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艺融合视域下包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2024-05-07高秦艳
高秦艳
摘要:从当代专业与学科发展的总趋势切入研究,探讨科艺融合作为包装设计专业教学未来趋势的几个着眼点,并从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整体性角度,具体通过学科交叉性、产學研协同性和教学定位的延展性等几个层面分析了当前包装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借助科艺融合的视角,结合我校开设包装设计新专业的情况,基于顶层机制调整、学科交叉探索、跨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与产学研合作等4个不同的面向探讨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科艺融合;包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专业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4)05-0094-03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majors and disciplines,it discusses several focus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art as the future trend of packaging design major teaching.From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it analyzes the current teaching status of packaging design major from the aspects of interdisciplinary,production-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 and the extensibility of teaching orientation.Th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nd studi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art,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new major of packaging design set up in our school,the specific paths and method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major are discussed based on four different aspects:top-level mechanism adjustment,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ion,integ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Keywords:Science and art integration;Packaging design major;Teaching reform;Professional teaching;Talent cultivation
引言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明确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总书记以高屋建瓴的大视野向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揭示了新时代中艺术、科技融合发展的总体方向。长期以来,科学和艺术被视作两个泾渭分明的领域,它们各自隶属于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随着新时代的演变,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融汇成为了人类创新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以数字虚拟、材料技术、生物科学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已逐步走进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成为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也唤起了人们对科艺融汇的深层认识。在当代包装设计领域,科技与艺术的和融与交汇则显得更加重要,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其生产应用的各个环节之中。面临这一新趋势,高校也应当积极对接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包装设计专业教学的观念模式作出相应探索。2022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理工大学新增包装设计专业,成为继动画设计、视传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之后的第5个美术类本科专业,新专业的建立成为教改创新的良好契机,也为科艺融合在专业教学中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一、科艺融合是包装设计专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科技创新驱动专业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包装设计专业规划和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产业升级的新需求。科艺融合不仅是时代衍变的必然趋势,也是包装设计专业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2]世界著名高校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和以罗德岛设计学院为代表的一流艺术设计类高等院校,都以科艺融合作为教学改革和学科跨领域对话的路径,先后开展教学和课程计划调整。斯坦福大学在新世纪初就进行了两项艺术课程计划革新,着力推进高等教育从STEM转变为STEAM模式,它与近十年来的“艺术科学”(Art Science)运动相呼应,为科艺融合理念在世界高校中的推行营造了良好环境。笔者以为,只有将科艺融合的观念思维与包装设计教学进行深化探索、持续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我们才能更好把握这一珍贵机遇,实现教学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下文将从3个层面来探讨科艺融合作为包装设计专业发展重要趋势的主题。
第一,科艺融合有利于包装设计专业的跨学科发展。包装设计本身涵盖了包括包装结构、美术装潢、材料应用和制造技术等多方面知识体系,涉及材料学、经济学、力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其知识底蕴具备科艺深度融合的条件。目前,国内本科院校中开设包装设计专业的整体数量不多,其中湖南工业大学的包装设计专业在办学规模水平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湖南工业大学成立了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和包装材料与工程学院两个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凝聚艺术设计和材料工程两个学科领域的合力,搭建教学、科研、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3]可见,多学科、跨领域成为包装设计专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基于这一路线,我校于2022年新增的包装设计专业也在突出学校“工文艺融汇”特色的基础之上,遵循“技术”与“艺术”齐头并进的原则,从原有的包装工程与艺术设计专业中汇集教学资源,实现包装设计专业的跨学科、跨领域式发展。科艺融合将有助于包装设计专业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内实现跨界式迈进,达成艺术创意、产业技术的有机结合,服务人民生活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第二,科艺融合有助于优化包装设计专业的结构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创新”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首要动力。