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开展现状与实践进路

2024-05-07程同顺

关键词:政治学原理思政

程同顺,郭 鑫

(1.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2.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也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学情分析

(一)学生知识储备分析 理论创新是理论自信的源泉和根基,中国政治学目前处于理论创新的重大阶段。政治学原理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浓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回顾专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历程阶段,提炼专业知识的内在本质和核心要点,总结专业知识的学习规律和重大意义。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以自信的眼光看待中国,以辩证思维看待世界,从而能够不断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

政治学原理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国家的政治智慧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政治智慧和结晶。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理论,如《论语》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强调道德对于人们的束缚和管理,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政治智慧,我们只有延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血脉才能更深入理解政治学理论中蕴含的博大智慧。政治学原理课堂中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学生梳理关于政治学的历史文化素材。

(二)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青年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3]政治学原理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政治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各国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和政治现象,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政治制度有正确的认识和看法,通过比较中西政治制度,最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国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各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世界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信仰不坚定、政治意识观念淡薄、思想政治素养不足。因此,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感势在必行,课程教学应为青年群体打造理论信念的应然基础和实践的实然基础。政治学课程思政不仅要讲好专业课,根本任务是为青年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推动课程思政向高质量发展,向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在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会分析政治规律和社会政治现象,针对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现象,能够正确认识其可取和不足之处,更清晰地分析中国各项制度和政策的理论依据和合理性。在课程教学中,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和显著成就方面来讲述,如理论优势、国际比较、发展成就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等,理解我们有充分理由自信的缘由,在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三)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毛泽东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P226)青年学生要掌握正确的政治观点,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具有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和政治坚定性。政治学原理课程研究的主题具有特殊性,需要塑造学生基本的政治观念,让学生具备分析政治现象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具有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和总结政治现象原理的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政治的本质,阐述了政治的本质、内容、现象、功能、影响等,是以往全部优秀政治文明的合理成果,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学科体系,注重专业课程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钻研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问题。以教师为中心,提升教师的专业储备和技能训练,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方法和模式创新,梳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课程建设水平。以学生为主体,授予学生专业课程的知识元素和学科素养,锻炼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马克思政治观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只有促使青年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转化为实践力量,才能真正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精神品质和理论内涵。

二、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一)提问讲授式教学法 坚持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提问讲授法是政治学原理的主要教学方法,高校课堂的首要任务是完整讲授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知识框架,把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体系结合起来完成课程建设的任务。课程教学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唯物辩证法对政治制度的分析和认识。评价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没有绝对的界定标准,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而要不断改革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与中国政治发展进程和社会对政治学的需求相比,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更要为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问与讲授相结合是课堂中的常见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发表对社会现象的见解并更深层次地思考理论问题。

(二)比较分析式教学法 各国制度唯一性:没有重复。比较分析法是政治学原理的重要教学方法。在政治学原理的课堂上,比较分析法分国别之间的比较、制度的专项比较和综合各类比较。科学客观的分析是比较分析法的逻辑的起点,根据经济因素、政治环境、历史缘由、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等因素,来客观介绍各国的政治制度特点。国别之间的比较即建立在此基础上,由外而内地分析所有因素对制度环境的影响,比较国别之间的制度差异和优势。[5]制度的专项比较是从微观方面进行的,将同一领域不同国家的数项制度进行具体的比较,学生从而可以了解制度制定的具体环境。综合分析比较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和分析,学生对国家的整体背景了解的更为透彻。中国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充实且丰富,我们有充分理由自信。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到:“中国的政治必须从他内部的发生和发展去理解”,[6](P14-15)我国政治学科必须建设适合我国国情和新时代发展的理论体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中国问题意识和发展意识。

(三)理论分析式教学法 讲解具有学术性:以理服人。理论分析法是政治学原理的核心教学方法,打造和培养一支政治方向正确、朝气蓬勃、谦虚好学的学术队伍,对政治学原理的课程授课至关重要。不能在授课时过于注重形式而缺乏理论深度,要加深理论学习深度、强度、广度,要确保政治学理论课程的系统性,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将课程置于云端之上,应将理论熟练运用到实践当中,努力构建中国本土政治学话语权,创新理论体系和知识建构,提高解释中国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能力。政治学原理课程不是向学生直接灌输政治学理论的概念、特征、意义等问题,而是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政治意识。只有形成我们自己的深度思考,理论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才不会“入宝山而空返”。站稳立场,在真信中筑牢政治信仰。学而不懂不是真学,懂而不信不是真懂。真信,不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脑入心,还要在灵魂深处敲响鼓,在思想深处起共鸣。通过学习来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加深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深挖课程思政中的思想教育元素,不断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7]

