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可行路径

2024-05-02李存生刁灵芝

教育评论 2024年1期
关键词:变革双减育人

●李存生 刁灵芝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载体,课堂教学变革是学校教育教学取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提出“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整体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减轻家长负担……”[1]的建议。“双减”政策旨在重拳治理校外培训乱象,双向压减学生校内外负担,倒逼学校加快课堂教学变革步伐,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然而,在应试教育观念的钳制下,当前学校教学活动无法挣脱升学导向的束缚;家长教育焦虑泛滥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教师教学胜任力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要想将“双减”政策的核心要义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系统、完整地变革。

一、“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意蕴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变革不仅是为减轻学生负担、缓解民生难题做“减法”,而且从国家和民族立场出发,为回归育人本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做“加法”。

(一)课堂教学变革是回归学校育人本质的必然诉求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双减”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现实响应,是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要求的重要依托。“双减”政策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将学生从无效作业、题海战术、唯分数、唯升学等错误理念中解放出来[2],课堂教学变革目的是将被错误理念裹挟的学生解放出来。传统课堂教学将学生变成了缺乏活力的知识储存器,忽视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天赋、观照当下生活乐趣、探寻生命本质的教育。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既能让学生在当下高质量课堂教学中学足、学好、学会,也能让学生在机会与选择并存的环境中获得更充裕的时间,自由探寻自己的天赋所在,全方位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体验到当下生活的乐趣,感悟生命的本质与意义,进而促使学生以终身运动精神、责任担当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科学理性思维、强烈探索意识、创新能力等现代化人才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为追求,为学生获得健康、生动、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现代化国家建设离不开现代化人才。“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变革还将从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出发,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现代化人才(即人的现代化)[3],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赋能。

(二)课堂教学变革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之需

“双减”政策倡导回归学校课堂教学主阵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核心作用,其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和学生获得高质量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双减”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有助于扩充教师专业知识、重构教师专业能力体系、增强教师专业情意。

“双减”后的课堂教学促使教师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艺术鉴赏等领域的知识,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既能获得知识层面“量”的“全面”学习,又能促进发展层面“质”的“完整”培养。“双减”后,教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自身专业优势,探索大数据支撑的个性化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在教学设计、评价反思等教学环节的专业能力;[4]要想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教师应增强作业设计和管理能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设计出分层化、弹性化与自主性并存的有效作业;[5]要想开设的课后服务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教师要提高自身在文体、艺术、科普、劳动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加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资源整合能力,提供丰富有趣的优质课后服务内容。“双减”后,整个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教育教学的信心重新被激发。育人教育本质的回归、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强化、学生课堂学习的回归都有助于增强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的意义和专业价值的认同感,有助于增强教师在专业领域中的归属感、价值感和成就感[6],有助于增强教师专业自我实现的信心,有助于教师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体味到专业幸福。

(三)课堂教学变革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学校是传播科学知识和人类文明的圣地,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回归育人本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7]“双减”政策在确认巩固学校教育主导地位的同时,明确提出学校要加快全面推进课程、教学、作业、评价、管理改革步伐,实现学校教育的提质增效,回应整个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教育教学抱有的高期待。课堂教学变革是实现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满足全社会对学校和教师抱有高期待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课堂教学变革倒逼学校采取更开放的心态、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更高效的管理方式、更完善的技术设施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共同成长进步的环境,充分发挥学校辅助教师更新传统教学观念,优化现有教学方式,制订合理教学目标,选择新型教学方法,运用先进教学手段,灵活转换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多元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当好教师教书育人的坚实后盾。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变革引导学校更加重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执行主体作用,引导教师回归育人初心,潜心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重构课堂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增强专业素养,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多元、异质发展。此外,学校还应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赢得家长信任,密切家校沟通,多通道吸纳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凝聚家庭、社会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赋能课堂教学变革,助推学生主动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现实困境

