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动态管理初探
2024-04-30赵玉霞
赵玉霞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为前提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档案三年一贯的动态管理机制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强有力支撑。就初中学校心理档案工作的现状、内容、使用、管理及处置等方面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心理档案;心理测评;应激事件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1-0063-03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为前提的,因此学生心理建档工作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学生心理档案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认知发展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地收集资料、作出评价的过程,是对学生的各种心理资料的整理汇总工作。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初中学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动态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一、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一)对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有些学校,心理档案工作的开展仅仅为应付上级检查,不能真正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检查人员一走,档案就束之高阁,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建立心理档案的真正目的是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不仅仅服务心理有问题的少数学生,是帮助全体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开发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必要手段。
(二)心理档案的内容单一,时效性不强
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单一,很多学校的心理档案中除了学生基本信息和几次心理测评,再无其他内容。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要有动态管理意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是一个长期和动态变化的过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对心理档案进行动态管理。 但由于人力和财力投入的严重不足,目前多数学校将建档时间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此后一般不再跟踪记录,这种静态的心理档案显然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在中学三年的心理变化。
(三)心理档案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
有的学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时间、精力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建档,但是由于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精力有限,不能对学生的心理档案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归纳、整理和使用,没有发挥其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例如在初级中学,学生可能要经历初一到初二、初二到初三的两次分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变化大,对学生交接工作的衔接可能不及时,容易在极端事件中处理不当。如果及时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就可以少走弯路。
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与管理流程
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某位心理老师的工作,而是全体老师的共同工作,贯穿學生整个初中学习阶段。一般情况下,心理档案应该注意分阶段收集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的个人简要情况(出生年月、民族、身体健康状况、疾病史等);(2)家庭成员情况(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学历、经济水平、疾病史、子女对父母的喜爱程度等);(3)个人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交际能力、自信心、同情心、独立意识、师生及同伴关系等);(4)阶段性他评、自评记录(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观察,家访会谈纪要,学生自己写的本学期的收获、困惑和对未来的期望,任课教师的评价,学习小组学生的评价等);(5)各种心理调查问卷;(6)各种心理测验(如本土化的学生幸福发展状态测验、学生生活状态测验等);(7)心理辅导记录(次数、主诉及症状、疏导过程、措施及效果、转介告知书、学生就诊复印件等);(8)其他材料。
对于心理档案的建立,限于人手、时间等外在条件,如何规划心理档案的内容搜集、时间安排、责任主体等,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流程显得分外重要。这就需要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形成自己学校的档案管理流程。这个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的工作。
阶段一,新学期新生入学时填写信息。组织初一学生填写心理档案基本信息,内容涉及个人简要信息、家庭成员信息、个人心理特点等一般性信息,一生一档。
阶段二,每学期的开学之初进行调查和测评。九月和三月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调查或者心理测评,由心理教师对测评结果进行整理归档,将测评结果放入一生一档档案袋中。对筛查中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星级标注,根据严重程度进行普通、一星到三星的标注,分别对应普通学生、一般心理问题学生、严重心理问题学生、需要转介问题学生,根据星级情况分别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后续反馈跟踪记录。
阶段三,学期中过程性材料的添加。由于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心理档案袋子,学期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家访、会谈,心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心理课堂所作的涉及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问卷、测试、心理绘画表达等资料,可以随时或者定期添加到学生的心理档案袋中。学生档案袋子的星级标注可以变动,该工作可以放在每学期结束,对各星级档案学生进行评定,根据实际情况对星级进行评定。
三、如何更好地使用心理档案
(一)档案管理人员把握心理档案使用的保密性与适度开放性
