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即兴音乐创作能力培养的探索

2024-05-02吕军辉赵影

大众文艺 2024年7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律动音乐课

吕军辉 赵影

(1.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2.广西南宁市南湖小学,广西南宁 530022)

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在“课程目标”这一章节的第三点中,将“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作为音乐课程标准之一。课标中的这句话常常会被音乐教师所忽略,或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众所周知,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感知音乐、表现音乐最好的方式,就是学生能够通过即兴创作方式,自由自在表达出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从而达到提高自我审美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1]作为一名从事艺术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在人生的青少年阶段及早进行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与即兴技能的训练,除了提升青少年艺术素质外,也有利于发现和造就一批专业的艺术人才,从而为专业艺术院校的后备人才储备打下良好基础。

在音乐课教学中,如何培养青少年自由、即兴的创作能力?通过什么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无拘无束地表达内心的音乐体验?如何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个体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这些都是值得每个音乐教师深思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一直带着以上的思考,通过教学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即兴创作能力的实施过程及方法

1.即兴乐思生成的引导

乐思是如何产生的?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话题,在音乐课上,要给学生阐述清楚这一问题,恐怕是不切实际也是没必要的。音乐教师必须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寻找乐思产生的源头。笔者经过大量研究与思考,觉得乐思的产生与联觉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形式,可以借助感官的多重联觉,形成一种互通“桥梁”作用,从而促进乐思的开启。

通常我们所说的乐思,特指音乐的旋律,我们聆听及认识音乐,就是首先通过旋律来带入的。简而言之,旋律最主要的要素就是节奏与音高,可以这样来理解:节奏是横向坐标的支撑,音高为纵向坐标的流动,二者相互作用,即产生出美妙的旋律。有了这个基本认知后,教师在课堂上便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即兴音乐创作,例如:让同学即兴创作一段旋律,表现的是湖面上划船的情景。教师可以和学生身体微微摆动,一起做划船的动作,肢体语言在大脑的联觉作用下,自然而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乐思,大多数同学比较认可的乐思旋律如谱例1所示:

谱例1

在产生乐思旋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采用填词入曲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创作歌词,并填入曲中唱出来,如“划呀划呀划小船”,此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音乐形象,从中体验音乐创作带来的喜悦。根据笔者大量的教学经验,通过联觉启发模式,学生可以准确、快速地寻找和产生乐思,大大激发对音乐创作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

2.乐思发展训练

乐思产生之后,就要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技巧,使之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乐思。在音乐课上,教师必须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实用的乐思发展技巧,使乐思有逻辑地向前走。常用的乐思发展技巧有:严格重复、变化重复、严格模进、变化模进、扩大、缩小、引申、逆行、倒影等等。举例说明,谱例1中所示的主题乐思,通过种种发展手法,即可成为一首具有完整结构的乐曲(如谱例2所示)。

谱例2

如果说乐思的产生阶段,感性的成分会偏多一些,那么在后续的发展阶段,一定是理性的成分占主导。下面以谱例2进行具体说明:该谱例是一个乐段结构,分为4个乐句。前面提到了,第一个乐句是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通过联觉寻找和产生的乐思,我们称之为起句。后面就是根据基础乐思,采用一系列手法发展而来的3个乐句。关于这个乐曲的旋律发展手法,笔者做进一步解释:第2乐句采用模进和逆行的发展手法、第3乐句采用重复和模进的发展手法、第4乐句则采用了倒影的发展手法,整个乐段手法运用得当,素材集中,层次分明,乐思连贯且富于逻辑性。

在乐思发展训练环节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重点强调的是:假设不遵循理性的创作原则,任凭感觉去发展主题乐思,音乐材料及结构就会变得散漫、混乱,没有逻辑性,音乐也会由于缺乏明确的记忆点,给人无法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常说的“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可作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学生要多加练习和体会,才能掌握恰当,运用自如。

3.音乐律动训练

前面我们提到,音乐虽然作为一门以听觉为主的艺术形式,但是它却承担着多重感官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律动为起点,可以更好地符合中小学生年龄和生理阶段活泼好动的特性,使得学生在体态律动中获得更为直接的音乐感受,让以节奏为主的抽象性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体态表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过程中调动全身感官系统,充分利用联觉加强学生的自我艺术体验与感受。

以桂教版小学二年级《音乐》下册中,《小小雨点》这首歌曲的教学来举例。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拍手跟随主旋律的律动,双脚足跟着地,脚尖每两拍击一下(如谱例3所示),形成另外一个律动,通过歌唱、拍手、跺脚,准确、协调表现音乐的律动规律,体验音乐的多维层次表达。

谱例3

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法被誉为“音乐教学技术的革命”,这种教学法更加注重发掘人内心深处对节奏感、情绪的感知,提高神经敏感度,激发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用肢体的协调性来感知音乐外在与内在律动的目的。因此在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训练中,体态律动也成为笔者最为常用的音乐教学法之一。

二、即兴创作能力的教学设计原则

对学生即兴创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能仅仅作为单一的教学模块,而是要放置于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的整体评价体系中,做综合评判。为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有必要遵循以下几点。