当前,基础教育各阶段“唯分数”“内卷”情绪严重,在多方利益主体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学业负担以获得最大化利益的推动下[8],课堂教学变革出现了育人本质要求旁落、学生全面发展路径受阻、学生课堂学习体验受挫的局面。为打破这一局面必须与应试教育观念钳制、家长教育焦虑掣肘、教师教学胜任力式微等多重阻力展开博弈。

(一)应试教育观念钳制,育人本质要求旁落

应试教育即将“应试”与“教育”联结起来的教育,其教育目的带有把“培养人”变为“应对考试”的工具理性倾向。[9]“双减”政策后,视考试为指挥棒,但片面追求升学率,狂热追求知识掌握的应试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教育是个体获得生存性资源的门阶条件,而生存性资源紧张又加剧了教育“内卷”[10]。注重工具手段在操作性与可行性上权衡的工具理性在课堂教学中迅速占据一席之地且逐渐扩大剧场效应,而注重人们对于自身实践活动固有价值与意义自觉把握的价值理性被搁置一旁且所占空间迅速收缩[11],工具理性的盛行带来疏离与异化师生关系、消解师生主体地位、隐匿教学功能的消极影响[12],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推进。我国“学而优则仕”传统历史悠久绵长,前有科举制选拔人才鼓舞士气,今有中高考升学换取好前程实现阶层跨越思想深入人心。在生存性资源紧张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知识改变命运”也被极端异化为“考试改变命运”“一考定终身”,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试色彩明显,掌握知识成了学生求学、教师教学的主要甚至唯一教学目标,育人本质要求旁落。

这种由应试教育观念钳制、工具理性主导、知识本位盛行引发的教育生态失衡形成的弥散效应一直延续到教学系统的各个环节,突出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结果导向与个体优质化发展难以整合,学习方式上身心二元分离与高质量教学难以衔接,教学评价上“唯分数”导向与核心素养培育难以统一。[13]应试教育观念的风靡,不仅使课堂教学偏离了教育目的正常运行轨道,异化了育人的本质要求,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扭曲了社会价值观。而正确价值观导向下的社会应当是个体能够时常省察内心,清楚自身定位,明确自身优势所在,且在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能获得发挥优势与伸展志趣的机会,以实现满足社会需要、收获个人幸福的双重价值。教育应当是让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在所从事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培养出一批一昧罔顾自身优劣势一心涌入名牌学校的同质化考试机器。

(二)家长教育焦虑掣肘,学生全面发展路径受阻

家长作为课堂教学的后方“加油站”,其教育观念是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参照。“双减”后家长教育焦虑虽有所缓解,但在应试教育观念桎梏、生存性资源紧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的催化下,家长教育焦虑仍是课堂教学变革的一大阻力。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抱有的高期待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校与教师的教学压力,学校与教师囿于现实条件的不足无法完全满足其需求,这加大了课堂教学变革的难度。

一方面,“应试”长期以来被视为实现阶层跃升,占有优质教育资源、获得上升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在知识改变命运、接受教育实现阶层跃升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家长将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成功成才,能获得一张好学校的“优质文凭”以便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好工作。对孩子抱有高期望的家长只允许孩子有成功成才这一种选择,心态时钟的失衡也使得部分家长无法理性看待和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庸和失败,因而出现了不顾孩子实际,盲目将孩子送到培训机构进行补习增加其学业负担的情况。

另一方面,“双减”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朴素初心未动摇,“双减”并没有减去家长对子女抱有的高期待,反而生存性资源紧张、现有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使得部分家长依旧格外关注学生语数外的成绩,忽视音体美等科目的学习,将考试成绩、排名、等级简单等同于个体发展,只注重眼前利益的一时得失,忽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适应现代化社会及终身生活的重要性,人为缩小甚至扼杀了学生德体美劳四育发展的可能性及潜力。背负着多重压力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尤为敏感,当孩子学业成绩与家长教育期望出现偏差时家长教育焦虑尤为明显,部分家长还会出现悲观、畏难等负面情绪。情绪的弥散性也会让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不自觉地传递这些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既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又会让孩子对学习的意义产生困惑,对自身学习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孩子继续学习的动力、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人格的健全完善、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将产生消极影响,增加教师额外的教学负担。