有的学校固守心理辅导保密性原则,以此为借口将心理档案锁起来,心理档案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保密性原则是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有责任对学生心理咨询内容予以保密,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远比心理咨询的内容更多更丰富,需要适度公开与分享心理档案的内容,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和科研学术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因此,遵循这一原则,可以在确保当事人信息不会被曝光的前提下,适度地公开与分享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让学校、老师和家长更加了解学生的能力、特长、气质、性格、职业兴趣爱好等状况,有助于亲子之间、师生之间沟通,为因材施教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
(二)重视心理档案中心理调查、心理测评的使用
为了深入了解初三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情况,离不开各种心理测试及心理教师自行编写的心理调查问卷。如何高效利用这些测评和问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问卷和测评的目的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如果心理问卷和心理测评的目的是发展性的,以了解和发展为目标。例如在心理课“五彩缤纷话气质”中记录学生的气质类型,资料放入心理档案,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也便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管理班集体。
(2)心理测评和问卷是以教育为目标,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确定方向,提供依据。例如,学生复学后,通过心理健康问卷发现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于是建议學校取消复学后的入学检测,另外建议全校进行以压力为主题的心理班会。
(3)心理测评和问卷以诊治为目标。对于经过观察、访谈判断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教师要用诊断性量表进行测量,提供转介的有力支撑。例如对学生中间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异常高者,结合具体症状及时告知家长,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机构进行诊治。
(三)重视心理档案在学生应激事件中的作用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信息了解更为全面,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时机也更多。在恪守保密原则的大前提下,心理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档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向班主任、家长反馈,提出教育辅导建议,加强双向沟通,形成立体的心理健康监测、教育和干预网络。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校可能会换班级,换班主任。现在校园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假如学校对学生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那么就可以对学生的应激反应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例如,某学生突然出现厌学状况,与家长发生激烈冲突,拒绝与家长和班主任进行任何沟通,学生工作陷入困境,求助心理教师。心理教师通过查阅学生三年的心理档案,发现该生的父母为外地打工人员,从小很少有时间陪伴学生。在某个心理问卷中发现,对于有了苦恼愿意与谁交流,学生选择的是好朋友。心理教师由此建议,先不要着急劝说学生复学,等到周末,让该生的朋辈好友来与他交流。后来在班主任和该学生好友的努力下,该生正常到校,并且找心理教师做了心理辅导。过后,班主任、心理教师又对该生父母进行了家庭教育指导,后该生坚持上学,考入职高,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汽修专业。
(四)重视心理档案在校本化课程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学生心理档案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提供了素材,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时效性。虽然各个地方都有心理健康的教材,但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以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心理档案反映了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为心理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提供了素材。仔细研究学生的心理档案,可以帮助心理教师找准哪些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需要进行预防性普适教育的问题,哪些方面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能力提升。例如,对2023年初一新生入学心理档案的汇总发现,非独生子女高达80%多,二胎率占50%,很多学生因为二胎弟妹的出现与父母产生亲子矛盾、家庭人际关系心理困惑。心理教师由此组织了同质性的小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内进行了专题心理授课“谢谢你,我的兄弟姐妹”;将这一情况汇报给学校相关领导、班主任、家委会主任,对家长进行相应的专题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使家长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注意如何处理多胎家庭中的亲子沟通,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四、对心理档案工作的两点思考
(一)对学生离校后心理档案的处置办法
按照惯例,在学生离校后,学校对心理档案继续保存一定的年限,之后由于地方所限,这部分学生的档案会被学校清理掉。现阶段各个学校都是自己单独建立心理档案,到了新的学校,又会重复给学生建立档案。如何让心理档案体现学生心理状态的连续性,又节约学校建档的成本?对学生毕业之际心理档案的处置,有两种方式值得思考:(1)让学生在毕业之际将档案带走,作为成长的见证,自己保存。(2)教育主管部门完善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机制,学习学校团员档案关系的管理模式,在学生升学时,心理档案也随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让心理档案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涯不断更新完善。
(二)对心理档案电子化的思考
受心理教师专业和精力所限,心理档案以纸质为主,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开发研制实用有效的心理档案采集管理系统,减轻心理教师的工作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心理档案的建立、动态管理将会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心理档案的建立、动态管理、使用和处置不仅仅是心理教师一人的工作,是整个学校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作,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让学生心理档案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任丹妮. 当前我国学校心理档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7):34-35.
[2]李丽丹. 建立和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之我见[J]. 浙江档案,2008(5):44.
编辑/张国宪 终校/高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