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全面施行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于2022年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传统的印刷包装产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时代课题。对于高校来说,优化完善专业的结构体系、构建良性的专业生态结构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科艺融合的总体方向,将有助于优化专业的结构体系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激活内生动力、提升产学研育人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优质跨学科教育资源的融汇。例如,在传统艺术学背景下的包装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往往以文献调研、视觉设计基本技法、手绘造型、三维设计等相关能力的培养为主导,产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模式等跨领域科技知识内容的更新相对薄弱。教学规划者应在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全面贯穿科艺融合的思路来解决教学改革滞缓的现象,将培养具有交叉学科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第三,科艺融合是包装设计专业立足现实需求的发展趋势。以科艺融合的精神促进包装设计专业的转型创新,是以解决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实现新突破为最终目的。[4]传统的包装设计专业体系和人培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提出的新需求。科艺融合的思维有助于教学规划者更好地认识专业领域发展的方向,进而以此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布局,达成理论、实践和人培机制的跨越。在智能科技、材料技术革命的当下,包装设计专业及相关产业的技术知识、供给形式正在走向更加多元和开放,技术与艺术的和融是包装设计产业现实需求的主要体现,社会需要“多面手”式的包装设计专业人才。科艺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利于我们把社会对包装设计师的综合性要求渗透入专业建设、多维育人的全过程,积极响应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号召。
二、包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及分析
我国包装行业的发展十分迅猛,中国包联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十年来中国包装产业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2015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包装强国。“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将“包装行业”纳入重点发展行业。[5]财政部也单列专项高新科技研究开发资金用于培育、孵化包装产业技术与包装设计人才培养等相关领域。高校作为包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向社会输送创新人才的重任。就目前国内高校开设包装设计专业的现状来看,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专业教学的学科交叉性有待提升。当前国内开设包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大多集中于高职高专院校,且生源背景多为艺术类学科。而国内开设包装工程专业的高校有三十余所,主要招收工科背景的学生。就专业分布情况来看,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立出现较多文理对立或互相独立的情况,即隶属于工科领域的包装工程专业与隶属于文科领域的包装设计专业各自划归在不同的学院内,它们在培养方案、课程系统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体系。国内多数包装工程专业主要围绕结构包装、缓存包装、运输包装等展开物理学、力学、材料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教育。国内多数包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往往更侧重包装画面装潢等与艺术设计专业关联度更高的课程,文科生的知识背景也造成他们在包装工艺、包装材料与包装结构等相关工科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较弱。因此,在学校包装设计新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教学顶层设计者尤其要注意把学校在理工科领域的传统强势专业资源与教学有效结合,实现专业教学在跨学科领域的多点交叉,保障学生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发展中游刃有余地成长。
第二,专业教学的产学研协同性相对较弱。当前,由于专业的师资、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实施计劃大多以艺术学等人文学科作为背景,专业教学中涉及材料学、结构力学和包装印刷技术等跨学科领域的内容相对薄弱,这直接导致了人才培养链条连贯性弱问题。从就业角度来看,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较难获得当下行业所需要的全流程、系统化设计的能力,当他们进入企业后,还需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方能胜任岗位对设计、研发等多方位的要求。对教师来说,只有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和产教融合建设,才能在吸收行业新技术的基础上探索科艺融合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6]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也应加强交流合作、打破专业壁垒,真正实现高校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校内行政部门应努力整合全校的教研资源,促进包装设计专业教学在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多措并举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第三,专业教学定位的延展性不足。随着包装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迅猛成长的包装行业急需大量包装研发、包装技术管理、包装工程检测等综合型专业人才。但就目前国内的包装设计相关专业而言,存在着一定教学定位孤立化、隔阂化倾向。包装工程和包装设计专业的延展性不足,较难全面应对市场对包装专业人才的要求。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专业教学如果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开放的姿态实现课程和知识体系的科艺互融,那么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可能会走向更深的困局。[7]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的专业教学设计者和规划者应当展开自上而下的改革,以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站位来谋篇布局,画好专业教学的同心圆,以最大的学科包容性为半径,聚合来自不同领域的“源头活水”,真正使教学“活”起来、专业“火”起来。
三、科艺融合视域下包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以科艺融合视角探索包装设计教学改革路径和教学创新体系,符合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总体方向。培育具有跨学科学养积淀和全流程包装设计专业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也体现了专业教学发展的未来趋势。我们可以从顶层机制调整、学科交叉探索、跨学科教学资源整合和产学研育人模式等4个主要方向来探究科艺融合视域下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和路径。