1.紧扣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

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每一个教学单元都有单元总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只有紧扣教学目标,灵活制定授课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举例来说,桂教版小学五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辉煌铜管》,其教学总目标中有一条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进行曲、圆舞曲、舞曲等形式”。教师在授课中,先给学生讲解圆舞曲的节奏特征,并在钢琴上不断演奏“嘭-嚓-嚓”的和弦固定音型,要求学生根据这个节奏音型来设计一段旋律。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在教师的启发下,多数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所弹奏的和弦音型,即兴哼唱出旋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圆舞曲这一体裁形式便有了深刻的感性认知,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2.从趣味入手,以游戏为辅

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会基于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质,通过精妙的设计,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使学生在快乐和兴致勃勃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使用的课堂游戏有:节奏模拟游戏、音符跳跳游戏、角色扮演游戏、填词游戏、乐句接龙游戏等等。在课堂小游戏中,教师要注意整体气氛的把控,把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游戏的动力与活力调动出来,同时也要注意对课堂纪律的把控,做到见好就收。毋庸置疑,在游戏过程中,同学之间的配合与交流,是十分有助于学生奋发精神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尝试全新音乐实践体验

传统的音乐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按照既定的角色模式,在既定的知识框架内进行教与学,很多知识和练习,都是带有标准化的倾向。长此以往,会抹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为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教师,会通过讲解、导赏、模仿、做示范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对音乐既有感性的认知,又有理性的思考。当然,尝试全新音乐实践体验,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探究与实践,不断学习与摸索,同时也考验着教师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把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思维,有方法、有条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智慧与能力。

要上好一堂课,归根结底,教师在上课时始终要记住“学生是主体”,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围绕这个“中心”,再通过精巧的设计、有效的方法,一定能上出有趣味、有实效的音乐课。

三、即兴音乐创作能力培养的美育意义探究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对“青少年即兴音乐创作能力培养”这个教学内容,应该以更加宏大的视野、更为深邃的思考,在工作的目标、意义了然于心之后,继而从美育审美层面、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层面等,去加以研究和探讨。

1.“游于艺”的教育境界[2]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这里的“游于艺”,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可以解读为自由自在徜徉于艺术带来的高级美感之中。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音乐老师的教学存在以下三个状况,为了方便阐释,权且以大家好理解的称谓来划分之:第一种,“照本宣科型”,这类教师的教学方式墨守成规,不越雷池,课堂气氛沉闷寡淡,学生无法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和兴趣;第二种,“天马行空型”,这种老师往往不认真备课,其教学内容随意,课堂上习惯给学生唱唱歌、听听音乐,到时间就下课。更有甚者,所教之内容与教材、教纲离题万里,课堂纪律混乱松散,徒然浪费学生时间;第三种,“寓教于乐型”,这种类型的老师,往往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环节,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能够在传授课课本音乐知识的同时,还能拓展课堂内容,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教学,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充满欢声笑语。很显然,第三种老师,就是达到了孔子所说的“游于艺”之境界,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好老师。达成“游于艺”境界的教师,必定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度了解和自如运用,对学科技能的熟练掌握为前提的,即我们所说的“熟能生巧”,借助业务和技能的熟练度,巧妙调动手段和方法,带领学生进入“游于艺”的学习状态,在潜移默化中,让学习者达成感受音乐、学习知识、享受审美的高度。

2.“成于乐”的人格达成

《论语·泰伯》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是孔子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表述:学子在智力——“兴于诗”的构建、道德——“立于礼”的构建,继而到品格——“成于乐”的构建过程,才能历练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君子。若以现代人的逻辑来理解,学人经由接受语言、行为、智慧、道德等一系列全面的教育后,便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西方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如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这句话可以看作是“成于乐”教育理念的现代版表述。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即兴音乐创作能力的学习与训练,青少年学生在知识获取当中,感知力、领悟力、理解力、审美力等都有显著提升,教师通过不断的引导与鼓励,学生们在创造音乐的成就感中,均能积极、大胆地表现音乐、表达自我心声,借由音乐潜移默化美育作用与审美体验,受教学生的性格大都开朗向善,自信心增强。以上种种,都是“成于乐”健全人格达成得很好例证。

音乐课作为实施美育的实施途径之一,是国民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音乐课的教与学中,优秀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在主动体验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观点来看,人生中学习艺术的最佳年龄阶段应该是在青少年时期,在这个黄金年龄段,美育的种子一旦播下,将会对其人格的健全形成良好的催化作用,且终生难以磨灭。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是持此观点,他在其论著中特别强调童年经历和教育对一个人后来成长的影响。

笔者在本课题的调研中发现,不少音乐教师会囿于教学条件,或是借由其他借口,在音乐课教学中完全不涉猎“即兴音乐创作”这一内容。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大时代背景下,笔者强烈呼吁同行们应该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即兴音乐创作能力培养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真正获得“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与创造音乐”的心智和能力。如果说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中的开端,那么表现与创造音乐就是音乐学习的高级阶段和终极目标。

在时代快速发展,科技不断日新月异的今天,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些教育国策是与每个教师休戚相关的。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是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3]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音乐教师就是传播美的使者。播种美、孕育美、表达美、创造美,这正是笔者研究“青少年即兴音乐创作能力培养”这一教研课题的终极意义之所在,文中观点、教学方式及方法,仅供同行参考,不当及谬误之处,还请大家不吝赐教,籍此文希望与音乐教育同行交流的同时,引发大家对这一课题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注释:

①见《论语·述而》。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律动音乐课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三个经济”律动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生命的律动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