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岭南乡土景观课程改革探究

2024-05-07姜程王禹淳

设计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课程改革乡村振兴

姜程 王禹淳

摘要:培养学生服务地方建设的实践能力,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将乡土元素融入现有景观设计课程内容,从课程改革内容所涵盖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提出方法及举措,优化课程结构。增强了学生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感,使学生树立生态化、特色化的乡村景观营造意识,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通过课程改革补强了现有景观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培养了具有高度岭南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文化底蕴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土景观;岭南元素;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服务地方;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4)05-0091-03

Abstract:To trai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of serving loc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for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Local elements were integrated into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content of landscape design,and methods and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ideas,teaching objectives,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ncluded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The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local development was enhanced,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and distinctive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was established,and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was improved.Through the curriculum reform,the weak links in the existing landscape curriculum are strengthened,and applied talents with a high sense of Lingnan culture identity and Chinese culture are cultivated.

Keywords:Vernacular landscape;Lingnan element;Curriculum reform;Teaching concept;Serving the local area;Rural revitalization

引言

广东省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众多的特色美丽乡村,惠州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工程”工作方案》中也提出,深入挖掘乡村特色符号,强调地域文化属性,盘活当地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随著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对乡村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更多的乡土景观设计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基于现有课程内容,增加在乡土景观中的应用设计,以乡土景观为载体建设美丽乡村便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发挥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优势,突出景观设计课程在乡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体现。

一、《景观设计》课程改革的意义与必要性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为本科高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规划人生目标和事业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的优化补充以及对国家乡村振兴大政方针的梳理讲解,有利于学生树立专业设计与国家发展目标相结合的人生大局观和专业的大视野,也有利于增强学生设计服务乡村建设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本门课程改革,将乡土元素融入现有景观设计内容,进一步探索其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应用,强调设计服务的场所文化属性;强化服务地方思政的课程内容建设,引导学生开展实践与研究,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集中发挥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优势,切实提升学生就业率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另外,这也符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鼓励高校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中的科技支撑行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服务的指导思想。

二、《景观设计》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景观设计》课程面向本科3、4年级学生,对学生的基础和综合素养要求较高。目前,现有同类课程教材及内容设置关注点集中以城市化、国际化为主,内容多为城市公园、商业广场、居住小区景观等,以国外案例为标杆进行研究,过分强调商业化属性,忽视了当地真正需要关注的乡村建设和发展,这也是多数高校景观课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具体来讲问题如下:

(一)课程框架设置缺少乡土景观内容。

现有景观课程以城市化为研究对象,教学方法相对成熟,已经逐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结合乡村发展需求,打破固有思维,植入乡土元素景观内容,发挥本科目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在城市景观中的固有设计模式很难匹配和解决乡村多元、多变的场地环境问题,这也是要增加该部分内容,突出本课程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客观要求。

(二)缺少乡村振兴和服务地方的思政内容。

现有景观课程多以城市景观为教学案例,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乡村景观的应用设计,对国家乡村振兴的重大策略缺少必要了解,学生缺少将自身专业发展与服务地方发展相结合的责任感和大局观。同时,课程最终成果输出以项目为导向,评价和考核标准以项目的完成度和团队合作情况、专业技术熟练程度等为指标,注重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和积累,但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内容相对薄弱。

(三)缺少对乡土文化要素的传承与应用研究。

目前,学生对景观设计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国外现代城市景观,且多数借鉴国外样式和符号,缺少对本土元素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乡村振兴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振兴,村落在发展过程中面貌发生了明顯变化,但是对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手段等方面意识相对薄弱。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部分村庄缺少统一规划,出现景观建设杂乱无章和生搬硬套的情况;另外,从事乡村建设管理的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相关方面的系统学习,审美和文化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缺少辩证的发展意识,而以上问题恰是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三、《景观设计》课程具体改革思路、内容及措施

