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勤工助学育人研究

2024-05-07袁潇

秦智 2024年4期
关键词:勤工助学育人高校

[摘要]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其首要任务是支持有经济需求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的困境,保障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勤工助学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它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養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所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30

引言

随着国家综合援助体系的完善,多种资助方式的存在,特别是对于贫困学生而言,勤工助学的重要性不可估量,但是一些学生可能已经养成了被动接受资助的习惯,产生了“等、靠、要”的错误依赖思想。这一现象为勤工助学工作带来了挑战,因为学生的不积极和不主动可能会妨碍他们充分利用勤工助学的机会。因此,高校应该在勤工助学计划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树立独立自主的思想,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不仅仅是资助的受益者,更是自己生活和职业发展的主导者。只有这样,勤工助学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和培养作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含义

(一)树立大学生良好的人格

勤工助学在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责任感、坚韧性、自信心等关键品质。以下是勤工助学如何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的方式:自律和责任感: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通常需要在学业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这要求他们具备自律和责任感,确保按时完成任务。通过承担工作职责,学生可以培养出对自己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这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和生活都至关重要;坚韧的性格,勤工助学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对于贫困学生来说。[1]但通过克服这些挑战,他们可以培养坚韧性,学会应对逆境,不轻言放弃。这种坚韧性将对未来面对各种生活和职业挑战非常有帮助;自信心,通过参与勤工助学,学生可以积累实际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各种困难和实现目标。自信心是塑造积极人格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勤工助学使学生更深入地融入社会,并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认识到社会中存在不同的需求和问题。通过参与社会,他们也更有可能成为积极的社会公民,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勤工助学中,学生通常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积极面对多元化的工作环境,勤工助学通常涉及到与不同背景和经验的人合作。这种多元化的工作环境可以帮助贫困学生更广泛地接触不同类型的人,从而促进了社交互动。他们可能与同龄人、学长学姐、教职工以及不同专业背景的同事一起工作,这有助于扩展他们的社交圈子;熟悉团队协作,勤工助学通常要求学生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通过与他人密切合作,贫困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团队动力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增加沟通技能,在工作中,贫困学生需要与同事、上司以及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沟通技能,包括口头和书面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二、高校勤工助学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和大学生对勤工助学存在认识误区

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一部分,在很多学生,甚至个别管理人员看来,只是扶贫助困的一个手段而已。没有很清楚的认识到勤工助学也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水平进而获得理论和实践的平衡,从而提升大学生综合实力的一个途径。因此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2]

首先,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在思想认识上对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存在误区。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很多高校管理部门人员看来,勤工助学仅仅是为了扶贫助困而设立的一种手段,带着强烈的扶贫帮困的特征,因此很多高校的相关部门往往把大学生勤工助学作为学校资助体系的一项配套措施来抓,不能从它的本质上来进行考察,忽略了它在培育学生全面发展上所应有的作用。

其次,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对勤工助学工作存在误区。总的来说有以下主要原因:经济上不需要、怕被人看不起、怕耽误学习、父母不同意以及懒得麻烦等等,而对于已经参加勤工助学的大学生,问到其体验时,也有一部分是这样认为的:纯粹为了补偿伙食费、打发无聊的时间、可以更好的获得资助资格等等。由此可见,不管是参加过或者没有参加过勤工助学的大学生,都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勤工助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没有看到勤工助学工作所蕴含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作用。

(二)具体实践的工作内容不乐观

一是高校的岗位设置比较笼统,未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和个人兴趣。这意味着高校没有与社会工作层面接轨,工作的内容和机会不具备挑战性和技术含量,学生无法将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是高校目前勤工助学的目标仅仅是提供贫困生工作机会,还未将其纳入学生综合发展的整体计划。这样一来就无法通过设计更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任务来实现,无法使学生积极参与高校的管理和决策,不利于加强他们的创新和领导能力。此外,勤工助学应与学业相互补充,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时间管理和资源支持,以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学习。[3]

总之,高校需要重新审视和改进勤工助学计划,以确保它们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提高岗位质量,将实践与学习更紧密地结合,从而培养更全面和具备创新能力的毕业生。这将有助于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职业准备的机会。

