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内涵探究
2024-05-07郝燕,王鹏
郝 燕,王 鹏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直是中医界公认的人体健康状态的描述,但是这一词语的内涵究竟如何,何为“阴平”,何为“阳秘”,“阴平阳秘”与“阴阳平衡”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此处的“精神”与现在我们所讲的精神是否一致?这些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梳理和论证。而探索其内涵对于深入理解中医阴阳,指导临床治疗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 阴平阳秘的内涵
“阴平阳秘”一词始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这一篇章以论述阴阳为要,认为生机之气为阴阳二气,即“生气之本,本于阴阳”。而阴阳二气的关系又以“阴平阳秘”最为核心。何为“平”?《说文解字》中的本义是“乐声舒缓、气息舒徐”,引申为“使……高低相等”使……宁静”的意思,在这里则是“平和、平满”的含义。平则稳,平则和,因此“阴平”表明阴气平稳、平满、平和的状态。何为“秘”?秘,在《说文解字》中表示神,又作“祕”,引申为“神隐、隐秘、不公开的”,在此处“秘”是指隐藏在密封之内的一种状态。阴平,就是阴不多不少的理想状态,阴是有形的;阳秘,阳是隐藏起来的,是无形的状态。阴的平满、阳的潜藏,是阳发挥作用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古人从以下几个不同角度来深入阐释。
1.1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密,本意为“形如堂屋的山”,是“致密、固密的”意思。固,指的是“固密、固护、固守、保护”。张志聪曾解释说“盖阳密则邪不外淫,而精不内亡矣”。阳气致密,才能固护于外,正如《灵枢·本藏》所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腠理致密,则邪不外淫,精不内伤。只要阴气平和,阳气固密,精与神就会协调守序、运转有常。此处的“密”与“阴平阳秘”的“秘”不同,描述的主要是阳的固密功能,是在阴平阳秘基础上的功能的体现。
1.2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此句话见于《素问·生气通天大论》,它说明阴阳的功能分别是:阴者藏精,阳者卫外。但是对于“阴者,藏精而起亟也”的理解,众多医家意见不一。张志聪注解:“阴者主藏精,而阴中之气,亟起以外应。”王冰则认为:“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言在人之用也。亟,数也。”马莳又云:“言营气者即阴气也,营气藏五藏之精随宗气以运行于经脉之中,而外与卫气相表里,卫气有所应于外,营气即随之而起矣,夫是之谓起亟也。”笔者较为赞同张志聪的解释,此句话可理解为“阴者,藏精而亟起也”。亟,《说文解字》有云“疾之意也”“疾亦急也”,因此有紧急的含义在内。亟起,就是做出紧急快速的反应来应对人体需要。阴藏精于内,如何亟起呢?下面引用两段经文作进一步的解释。《素问·金匮真言论》有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为什么会“春必温病”?王好古的《此事难知》中有更详细的描述,即“故君子周密于冬,少阴得藏于内,腠理以闭拒之,虽有大风苛毒莫之能害矣,何温病之有哉”。综合以上条文可知,冬伤于寒,血气外应,少阴封藏失职,则精不能藏,精不藏,则难亟起以用。气候多变,机体难以适应,故春必病于温。由此进一步印证“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而事实上,不仅仅是“春不病温”,只要阴精充足,就能够使机体充分适应外界环境,藏精之阴是人体内部调控系统进行正常调节的重要物质基础。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对此句的理解较为统一,一般均认为阳气的作用是卫护于外,固密肌表,使体内阴精不散失。再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另一句“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进一步说明了阴是内部力量,阳是外部使用;阳守护阴,阴涵养阳,阴阳互用,不可分离。
综上可知,阴平阳秘是人体阴阳相对理想的一种状态:阴静内守藏精,为体;阳动卫外化气,为用。两者关系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互含互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2 阴平阳秘与阴阳平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平衡”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医术语,但究其根本,古人对于阴阳的描述却从未出现过“平衡”二字,阴阳平衡是今人通过自己的理解而产生的对阴阳状态的描述。阴阳平衡与阴平阳秘的内涵是不同的,二者不能等同,其含义有较大的差别。“平衡”体现的是阴阳数量上的多少关系,有“均等、势均力敌”的含义,同时平衡还体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但事实上,阴阳实现数量上的相等很难,并且阴阳之间的关系也是多样化的。存在“阳消阴长”“重阳必阴”“阳虚阴盛”等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的诸多关系,仅使用“阴阳平衡”无法涵盖其内涵。因此,使用“阴阳平衡”描述阴阳状态以及人体的健康状态是不够全面的。而“阴平阳秘”所体现的则是阴阳的功能和关系。阴平满宁静内守,阳潜藏化气卫外,将阴阳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的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阴平阳秘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结果,“阴平阳秘”能够更加客观地体现出事物发展的有序性和稳定性。当阴平阳秘、阴阳调和,二者功能正常,能够各司其职的时候,生命的各项运动就能够有序地进行,人体健康少病。
3 “阴平阳秘”状态的判断
阴平阳秘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因此无法从数量上进行判断。气、血是阴阳体系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并且气血还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正如《素问·调经论》所善:“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因此中医临床中多从机体的气血入手进行阴阳状态的判断,笔者认为气血调和是判断阴平阳秘最重要的内容。