(一)《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实施思路

本课程改革的研究思路分为研究步骤、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部分。结合目前开展的“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活动,有针对性地选取惠东和博罗两个示范带中的代表性村落导入课程进行研究。结合所查阅的相关文献史料,探讨将景观要素与村落文化相结合,将景观的生态价值与本土社会价值相结合的设计理论。通过对当地代表性村落的走访与调研、对村落中所呈现的景观意象及元素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对村落文化景观元素进行挖掘,归纳出具体的实践应用方法。通过探究地域文化传承与乡土景观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对传统村落的景观元素进行利用和传承,为不同地域乡土景观符号的提取和应用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模式。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将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与服务乡村景观美化和提升人居环境相匹配,优化课程结构,提出培养服务地方建设人才的新思路,如图1。

(二)《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1.教学理念与目标

(1)教学理念方面。《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中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高级课程。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立足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广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具有一定艺术精神、人文素养、创新思维,能满足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本课程将在教学改革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将以成果导向教育(OBE)为主的方式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紧盯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指标,落实人才培养的具体成效,梳理出景观设计课程的核心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

(2)教学目标方面。在知识目标中补充有关岭南乡土文化及景观场地属性相关知识、教会学生对测绘设备的使用以及数字化信息采集的相关软件的操作;能力目标中细分低、中、高三级目标,在中级目标中强化了乡土元素的创新使用能力指标,高级目标中突出强调方案的可行性和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指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强化服务地方意识,加深学生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解,增强以设计促振兴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方法与模式

(1)教学方法方面。本课程以成果导向教育(OBE)为原则,采用混合教学法,以项目式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手段,强调学生服务地方建设应用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上老师的理论讲授,还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现场实践指导和线上答疑工作;教学资源上,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和VR技术等展现世界各地优秀的乡土景观案例,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在线学习资源,如超星学习通、慕课等应用软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通过对博罗县石湾镇、福田镇中传统村落相关地块的调研,详细地记录和深刻地认识研究对象包括尺度,材料,色彩,立意来源等各方面信息,并对传统村落景观元素进行分类归纳,获得对景观设计中乡土元素表达方法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将调研对象与同类的成功案例相对比,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逐步探索传统村落景观元素的传承和应用原则和方法。

(2)教学模式方面。基于项目学习模式,强调设计实践项目的实施的效果成效,关注多学科交叉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问题探究能力。在原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植入数字化手段。基于乡村场地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通过航拍,GPS定位,红外测距等设备获取相关数据,结合信息技术分析,为项目的可行性提供依据,也为后续项目优化提供了信息支撑。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和村委组成项目顾问小组,切实从技术层面和使用层面进行指导,确保项目实用、有序开展。

3.在教学内容方面

(1)挖掘适合当地乡土景观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基于乡村振兴框架下乡土景观新生态模式,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元素,合理使用乡土材料,充分协调乡土元素与村落环境之间的关系。针对乡村所存在问题,进行乡土景观适应性发展的相关研究,突出其保护性、地域性与可持续性的发展特点,概括惠东乡土材料的文化属性、色彩、类别、质感及应用方式等,突出该地域的传统景观符号等内容,并应用到新农村景观的设计实践当中。例如:惠东县横江村和白马村在建造基础配套设施时,利用白盆珠镇石材丰富的特点,将其应用在白马河河道驳岸以及周边景观节点的设计上等;结合白盆珠镇明代窑址特点,通过建立“白马窑址群”主题广场、改建交通驿站节点装饰等方式,用瓷片拼图或者装置外部嵌瓷等工艺,突出其较高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这既是对乡土文化的尊重与演绎,也是乡土景观原则在生态性、经济性和安全性上的集中体现。

(2)补充设计服务乡村建设的思政内容。《景观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高年级专业课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设计能力,通过本课堂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梳理讲解,使学生树立专业设计与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目标相结合的人生大局观、事业大格局和专业的大视野;使学生充分认识本专业助推乡村环境建设,服务乡村发展的需要与作为,增强其设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意识。

