用户对信息的感知量会随着参与体验的感官增加而逐步扩充,形、声、闻、味、触共同引导着用户对于事物产生切身的感受,而在多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用户最终会产生“感官协同效应”,进而对事物形成完善的“具身体验”。在校园家具发展与创造的过程中,对其形制与功能性的探讨已基本达到相对完满的状态,但在实际使用与交互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学生与家具之间彼此独立、家具的感官体验性不足等问题。

在“回归事物本身”的研究过程中,梅洛-庞蒂主张“只有使特殊事实发生变化,通过思维确定这种心理体验的不变性,才能阐明特殊事实,只有用折中的举例方法除去方法中的人为性,才能深入了解个体[11]”(即通过保留在不同状态下对某事物的相同感知,找到事物的核心要素、剥离非必要的因素,从而对事物本身进行明证)。因此,在丰富校园家具感官体验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不同的使用人群进行详细分类,包括且不限于性别、地域、年级、身体发育状况等类别;之后,应对配置校园家具的功能空间进行系统划分,包括传统教学空间、翻转式教学空间、起居空间、阅读空间等类别。通过对使用人群和使用空间的整理,可系统梳理出现行中小学校园家具在不同空间中与不同群体感官体验的矛盾性,之后便能够结合研究结果完善家具感官体验、推出系列化产品,如图2。例如,通过引入阿克布洛姆曲线提高座椅与青少年腰部的贴合面积,在提高舒适性的同时缓解腰部压力、避免部分学生在学习环境中长期伏案引发的发育问题;通过引入亚克力、玻璃纤维等新型材料提高家具的艺术性,充分展示家具内部精妙的结构,增强使用者对产品结构的关注、激发探索欲[12]。因此,丰富校园家具的感官体验,使其与现代学生群体复杂的使用需求相融合,是中小学校园家具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增进媒介交互

唤醒用户对中小学校园家具的离身感知体验与交互媒介中的暗示性要素有着重要的关联,当前,以数字媒体为主的交互媒介已经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中的交互信息能夠强烈影响用户的主观感知和判断能力,从而对其行为逻辑产生引导性作用[13]。在此情况下,只有通过数字媒介引导主客体之间产生交感联觉,才能营造用户意识呈现中的主客共在感[14]。数字媒介作为数字环境下的新型展示媒介,重塑了校园家具在用户“缺席”状态下的呈现形式与传播途径,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受时间与空间制约的局限,为校园家具的表达呈现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依托数字媒介呈现校园家具的过程中,既需要对物体状态进行直观呈现,也要对物体数据进行客观记述。其中,通过表现中小学校园家具在不同环境中的使用状态能够使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形式和组合方式进行产生较为完善的认知,而详细的家具数据能够使用户轻松选择与自己身高尺寸、使用需求、空间面积相适应的产品型号[15],以此形成完备的离身感知。在增进媒介交互的同时,应介入传播学技术,通过统计用户点击率(Click Rate)对用户的感知效果进行系统分析,结合问卷调研统计分析,明晰用户在数字媒介中的使用需求,并基于分析结果改善校园家具与用户的情感联结。最后,根据用户在“缺席”状态下对中小学校园家具离身感知的真实效果,反推家具的创新设计,能够使其顺应数字化时代的传播方式、加快与数字经济相融合,如图3。因此,增进数字媒介的交互功能是让学生、家长、教师、采购主体、设计师及生产企业的需求、条件、标准等相关信息融会贯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在未来几年内切实提高我国中小学校园家具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

结语

猜你喜欢

创新策略中小学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体育舞蹈进入中学教学课程的实效性研究
焦作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啦啦操融入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行性分析
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策略探究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