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前预习教学策略探研
2024-05-02王影
王影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概述课前预习的定义和原则,强调课前预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从明确预习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效课前预习等方面对初中生物课前预习教学策略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0-012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高效课堂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ND2022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初中生物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生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对生物学复杂的概念和知识,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无法掌握。在这个背景下,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如课前预习,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至关重要。预习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他们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的重要教学方法,它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进而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鉴于此,本文探讨初中生物课前预习教学策略,旨在为未来的初中生物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以培养更具探究精神的生物学习者。
一、课前预习概述
课前预习,作为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是指学生在新课开始之前,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为即将接触的新知识做好充分铺垫的活动。这一过程涵盖了学生独立或合作地翻阅教材、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初步思考、记录疑问、为课堂互动做准备等多个方面。其目的在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推动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在课程开始前对新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准备,这有助于他们在课堂上更加自信地表达观点、提出问题、参与讨论,进而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1]。课前预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二、课前预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1.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首先,课前预习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当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时,他们会被其中的新奇、有趣或具有挑战性的知识点所吸引,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这种兴趣和好奇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生物学是一门充满生命力和探索性的科学,它研究的是生命的起源、演化、结构、功能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生物学的丰富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产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种兴趣将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的学习中,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2]。其次,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主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思考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地面对新知识,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无疑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兴趣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3]。最后,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不理解或似懂非懂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促使他们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这样,学生会逐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4]。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其一,课前预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的学习难题,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追求和渴望。当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解之处或感到困惑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还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为了寻求答案,学生会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研究科学文献,并与同学和教师展开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这种积极的问题意识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科学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答案堆砌,而是一系列有待发现和探索的谜题[5]。其二,课前预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当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某个知识点产生兴趣时,他们往往会愿意深入了解和探讨该知识点背后的原理和意义,这种探究精神不仅体现在对课本知识的深入挖掘上,更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等实践性活动中[6]。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验证或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还能够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探究精神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用武之地,在生活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3.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
首先,课前预习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质的好奇心。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诸如“为什么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或“生态平衡是如何维持的”等引发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大门,学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而是开始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和本质。这种对知识的好奇心驱使学生主动寻找相关的阅读材料,研究科学文献,以获取更深层次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学生逐渐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内涵,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7]。其次,课前预习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探讨疑惑,并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来理解问题。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学生可以听取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这有助于他们拓宽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见,课前预习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知识,也能够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开始深入思考知识的本质和原理,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记忆事实和定义,而是努力理解概念之間的内在联系、生物过程的动态变化以及进化原理的深层次意义,这种深度理解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8]。
三、初中生物课前预习教学策略
1.明确预习目标和内容
明确预习目标和内容是初中生物课前预习教学策略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教学“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一课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预习目标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提高预习的效率和质量。
(1)定义生物圈和绿色植物。首先,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生物圈和绿色植物的定义,教师可以设计一份详细的预习导图,这份导图可以生物圈和绿色植物的概念为核心,围绕它们全面展开相关的知识点,如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等。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和知识点以直观、易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生物圈和绿色植物的整体认知。其次,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预习,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并尝试寻找答案。如“地球上的生物都生活在哪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的概念,以及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生存方式。再如“为什么植物被称为‘绿色植物”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绿色植物的特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最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生物圈中不同生物如何相互依存,以及绿色植物在维持大气中氧气含量方面的重要性。如教师可以讲解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如何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生态平衡的案例,或者介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2)确定预习的重点和难点。1)预习的重点。预习的重点主要包括生物圈的定义和特点,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学生需要清晰地理解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存在的区域,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这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生态系统。同时,学生需要掌握生物圈的主要特点,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等,这些特点是生物圈生命存在的重要保障。