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读书会教育功能的需求分布、形式延展与价值回归
2024-04-30张赟玥凌冬梅
张赟玥 凌冬梅
摘 要:梳理民国报纸文献中的读书会主题史实,从组织者、对象、功能、举措等维度解析了近代读书会的素质教育、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三大功能,揭示了近代读书会在提升国民素质、深化学术研究、增进职业技能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宣扬爱国主义教育、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等的正面导向意义,同时辨析了国民政府借文化之名推动国内反动斗争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揭露了帝国主义借文化之名实施意识形态侵略的史实,并探索了新时代背景下以读书会推动进步共读、提升文化自信的教育实践方向。
关键词:近代读书会;教育功能;民国报纸
中图分类号:G250.9 文献标识码: A
Demand Distribution, Form Extension and Value Regression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Book Clubs in Modern China: Discussion Based on Newspaper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ANG Yunyue, LING Dongmei
Abstract: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theme of the book clubs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ewspap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major functions of book clubs in Modern China: quality education, academic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dimensions of organizers, objects, functions and measures. It reveals the positive role played by book clubs in Modern China in improving national quality, deepening academic research and enhancing professional skills, especially in promoting patriotic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use of culture to promote domestic reactionary struggles and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about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arose from it, exposed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imperialism's use of culture to implement ideological aggression, and explored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direction of using book clubs to promote progress and mutual learning and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Keywords: book clubs in Modern China; educational function; newspaper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0 引言
當今全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合纵连横竞争激烈,科技创新日益凸显,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世界和平稳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对知识与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而长期远离战火的和平生活,却极易滋生理想信念缺失的“软骨病”。
如何正确把握世界思想激荡,从容应对世界格局演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第九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倡导全民阅读”,到“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再到“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已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作出深刻回答与重要论述,只有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并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再次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1年,党和国家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在全党开始党史学习教育,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十九届六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国两会为中共二十大顺利召开打牢思想基础等。党和国家的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文化自信是国家与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高度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兴盛,才能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这是一个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时代课题。
1 国内研究综述
读书会凭借其灵活、团体的特性,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读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基于近代读书会的主题研究论文多涉猎其教育功能。如围绕民国时期的儿童读书会发展研究,多侧重阅读史的视角,解析其策划实施、组织管理、宣传推广等业务操作层面,如杨雲舒与姜晓针对民国儿童读书会进行了系统梳理[1],朱礼敏则着眼于其本土化发展与价值重审[2]。围绕近代妇女读书会的研究则提出了女性角色的塑造,如尹红总结了民国时期的代表性妇女读书会及其特点[3],乔晓鹏与王鹏飞则深析了女性读书会所代表的性别觉知与权益争取[4-5]。还有以近代高等院校为载体的读书会内涵解析[6],以及着眼于新塍青年读书会[7]、乙丑读书社[8]、四川读书会[9]等区域主体研究。无论针对何种主体或主题或组织,读书会的表征在于阅读,其实质均在于教育。
