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特征、价值及践行路径
2024-05-02刘帅
●刘 帅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致信中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内涵,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任务,即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实力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实现教育自身的强大。目前我国对于教育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法律规范不断优化,然而教育自身的强大不仅需要在教育规模、结构上有所突破,还需要从教育观念、师资质量等方面实现革新,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加快教育强国目标的基础工程,教育家精神是培养强国之师的精神动力,指明了教育强国目标下教师的使命担当。教师要改变只输送知识的教书匠角色,应当成为以身为范帮助学生正身、明道的人生导师,成为以心育心做塑造学生品格的灵魂工程师。深入领会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本质特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步。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教师在个人职业发展与教育强国目标的统一中提升专业素质,激发新时代人民教师立德立志、担当使命的勇气,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教育文化,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富有钻研精神与创新精神的人民教育家。
一、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解读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教育家自身发展和教书育人的坚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人民教育家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地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动力。只有心系国家兴亡与民族兴衰,时刻牢记育人重责,才能培养出热爱社会主义、立志成才报国的时代新人。真正的教育家是时刻关心社会发展动态,将自身的职业发展与国家建设高度统一,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正确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把教师职业发展的“小我”融入实现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与时代保持统一步调,与人民站在同一立场,在“小我”与“大我”的互动统一中得到自我实现、追求更高人生境界。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习惯的养成,真正的教育家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完善自身道德修养,自觉保持积极的执教态度、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得体的行为表现。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与学生交往中启发学生的智慧、熏陶学生的精神、塑造学生的品德。教师的工作直面学生,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行为表现会被学生当作标准典范。因此,教师只有在学校教育中做到知行合一、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严谨为学、正直为人、真诚为事的品格。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育人智慧包含着教育家的育人能力、育人经验、育人品格,决定着教育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果。育人的理想境界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引导学生自主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机械灌输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只有拥有丰富的育人智慧,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实现教育深入学生灵魂,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佳境。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的天赋差别,关注不同学生的特点并耐心培育,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倾向,将他们培养成为类型各异的人才。在现代教育中,广大教师更要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尊重与呵护学生的心灵,引导与鼓励学生成长。面对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知识基础方面存在的差异化表现,教师要做到分类施教、定向指导,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引导,让每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4]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渊博的学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要前提。在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飞速的当代社会,教师如果不坚持学习,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方式很快就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将终身学习当做执教要求,保证自身的教育生命的活力,不仅要具备胜任教学任务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通用知识。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深入涵养教学艺术,胸有成竹地教育学生。人工智能时代给教育带来挑战和机遇,卓越的教育家需要以自身的改变应对环境的变化,更要立足真理,遵循教育规律,更迭知识结构,面对新的教育环境钻研新教法、新理论,并将创新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提升自身教研能力的同时为教育事业开拓新道路。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拥有仁爱之心的教育家对教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对象都抱以浓烈的情感,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Bertrand Russell)说:“在教师缺乏爱心的地方,无论是品行还是智力都不会得到良好的或自由的发展。”[5]孔子云“仁者爱人”,仁爱是一种广博的情怀。怀有仁爱之心的教育家能推己及人,重视师生交流,在师生之间构建起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成就的心理关系,让学生迸发出高度的自觉性和自策力,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教育家才坚定为教育献身的崇高信念,将个人成就的高低置之度外,以提升民族素质作为己任,于是有了以扎根山区、攻坚克难无悔付出的张桂梅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民教育家。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以文化人中“文”意为“文德、文章、文教”,以文化人就是借文德、文章、文教来教化人。以文化人要求新时代教育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吸收世界文化精髓,集聚整合育人资源,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多元文化支撑。在教育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融入学生成长和生命的体验中。胸怀天下就是要有放眼世界,深刻认识到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着眼于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迫切需求研究真问题,以精湛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能参与全球事务,发扬多元文化价值,以为人类协同进步、全球共同发展为己任的时代新人。
二、教育家精神的本质特征
(一)人民性
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应有之义,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依托,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教育家精神的根本底色。教育家精神具有人民性,即教育家型教师的教育思想来源于人民,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育人活动中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教育家型教师秉持着“教育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理念。孔子的“有教无类”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提倡教育面向人民,以教育开化民智、巩固民心;陶行知立足国内生产力水平和人民受教育情况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倡导男女教育平权,增加女性受教育机会,以教育促进人民幸福为目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的幸福”[6];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立志要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关心每一名学生的生活与学业状况,将党和人民视为前进的动力,将学生的成长视为最大的期盼,倾其所有让上千名大山里的孩子步入大学殿堂。另一方面,教育家型教师坚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人民的需要为工作导向,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精英式”的教育,我国的教育是面向人民、为人民服务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做支撑,在育人事业中深入了解人民对教育内容、形式的需要,在各项教育活动开展中获得人民在精神上的认同与行动上的支持,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能动性、积极性,集人民之智慧为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支持。