《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调和,一个是气调、一个是血和。气调主要指气机的条畅,体现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上。气的运动要升降相因、出入有序。升降包括脏腑升降(升降中复有升降),经络升降(阴经宜升,阳经宜降);气机的出入主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季节气候(冬季出少入多,夏季出多入少)、日月星辰等。《灵枢·岁解》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两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是以《素问·八正神明论》言“因天时而调气血也”。血和则主要体现在血量和血液循行方面,血量平满,运行有序且顺畅。
气血的调和常常能够体现为外在客观的变化,如面色、舌色、体格、语声语调、性格情绪等方面,这些都能够从面诊、舌诊、脉诊、触诊、问诊等多个方面进行判断,从而可以进一步证实机体是否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
4 关于“精神乃治”
古时的“精神”,“精”和“神”各是一个单音词,并不是双音词(词语),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字,但实际上有着完整的意思。笔者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的“精神”就不应当作一个词语来看待,其含义也不仅仅指精神状态。下面就此展开论述。
4.1 “精”的内涵 《说文解字》记载“精,择也。从米青声”。因此精最初的含义是“上等的白米”,之后被引申为“精华物质、精气”。《管子内业》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易经·系辞》曰:“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聚而为万物。”《淮南子·天文训》言:“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从不同的范畴看,“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构成人体的所有精微物质,狭义指生殖之精。清代《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明确提出了精的分类:“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
4.2 “神”的内涵 《说文解字》记载:“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写道:“天地生万物,物有主之者曰神。”《易经·系辞》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可见,最初的“神”是人们对所有不可知、不可测事物的统称,后引申为“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哲学上对神的认识。而中医对“神”的认识,是基于对生命的认识,广义的“神”指的是机体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其中又包括了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云“根于中者,名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灵枢·天年》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狭义的“神”指的是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也就是现在通俗讲的“精神”一词的含义。
可见,“精”与“神”两个单音词的内涵远远大过于“精神”一词,“精”与“神”不同但又有联系。《灵枢·本神篇》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由此可知,精化气生神,神役气统精。《类经·摄生类》记载:“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故积精以全神、守神以固精,精神互用[1],由此可知,精神乃治,是一种精全神安、精神互用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指精神状态良好。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毫无疑问,“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人体健康状态最准确的表达。而究其实质,它所体现的是阴阳之和,是机体内部的一种有序的自稳态性[1],这是中医的稳态观,是保证人体健康的根本。人体气机、血液、经络、脏腑等均运行有序、各司其职时,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薛定谔认为“生命以负熵为生”[2]。阴平阳秘实际上就是一种负熵的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稳态系统,是阴阳自和、阴阳自调的自稳态,这一稳态能够保证机体适应不同的内外环境,维持正常运行。而自稳态系统要在气血、经络、脏腑等有序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事实上,人体疾病的产生皆是由于失序而导致的失稳。
6 小 结
综上,笔者对“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进行了剖析,在明确了“阴阳平衡”与“阴平阳秘”的差异以及“精”与“神”的差异后,对“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可知,“阴平阳秘”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阴阳多样化的复杂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人体健康的本质。深入理解其内涵,对从根本上把握疾病、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开阔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