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科大出版社参与母体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4-05-04黄成群李攀峰

出版参考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国科大双一流一流

黄成群 李攀峰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出版社如何在母体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并以中国科大出版社参与中国科大“双一流”建设中实现的五个转变为例做具体分析,展现了其强化学科引领和特色发展的理念,从而最终实现聚焦以优势学科为核心的特色化与专业化发展之路。

高校出版社是中国出版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以母体高校为依托、面向社会,服务于母体高校教学及科研、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養,并以繁荣学术、促进社会进步为宗旨。[1]“双一流”建设是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处于新时代的高校出版社如何更好地承担历史使命,发挥引领思想、滋养文化、支撑精神的作用,是每一位高校出版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以下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出版社”)为例,介绍其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双一流”建设所开展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做法及所实现的业态转变,以期为高校出版社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一、锚定方位,确立“顶天立地”的定位

中国科大出版社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大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母体高校“双一流”建设,在学术出版、高校教材出版、科普出版上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十三五”期间获批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24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4项;“十四五”首批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获批14项,其中重大出版工程2项。

“十三五”伊始,中国科大出版社便率先解放思想、大胆拓宽思路、勇于创新突破:充分发挥先前积累的良好的学术及出版资源,围绕国家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关键问题及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开展选题策划,在量子科学、数理科学、火灾科学、生命科学、科技伦理、公共卫生等领域倾注力量,瞄准国家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等大项目开发系列化选题。

一方面瞄准高端学术著作。高校出版社策划母体高校重点学科的选题、出版优势学科的学术成果等都是支持和助力母体高校进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路径。[2]中国科大出版社及时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出版传播,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翻译出版,助力国内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策划并出版了“量子科学出版工程”“核聚变出版工程”“智慧医疗丛书”等一系列反映我国当前先进科技水平的学术著作,多套丛书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其中“量子科学出版工程”连续四辑获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并被列入“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另一方面,中国科大出版社始终将服务母体高校的教学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强调了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重要属性。中国科大出版社结合中国科大“双一流”建设,联合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发改办等策划了“中国科大一流规划教材”“中国科大出版社教材振兴计划”项目,涉及经典优秀教材(修订再版)、学科专业平台课教材、学科专业课教材、交叉学科专业教材、通识课教材等,在有针对性地助力学校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同时,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科普是高校出版社的另一个重要的聚焦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做好学术出版及教材出版工作的同时,中国科大出版社秉持科教报国的初心,策划出版了一系列原创科普图书,如《宝宝的量子物理学》《青少年前沿科普丛书》《量子信息简话》等一系列提升读者科学素养的科普读物,推动科学意识入脑入心,促进读者科学知识面的拓展及科学视野的开阔,在其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多套科普图书入选国家重点图书并获评全国优秀科普奖、省部级优秀科普奖等,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具体落实,将选题策划落在实处

再好的选题立意,也需要落实到每一本书上,做好每一本书的选题策划及出版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中国科大出版社以五个转变为落地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

1.从被动到主动

编辑作为读者与作者间的桥梁,从选题的策划到书稿加工、印制以及图书发行等环节必须发挥精准的组织协调作用。中国科大出版社为配合学校“双一流”建设,提出编辑按照学科背景分别联系一到两个学院,从而更好地与各学院的作者加强联系,跟踪相关老师的研究进展、前沿成果等,形成更加有效的“社院互动”,从而为策划更多更好的选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每个编辑从之前的被动接受书稿,到主动出击,主动遴选优秀书稿、主动加强与作者的联系、主动为作者提供出版服务等,在教材出版、专著出版、国外前沿学术专著及教材引进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相关学术专著获评国家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等,《高等渗流力学》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2.从粗放到精细

囿于出版经费等条件限制,先前的系列专著存在“凑单”现象,即把内容相近、主题相关的著作放在一起作为系列图书,也就是先有零星图书,再有形成系列图书的想法。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中国科大出版社结合中国科大的优势学科开展选题策划,分别与各学院、学部开展策划,就其前沿科研成果物化为出版物开展商讨,并发挥学院与学部的带动作用,辐射到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科研院所及相关合作高校,尽可能地“网罗”优质作者团队。如依托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策划了“污染控制理论与应用前沿丛书”、依托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策划了“智慧医疗研究进展”等,多角度覆盖相关学科所涉专业及课程,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加细密扎实的支撑,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视角。