(四)案例创设式教学法 课堂贴近生活:直观生动。案例创设法是政治学原理的经典教学方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完善和解决社会问题是课程教学运用到实践的根本目的。专业理论知识中穿插经典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案例教学法不等同于简单的举例,选取案例时切中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选取的案例数据真实、材料可靠、具有时效性,可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实际过程中价值性和可行性越高。通过案例既要总结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的专业知识框架,更要从中升华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提炼转化,达到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教师团队可以构建案例教学评价系统,探讨案例的选取是否适用教学任务,收纳案例中的专业知识点和课程思政元素,讨论如何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更好地融会贯通,点评案例与课堂相结合的程度,促进案例创设教学不断完善改进。

三、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的鲜明特色

(一)课程体系主线鲜明,凸显政治学科价值 从政治学原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来看。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政治学原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又各自成块相对独立,将政治学的基础知识用清晰的逻辑主线串连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治学原理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政治专业课程,把握专业课程的主线,定位政治学科的价值,更好地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认识。从政治学原理的课程性质和课程体系的特征来看。政治学原理课程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专业素养,揭示了政治学原理和政治现象的本质,以及政治学的内在规律和普遍规律。理论的知识需要落实到实践中,政治原理的知识的运用也需要通过政治实践得以运用。在政治学理论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身边发生的事情为案例,直观地分析社会现象从而加深对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在逻辑的理解与把握。

(二)重视建设高水平教材,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在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方面,坚持目的性、灵活性、创新性的基本原则。高水平教材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课程教材编写应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熟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主要范畴和基本概念,反映本学科知识体系和思维逻辑。教材编写的语言严谨、规范、明确,应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严格优选政治学原理课程教材。高水平教材应该具有典型的灵活性,教材应定位学习者的层次要求,政治学原理课程采用讲授与自学相结合、以讲授和辅导为主的教学方式,因此课程教材应满足学生自学的基本要求,教材难易水平相当,符合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和水平,教材设计要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水平教材应该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创新,政治学原理的课程内容与时俱进,随着国内外形势和前沿理论的创新,课程理论知识与时俱进,教育理念和知识水平与时偕行;对教材的形式进行创新,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网络时代到来为教材形式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传统的纸质教材是高校授课的基础,电子教材、网络媒体、多媒体教学课程等是课程教学的辅助。

把握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高校的教育依赖优势课堂,课堂的氛围离不开高水平的教材。教材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教材中体现了课程教学的主旨内容、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是宏大知识体系的精华和凝结,是目前高校以“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高校教材是国家政治观和民族意识的体现,建设高水平教材时应注重教材方向正确、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语言具有感染力。教材编写时能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体系和规律,继承、改革和创新积累的政治文明成果,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积极做出相应调整,形成一套独创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理论科学体系。

(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实现课堂教学转变 强化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可以深度挖掘政治学原理的课程思政要素,加强学生对政治现象的分析和评论。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角度,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国家监察机关的设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等重要内容,及时体现在教学方案和课堂教学中。将国内外发生的时事及时补充至课程内容,课程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最新时事,培养学生对政治现象的敏感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强化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可以提升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育水平,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搜集时事资料和政治素材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凝聚力。充分发挥时政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目标,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融入生活、适应生活,将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共政治素养,在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感受国际、国内各类社会角色的定位以及互相之间的利益冲突,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

四、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路

(一)加强课程的学术性 以思政科研为支撑充实课程思政。政治学原理的知识体系中有非常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要让这门课发挥出课程思政应有的效果,必须要在专业性和学术性上作文章,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比较高的政治学基础知识和理论。课程思政要通过学术性和思想性产生应有的效果,不能为思政而思政,降低了学术性而成了简单说教。政治学原理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课程。政治学原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上的创新,首先应强调多学科综合性的教育,其次突出中国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部分,还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

以交叉学科为抓手丰富课程思政。提高政治学科专业教师的理论素养,以宽广的知识视野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以辩证的系统思维提供丰富的世界视野。构建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学术性,不仅要关注政治学课程体系创新建设,更要注重交叉学科的综合分析,融合中国政治的理论和实践特色,增强学术的专业性和课程的学术。[8]学科应着眼于世界学术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目标旨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少年。