(三)勤工助学的育人目标不明确

一是高校勤工助学的定位问题是显著的。虽然高校建立了勤工助学中心,但往往没有清晰的育人目标,它们更像是为了满足学生资助需求而存在,而不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成长。这种模糊的定位导致了管理体制的不足,包括人员不足和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的情况。勤工助学需要专业的规划和监督,以确保学生从中获益,但在许多情况下,兼职和不专业的管理人员无法提供必要的支持。二是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也面临一系列挑战。管理工作通常缺乏战略思考,没有将学校的勤工助学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这导致了学业与工作分离,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可能变得毫无意义。在某些高校,由于起步较晚,管理体系不健全,或者因缺乏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勤工助学工作管理陷入混乱状态。

总结而言,高校需要明确定位勤工助学的育人目标,并加强管理,以确保这一机制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需要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将勤工助学与学业更紧密结合,以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和创新能力做好准备。

三、提高高校勤工助学育人质量的相关策略

(一)树立高校勤工助学实践育人的思想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表示,坚持以全面发展为核心,不断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等教学活动,所以高校勤工助学应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的育人平台,而非仅仅是为了经济援助或扶贫的手段。提倡改变传统观念,将勤工助学视为实践教育的有效方式,以满足国家教育改革规划的要求。

勤工助学在高校应该被看作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平台,而不仅仅是经济援助的手段。通过认知观念的转变、高校部门的观念改变和教育力度的提升,高校可以更好地發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做出贡献。[4]

(二)完善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1.完善科学的岗位设置体系

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应以学校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设定合适的工作岗位。这需要与学校的不同部门和学院合作,以了解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具体的支持。工作岗位应该多样化,既包括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也包括有助于学生智力拓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工作机会;持续改进和反馈机制:为了确保勤工助学工作的质量,高校部门需要建立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工作岗位和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有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开展定期的会议和讨论,以审查并适时调整岗位设置,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监督与指导,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和其他相关部门应定期监督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总之,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提供经济援助,还要提供指导和支持,确保工作岗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满足学生和学校的需求,从而实现高校育人目标。

2.完善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完善管理体系:在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方面,高校可以首先通过深化《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来确保管理有章可循。这可以包括明确岗位培训计划,规范人事聘用流程,以及建立有效的工作考核标准。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勤工助学工作的透明度和一致性,使其更容易管理和监督;信息反馈制度: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制度对于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大学生和工作人员都应该能够向管理部门提供反馈和建议。这样,问题可以迅速识别和解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总之,高校勤工助学工作需要坚实的管理体系和灵活的运行机制。通过完善管理和监督手段,以及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可以确保勤工助学工作既能够满足学生经济需求,又能够实现其育人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着力培育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引导贫困生树立远大志向,贫困生通常需要更多的支持来克服困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高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个人成长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和目标。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社会参与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综合发展。这将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减少被施舍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信心,为了鼓励贫困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高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帮助他们专注于学业。综上所述,大学生勤工助学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还要关注他们的综合发展和就业问题。通过个性化服务、心理支持、全面教育,可以帮助贫困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树立自信和远大志向。这将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是资助学生的一种方式,可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并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要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需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引入社团化管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提升岗位技术含量,进行培训和管理工作,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玮,李慧.勤工助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研究——以宁夏大学为例[J].大众标准化,2021(24):104-106.

[2]王璐,赵兴.高校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构建及其路径——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33-140.

[3]黄毅.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勤工助学育人功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0,36(5):100-101.

[4]彭益全,吴彦宁,徐晓丽,等.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勤工助学精细化管理机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9(6):44-49.

基金项目:

2023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资助育人专项课题,项目名称: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研究(项目编号:ZZ202310)

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立项课题,项目名称:关工委在运用红色教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的实践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3GGW118)

作者简介:袁潇(1996.9-),男,汉族,上海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方向。

猜你喜欢

勤工助学育人高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基于激励管理机制探究高校图书馆志愿者与勤工助学的持续发展
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勤工助学功能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华留学生勤工助学、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