(二)广泛性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展现的标志性精神特质,也为所有教师履职尽责、发展自身素质提供了理想参照。在传统印象中,一谈及教育家,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远近闻名的行业标杆或是被国家、社会或政党授予荣誉称号的少数优秀教师,他们作为教育界的精神符号,对广大教师起着极大的激励作用。成为教育家是众多教师职业追求的远大目标,然而在实际中真正能称得上教育家的还只是一小部分教师。教育的迟效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成果不易被及时发现。大多数教师兢兢业业一生虽然没有成为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但在平凡的工作中艰苦付出、细心耕耘展现出的教育家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是提升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精神源泉。虽然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成为教育家,但每一名教师都应该践行教育家精神,立志成为教育家型教师。当前,我国的专任教师队伍人数已达1800多万,数量庞大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宝贵资源。践行教育家精神不单单是名师、骨干教师、校长的责任,也不只是重点学校、师范院校的任务,而是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的共同职责。教育家精神的广泛性体现在为广大教师提供精神引领,鼓励教师用追求卓越的态度投身教育实践,让每一名教师都在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收获教育事业带来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三)统一性
教育家精神是对教师理想信念、育人智慧、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练,其内涵的六个方面相互之间联系密切、协调统一,具有严密的逻辑。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底色,为教师引领奋斗的方向,只有坚定了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才能体会到教育事业的责任重大。当教师将个人的工作与为国育才联系在一起时,他们会意识到自身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满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严于律己、言行一致,用高尚的师德感化学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师培养学生的根本遵循,教师只有掌握育人智慧,善于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应对教育对象个体差异带来的复杂问题。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动力源泉,教师只有保持躬耕的态度,在“教”的同时保持“学”的状态,才能不断增进自身的育人智慧,用先进的方法滋养学生的心灵。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崇高情怀,仁爱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也是使教师保持工作热情、勤于躬耕的情感支柱。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最高境界,教育家不仅要为学生讲授知识,而且要用人类优秀的文化涵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培养面向未来、服务全人类的时代新人。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相互联系,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决定广大教师必须用战略性、整体性眼光弘扬教育家精神,系统把握教育家精神内涵,在职业发展中走向卓越。
三、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价值
(一)教育家精神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战略需要
教育是百年大计、兴国大计,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需要以高质量教师队伍作为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7]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建设一支具备教育家精神的师资队伍关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统筹推进的效果,关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进度。首先,具备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人力资源。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强国的显著特征,实现高素质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保持这一特征的必要手段。教师要坚持教育家精神的指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为学校管理建言献策,用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构建起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和学校整体建设注入能量。其次,具备教育家精神的教师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重要支撑。当前,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正不断走向纵深,其中以人工智能、遥感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体验和交往模式,成为影响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教师的育人活动与科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用科学技术向学生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为科技强国建设培养更多储备人才;另一方面,教师将教育活动中的实践经验应用于学术思考和教学科研中,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最后,具备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是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教育系统是人才聚集的重地,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与教师所具备的道德操守、育人智慧、创新能力等教育家精神存在极大的关联。一方面,“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在教育、科技与人才领域,其较量的背后是教育实力、师资力量的比拼”[8],高素质的教师本身就是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教师肩负为国选才育才的责任,教育家精神指引教师启发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
(二)教育家精神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强大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在内容上凝结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教育传统中崇道尚德、尊师重教的核心理念,又蕴含着新时代教师改革创新、勤学笃行的精神追求。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教育传统的有效之举,更是拉动教育强国建设朝着中国特色道路前进的强大引擎。教育家精神并非凭空想象出来的,其产生和发展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和中国人民的斗争过程联结在一起。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育家型教师,古代有毕生传授“仁”的教育理念、积极向君王进谏,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近代有注重平民教育、心系乡村的陶行知,力推“活教育”实验的陈鹤琴以及抗战革命根据地学校中冒生死之险传播革命思想的教师们;当代有教文育人的人民教育家于漪,扎根山区、爱生如子的时代楷模张桂梅等杰出教育家。在不同时期的教育家身上展现出的教育家精神是根植于中国教育土壤、符合时代特征的我国特有的精神,对广大教师起到导向和引领的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政治思想的解放以及西方哲学、教育学思想的引入,我国出现了机械套用外来思想指导教育工作的情况。如,新课改过程中过分强调“人性化”,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在课堂上营造“人性化”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喝水、打断老师讲课的权利。实际上,这种对抽象人性的追求“忘记甚至背弃了教育目的层次的人性化,片面强调教育过程中的人性化”[9],导致教育目的偏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本位,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空间受到挤压。教育强国目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指导思想的选择和运用上必须以我国的国情为依据。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本土情况,不能对外来思想生搬硬套。只有善用传统教育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发展好教育家精神,教育工作者才能在投身教育强国生动实践的征程上自信自强、踔厉奋发。
