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校协同促进见习实习医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路径探析
2024-05-07蔡占玲
蔡占玲
(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党员数量逐年递增。但由于大学生在学制内都有至少一年的实习要求,尤其对于医学生来说,见实习时间占到学制时间的一半,很多学生刚刚由入党积极分子成为发展对象,或刚成为预备党员就进入医院见习、实习,引起见实习阶段医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淡化、组织观念弱化,理想信念不强等问题。[1]为此,学校与医院需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医校合作,加强对见实习医学生党员的协作考察及教育管理,助力其成长为成熟的党员和医务工作者。
一、医校协同对见实习医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合作基础
(一)目标相同 教学学院和临床医院的人才培养客体都是学生。只是由于人才培养阶段及资源优势不同,教学学院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临床医院侧重于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
(二)精神相通 医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进行医学誓词宣誓、医学人文课程学习等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精神上强调医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坚定的从医信念,要对医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有钻研医学、献身医学的精神,有虚心学习、不断进步、不断积累经验的精神。临床医院对医生的职业精神要求强调救死扶伤,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互相协作。可以说前者本质上是研究性的、使命性的精神文化,后者本质上是实践性的、责任性的精神文化,俩者从理论到实践,既循序渐进,又一脉相承。[2]
(三)组织相亲 学校与医院签订学生见实习合作协议都是在双方党委的认可下开展的,且实习医院都是三甲以上公立医院,有坚强的政治组织基础。高校则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双方前期已进行了大量的沟通交流,双方合作有强大的政治保障和充分的政治信任。
(四)经验相补 学校与医院在前期的学生见实习合作中已积累了多年的学生教学、管理经验。尤其是医院的医教科也为学生配备了班主任,就学生管理事务与学校班主任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为党务方面的学生管理合作奠定了基础。尤其是疫情期间见实习学生党员在医院积极参与核酸采集、查码测温、导诊等疫情防控基础工作,使医院充分认识到学生党员队伍这支生力军是医院力量的有益补充。
(五)政策相关 医学教育方面,2020 年9 月23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完善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提升院校和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对医校协作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药机构方面,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助推医院发展已成为医院发展的强心剂,强化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人才凝聚力、自我革新力、发展推动力、社会服务力都使加强见实习医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成为医院党建的题中之意。
二、医校协同对见实习医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意义
(一)从医院的角度看 医校协同对见实习医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医校合作在党建领域的扩展,是深化医校合作的创新,是夯实医校合作的基石,是促进医教研一体化的前伸。第一,将见实习医学生党员纳入医院党支部管理,让其充分参与医院的政治生活,可为医院党支部注入新鲜活力,壮大医院组织队伍。第二,以见实习医学生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协作考察为契机,可改变医院一直以来重业务,轻党建的风气,形成全院讲政治、学政治的新风尚。第三,以党建协作为依托,为医院充分借鉴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建方面的宝贵经验和共享高校党建资源提供了平台。第四,以党建协作为引领,通过对见实习医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考察与培养,可使学生党员从政治上增进对医院的感情,并通过“以点带面”,促进所有学生对医院教学及日常管理的配合。第五,有利于助推医院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医院形象,打造特色科教“医品牌”。
(二)从学校的角度看 学生见习实习阶段是入党培养考察的关键期,期间学生经历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较容易出现理想信念动摇、党性意识淡化等问题。积极构建医校协作新模式,加强对见实习医学生党员的管理、监督、教育和引导,有利于全面掌握医学生的思想、学习、实践等多方面情况,提升见实习医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进而为未来医学人才的中坚力量保驾护航。第一,有利于高校解决培养考察见实习学生党员的困难。将见实习学生党员纳入医院党支部,使学生按时参加组织活动,过好组织生活,能改变长久以来见实习医学生组织生活不及时、不规范的问题,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强化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补充。第二,有利于高校减轻对见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压力。高校对见、实习阶段学生的管理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心头大患”,医院党组织的介入能明显强化医院对学生的管理,间接地可大幅度减轻学校对校外见实习学生的管理负担,尤其是对减少因管理漏洞导致的危机事件有显著影响。