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同伴教育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2024-05-02胡高俊田金秋姚霞刘荣姚祚星
胡高俊 田金秋 姚霞 刘荣 姚祚星
摘要: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大学健康科普中的应用及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为高校开展健康科普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校园和谐健康发展。方法:选取研究对象并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测评,组建健康科普同伴教育团队并培养其健康教育能力。健康科普团队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个月的同伴教育干预并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教育满意度的测评,对比分析研究对象干预前后测评结果。结果:干预后研究对象的健康生活方式测评得分和对健康科普教育满意度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伴教育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具有正向影响,且高校开展健康科普同伴教育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
关键词:大学生;同伴教育;健康科普;健康生活方式;正向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0-0133-04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重点自然科学类课题(编号:2022ZRZ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将保障人民健康置于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凸显了人民健康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也为未来健康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细化了这一宏伟目标,明确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规划强调,我国将致力于实现“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也为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建设与发展[2]。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健康科普教育,不仅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还能有效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与此同时,当代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培养他们的健康科普职业素养和能力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增强健康科普的后备力量,还能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同伴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强调有相似背景或经历的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共享知识,并通过相互影响、鼓励的方式,共同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基于此,本文对同伴教育在大学健康科普中的应用及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健康科普素养,为建立高校同伴教育长效机制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四川某医学院校(简称“学校”)2022级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1200名学生。为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从1200名学生中选取44名学生作为健康科普同伴教育团队成员。
2.研究方法
(1)组建健康科普同伴教育团队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培训。为推进大学生健康科普教育,本研究选取了44名学生作为健康科普同伴教育团队成员,他们均来自学校2022级在校大学生,并均匀分布于22个班级中。健康科普教育研究团队根据既定的研究目标,对成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教育常用的传播方法和技巧、信息化技术在健康科普中的创新应用,以及对优秀科普作品的深入解析等方面。通过这样的培训,不仅能提升教育团队成员的健康科普知识和技能水平,還为他们今后在各自班级中有效开展健康科普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开展健康科普同伴教育活动。经过培训后的44名同伴健康科普团队成员,按照既定教学计划,在各自所在班级面向共计1200名同学开展以“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的健康科普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常见不良生活方式及其隐患、健康生活方式的实施方法,以及参与同伴健康科普团队的收获与启示等。
(3)干预前后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为了评估干预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健康科普教育的满意度,本研究在干预前1个月和干预后1个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1)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测评。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测评采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测评量表》,该量表由王冬等[3]于2009年首次编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包含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生命欣赏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和压力管理行为7个维度,共计42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评分越高表明学生的生活方式越健康。在规定的时间点内,通过电子问卷形式向研究对象发放测评量表,并使用统一的引导语以确保作答的一致性。最终,成功回收117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高达98.08%。2)健康科普教育满意度的测评。针对学院原有的健康科普教育和本次健康科普同伴教育,本研究从内容、形式、师资、时间和场合五个方面进行满意度测评。同样采用电子问卷形式,在干预前后的相应时间点进行调查。最终,回收113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92%。
(4)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进行表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在统计测试中,当P约0.05时,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测评结果
本次研究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进行了综合测评,该测评涵盖了运动锻炼、饮食营养、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生命欣赏、人际支持和压力管理七个关键维度。干预前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健康生活方式各维度上的表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具体评分如下:运动锻炼行为9.57±3.45、饮食营养行为13.79±3.50、健康危害行为22.49±3.87、健康责任行为14.17±2.57、生命欣赏行为23.11±4.65、人际支持行为18.64±4.15、压力管理行为18.55±3.70。经过同伴教育干预后,再次对这些维度进行评分。结果显示,所有维度的评分均有所提高。具体而言,运动锻炼行为提升至11.54±2.63、饮食营养行为提升至15.48±2.66、健康危害行为提升至24.71±4.16、健康责任行为提升至14.45±2.28、生命欣赏行为提升至24.31±3.90、人际支持行为提升至18.83±3.52、压力管理行为提升至19.11±3.32。此外,总分也由干预前的138.1±19.32提高至干预后的139.9±16.36。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干预后总分与干预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差异为t=-3.478,P=0.010(P﹤0.05),这表明同伴教育干预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具有积极且显著的影响。这一发现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2.健康科普教育满意度测评结果
本次研究从健康科普教育的内容、形式、师资、时间、场合五个关键方面,深入评估了研究对象对健康科普教育的满意度。在同伴教育干预实施之前,各方面的满意度分别为:内容89%、形式89%、师资90%、时间89%、场合82%。这些数值反映了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对健康科普教育的初步评价。经过同伴教育干预后,研究对象对各方面的满意度均有了显著提升。具体数值为:内容98%、形式98%、师资98%、时间97%、场合97%。通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对象对健康科普教育的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4.023,P=0.043,P﹤0.05)。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同伴教育在提升健康科普教育满意度方面的积极作用,为进一步优化健康科普教育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结论
1.同伴教育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具有正向影响
(1)同伴教育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多项研究指出,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素养水平虽高于其他人群,但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实践上存在明显不足。例如,李科武[4]等在海口市高校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具备率仅为36.31%;姜峰[5]等在河南某综合性大学的调查也显示相似结果,该具备率为36.93%;其他研究如司建平[6]、陶敏[7]和杨华杰[8]等分别在不同地区和高校得出了类似结论,即大学生在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表现尚可,但未能有效转化为实际行动,缺乏知行合一的健康生活习惯。本研究通过实施同伴教育干预,成功提升大学生在健康生活方式上的表现水平。结果显示,干预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评分显著提高,这表明同伴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方面具有积极作用[9]。因此,高校应重视并加强同伴教育等健康促进策略的实施,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使他们形成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同伴教育能够减少大学生健康危险因素,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研究证明,健康科普同伴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通过同龄人以科普的形式对大学生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积极引导。特别是在运动、饮食、健康危害认知、健康责任承担、生命欣赏、人际支持以及压力管理等领域,同伴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主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动力。这种干预,不仅有助于降低疾病风险和提升身体健康水平,还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从而全面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同伴教育在强化健康教育、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证明,健康科普同伴教育是一种高效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校资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力推动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该教育方式覆盖面广、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传染病感染率、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为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2.高校开展健康科普同伴教育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
