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向性会谈在初中生拒学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2024-04-30梁子豪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1期

梁子豪

摘要:拒学行为形成的诱因复杂,已成为学生潜意识逃避现实问题的一种不具适应性的应对方式,意向性会谈强调面对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反应,可以帮助学生扩大对问题的认知空间,发掘自身解决问题的更恰当更有用的应对方式。通过意向性会谈,对一名拒绝返学一周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认识拒学行为对自身的意义,发掘相对于拒学更有效的应对方式,提升学生的选择面和希望感,最终该生成功返校。

关键词:拒学行为;意向性会谈;正面优点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1-0047-03

一、拒学行为与意向性会谈

随着社会发展,学生拒学行为的诱因更加复杂,包括沉迷电子产品、学习焦虑、校园欺凌等,拒学行为已成为孩子逃避困扰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早期应及时干预,帮助其澄清要面对的真正问题,探索出新的应对方式,激发动力,重新返回校园。

意向性会谈是一种谈话策略,它关注在个体身上多少种潜在的反应是有用的,它认为当事人只是暂时陷在消极的故事中,会谈的任务之一就是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性力量,让个体有能力去行动,从一系列可以选择的行动中作出选择,对变化的生活环境作出反应。一次完整的意向性会谈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五个步骤:(1)开始会谈;(2)搜集信息,并关注正面优点;(3)制定共同的目标;(4)工作;(5)结束——一般化并按新的故事行动。本文将通过一则个案来阐述意向性会谈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二、个案介绍

小烨(化名),男,初二学生,有一个大一岁同年级的姐姐。性格较内向,长相标致,为人彬彬有礼。小烨在第一学期开学一周后拒绝返校,把自己关在家里一周,家人十分无奈。据父母反映,孩子上初中后就不愿跟家人交流。暑假期间也长期不回家,父母说他是跟小学同学一起,但从不知他具体参与什么活动,孩子也不向家里要钱。姐姐曾尝试鼓励小烨,但他并不领情,态度冷漠。班主任也多次家访,然而孩子也是三缄其口,不愿交谈。

据第一周课堂观察和班主任关注发现,小烨的行为表现正常,精神状态良好,也无自伤史和自伤行为,家长描述在家时只要不提返校则一切正常。因此评估孩子面对的问题是一般的情绪问题,可尝试通过会谈解决。鉴于小烨目前拒绝返学的态度坚决,不愿与家人、班主任交流,心理教师决定以共同探讨、打破其成长困局为理由,并强调不干预其决定,要求家长和班主任对谈话内容保密,尝试与孩子进行会谈,最终小烨同意与心理教师面谈一次。

三、辅导过程

(一)开始会谈:建立同盟关系

好的关系可以让当事人以更开放的态度面对困扰,进行自我探索。当心理教师了解到小烨的情况时,小烨已经拒学一周,但开学后是自愿返校的,因此判断小烨在这一周之内遇到了较大的挑战,并使用拒学行为来应对。见面时小烨半侧着身子,不敢正视老师,由此,在会谈开始心理老师特意强调以第三方的身份介入,给予孩子安全的心理信号,并通过非言语行为,如见面时轻拍肩膀、递温水拉近师生距离。心理老师以半开放式地提问,“听说你已经一周没回来了,上次在你们班上课也没见到你,是发生什么了吗?”尝试打开其话匣子。沉默片刻后,小烨开始阐述故事。

(二)搜集信息:引出故事,分析问题并关注正面优点

该阶段需要充分地傾听,并运用具体化、例外提问和关于积极询问的反馈等技术帮助学生叙述故事,使其得以宣泄。同时,老师一方面需要对拒学行为的诱因、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整理;另一方面,也需关注其正面优点,发掘潜在的有用反应。小烨讲述自己在班级里总是会遭到某些同学的挑衅和辱骂。

师:听起来,你在班里的遭遇挺糟糕的,你很委屈。他们会怎么对待你?可以举例子说说吗?

小烨:比如在教室和宿舍里会无缘无故对我说一些不文明的话,做一些很滑稽又有挑衅意味的行为,让我很不爽。

师:你用了很不爽这个词,说明确实很影响你的情绪。一个学年过去了,你都是怎么熬过来的?

从他的故事叙述中,一方面,我发现了小烨不合适的应对方式及拒学行为的形成机制。小烨在校园中受到了言语欺凌,这是他出现拒学行为的诱因,更深层原因在于家长对姐姐的偏爱、对成绩的重视及对其求助的不恰当回应。小烨自述曾寻求帮助,但家长总以“怎么别人就欺负你,不欺负别人”或“男子汉,忍一忍就好了”回应他,让小烨感到挫败,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并偏爱成绩更为优异的姐姐,因此上初中后关上了跟家人对话的窗。由此可见,小烨自我评价较低,夸大外在威胁,面对欺凌选择了忍让回避的方式,最终拒绝返学。

另一方面,寻找小烨的正面优点,帮助其在讲述中拓宽视野,发现正向力量。我向小烨进行例外提问:“班上所有同学都像挑衅你的人一样对待你吗?有没有不一样的?”“作为同班同学,你们接触的机会有很多,每一次都是你处在弱势吗?有没有不一样的时候?”通过这些提问,发现小烨虽然成绩一般,但很受欢迎,只是在姐姐的成绩光环下,他忽略了这些,导致了较低的自我评价。另外,小烨思想正直单纯,面对挑衅拥有很好的忍耐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他还擅长篮球。与感受到被挑衅,选择回避不一样的是,当参加篮球活动被拒绝时,小烨想到的是那些同学在嫉妒自己。这些优势都可作为小烨面对问题的潜在有用反应的组成因素。

心理教师在这个阶段可以恰当停下来,将积极的观察反馈给学生,谈谈他拥有的力量,帮助其重新认识自己,反馈后还可以使用“还有什么吗”这一类提问增强其资源和力量。

(三)制定目标:当事人希望发生什么改变

当学生情绪得到充分发泄后,进入认知改变的部分,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回归现实,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困扰,认识到自己当下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开启理性上的思考,激发寻求新应对方式的意愿,并共同制定目标。

师:刚刚听你谈了许多,过去一年你过得很不容易,那么回到现实,现在的你最希望生活有什么变化?