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夯实课程思政。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教育,促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理解“政治”的概念、研究对象、政治学的意义和方法,教师加深对政治学专业课的理解,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学科优势、研究方向和经验特质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讲义,形成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讲课方式。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和任务是不断关注专业课程知识的建构规律,关注思政元素知识的认知体系,厘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知识框架,强调二者之间的理论遵循和实践归宿。不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激励功能和主导元素。政治学原理的课程思政目标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做好基础工作,要求教师既要做到专业课程精通,又要做到政治素养过硬。

(二)增加课程的现实感 引入课前五分钟新闻评论环节。课程不能仅通过纯粹的书本知识学习,必须结合最新发生的政治事件作为活生生的教学事例,对政治新闻进行分析和评论。一方面提升了同学们对于现实政治的敏感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课程思政的目标。可在课程中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作为代表成果进行宣传推广。如以希腊政党快速沉浮为案例进行授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包括正确认识西方民主的局限性,希腊各个政党在十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希腊各个政党对于解决债务问题的态度。这个案例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以选举为主要方式的西方政治民主的弊端,当解决国家财政问题的改革触及到选民的利益时,不论这个改革方案积极或否,一定都会受到多数选民的反对。因此,在西方民主体制的框架内是无法进行促进社会进步改革的,甚至还会助长极端主义的政党和政治人物。

构建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堂。课程教学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于生活实践,向现实生活复归。改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张皮”的现实困境,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教师可转换课堂模式和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参与感和体验感,创设“情景模拟”、精品录播、实地参观等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享受课堂教学。互联网+、多媒体、大数据的构建为增强课程现实感提供平台,技术和设备的完善是课堂互动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课堂中发挥引领作用形成深度互动,达到增强政治学理论课现实感的预期目标。在政治学原理的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构建合理有序的互动教学体系,创设具有现实感的教学氛围,从而能提升课程的质量和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感和幸福感。

(三)提升教师的基本功 提升思政素养和增强专业知识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要打造一支政治素养过硬、教学方法得当、专业技能标准、立德树人切实的新时代教学队伍。[9]以教师的基本功和职业素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课题,教师的言行不仅是自身素质的反映,在课堂中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萌芽时期,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站在理论前沿紧跟时代的脚步,自身政治理论专业课知识要过硬,同时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形成解读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话语体系。[10]

营造课堂氛围和培养学生思维是作为教师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烘托课堂氛围,稳重中附和幽默,严肃中附和欢快,紧张中附和从容,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起来,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接受知识传输启发智慧,极大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训,知识是无穷尽的,“授人以渔”可以让学生更好掌握学习和思考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分析层面和实践基础层面提升系统的思维能力。

提高思想觉悟和筑牢政治信仰是作为教师的关键所在。高校教师要坚定信仰,在“真懂”中提高政治觉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关键是要学深悟透,懂根本、懂精髓,做到学而有方,真知真懂。政治学原理课程内涵丰富、蕴含着磅礴的实践伟力,需聚焦重点内容,全面系统学。高校教师自身要站稳立场,在“真信”中筑牢政治信仰。通过学习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具有清醒的理论自觉。政治学原理专业课程教师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守学术理想,自觉把学术科研融入改革发展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在为时代书写、为人民做学问中成就“大我”;要勇于学术担当,把个人的学术研究与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诉求、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充分体现知识分子的学术担当。高校教师要坚持根本,在“真用”中彰显担当。高校思政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懂弄通是前提,用好做实是根本,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增强内生动力,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要养成积极参与、提升自觉意识的好习惯。政治学原理的课程思政目标,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知道学生们的政治价值观,因此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一方面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现实政治问题的判断和评价。在学习理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应注重社会实践调研。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要养成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思考学的好习惯。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应用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为学生发挥主动能动性提供空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参与意识和公共情怀。大学生在校面临着课业压力和成绩要求,为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况发生,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而激发公共情怀,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课堂体验感。发挥“沉浸式”教学的优势,教师、学生与课堂融为一体,让学生切身感受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情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素质,将立德树人的标准落到实处。

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要养成学在经常、学在自觉的好习惯。要让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政治理论成为“抑制不住的渴望”,作为每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量”,将理论学习和专业课学习作为个人成长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实,把严学的规矩立起来,把好学的榜样树起来,把尚学的氛围浓起来。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时,要把握核心要义。朱熹曾说过: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这说明将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灵魂贯通、内容逻辑的前后贯通、眼界格局的内外贯通,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政治学原理课程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从中切实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紧扣社会中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从新思想中不断汲取智慧和结晶,不断提高综合研判、战略谋划的能力,提升分析、回应和破解难题的水平。

猜你喜欢

政治学原理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