第三,有利于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见、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培养的关键阶段,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汇贯通的阶段。医校协同加强见实习医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用医院党组织的关怀和精神铸魂育人,可使医学生中的“关键少数”不断体悟初心和使命、增长才干、不辱使命,并积极带动“绝大多数”学生奋斗磨砺、展现作为,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从学生的角度看 第一,有利于见实习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为模范作用的继续发挥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进模范作用。[3]见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看齐的领头羊,着力对其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考察,有助于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时刻铭记入党初心和使命,在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时刻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医学生在见、实习阶段在服务社会、群众上有了更强的专业基础,在医院党支部的引领下,有更多地机会亮明身份、服务社会。第二,有利于见实习学生党员接受精神洗礼,实现政治素养与职业素养的互融共促。在医院党支部的引领下,学生充分了解医院党建与业务相互联系、凝聚发展的过程,真切感受医院先锋党员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事迹,自然接受医院党组织崇高宗旨和职业精神的双重洗礼,实现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融合共促。[4]第三,有利于见实习学生党员加强与医学前辈的交流,快速提升职业能力。学生从学校走向实习岗位,面对陌生且不断轮转流动的工作环境,畏难情绪在所难免,各种学习工作生活问题层出不穷,而科室轮转频繁决定了科室医生与实习生的关系不可能有多么密切。作为一个支部堡垒中的同志,有更深厚的政治感情基础,能给予学生更多指导与帮助,助力学生实践技能和医学素质的提高。
三、见实习医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现状
(一)见实习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不强,思想观念受冲击 第一,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医学本科生教育培养模式与其他学科不同,培养模式大多为“2.5+2.5”(五年制)或“2+2”(四年制),即从入校到毕业,有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的时间在医院见习实习。这种培养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刚刚由入党积极分子成为发展对象,或刚成为预备党员就进入医院见习、实习,学生普遍存在入党时间较短,理论基础薄弱,党性锤炼不够等问题。第二,医学生实习阶段多种压力造成的影响。学生党员刚步入实习岗位,难以从容应对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同时面对考研、就业等多种压力,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党员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学习减少、组织观念弱化,理想信念不强等问题。第三,社会现象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实习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此间学生会走出象牙塔,看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复杂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原来的社会认知与价值观念造成很大冲击。若不能及时充分地给予引导教育,很可能使医学生党员出现认识偏差与思想动荡,甚至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影响其医德品质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主体责任难落实
由于见实习阶段,学生的党组织关系仍在学校,多数见实习医院认为学生党员的考察和培养应由学校负责,[3]部分医院只关注学生学到的内容与医院的利益关系,对学生的组织生活关心不多,使得学生党员在见实习阶段降低了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但学校党组织由于远在其他省市,加之教育管理手段单一,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甚至部分学校党支部书记认为见实习学生党员“鞭长莫及”,干脆降低要求,蒙混过关,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和学习实践情况不闻不问,导致对学生党员的监督和考察出现空白。
(三)见实习学生党员分布散,教育管理及考察监督难度大 在见实习阶段,同一党支部的学生会被安排到不同省市的不同医院。尤其在实习阶段,由于医院实习岗位多、实习要求科室轮转等原因导致学生即使在同一个医院实习也召集困难。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学生在实习阶段要轮转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产科等10 多个科室,有些科室还要求实习生值夜班,想要召集不同科室不同医院的实习学生党员实属不易。同时,很多毕业生党员面临就业和考试压力,频繁奔波求职或全心备考,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无心无力参加党支部活动。
四、医校协同对见实习医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具体路径
(一)建立医校多维对话平台,理顺合作交流机制