小烨:我希望可以转学。

师:你好像很迫切地想解决一些事,你是考虑到什么了吗,所以希望转学。

小烨:我想转到家那边的学校,这样我就可以跟小学同学玩,感觉上会好一些。在这里我每天都睡得不好,还要面对那些人。

师:转了学就有人陪伴,在这里会面对那些同学的骚扰,是这样的吗?(学生点头)

师:那现在已经开学一周了,有没有考虑过转学的难度?

小烨:我知道这个时间点有点难,我爸爸也不同意。

师:所以你知道这个时候转学比较困难,但自己又不想来学校,于是就让自己陷入跟家人和老师僵持的状态。(学生点头)

师:回到自己的目标上,你希望转学,是想有朋友陪,同时也可以躲避那几个同学的骚扰,这两者追求的目标似乎是一样的。现在一方面你觉得对方错了,一方面却要用拒学的方式来面对,结果受伤害的反而是自己。而且你也说转学难度大,再想想,你觉得我们现在更需要做的是什么?

小烨:先处理好跟那几个同学的关系问题吧,让自己没那么難受,但有机会我还是想转学。

在上一阶段,心理教师已充分了解小烨的想法,结合愿意前来接受辅导的行为,判断其内心对僵持的状态是不满意的,所以一方面澄清小烨的意愿,梳理困扰,直接引导其细化目标,承担起个人的成长责任;另一方面,给小烨的拒学行为台阶下,维护其自尊,让小烨认为“这是心理老师和我探讨出来的方法”,而非妥协。

(四)工作:探索潜在反应,利用正面优点重新叙事

这部分的重点在于,将对个案新鲜的观点恰当地传递给学生,并把他忽略的正面优点和力量拾起,拓宽关于问题应对方式的选择面,提升其信心,从而发展出新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师:小烨,我知道过去一年你很受煎熬,也用过很多方法,例如差点跟他们动手,但你忍住了;也试过向长辈倾诉,但没有得到好的答案。但在刚刚的谈话中你也提到很多你身上和身边的力量,你觉得哪些可以帮助我们面对这个问题?

小烨:其实班级中故意挑衅我、想要羞辱我的也就那几个,大多数同学对我还是很友好的。

师:是,其实还有很多人支持你,家长和老师也是,只是方式也许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还提到了打篮球被排挤的事,同样是被挑衅,你的想法就很不一样,你觉得跟你在宿舍或教室里被羞辱有什么区别,可以怎样应用到我们的目标上?

小烨:打篮球的时候,因为我在班上长得高,篮球技术也是得到大家认可的,所以他们应该是怕输,妒忌我吧。

师:换句话说,在篮球上你太优秀,所以会被针对。那么在班上和宿舍被挑衅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解释呢?你觉得可以这么看吗?

小烨:他们可能觉得我比较好欺负吧,我指的是不会随便跟人动手。我家人一直都要求我有礼貌。还有,班上搞文艺体育活动的时候,我都是最受欢迎的。

师:我觉得还有一点,你长得很帅。所以你跟那些挑衅你的人似乎在博弈,在暗地里较劲,按照你的解释,其实你已经赢了,不是吗?

小烨:好像是。

师:所以如果现在我们退出了,拒绝返校,会发生什么?

小烨:他们的计划得逞了,我反而输了。真正打起架来还不一定谁输谁赢。

这时小烨已经对处境有了新的认识,并对在班上被人言语欺凌的事件有了新的解释,拥有自身和环境两方面的力量,对自我的评价也变得积极起来。之后心理老师与小烨商议了返校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短暂问题,和面对那些挑衅、辱骂自己的同学的具体方式。

(五)结束:一般化并按新的故事行动

会谈最后,带领小烨回顾重点,并通过一般化技术把当下问题解读为发展阶段常见的或暂时性的困境,减轻其焦虑,增强动力。会谈后,在小烨同意后,心理老师还与家长、班主任讨论了可以帮助小烨提升自我价值,面对困扰的有效方法。

师:今天我们清晰了你当下面对的主要问题,并理清了曾经应对它的方式,也探索出你许多的力量和资源,除了拒学外,你还有很多可以选择。而你面对的是这个年纪会遇到的正常问题,今天讨论的方式不一定都有用,需要实践,并且还可以探索更多有用的方式。

四、辅导反思

初中生的心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面对问题时可能会发展出不适应的应对方式,形成暂时的舒适圈。本案例中,小烨在面对言语欺凌、人际困扰时,选择以拒学行为应对。对拒学行为,越早干预,面对的阻力越小,成功的概率也越高。通过意向性会谈,心理教师可以系统地帮助学生梳理内心的困扰,发掘资源和力量,拓宽应对拒学行为背后问题的选择面,从而提升面对生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阮琳燕,蔡辰,何丽. 校园欺凌与拒学行为潜在关联的多个案研究[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2,36(2):9-20.

[2]刘丽秋. 当前初中生拒学行为的特点与对策建议[J]. 现代教学,2021(Z4):110-113.

[3]毛春梅. 优秀生拒学个案心理咨询报告[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9):30-33.

[4]艾伦·艾维,玛丽·布莱福德·艾维. 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策略[M]. 时志宏,高秀苹,译.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编辑/张国宪 终校/高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