(三)教师教学胜任力式微,学生课堂学习体验受挫

教师教学胜任力指教师在教学中具备的和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所需的包括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人格特质等在内的特质群。[14]韩愈将教师定位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形象。然而,现实中有的教师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教学而教学,课上只是照本宣科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授课过程中融入课外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踪迹全然不见。学生在这样沉闷无趣的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十分有限,既不通晓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分寸,也不明白人世间万事万物存在运行的逻辑。这样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既没有达到“广度”教学倡导的知识层面“量”的“全面”,也不见发展层面的“质”的“完整”。[15]学生课堂上仅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浅层的文本学习,完全没有达到对某个知识点高度理解以及将此知识点迁移运用到其他学科、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深度学习层面。

教师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当是落实培养目标的全面体现,而不是重知识获得轻能力培养、重智育学习轻德育养成,只局限于单方面的孤立发展。教师因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在知识点讲解时只在意教学形式是否多样、教学视频是否足够有吸引力、教学过程是否顺畅、学生回答是否符合预期等表面信息,就知识点讲知识点,不注重促进学生知识点的内化理解,不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此知识点和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不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迁移运用等,完全脱离了“深度”教学将单调的知识转化成灵动的机智,再由灵动的机智生发出广博的智慧的根本目的。高质量的教以高质量的学为根本,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思想火花碰撞的知识盛宴,是漫漫人生长河中彼此难以忘怀的重要生命体验。而功利主义导向下的思考方式往往使我们忘却了生命的本质是一场历程,知识本位裹挟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局面,不仅遮蔽了教学活动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对自身生命价值追求的迷离,完全脱离了“厚度”教学所倡导的追求行动统一、全面完整育人的基本理念。

三、“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可行路径

“双减”政策着眼当下,意在深远。当下,深化课堂教学变革一方面要从修复社会教育观念,构筑育人为本场域,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回应社会需求、缓解民生难题入手,另一方面要以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助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为主要抓手,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高质量发展探索可行路径。

(一)修复社会教育观念,构筑育人为本场域

“双减”政策为课堂教学变革指明了前进方向,且该政策的根本宗旨代表了一种内核稳定健康的教育观念,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健康发展依赖于内核稳定健康的教育观念加持。

一方面,社会各界应以修复社会教育观念为己任,广泛开展“双减”政策理解促进工作,加快“双减”政策根本目的由“学者共识”走向“大众共识”[16],最终成为全社会认同的“教育共识”进程。社会各主体应以“双减”政策为契机迭代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以“唯分数、唯升学”为导向的僵化评价思维,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形成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尽显生命纯真底色、给予生命需求积极反馈、丰富生命本质意义为价值旨归的教育观念。相关部门应以修复、更新、重组社会教育观念为突破点倒逼学校加快课堂教学变革步伐,构筑育人为本场域,贯彻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早日冲破教育内卷化的桎梏,为党和国家人才培育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另一方面,育人是教育的原点,促进人的自身生成与完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7],育人为本是课堂教学回归教育本质的价值呈现。教育是为丰富人类生命体验、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开展的社会活动,是以具有现实性、发展性、独特性的真实个体为教育对象,教育活动无法忽视“真实的人”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的个性与自觉。[18]为此,“双减”下深化课堂教学变革要坚守立德树人立场,澄明教育价值理性,以价值合理性为动力,以工具合理性为准则,实现价值合理性、信念伦理和工具合理性、责任伦理的互补融合与统整,发挥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合力,培养出生动的、会生活的、具有真正自由人格的的人[19],实现价值理性与生命意义的耦合,促进育人本质要求的进一步落实。

