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新时期标准化事业发展新局面

2024-05-04田世宏

中国标准化 2024年2期
关键词:国际标准标准化标准

田世宏

2024年是深入推进纲要实施,实现2025年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关键一年。做好2024年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重点任务,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以先进适用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以标准升级引领产业提质升级、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好实现标准化自身发展,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标准化力量。

(一)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推动纲要深入实施。

一是在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方面。要加快出台关于深化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推动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推广同频共振,缩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标准研制周期。要瞄准前沿技术和新兴领域,强化标准化支撑力量的统筹布局,前瞻布局一批标准化项目研究组、标准化技术组织,有序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国家标准验证点建设。要拓宽科技成果标准化渠道,大力推动推荐性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积极推进标准数字化,实现标准数字化与经济社会数字化、生产制造智能化深度融合。

二是在以高标准促进高水平开放方面。要全方位推进标准国际化跃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治理,大力推进标准化国际合作,有效提升参与标准国际化活动能力。要积极参与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加大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力度、促进中国标准海外应用,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全球影响力。要加强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协同,积极参与行业性国际组织,加快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培育,构建内外衔接的制度体系、开放接轨的工作体系和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

三是在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方面。要强化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基础,以标准更新迭代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推进新产业标准化领航,以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业态标准抢占新赛道、塑造新动能。要促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有效供给,制定实施碳核算报告、碳排放、能耗限额等标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做好乡村振兴标准化,健全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助力农业强国建设。要开展城市标准化行动,支撑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要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养老家政服务标准化保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要加快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筑底等工程行动,推进标准化稳链工程和社会治理标准化行动落实落地。

(二)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推进新一轮标准升级。

一是瞄准企业技术改造需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农药、淀粉、石化、铀矿冶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引领传统行业升级改造。要推动农机装备、数控机床、高端材料等领域标准升级,促进装备材料高端化、绿色化升级转型。

二是瞄准新兴技术融合需求,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要加快制定北斗、物联网技术等跨行业跨领域应用标准,不断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要在新型储能、氢能等领域超前布局一批新标准,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瞄准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进消费市场提质扩容。要加快升级家电、家具、装饰装修材料等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助力大宗消费品更新换代。要加强高端消费电子、绿色产品等领域标准研制,满足高端化、绿色化消费需求。要健全适老家具家电、适老设备、康复辅助器具等适老产品标准,保障老年人生活安心舒心。要完善餐饮、家政、旅游、文化娱乐、健身等领域标准,提振服务消费信心。

(三)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大力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

一是为国际标准组织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要在ISO、IEC、ITU等国际标准组织制定战略实施计划和评估框架,研究关键领域国际标准化路线图过程中,提出中国建议。要争取担任更多国际标准组织和行业性国际组织技术和管理职务。持续选派优秀人才赴国际标准组织任职。鼓励更多中国企业、中国专家及社会各方更积极、更广泛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入更多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要推动设立数字营销、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国际标准组织新技术机构。

二是为国际标准体系完善贡献中国智慧。要在气候变化、金融服务、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提出更多国际标准提案。要聚焦碳达峰碳中和、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新增更多国际标准组织注册专家。要探索在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组建一批国际标准化创新團队,加强国际标准化人才库建设。

三是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分享中国经验。要实施一批标准化能力建设合作项目,重点面向东盟、南亚、非洲等重点区域,开展标准化培训合作,加强国家间标准互学互鉴。积极实施ISO、IEC结对帮扶计划。要加强标准信息交流对话,与更多国家开展标准互换,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信息平台。持续推动电动汽车、农业、电力等领域中外标准互认合作。推动举办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标准化分论坛,搭建标准化高端对话平台。要加快标准化海外试点示范建设,结合海外工程、产业和贸易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建设标准化示范性项目,分享我国通过试点示范项目有效推进标准化工作的良好实践,以标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四)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集中力量开展一批标准稳链重大标志性项目。

一是以标准强链,促进产业基础再造和高级化。要健全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业、产业技术基础等产业基础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工业设计、工业仿真、数据库等工业软件标准,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要加快制定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关键金属件检测等标准,推动增材制造普及利用。要发布实施稀土采选精矿、稀土冶炼分离、高端稀土加工、稀土永磁新产品等标准,加快研制再生钢铁原料、再生高温合金原料等再生材料标准,提升稀土产业和重要原材料资源供给水平。

二是以标准补链,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短板。要聚焦集成电路,以芯粒互联接口、EDA工具等标准研制为重点,加快构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要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加强服务安全、人工标注安全、预训练和优化训练数据安全等关键环节安全标准研制。要聚焦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发布实施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系列安全标准。

三是以标准延链,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要推动先进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定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等工程机械电动化标准,推动工程机械电动化转型。要推进机器人整机可靠性信息安全、典型场景应用要求等标准制定,推广工业机器人场景应用。要开展智能家居互联互通架构、云边协同、本地互联、产品评价等标准研制,实现智能家居互联互通。要制定一批北斗规模应用国家标准,推动以北斗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链建设,延长北斗规模应用价值链。

(五)加快推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优化新型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应用。