3.从一元到多元

图书出版是一个立体系统,高校教师拥有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资源、良好的写作习惯,对于高校出版社而言,他们是绝佳的作者资源。我们面对这样优质的作者队伍,应该有立体开发的想法,如可就其负责的学科开发学科教材,促进学校教学的开展、人才培养的落地及“双一流”建设;同时可以就该学科的科普读物出版进行研究,将其深厚学理转化为科普读物,向大众普及。中国科大出版社有目的地挖掘特色学科领域内的优秀学者,全过程扶持其科研成果出版。如依托数学科学学院出版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理统计学》《数理统计学教程》等高等专业教材,也出版了面向社会大众的《漫话数学归纳法》,以及面向中小学生的《数学这样学就对了》《原来数学这么好玩》等。有效、深度地开发了作者资源,也丰富了出版社的产品种类及产品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

同时,高校出版社可利用高校教师学术触角广泛的特点,使其为出版社遴选优秀的学科国际前沿学术著作、经典教材等,加以引进,从而占领学术出版的制高点。在取得良好示范效果形成出版社良好图书品牌的基础上,同时聚拢更多的优质作者资源,实现良性互动。

4.从单一到协同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四大职能,作为设在高校的出版社,天然具有为母体高校服务的使命。这就要求,高校出版社不仅要服务于母体高校,还要结合母体高校的四项基本职能开展工作,夯实发展基础。

高校教材是高校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高校出版社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材出版的重任,参与各学院与各系的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中,出版更多结合实际教学的学科交叉与学科融合教材,促进人才培养,如中国科大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科大交叉学科基础物理教程”,有效结合中国科大学科交叉与学科融合的专业及教学特点,促进了教学的开展及人才培养的扎实落地。

在科学研究方面,连续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将有效助力母体高校科学研究的开展及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传播,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相关科普图书的出版、科普活动的开展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良好形式,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与科学实践本领,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5.从服务到引领

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一流学科建设围绕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和地方重大研究问题组建学科群,旨在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高校出版社可以此为基础策划出版覆盖整体学科群的教材及专著,为相关学科群的学科发展提供助力,引领学科及专业发展。中国科大出版社依托中国科大信息与智能学部、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策划出版了“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前沿”“牛津全球公共卫生教科书丛书”等一系列涉及多学科、覆盖学科群的高端学术专著及高校教材,引领所涉学科及专业的研究与发展,促进国内及国际科学研究的充分接轨,形成良好的专业及学科领域科研生态,为高校“双一流”建设乃至中国科研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4]

三、锤炼自身,加强出版队伍建设

出版工作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具有知识密集、智力密集的突出特点。做好出版工作,协力做好“双一流”建设,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当前,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廣泛的影响,出版的载体形式、传播方式等发生了变化,这更要求我们建强出版人才队伍,重点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质量提升能力、专业编辑能力、融合创新能力。

中国科大出版社一是重视老编辑的“传、帮、带”等培养机制建设。新编辑需要在编校平台历练一至两年,熟悉选题策划及编辑出版流程,然后根据其业绩及兴趣开展分流,或成为专职编校人员,或依其专业背景去往各编辑室开展选题策划工作,在编辑室也会有老编辑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传、帮、带”。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学历学科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

二是实施重点项目培养制。以国家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省部重点图书项目等为抓手,吸收年轻编辑,带动一批业务骨干迅速成长成才:提升出版能力,对重点项目的全流程整体的管控、统筹以及各方面的有效沟通能力;提升精品意识,充分认识到重点项目是打造出版社持续发展力、凝聚品牌形象的重要抓手,能够有效创造品牌效益和关注度。

三是拓宽人才交流渠道。一方面,中国科大出版社向先进出版单位学习出版的标准流程管理能力,向民营出版单位学习紧跟市场“抓”选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依托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联合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学校通识类教育图书《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科学与社会》的策划及编辑出版中开展有效合作,充分吸纳高校教师、学生参与项目图书选题策划、项目实施、项目运行、宣发推广等,实现理论与实践交融。

四是健全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对校内重点出版物、品牌出版物的奖励政策。中国科大出版社出台了“中国科大一流规划教材出版奖励政策”“中国科大出版社教材振兴计划出版奖励政策”“重点图书及出版基金项目奖励政策”等,在充分激励编辑个人的基础上调动各部门分工合作、积极配合,衔接好各出版环节,实现出版物的高质量出版。

总之,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出版社不应只作为出版任务的承接者,应转变思维、做好顶层定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在出书出人过程中锤炼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聚焦以优势学科为核心的特色化与专业化发展之路,强化学科引领和特色发展的理念,将优势学科特色转化为学术出版特色[5],助力母体高校“双一流”建设,助力打造学术出版高地。

(作者单位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中国科大双一流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握手之间
——郭沫若的中国科大情怀
中国科大研制出用于室内雾霾净化的柔性透明智能窗口材料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中国科大:低调的牛校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中国科大率先实现高精度量子测量术
My Favourit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