(一)从顶层机制调整专业教学的适配性
良好的顶层机制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前提保障,也是维护教学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石。随着包装设计行业的迅猛发展,这一产业门类正伴随着数字信息技术、高分子化学材料技术、智能印刷技术的腾飞而迅速成长壮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人才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政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和优势的重大战略选择。可见,包装设计专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是高校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产业需求的必然结果。[8]但这一形势所带来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更新迟滞、人才培养标准调整滞后、优质跨学科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要从学科建设规划的全局性高度,把科艺融合时代下的包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问题提升到本院校的年度建设计划之中,以点带面地逐步将专业托举成为具有试验性、探索性和示范效应的教研基地,调整包括学科建设计划、教学改革机制体制、师资队伍建设标准、课程体系在内的一系列机制规范,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以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上海理工大学为例,作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上海市重点综合性大学,我校在科艺融合推进专业建设、从顶层机制调整专业教学适配性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和特色。以我校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在十余年建设过程中学院逐步开设了印刷工程、传播学、数字出版、网络与新媒体、艺术设计等多元化专业学科,长期以来坚持工程、艺术与专业建设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行业内获得良好声誉。学院多年致力于探索优化专业教学发展的顶层布局,在巩固、强化我校工、文、艺融汇的特色化、交叉型学科背景的基础上,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上海市共建学院的政策为支撑和导向,注重协同包装工程和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设置结构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我校包装设计专业建设的有利优势和积淀,以科艺融合为观念引导,积极响应上海市政府对于未来产业布局、发展和学科高地建设的战略部署。近年来学院引进多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持续拓展行业共建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实现校级、市级和国家级一流专业课程建设链的跨越。校领导对包装设计新专业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学院联动校内教务部门、产业规划部门和校外相关高新科技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课程构建和教学改革机制体制等相关核心机制进行了多轮研讨,完成了一整套适合当代包装设计产业发展需求、具有上海理工大学学科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机制,以科艺融合赋能创新型包装设计人才培养。
(二)以学科交叉探索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人才的培育需要全面而多元的营养供给,学科交叉式的教学模式则是输送知识养料的不竭源泉。对于文科艺术背景的学生而言,学科交叉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所学知识内容的跨界性,更在于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这也是对科艺融合概念的多重诠释。[9]经过了艺术专门训练和美术类高考的锤炼,学生在形象思维方面已具备良好的基础,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却明显弱于理工科专业学生。经过学情调研后,笔者主张在艺术设计类学院开设包装设计专业,尤其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学科交叉性,即营造使文科生更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在充分运用校内外各类跨学科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的兴趣。
作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在学科交叉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以能动、光电、机械等专业为强势学科,近年来成功申报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以高新科技为依托的新型本科专业,这为科学与艺术相关资源的跨专业、跨领域融合提供有利条件。上海理工大学以“包装工程+艺术设计”作为学科交叉的专业建设理念为指引,在专业教学体系规划中强调理科、工科、文科的交织互融,以培育契合当前行业需求的复合型、多面型人才为目标。学院以校内优质科技资源为后盾,注重将工程技术理念融入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为专业师生打造了丰富多元的教学场所,包装工程实验室、包装容器与材料实验室、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等都可以成为专业教学的实训场地。专业教师在这些实训场所中可以手把手地带领学生学技术、做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代包装的材料技术性能,将原本显得枯燥乏味的工科知识有机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科艺融合在创新教学模式中的多样化展现。笔者结合自身在包装设计专业教学领域多年的实践,尝试将学科交叉的理念和创新元素融入教学研究之中,以此为基础出版多本包装设计类教材并立项上海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市学校艺术科研一般项目,不断探索包装专业教学的创新模式。
(三)拓展跨学科教学资源培育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多样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教育者要将跨学科教学资源的挖掘作为专业办学的首要前提条件。丰厚的跨学科教学资源是支持培育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源泉。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十分注重教学资源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调查结果显示,近5年美国主要高校中跨学科主修专业课程数量占据本科主修课程数量的比例较高,其中杜克大学为17.74%、康奈尔大学为26.67%、卡内基梅隆大学为13.24%,学生对跨学科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宾夕法尼亚大学约有40%的本科生完成跨学科学位项目。[10]回顾20世纪中叶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历程,超越学科的交叉型研究和超越分科的跨学科高校正在成为世界高教改革的重要趋势。对包装设计专业教学而言,跨学科教学资源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两个主要渠道来获取。制度条件成熟的高校可在教务处的统一规划下,协同整合信息部、图书馆等相关部门,打通原有条块分布于各院系的教学资源,灵活应用选修课、第二课堂等形式使师资、课程资源等在校内形成通畅流动,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的使用潜能。教学规划者也应紧跟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积极引介校外优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跨校慕课矩阵、交叉学科专家讲座和大师工作坊等形式内容,使学生在获得“营养均衡”学习养料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自身的創新意识和能力。