一是提升政府颁布标准体系协调性。要加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统筹协调,加大国家标准样品研制力度,构建科学精简、协调配套的政府颁布标准体系。在有色金属、塑料、土方机械、金属切削机床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系统梳理全产业链标准现状,加大力度整合一批、修订一批、废止一批,优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真正树立一个领域、一个体系、一套标准的权威地位。要着力规范地方标准制定和应用,清理存量、严控增量,梳理、排查和整改地方政策措施引用地方标准不当,影响公平竞争的情况和问题,清理一批技术内容不合规的地方标准。要切实规范行业标准的制定范围,防止形成行业标准技术割裂和交叉重复。

二是健全支撑市场监管标准工具。要制定经营主体信用承诺、失信信息分类、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国家标准,推动评价信息有序共享和高效利用,支撑失信行为多部门联合监管。要制定经营者公平竞争合规管理国家标准,为公平竞争合规管理提供指导。要完善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网络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一体化平台网络接入机构管理规范。要建立健全法规引用标准、标准实施激励机制,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中应用先进标准机制。严格落实团体标准备案、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提升标准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三是强化标准实施应用。要推进标准实施数据调查,建立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点考核评估方案,形成“有进有出”的管理机制。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统计分析点常态化开展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要大力推进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形成一批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方法和模式,推广一批标准实施效果典型范例。要加大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规范管理力度,持续做好农业、智能制造、循环经济、服务、社会管理等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要建立标准化创新活跃度指数,分期发布全国、地方和企业标准化创新发展报告。

四是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标准化模式。要探索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完善华北区域“3+2”标准化战略协作机制,健全长三角区域协同地方标准管理制度,发布一批“同事同标”的区域协同地方标准。聚焦食品安全、交通、旅游服务等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共需领域,发布一批“湾区标准”。要建设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为海峡两岸民众提供标准信息服务。要开展城市标准化行动,总结推广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成功经验,凝练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建有益做法,布局一批城市标准化创新综合试点项目,服务城市更新行动和品质提升。

(六)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

一是加快建设更加开放的标准化工作体系。要研究制定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的指导意见,以高标准促进高水平开放。要提升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国际对应程度,提高技术委员会委员成为国际标准组织注册专家的比例。要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开展标准制度型开放试点,优先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做好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要推动我国团体标准组织更加开放的制定标准,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和培育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

二是积极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兼容对接。要加快协调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找准差异点、研判可行性,及时制修订相关标准。要基于国情积极转化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围绕消费品、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持续提升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要加快中国标准外文版编译,结合产业、贸易、科技和工程建设等领域对外合作需求,加大中国标准海外应用和推广力度,提高中国标准国际化水平。

三是持续发展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要更好发挥与欧洲、东北亚、东盟、德国、法国、英国等区域和国家的多双边机制作用,开展标准化务实合作,凝聚国际共识。要积极拓展阿拉伯、非洲、美洲等区域相关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更多标准化合作成果。建立中美政府间标准与合格评定对话机制,增信释疑。要在G20、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合作平台,更多提出标准化合作议题。要在博鳌亚洲论坛、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等平台更多开展标准化国际交流。

(七)实现标准化事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着力夯实发展基础扩大影响力。

一是健全标准化管理制度。要完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修订农业农村标准化管理办法、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团体标准管理办法,抓紧制定国家标准验证点建设与管理办法,推动标准化法治体系更加完备。要探索建立行业标准代号年报工作制度。大力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开展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要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标准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持续推进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监督抽查。

二是完善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要统筹建设、科学管理各级各类标准化技术组织。持续开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国际标准组织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考核评估,加强结果运用,实现动态管理。深入推进技术组织联络机制实施,畅通技术组织“微循环”。要组织开展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表彰活动。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超过300家。持续办好“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活动,鼓励企业争创企业标准“领跑者”,深入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

三是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要深入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完善标准化相关职业分类体系和职业标准,建设全国标准化职业人才分类培养库,建成一批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推进企业标准化总监制度建设,提升标准化人才职业能力。要支持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设立标准化工程专业、标准化技术专业,高质量编制出版标准化基础理论与专业教材,推进专业与标准化融合教育,把标准化人才教育打造成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成功范例。要进一步丰富标准云课、委员网络讲堂课程资源,多措并举、全面培育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要用好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智库资源,广泛汇聚各界标准化领军人才,加强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技术路径设计和发展趋势研判。

四是广泛开展标准化宣传。要综合运用各类媒体载体和“两微一端”媒体渠道,通过举办专家论坛、出版刊物图书和召开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重点宣传标准引领产业稳链和扩大内需的突出作用,广泛传播推广标准化的学界观点、产业实践、外界动态和典型案例。要持续做好纲要实施宣传,总结推广各部门、各行业、各地方贯彻落实纲要的创新实践和有益经验。突出主题、系统策划重要国家标准宣传解读,丰富一图读懂、小视频等多种标准宣贯形式,不断提升国家标准权威性和影响力。要办好世界标准日活动,调动各部门、各地方、各专业技术委员会及广大企业积极性,广泛开展标准化宣传,营造标准化工作良好氛围。(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国际标准标准化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化简述
国际标准ISO 22992-2:2020正式发布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CTTC中纺标:国际标准诞生记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我国参与编制多项光伏逆变器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