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请保持你的悲伤
2024-05-04明空宇
明空宇
“老师,我看了《骆驼祥子》,觉得很悲伤。”第一堂课后,我正打算走进办公室,一个我任教过的初一学生跑过来拦住了我的去路。
停下脚步,我们就在办公室门口交流了起来。我是诧异的,因为这是第一次有学生主动询问我,在读完课外读物后心理感受发生变化的原因。
“老師,因为我觉得书里的他们生活很艰难、很辛苦,他们的遭遇很悲惨,所以我很难过。”
“你的难过仅仅是因为阅读,你在书里感受到他们的生活、遭遇,你没有经历却能感受到,这就是我在语文课上常说的共情。孩子,请保持你的这份悲伤,因为这是你感知文学作品、感知生活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宝贵且可能贯穿你一生的能力。”
我知道我的话好像说得有点儿深了,于是,带着她走到走廊里朝操场的方向。
“你看现在的季节,如果闭上眼睛,你会感受到什么,睁开眼睛后再闭上,你能回忆起之前闭着眼睛时感受到的东西吗?”操场边的杨柳已经堆叠,阳光透过树叶深浅不一地洒在地上,春深了,风也逐渐热乎了起来。
“老师,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就像我闭着眼睛,我感受到风会从我的皮肤上吹过,还能更细致地感受风的温度和吹到我脸上、手上的不同感觉,那我应该记住这样的感受,对不对?”
“每一次闭上眼睛,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你喜欢阅读,除了《骆驼祥子》带给你的悲伤,还有哪些作品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上课铃响起,我回到了办公室,这暮春的风,会吹到她心底的什么位置呢?而在这份悲伤之外,在整个初一年级,或者说在教室里坐着的另一些孩子身上还有什么感知正在发生呢?他们会感受到吗?这些感知带给他们的又会是什么样的影响呢?
面对这些初中学龄段的孩子,很多时候,我总会思考如何给他们讲述文学作品的魅力,如何让他们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相距甚远的阅读内容有所感知。当这个女孩跑过来提出自己的疑问时,我所思考的这些问题就有了答案。
我总是讲给他们听,却忘了听他们说,忘了了解他们的感受,忘了提醒他们要保持这份敏锐,忘了告诉他们这些需要一点点保存和积累起来的重要能力,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所以,孩子,不要害怕你的悲伤,不要忘记你的欣喜,不要抹除你的愤慨……你的成长或许就是从保持每一份感知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