(3)补充景观文化元素的研究内容和应用方法,强调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总结新农村乡土景观的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中合理融入乡土植物、材料等元素,充分考虑乡村自然景观和整体生态间的联系,形成富有浓厚区域特征的乡村生态景观。针对当地乡村环境现状提出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进行乡土景观适应性发展的方法研究。基于乡土景观新生态模式,突出其在文化保护性、地域性差异、发展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特点,概括乡土属性材料使用等多种可能性,结合岭南乡土植物特征和传统农业生产元素等内容,最终将这些设计理论、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当下的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设计实践当中。

(4)提高设计服务乡村建设的应用能力。尊重乡村的场地属性和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多方调研论证,夯实项目基础,基于农耕体验,时令特点等,将茶园、果园、菜园等优化改造,梳理出服务当地建设的切实可行的设计思路和工作方法,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避免出现“华而不实”或“一厢情愿”的脱离实际需求的改造方案。乡村振兴战略为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为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现有的城市文化多源于乡村,乡村所承载的地域性属性和文化差异包含了更为丰富的设计要素,利于学生专业上的个性化的发展,这也为艺术设计介入乡村建设创造了更多的可能。由此,通过课程开展鼓励学生学好课程知识,打好服务乡村设计的基础。

4.教学评价方面

采用过程性和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优秀乡村景观案例共同设计指标点,并制订作品评价表,根据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学习制订项目计划书,结合场地特点分阶段进行乡土景观的设计。在过程考核中,结合毕业设计能力要求,对学生现场考察测绘使用、调研分析、团队协作,技术使用等多方面进行指标量化,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使过程考核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激励机制。在最终考核评价中,由各小组以答辩的方式展示成果,介绍小组协作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以训练学生口头和思维表达能力。指导小组由教师、行业专家、村委成员构成,依据创新性,完整性、可行性的原则,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团队奖、最佳技术奖等奖项、教师进行本课程的最后总结。

(三)《景观设计》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 以乡土要素为载体,提升村落景观的文化价值

(1)基于岭南植物多样性特点,打造多元化农业生产景观。研究和提炼相应的乡土元素与营造手法。植物的搭配上,将岭南地区代表性植物与当地有名的农特产相结合。如将大王椰、假槟榔、炮仗花、紫藤、簕杜鹃等和当地乾坤蒸狗、萝卜、竹园马铃薯、龙门溪笋、平海马铃薯等相结合。尝试将庭院景观概念与农村各种生活场景相结合,如晒谷、宴客、游戏、乘凉等场景,再融入地域生活、生产、民居艺术、民俗传统等基本生活要素,切实发挥乡土景观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博罗县福田村依托乡镇周边环境的场地特点,通过将乡土文化融入稻田景观图案设计中,设计水稻迷宫、插秧、稻田捉鱼、收割、秸秆艺术等特色体验区。另外,结合建立特色种植景观和采摘体验区,将茶园、果园、菜园等栽植纳入乡土景观设计的重要节点,打造村落生态板块;结合季节变迁及时令特点,打造环境优美、成本可控、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存的美丽乡村环境。

(2)基于传统文化和丰富乡土事件,构建多元化主题景观。乡土事件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地方习俗、民俗活动和具有历史纪念性的人物、事件等,涵蓋了与老百姓生活和生产紧密相连的各个方面,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和极强的感染力。乡土事件主题景观对乡土文化元素的保留和活化,既是对当地历史的尊重传承,也是其文化输出的活名片。例如:惠东县白马村内的白马窑址群、长春观、林四爷庙、万福庵、五显宫、北帝宫、青莲寺观音宫、东灵寺观音宫、奔月寺观音宫等十多处寺庙和“王母点兵”古墓。通过设计打造乡土事件主题景观,强化输出形象,做好乡土事件的保护与再利用,发挥乡土景观体验性和感染力强的特点,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逐步构建助力乡村复兴的乡土主题景观,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乡土文化的符号属性。