(1)健康科普同伴教育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首先,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具有相似的时代背景。因此,同伴间的健康科普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方式,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并深化其对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其次,同伴间的示范和激励在健康科普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观察和学习同伴的积极健康行为,大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健康知识的关注度和实践意愿。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健康科普同伴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内部的知识共享和信息传递机制。这种机制有效整合了现有的人力和教育资源,采用“先培训少数,再带动多数”的策略,显著降低教育成本。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和传播使健康知识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普及,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大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健康知识,更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为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健康科普同伴教育具有推广性。首先,健康科普同伴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有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能力对于大学生未来持续学习、知识更新以及个人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健康科普同伴教育强调环保理念的传播与实践,引导大學生关注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绿色行动。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再次,同伴健康科普教育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广大学生提供平等的健康学习和实践机会。这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健康科普教育的普及率和覆盖面,实现教育公平[10]。最后,同伴健康科普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可轻松适应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群需求,如在社区、医院、机构等场景中推广应用。这种可复制性,有助于推动健康科普同伴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实现低投入、高成效的教育目标。
四、局限性与展望
1.研究的局限性
虽然尽力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但本次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研究对象的专业分布不够均匀。由于研究地域的限制,主要选择四川某医学院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然而,医学院校的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整体健康水平可能较其他专业的学生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2)采用王冬学者于2009年编制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测评量表》作为测评工具。虽然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距今已有一段时间,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状况。
2.建议与展望
首先,高校应积极探索将健康科普教育与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以及第二课堂等课外活动紧密结合的途径。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的健康科普同伴教育平台,为广大学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交流空间和实践机会,从而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积极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其次,高校应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健康科普同伴教育的发展。合作伙伴可广泛涵盖科研机构、企业、科普场馆以及志愿者组织等,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且多样化的学习与实践平台。最后,结合现代信息化手段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高校应不断创新健康科普同伴教育的推广方式。例如,利用网络直播、社交媒体互动、短视频传播等新颖形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健康科普知识。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健康科普的兴趣与热情,更能培养他们担负起传播健康理念、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积极传播者和坚定践行者。
參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Mitra E,Afsaneh Z,Mitra S,et al.The effect of peer education on self-care behaviors and the mean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in adolesc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ty Based Nursing and Midwifery,2020,8(03):209-219.
[3]王冬,许宏,吴娴波.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的考评及修订[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07):790-792.
[4]李科武,王艳婷,朱庆,等.海口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22,33(03):392-395.
[5]姜峰,张佳彤,乔金鸽,等.新时期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某综合性大学为例[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18(06):1-7.
[6]司建平,王先菊,郭清.河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J].卫生软科学,2022,36(09):90-96.
[7]陶敏,朱子良,徐蕊,等.某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04):533-536.
[8]杨华杰,张曼,卫庆国,等.广州市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22,39(05):690-694+698.
[9]Videto D M,Dake J A.Promoting health literacy through defining and measuring quality school health education[J].Health Promotion Practice,2019,20(06):824-833.
[10]贾程之.大学生健康问题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6,18(05):109-113.
Health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Peer Education on the Healthy Life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Hu Gaojun, Tian Jinqiu, Yao Xia *, Liu Rong, Yao Zuoxing
(Sichuan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Chengdu 610100,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peer education in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its impact on healthy lifestyles,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assist in the harmonious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ampuses. Method: Select research subjects and conduct healthy lifestyle assessments, establish a health science peer education team, and cultivate their health education abilities. The health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eam conducted a one month peer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evaluated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y lifestyle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 After intervention, the health lifestyle evaluation scores and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science education of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Peer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healthy life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 is feasible and promotable for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health science peer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tudents;peer education; health sciencepopularization;healthylifestyle; positiveimp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