同时,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也是预习的重点之一。学生需要理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生物圈提供氧气和食物,是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预习的难点。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较为抽象的生物概念,如生态平衡、光合作用、食物链等,这些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和逻辑能力才能理解。此外,生物圈和绿色植物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生需要跨多个学科来理解这些概念。3)教学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预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首先,明确预习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明确的预习任务单,列出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其次,提供相关资源。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视频或网站链接等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和难点知识,这些资源可以是课本外的拓展材料,也可以是教师自制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学习体验。最后,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共同研究和讨论预习内容。通过合作与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难题。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和心得体会,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圈和绿色植物的理解。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生物课前预习的重要任务,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还能够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例如,在教学“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其中创设启发性情境和提出引人思考的预习问题是两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启发性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微型实验,展示池塘水中的一种藻类植物。通过显微镜,学生可以观察到这些微小的生物,看到它们独特的形态和结构,这样的直观体验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藻类植物的兴趣。教师可以顺势提問:为什么这些藻类被称为植物?它们如何获取营养?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藻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以促进互动和交流。最后,教师可以提供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实例,如藻类植物释放氧气、供给食物等,这些实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藻类植物的重要性,并启发他们思考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2)提出引人思考的预习问题。首先,教师可以提出关于藻类植物分类学的问题:为什么藻类植物被称为“植物”?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植物界的多样性和分类原则。通过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学不仅仅是基于形态,还涉及更深层次的生物学特性。其次,教师可以提出与藻类植物生态学相关的问题: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角色。通过探讨这一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藻类植物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可以提出关于苔藓植物生活环境和实际应用的问题:苔藓植物为什么通常生长在湿润环境中?苔藓植物在环境监测中有何应用?这些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苔藓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位,了解它们如何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同时,通过探讨苔藓植物在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不仅具有生态学意义,还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引导学生有效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有效课前预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教学“种子植物”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课前预习任务和提供课前预习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即将学习的内容,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1)设计课前预习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明确的课前预习任务。首先,任务目标。在课前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种子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为其在课堂上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任务描述。请学生自行选择一种种子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种子植物。学生可以从水果、蔬菜或其他种类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自己感兴趣的种子植物。2)观察和记录。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所选种子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他们可以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辅助观察,并尝试绘制出种子的结构图。在图中,学生需要标注出种皮、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等各个部分,并写下关于这些结构的简要描述,阐述它们的功能和作用。3)持续观察。鼓励学生持续观察所选种子植物的变化,如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生长速度、叶片的出现等,这些观察结果可以作为后续课堂讨论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种子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2)提供课前预习指导。首先,教师可以引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谚语,激发学生对种子的生命力的兴趣,这样的引入不仅富有诗意,还能让学生迅速意识到种子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采集一些种子或果实,如豆类、玉米等,这样的活动设计既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感,又为后续的课堂观察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浸泡过的种子进行观察,包括种子的外形,内部结构如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的形状和位置等。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如:种皮的作用是什么?子叶有什么作用?种子中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体?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最后,教师在课前预习指导中可以着重强调被子植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种子植物的理解,如橡胶树用于轮胎制造、中药材的生产等,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被子植物的实际用途。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将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被子植物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对植物科学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课前预习教学策略的探讨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准备课堂学习,理解和掌握复杂的生物概念,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前预习中,教师要明确预习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效课前预习,以此为学生的生物学学习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
参考文献:
[1]朱敏亚.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生态意识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 2022(28):60-62.
[2]魏海燕.初中生物实施高效教学的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9):105-106.
[3]王加传.翻转课堂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成才之路,2020(28): 100-101.
[4]范莉莉.翻转生物实验课堂,开展有效预习互学实践教学[J].教师, 2021(31):85-86.
[5]孙进科.初中生物课前预习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1(07): 172-173.
[6]丁小龙.提高初中生物课预习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2021(04):69.
[7]吴国量.初中生物教学课前预习策略的探索[J].考试与评价,2019(08):34-35.
[8]钱亮.浅谈初中生物课前演讲的实施[J].中学生物学,2015,31(07): 34-35.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Pre-class Preview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Wang Ying
(Wafangdian City No.11 Junior Middle School, Liaoning Province,Wafangdian 1163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is increasingly emphasizing the subjectivity and autonomy of students. Pre-class prepa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learn independently. The article outlines the definition and principles of pre-class preparatio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re-class preparation in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and explores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pre-class preparation in middle school biology from the aspects of clarifying the objectives and content of pre-class preparation,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guiding students to conduct effective pre-class preparation. The aim is to help students conduct pre-class preparation more effectively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class; pre-classpreview;autonomouslearning;teach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