当前社会需要“多面手”式的包装设计专业人才,对应这一实际需求并结合我校包装设计专业的办学特色,“全流程”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校专业教学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理念,教学设计者以包装设计产品生命周期作为知识链,在不同的教学节点中融入多元学科方向,面向包装结构、包装设计、品牌包装推广等多种产业所需的教学内容,培育具备能策划、能研发、能创意、能营销的跨学科、全流程素质能力的“科技+艺术”学生团队。学院注重从各个教学层面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每年从校内遴选大学生团队式创新创业项目,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联合师资团队实现教学资源的流动性和交叉性,为学生构建专业学习的“校内研习+校外实操”、教学内容的“科技素质+艺术修养”、知识体系的“垂直延伸+水平扩展”三大支撑体系,以本科教学为主、研究生教学为辅,对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教学资源、任务目标和教学体系进行适度拔高,践行我校包装设计专业“全流程”式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四)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育人模式和服务水准
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党中央、国务院实行“推动具备条件的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举措。政府对高校转型进行了顶层设计,引导各高校从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层面进行系统化改革。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水平是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抓手,也是科艺融合视域下优化专业育人模式的有效途径。一个专业的改革发展离不开产学研建设的良性循环,在科艺融合的语境下,包装设计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更需突出上海理工大学工、文、艺相结合的学科背景。高校师生要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等各项工作,或将企业项目有机融入包装专业教学的课堂,师生和企业专家共同协作,加快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成果转化,实现高校科研与教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价值输出。当下专业产学研实践的现状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例如,一些高校在包装技术科研领域已获得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具备先进的实验设施,但由于生产资金等条件的匮乏,使很多研究项目在结题之后便陷于停顿,导致成果浪费。[11]包装设计专业产学研建设所需要的协同创新,不仅体现在部门和产业之间的界限跨越,更需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专业的深度综合创新,实现科艺融合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应用。
上海理工大学在包装设计专业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方面具备较好的条件与保障。2009年,我校获得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印刷工程专业获批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上海市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各项工作,以上都为优化包装设计专业育人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去年,笔者所在的艺术设计专业立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包装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联动上海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等优质行业资源,将包装设计企业的实际项目融入专业教学与科研活动之中,为师生设计实践与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打通了路径。就成果转化的实效而言,笔者将自己主持的市级学校艺术科研课题研究成效转化为设计服务产品,产学研实践的成果荣获上海轻工杯创意设计大赛、中国印刷艺术设计双年展和全国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等各类奖项。系部教师与上海及江南非遗老字号品牌企业共同协作,教师指导学生研发的作品获得征集专题方案大奖,赢得企业单位的一致好评,学院也成为了中国数字创新产业青年发展联盟的首批成员单位,收获了较好的建设效果。
结语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振道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它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12]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跨越学科、跨越文化的合作交流使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专业与学科的潜能正在被不断释放。在学科交融的当代高教改革进程中,科艺融合是促进高校专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我们开展包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思路,也为高校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包装设计专业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金项目:2023年度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建设(课程名称:印刷见习与印刷材料调研);上海理工大学2022 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YLKC202206)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首站来到美术学院[J].美术,2021(06):6.
[2]程明太.中外艺术教育研究新趋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陈竑.设计众包[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9.
[4]周威.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J].包装工程,2021,42(S1):261-266.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
[6]陈世栋.基于产学政协同的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设计,2021,34(20):99-101.
[7]张程.多维视角下艺术设计理论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9.
[8]万长林.产学研共同体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内涵、困境与路径创新[J].湖南包装,2021,36(06):163-166.
[9]胡宗华.设计教育与全方位创意人才养成[J].设计,2022,35(24):58-59.
[10]张晓报.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1]庞辉.现代设计教育中的系统思維[J].设计,2021,34(11):125-127.
[12]夏欣.中国教育观:学者跨界看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