(二)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缓解家长教育焦虑

家长教育焦虑泛滥是家庭教育能力不足的直接表现,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阵地,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为此,学校及教师要正视家长的正常需求,抓住“双减”政策提供的课堂教学变革契机,通过课堂教学变革增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意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缓解家长教育焦虑,与家长秉承一致信念、采取一致行动,帮助儿童获得全面、健康、主动的发展。

一方面,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以促进孩子终身可持续发展为价值旨归进行战略性谋划;呼吁家长增强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培训机构大肆宣扬的错误观点带偏,罔顾孩子实际,盲目增加其学业负担,应当科学参与孩子的成长。培训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形式,可以引导家长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强烈好奇心、探索精神的培养,鼓励家长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开拓眼界、丰富生命体验活动的机会,关注孩子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天赋,并且借助社会、学校提供的家庭指导资源对孩子表现出的天赋综合考量找到优势所在,帮助孩子在社会中找准自身位置,选择与孩子天赋契合的人生发展道路。

另一方面,理性看待家长在当下出现的暂时性焦虑现象,积极引导家长增强直面困难的勇气,鼓励家长以身作则,以全新姿态勇敢迎接充满不确定性社会环境中的挑战。对孩子来讲,一个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可作为榜样学习的家长要比只会空谈大道理的家长更具说服力。应引导家长放平心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犯过的错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挖掘孩子的无限可能性,对自己和孩子的未来充满期待,将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看作生活给予自己的特别礼物,在无法预料的种种事件中与孩子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共同成长,也要把未来看不见的、不能预料的枷锁都挣脱,轻装上阵陪着孩子一路打怪升级,帮助孩子成为人格健全、品德兼优、思维敏捷、体魄强健、审美创造、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家长自身也收获心灵的宁静、体悟生命的喜悦。

(三)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助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提升教学胜任力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变革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双减”下的课堂教学变革不仅要赢得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力量的支持,还要解放教师教育生产力、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执行主体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政策文本解读能力,深入理解“双减”政策的核心要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在教育系统中,课堂教学是联结师生的桥梁,是师生从陌生到逐渐熟悉的纽带,而爱作为师生心灵互通的钥匙是最不能被忽视忘却的。爱学生是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是否以正确判断力为前提、深刻领悟力为标准、以果断执行力为准绳的检验。只有真正热爱学生并怀有一颗仁爱之心的教师,才能教育好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具备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要理性接受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切,坚持“在学生中,通过学生,为了学生”。

其次,教师应当增强自身的教材解读能力,精准把握单篇文章、整个单元乃至整本书的教学重难点。“人们总倾向于掌握更多、更多的知识,掌握知识体系中分枝的分枝,直至无穷……”[20]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理解建构的知识只是灵魂中的废物。在人类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下,仅以积累知识为目的的学习是狭隘的,拥有在眼花缭乱的信息中收集、筛选、处理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教给学生全部知识,却可以改变思路帮助学生搞好“主业”盘活“副业”。教师可以通过反复研读新课标、借助“互联网+教育”等手段提高自身教学胜任力,明确各学段学生需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在课堂上降低课堂讲授知识的总量帮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获得稳定的知识流以搞好“主业”。据此,教师在设计一个学习活动时,要通过有意识的情境创设增加学生间讨论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发现知识、探究知识、生产知识的能力来盘活“副业”,使得每个学生既能达到广度教学所倡导的“量”的“全面”,又能实现个性、多元、异质发展层面的“质”的“完整”。

最后,教师应当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认知决定行为,当教师自身摒弃功利主义思想转向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生命体验,重视学生生命价值的意义后,学生就会在富有生命感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深入感知理解生命存在的要义,向内向外寻觅生命的真谛。教师也要以启智增慧、培根铸魂为价值导向,从学生的“心”入手,聚焦学生“心事”,启迪学生“心智”,发展学生“心灵”,为学生创造一种“与其说是一个学生在学习,毋宁说是一个国王在消遣”的教学情境,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思维深度参与后的乐趣,都能在既有广度又富有深度和厚度的教学中有所收获。

猜你喜欢

变革双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