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兴趣班难坚持?
2024-04-30郭真礼
编/郭真礼
每年到了寒暑假,身边都有朋友因为上兴趣班产生亲子冲突的情况。这些孩子大多数都处于4~7 岁,钢琴、舞蹈、篮球、平衡车等兴趣班都安排得满满的。
多数孩子在一开始上兴趣班的时候,出于新鲜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经过四五节课或课程进入到一半之后,出现了倦怠和抗拒的情绪,不想继续上课或者回家后不想再练习,有些孩子甚至对某个老师或者教练非常排斥。
让我们试着理解各自的立场。
站在孩子的角度
对于小朋友来说,因为自己想要做什么事情,对某个事情就有三分钟热度,最开始的时候兴致满满,当新鲜感退却,进行到一半进入瓶颈期,三心二意是常态。要么是这些事情比他们原来认为的要困难,要么是因为他们并不像自己原来以为的那样喜欢去做这件事。
“在最开始上课的时候,孩子并没有拒绝呀!”很多妈妈会这么说。事实上很多孩子都不知道如何遵从自己的内心,因为他们要么忙于达到别人的期望,要么太着急去反抗这些期望。孩子资源有限,他们并没有大量的生活体验和机会去探究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实现。
站在大人的角度
首先,这是谁的理想?是孩子的理想还是妈妈的理想?上兴趣班是谁做的决定?上这门兴趣班的目的又是什么?
担心沉没成本。妈妈为培养孩子的兴趣才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如果轻易就放弃了,有很大一笔沉没成本。同时父母也会害怕,如果随意就让孩子放弃,日后他会不会也觉得很多事情得来容易,不懂珍惜和坚持,没有毅力。
“我该拿他怎么办才好呢?钢琴是他自己说要学的,答应不会随便放弃,所以我们才买了钢琴。我们花了很多关系才为他找到口碑好的老师。这熊孩子怎么就不懂得珍惜呢?”
能够拥有一技之长。有些妈妈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技之长,给未来升学加分,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种带有功利之心的学习本身无可厚非,毕竟我们付出了金钱、时间、精力,都希望有所回报。只是教育永远都只能够站在未来看过去,而不能从现在看将来。作为一个有足够生活经验的成年人,父母能够看到这些才艺和特长背后的价值,但是我们的孩子往往看不到,因而缺乏了外在的驱动力。
丰富和充盈内心。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了解和欣赏音乐、体育本身的美感,丰富和充盈孩子的内心。那么建议家长建立对孩子合理的期待,以保留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为主,避免短时间大量机械重复练习。
给父母的一些建议:
“鸡娃”之前请先“鸡”自己。父母可能有很多以前没有实现的理想,希望孩子能够替自己完成。如果是这样的话,请父母自己去弥补当年留下的遗憾,比如去上音乐课、美术课。
提前打预防针。在让孩子学习某个兴趣或才艺之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学习新东西,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故事,这有助于孩子形成切合实际的期望。
在正式学习之前,可以带孩子去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场舞蹈表演或者一场网球公开赛。如果有可能的话,让孩子见一见专业的音乐家、舞蹈演员或者网球运动员、棋手等,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一下这些人的专业成长经历。然后让孩子根据自己得到的体验来决定应该怎么做。如果开始学习了,和我们的孩子达成某个约定,在他一个月内努力尝试4~6 次之前,不能放弃这项活动。
和孩子一起上课。和孩子一起上课,并且在课后花时间陪他一起练习,给予孩子足够的积极的关注。
“这一段弹得很好啊!”“妈妈看到你拍球的速度在后面慢了下来,是因为你饿了吗?要不要5 分钟后我们吃个小点心?”至少我们要和孩子待在同一个房间里,而不是期望他能够自觉地自己练习一个小时或以上。
制定时间计划表。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练习时间的计划。这个时间的长度得是经过孩子和父母协商达成的,是一个双方都觉得可以接受的约定。
“练琴究竟是40 分钟还是30 分钟?练琴之前可以做点什么,练完之后做点什么?”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当然,“不练琴就没有电视”“没有练好这个曲子,你的东西会上缴”“如果不练球我们周末就不去公园的聚会”——用取消特权或玩耍时间的方式逼孩子练习,永远都不是好的选择。
进入孩子内心。当孩子想要放弃的时候,在表达我们的失望之前,尝试进入孩子的内心,探讨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倾听和启发式的提问比评判式的质问和批评更能够帮助孩子。比如,“一直都弹不好这一段,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是出了什么问题吗?”“怎么样才能够让你觉得练习有趣呢?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吗?”“妈妈陪你练球怎么样?你来发球,我来接。”
留出足够时间。控制好学兴趣才艺的时间,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自由玩耍和休息睡觉的时间。
一位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细细沟通之后,才发现孩子自从上了中班后,每周要上多达10 门各种各样的线上线下课外班,从英语阅读、小主持人、乐高搭建,到街舞、思维、击剑……
妈妈自己也反思,以前和孩子经常有1~2 个小时的亲子阅读时光,后来都没有了,报了思维课,但是感觉孩子并没有进步,都是在吃以前的老本,每次出去上课,他都一脸防范地问:“有没有教练?我可以自己在家学习。”
留意情绪变化。无论是否学习才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青春期前后,认知上容易感到迷惘、情绪不稳定、反应也会过敏,这往往让父母认为他们有点反叛。
身为父母,难以觉察这些不对劲的行为有可能是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有时直接去问他们,孩子有时会说不高兴,有时拒绝回答,但是勉强让他们去找适当的字句去形容自己的情绪或心境,实在不易。
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要多留心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例如:没精打采、精神不能集中、记忆力衰退、心绪不宁、不良念头不断涌现等等。
当发现这些迹象时,父母要先控制自己的焦虑和挫败感,站在孩子立场上支持他们,必要时寻找专业机构进行咨询和危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