2.以强化思政为手段,提升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

通过课程改革,拓展学生在景观设计领域的视野和关注内容,打破以往局限,使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树立专业设计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目标相结合的人生大局观。引导学生将景观设计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关注国情民生问题,逐步建立设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感,发挥环境设计跨学科的综合优势,使学生充分认识本专业助推乡村环境建设、服务乡村发展的迫切需要与未来作为,增强其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3.以文化传承与创新应用为目的,加强乡土景观的实践研究

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指导学生进行乡土景观元素的归类整理、设计构思与设计表现,展开乡土景观元素的设计实践。发挥艺术设计学科专业特点,深挖“文化传承与创新应用”的关系,通过专题讨论,在课堂讲授、资料整理、设计构思和设计表达等环节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和认识乡土景观元素在传承乡村文明、延续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探索新的教学路径,以乡土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以地域文化输出为导向的设计手法,突出课程教学与场地实际、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另外,学生也是地域文化输出的端口,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代言。

4.以支持乡村振兴为导向,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乡村的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持续的物质支持和智力支援,作为地方高校,立足于应用型大学的定位,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努力为服务地方建设培养更多设计类应用人才是高校社会责任的体现。基于现有课程内容改革,分阶段加入乡土景观内容,依托农村环境的场地属性,基于居民生活和农耕体验,将茶园、果园、菜园等栽植纳入乡土景观设计的重要节点,打造村落生态板块;结合季节变迁及时令特点,打造环境优美、成本可控、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存的美丽乡村环境。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加深对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和场地多样性的理解,提升其对乡土景观的文化认知;通过项目实践,使学生认识到本专业在助推乡村环境建设的需要与作为,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结语

本课程改革以乡土景观课程改革为抓手,以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为目标,发挥艺术设计学科实践性强的特色,紧盯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落实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成效。具体从课程改革所涵盖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提出方法及举措,切实补强以往该类课程中的薄弱环节。

(1)从学生角度来讲,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将“乡土元素”融入景观课程,使学生加深了对地方文化和岭南园林造景元素的理解,提升了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课程教学质量,强化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逐渐使其树立服务地方和关注民生的大格局。

(2)从学校角度来讲,结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通过景观课程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建设,切实解决乡村中的相关问题,促成与乡村发展共成长的意识,也体现出了高校服务地方乡村建设、培养具有高度岭南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文化底蕴的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责任。

(3)从服务乡村建设的角度来讲,高校参与乡村景观环境的改造设计,不仅改善了乡村人居生活生产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村、校共建活动也提升了村民的审美素养和对本土文化的重新认知,利于村民归属感的建立。同时,良好村落环境的营造对吸引旅游观光,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景观设计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基金项目:1.惠州学院2022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岭南乡土景观设计课程改革》,项目编号:见惠院发[2022]163号文件。

2. 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项目: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高校设计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GXJK507。

3. 惠州学院2023年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专创融合”特色课程《景观设计基础》,项目编号:见惠院发〔2023〕158號文件。

参考文献

[1]谢华春,陈青扬.课程思政助力工匠精神——基于OBE理论的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与工程综合实践”课程改革探索[J].浙江园林,2022(03):44-47.

[2]张熹.乡村振兴战略下设计教学课程思政改革探析——以昆明理工大学乡土景观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艺术教育,2022(07):253-256.

[3]张妹琴,陈贝贝,杨斯.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以景观小品设计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2,11(07):19-21.

[4]王新军,席娟.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以“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2022,35(01):89-94.

[5]王金敖,王京鹏.基于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园林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园艺,2021,44(24):181-184.

[6]王成,丁子容.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乡土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建筑,2021,28(11):83-84.

[7]彭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专题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新校园(上旬),2018(01):49-50.

[8]周韦纬,钟俊杰.高校景观设计课程ARCS问题导向式教学[J].设计,2021,34(07):90-93.

[9]冼宁,刘雯雯.地域文化在农业主题公园中的应用[J].设计,2022,35(21):40-43.

[10]陈冲,朱蓉.基于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J].设计,2022,35(14):157-160.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课程改革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