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析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初探
2024-05-07陆春莲曹玉嫔潘小姣王维生李耀华陈奎奎柳贤福
梁 洁,陆春莲,曹玉嫔,潘小姣,王维生,李耀华,陈奎奎,柳贤福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中药分析作为一种研究中药质量及其规律的分析技术,逐步发展为一门日益成熟的学科,其主要任务包括对药品质量进行常规检验,为新药开发提供方法手段和技术支撑,对药物生产工艺、评价等流程进行分析和监控,研究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方法体系等,是中药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我校已明确中药分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较扎实的中药学和中药分析学基础理论及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现代化最新科学技术;学位获得者能在高等院校、药物科研机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厂、医药公司等单位从事药学教学、科研、新药研发、药物市场开发及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尤为重要。中药分析学中的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更新迭代,发展迅速,学生只有善于自主学习和思考,认真、严谨地进行实验操作,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方能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笔者就如何培养中药分析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如下探讨。
1 科研能力欠佳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科研思维欠活跃 思维是方法的前提,只有具备了优秀的科研思维,才能正确掌握科研方法。传统的教学理念以传授知识为目标,按照特定的程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的过程重在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到牢记之[2]。教师要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下达的教学任务,至于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就成了次要考虑的问题。虽然学生也有自身的学习任务,如随堂测试、期中测评、期末考试、绩点要求等,但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对所学知识缺乏兴趣,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思考。长此以往,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看似一个和谐的整体,实则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收知识的单向活动。对于中药分析学而言,学生不仅要传承前人的研究知识与思想,还要有所突破和升华,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科学技术,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其在科研上束手束脚。
1.2 学生科研意识淡薄 科研意识是指一个人参与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的有无、强弱反映一个人科研的行动性[3]。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普遍不强,科研意识较淡薄,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不了解学术前沿,不知道如何选题,不知道如何设计科研内容。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中药分析学硕士研究生接触的科研实践少,缺少科研思维的训练,获取的知识大部分来自于课本,以及本科阶段少量的实验课程,导致学生在科研上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容易忽略实验中出现的隐藏问题,不能及时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升。第二,部分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缺少兴趣,能够完成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和学校要求的实践任务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尽力而为,对于自主钻研更是难上加难。第三,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敛、怕被批评等原因,导致不善于发现问题和表达问题,更不敢主动向老师提问。然而,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生培养科研能力的起点,不善于发现问题就意味着没有思考和创新,就无法驱动科研。
1.3 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发展不平衡 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发展不平衡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一大问题,学生或重理论轻实践,或轻理论重实践,无法平衡两者的发展。就我校中药分析学专业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所使用的教材还沿用多年前的版本,学科前沿的成果未能及时被引用;二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主要倾向理论课,实验课和社会实践课课程少,学分占比小;三是部分导师侧重科研,把精力都放在科研上,对学生培养就难免忽略;四是有些学生对科研没有兴趣,不重视拓展知识和提升科研能力,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自然学而不精;反之,有些学生动力能手强,但理论知识基础不够扎实,不善于查阅、整理、收集资料,理论知识跟不上实践需求;五是学校条件有限,仪器设施不足,没有配备较高端的检测仪器,导致科研质量无法保障,难以提供较高程度的科研支持。
2 对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思考
2.1 课程改革 课程改进需要学校内部与外部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完成。就学校内部而言,一是在科研培训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采用共同探究问题的方式一起学习,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及未来职业的意向选择一至两个问题,再通过导师的指导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寻找新的研究亮点,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模式去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4]。二是培养单位应承担起课程改革的主要角色,通过设立相关项目来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结合本学科专业编写新的教材或讲义;培养单位还可与校外的一些药企、药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单位联合设置实践课程,供中药分析学专业的研究生外出实践学习。三是培养单位应加大外语课建设的投入。目前我校针对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医学英语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大部分倾向于临床医学知识,涉及药物药理知识较少,有待增加此方面内容。而在学校外部,教育主管部门协助普通医药高等院校培养研究生人才,建立研究生网络共享中药分析学专业课程,加大开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或通过重点高校带动普通高校发展,达到资源共享,多方合作培养优质的中药分析专业型人才。
2.2 教师队伍的引领 我国研究生主要的培养模式是导师制,导师的培养方式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及职业发展等都有影响,导师对待指导工作的责任心与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待科研的态度,这种培养模式就决定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5]。在日常的培养工作中,导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科研近况,指导学生使用专业仪器进行检测分析,指导学生有效检索和查阅文献,向学生推荐优质的药品质量分析学习网站或者公众号,实时紧跟科学前沿,关注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科研动态。导师自身也要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自身学术修养和指导工作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促进良好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对于部分缺乏科研意识的教师,必要时培养单位可实行多方位、双导师培养模式,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共同促进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
2.3 多方合作培养 近年来,多层次、全方位的多元主体研究生培养机制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关注,多元主体包括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培养单位、社会公众等,这种联合培养方式不仅促进研究生高素质的培养,而且大大节省了教育成本[6]。第一,校企双方应合作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考核机制,培养单位要主动牵头联系大型医药企业,合作建立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站,如研究生进医药企业、药品管理单位调研及现场参观学习;还可增加药品研发单位、企业人员作为校外合作导师,邀请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的课题讨论、答辩等环节。通过校企联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化产学研合作,扩大研究生的视野和提升其综合能力。第二,高校之间应更注重增设专项合作项目,进一步提升培养质量和知名度。第三,在学术交流方面,重点高校尽可能组织举办各种中药分析学术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普通高校因资源短缺等造成科研学术能力培养不足的差距。第四,学生在学习药物理论和实验过程中,要善于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善于从学习中获取提升自身能力的方法,不断提高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等科研能力。第五,高校要加大对科研资源的投入,且应合理地配置科研资源。总而言之,通过多元主体的协调合作培养,可促进中药分析学的整体发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会越来越好。
3 结 语
中药分析学发展至今,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逐渐完善且成熟,药品质量控制方法的种类也不断推陈出新,作为中药分析学的研究生应重视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为中药分析的发展添砖加瓦。提升中药分析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需要多方的合作与努力,高校实施课程改革、教师队伍的正确引导、培养单位的重视、学生勤奋好学、上级部门关注等几方面缺一不可,只有多方齐心协力合作才能培养出高层次和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