(三)教育家精神是构建创新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核心动力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0]教育家精神是为实现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等宏观目标对中国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标准与新要求。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资金保障,而且需要精神动力。教育家精神的出场从理论与实践层面阐述了教师的规范职责,描绘了教育家型教师职业发展的高级状态。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幻莫测的今天,我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领域都积极探索新发展道路。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潜心钻研学问、善于推陈出新,成为创新型高素质教师。教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探索新的教法和教材,革新学校发展战略和班级管理方式,开发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课程,而不是仅以单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身份要求自身,在环境要求变化面前墨守成规或是得过且过。
四、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路径
(一)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践行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制约自身职业发展和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强国背景下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要着力聚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引导教师形成卓越的专业追求,主动将个人专业素质提升与培养人才质量提高相结合,在专业成长中践行教育家精神。第一,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全过程中。各师范类院校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方案,开设教育家精神相关的专业课程,邀请知名教育家入校开展讲座,培养师范生对未来职业的理解和至诚报国的责任意识。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联合地方学校搭建教师培训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实地走访与理论研修相统一的方式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教育家精神专题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素养,为教师职业胜任力持续增强提供保障。第二,教师自身要以从教报国的决心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不仅将教师的工作作为谋生手段,而且将其当做实现自我价值的崇高事业。为此,教师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学习,回顾自身在育人实践中的实际情况,深挖经典著作中的教育思想,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立足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和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职业追求。第三,教师要胸怀天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入乡村、教育欠发达地区进行调研,在调研考察过程中拓宽视野,获取教育薄弱地区第一手资料,刻苦钻研现实环境中存在的教育难题,强化从实际问题出发开展研究的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为强国服务的意识。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
教育家精神蕴含着优秀教育家在育人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和独特的教育思想,深耕于教育教学活动,是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教师在教育中不是单独存在的主体,教师自身的素质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教育实践中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着眼于自身专业成长,而且要在与学生、家长相互联系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教育家精神。第一,要在课堂教学中增进育人智慧。教师要本着为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负责的态度平等地看待学生,理解与正视学生的需求,聚焦学生之间表现出的不同的人格特点与潜质差异,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采用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论是知识传授还是情感交流都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多样化、分类式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听讲中的难点,点播他们在思考中遇到的瓶颈。第二,要在师生交往中厚植爱生奉献的情怀。师生交往是教育中最复杂且最重要的人际交往,“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水平对教育活动及其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11]。教师要摒弃师尊生卑的落后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灌输式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展现,教师要构建对话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主动思考、个性发展的机会。此外,师生关系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且包含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心理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犯错的学生,做学生成长之路的知心人,以纠正为目的帮助学生规范个人行为,而非以批判嘲讽的方式打压学生,践踏学生的自尊。第三,要在实践活动中塑造以身示范的品格。教师要理解实践活动对学生培养起到的具体作用,重视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在活动进行前充分准备,熟练掌握活动的程序、规则;在活动进行中积极引导,率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用自身行动将学生从书本引入实践。
(三)在教育科研中践行
古往今来,能称得上教育家者大都有独特的教育思想或教育方法。教师倘若仅有渊博的学识却不开展教育研究,便难以确保培养出人才的质量。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不仅做专业基础扎实的知识传授者,还要做醉心学术、勤于躬耕的教育研究者。第一,教师要转变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发挥探索求知的精神,主动发现课堂教学中难以突破的瓶颈、师生交往中不易消除的隔阂、教案编写中无法落实的细节等教育中的难题,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要求自身通过阅读思考、实地考察、模拟情景等多种方式研究解决对策。第二,教师要善于将教育科研中的案例、经验、结论总结转化成研究成果,为其他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方式方法。教育管理者要利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在学校内部和整个教育界形成以研促教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热情,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提升他们教学的针对性与科学性。第三,教师要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思考与分析总结出具有独特性的教育经验,创造出针对实际问题的新教材、新教法、新理论、新模式,将教育研究得出的创新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实际中,在研究与实践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创新中丰富育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