医校协作教育管理见实习生党员的关键点在于改变过去只谈教学实践合作,不谈党建融合发展的局面,构建多维对话平台。[5]这就要求突出共同追求,凝聚工作合力,将党性教育与业务锻炼相结合,将合格党员标准与优秀医生标准相结合,寻找契合点,建立共同话语体系,达成双方促进见实习阶段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质量的共同目标。而要想实现深层次对话,则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对话机制,明确合作内容,强化责任分工,深化教育管理。在合作内容中不仅涉及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还应将医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务管理纳入医校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并写明医院和学校的具体分工及处理事务程序。比如,明确一年召开几次党务推进会议,开展几次医院指导下的学生党员集中学习或医校党支部联学,考察培养多少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组织几次党日活动等。
(二)构建医校双重考核模式,实施全员全过程评估 为了对见实习生党员进行更精准的评价,可建立医校联合评价考核机制,更加全面地反映见实习阶段学生党员的整体情况。要求学院党支部和医院党支部结对、学院党支部书记和医院党支部书记结对、学院培养人和医院培养人结对,将见实习学生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纳入医院和学校党组织的双重管理,要求学生定期向医院和学校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双重考核作为是否符合组织发展及转正条件的主要依据。考核指标体系则涵盖政治学习、职业素养、义务履行、作用发挥等多个方面。对学生中的正式党员,也要采用医校党组织联合的方式扎实开展组织生活会和党员民主评议,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整改的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可将立德树人融入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全过程,通过建立网格管理体系,细化工作责任分工,提高系统联动效率,实现对实习学生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教育管理既坚持组织原则,又提升人文品质,既全覆盖,又精细化,既有制度,又有温度。
(三)推进医校党建融合共建,深化医教文化融合 医校党建融合共建是医校双方对见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基础。为此可通过建立“党建联盟”“医学联盟”“校企联盟”等措施推动医校党建共建,增进交流互鉴,凝聚工作共识,缩短对话距离,为双方了解医校文化异同提供重要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及社会服务各方面促成深层次信任,实现人才输出-输入-反馈的良性连锁效应。医校双方尤其可以通过资源清单、项目清单、需求清单等,加强需求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医校双方还可以充分发掘时代题材、专业题材,增加文化互动,共育时代学子。比如,疫情中很多医学生与医院医护人员一起冲锋在抗疫一线,或高强度工作采集核酸,或在发热门诊直接接触大量发热患者,或进入新冠患者定点治疗医院开展辅助工作。以此为结合点,可深入开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薪火相传、共话初心”专题事迹宣讲。比如,从身患“渐冻”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张定宇,到耄耋之年仍频繁奔走的“抗疫风向标”钟南山,到主动请缨驰援各地的医护共产党员,到争分夺秒的医药科研人员,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昼夜抢建,到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和全员接种,这些鲜活的共同抗疫案例,是医院医护人员和学生共同感知“家国有爱,华夏同心”的生动题材,是坚定从医使命与自信担当的精神土壤。此外,通过打造医校联合品牌项目,邀请学校的资深教授到医院开展讲座,邀请医院的一流专家到学校开展义诊,在医院开展优秀见实习生评选和在学校开展优秀教学医院评选等活动,也可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医院的文化互动及精神融合。由此,在医教文化互融互促中缩短学校和医院的距离,填补过去学生见实习阶段的组织生活“盲区”和精神教育“盲区”,也增进见实习学生对医院的感情,实现见实习学生从学校教育管理到医校双重教育管理的自然过渡。
(四)促进医校党建业务深度融合,赋能医校高质量发展 要促进医校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必须在医院和学校双方都坚决破除重业务、轻党建,业务、党建“两张皮”的现象;坚决破除重形式、轻质量,形式、质量“两张皮”的现象;坚决破除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坚决破除重宣传、轻行动,宣传行动“两张皮”的现象。在组织建设中,深入推进医校双方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党组织与业务组织、工作团队双协同原则,在医院将支部建在科室上,把支部思想建设与科室业务学习、支部组织建设与科室梯队建设、支部作风建设与科室医德医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医护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医护骨干,使医院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干部成为助推医院转型发展的主动力。在学校将支部建在专业上,将支部思想建设与部系(专业)教学科研研修、支部组织建设与教师梯队建设、支部作风建设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教师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教师骨干,使学校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干部成为助推学校改革发展的主动力。由此医校双方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协同培养见实习医学生党员,在工作理念、组织、人员、内容及方法上能有更多共同话语和创新举措,能真正助力医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党员、卓越的医学人才和称职的医务工作者。
五、结语
在医学教育改革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校协同对见实习医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保证党员发展质量、提升医学生教育质量和强化医院党建、打造医院品牌的重要切入点。深化医校合作,建立医校多维对话平台,实施学生党员医校双重评估考核,推进医校党建融合共建,促进医校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是打开这一切入点可供借鉴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