然近代读书会的现有研究较为分散,针对不同主体或受众,仍侧重于图情学科的视角分析其组织模式与活动方式,未能共同放置于特定的近代历史背景中去分析与论述其时代影响与意义。本研究旨在以近代读书会的教育功能为节点,辨析不同层次或层面的教育功能及特点,将各项散点研究有效串联,描绘出依托读书会载体的近代中国教育功能的整体画像。通过活用历史资源、活化历史经验、深化文化内涵,践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深化以阅读教育为核心的交叉学科研究,推动全民阅读常态化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动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实践。
考虑到报纸文献出版发行量大,更新频次高,受众面广,影响深远,揭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的方方面面,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必备重要文献载体之一。故本研究选取《中国历史文献总库·近代报纸》《大公报》等报纸数据库,结合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等开展主題调研,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这三大教育领域,梳理近代读书会的教育功能,并针对近代历史背景下的内涵及意义进行延伸辨析与思考,进一步补充历史研究维度,为当代优秀文化与进步阅读推广提供参考。
2 近代读书会教育类型
2.1 基础教育
读书会承载基础素质教育,主要由民教馆、图书馆、学校、出版社等社会公共教育及文化机构,组织儿童、妇女、农民及其他社会群体开展,其宗旨与功能在于普及民众阅读,提升国民素质,振兴社会文化发展。其特点在于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与需求的主体,开设分层教学。
(1)面向儿童群体的读书会,强调培养学童综合素质,加强课外实践能力,形成适应新文化时代背景的国家素质教育标准。以北平市第一普通图书馆儿童读书会为例,通过馆员指导阅读,编排主题话剧[10],广播传统文化[11],按月测试嘉奖[12]等方式活动,并重视宣传推广,如制定简章,编印周刊[13],开展广告、广播、展览,收获显著成效,不仅会员人数由初始的百余人上升四百余人[14],并辐射带动北平市其他社区民教机构学习经验[15]或组设儿童读书会[16]。
(2)面向女性群体的读书会,按其初衷与意义可划分为多个层级。初阶在于增进妇女群体知识,如设立于贫民区的挪庄妇女读书会[17];进阶则在于启迪女子弱势思想,争取合法权利与权益,如翊教女子中学组织课余读书会,聘请司法次长谢瀛洲讲《女子继承权》,各女校纷纷请求旁听,数百人参与[18]。
(3)面向农民群体的读书会,针对该群体知识浅陋,诳于积习的问题,民教机关多制备巡回文库,成立流动书车,编印名人小传、通俗剧本、国耻小史等民众读物,加强农闲教育工作[19],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20]。
(4)其他。如陕西省民教馆莲湖公园施教区组织有文化基础的商民成立商民读书会[21]。山东省青岛市大港区建设办事处以房户为会员组民众读书会[22]。江西赣县县政府重视扫除文盲工作及其实效[23],协同民教馆面向失学青年开设保读书会[24],由赣县电厂每保每月免费供电5度[25],并改设读书会为民众学校[26],分令各乡镇分区举行学业考试[27]。
2.2 职业教育
读书会承载职业教育,主要由工会、就业机构等面向社会各职业阶层开设培训,其功能与主旨侧重职业技能提升。
以工人读书会为例,北平市立第一工厂通过成立读书会等要案以振作精神、提高技术、管理经济化[28];济南津浦机厂工友读书会,发布《济南工友读书会宣言》《济南工友读书会会约》,每人每月抽取半日工资为会费,用于购置世界思潮、工友常识等资源,学问较好者负责指导程度较浅的会员[29];此外,还有妇女职业促进会读书会[30]、安徽企业公司屯溪办事处同仁读书会[31]、黔桂路公余进修读书会[32]等。
除工人阶级外,陕西省银行通过开展倡导通过团结精神、交换知识、联络感情、习勤等功效,尤重边“做”边“学”[33],主题涉及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组织建设及行务,工余学识与经验应与职业相辅而行等,如李泰来讲演《国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中国》,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诞生与影响,号召全国实行国货总动员,重视产业生产,恢复农村经济[34]。
2.3 高等教育
读书会承载高等教育,主要由专门以上的教育学校面向师生开设,其宗旨与功能分层如下。
第一,为深化学术研究提供交互平台。单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就有史学系史学读书会、教育系读书会、物理学会读书会、数学会读书会、国文系学生座谈会读书会、地质系教授会读书会、校疫读书会等众多团体。专业学科读书会以本系同学为主,他系或他校学生也可参与,同时扩展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与之类似的,如中国大学哲学读书会敦请浙江杭辛齐讲演《易经本身的地位》[35],山东大学物理读书会组织数理系学生专题讲演《装架长途电话线最经济的方法》《比热之各种测定法》《电线中断之距离侦探法》等[36];浙江大学史地系读书会邀费巩演讲《西班牙内乱之历史背景》[37]等。
第二,为参与学校管理提供沟通渠道。清华大学为争取院校经费,师生合理待遇,解决学业饥荒,于学潮中形成“教授治校”制度,学生自治会组织读书会、讲演会、辩论会等抵抗外部控制,爆发驱逐乔万选事件,挫败晋系军阀武力接收学校的企图,掀起驱逐吴南轩风潮,粉碎CC党阀集团攫取清华为党派基地的阴谋[38]。师范大学爱好文学的学生组织真正读书会护校会,与学生读书联合会合作,在学潮中护校读书,免除学校被解散之危,并提出财政公开,讲学自由,容纳同学意见,扩充图书馆,整顿并均衡学院发展等校园公正管理需求[39]。还有因政府不作为,为谋学业补救而组建的国立九校学生读书运动会等。
第三,为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开辟路径。以北大法专等专门以上学校发起成立的北京学生读书会为例,倡导以学理研究中国实际问题,解决问题与主义之争。读书会有完备的组织建设,设有主席、书记,分研究、编辑、庶事等部[40],并聘请李大钊、谭熙鸿、邓萃英等校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导师,每周召开两次以上研究会,并通过报告、聚餐、旅行等方式聚焦专业学术、中国实业、劳工问题、平民教育、军阀问题、青年运动等[41]开展共读学习。
2.4 特征解析
近代各类读书会发挥教育功能存在如下共性特征:其一,重视组织建设与制度规范。会员初始通过共同的阅读兴趣或利益凝聚,在其运作过程中,多制定简章、须知等制度,并报相关管理部门备案,实行规范化管理。其二,重视资源建设与阅读推广。物资匮乏的年代尤其重视通过共读与领学,好书推荐,流动走访,共建共享等方式积累并推广资源。如南京市社会局统筹南京民校、民教馆等共组“南京市各民众学校合租民众读书会”,面向全市民校通借[42]。其三,重视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强调以读书会的形式扩展教育,重点应放眼三尺门外,使知识与技能认得熟,写得出,学得懂,用得着,能切实改进民众生活。这种教育方式与理念一直延续到建国之后。如武汉政府成立青年读书会,从初始组织失学青年系统学习通俗社会科学时事政治,逐步发展为照顾各阶层青年生活学习,在职青年干部与普通职员、商店老板与店员、摊贩等要求进步者加入其中,相应增加簿记、会计等学习内容,综合采取演讲、京剧、歌咏、舞蹈等文娱方式[43],会员也上升至700+,展现出强大的社会效能。
3 近代读书会社会影响
封建思想和宗法观念的深植,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入侵,帝国主义侵略炮火的轰炸,使得近代中国陷入一种复杂混沌的状况。在此特殊历史背景之下,读书会在传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基础上,更多地承载了新文化教育、禁毒文化教育[44]等诸多立足国家与民族利益的进步教育功能,回归了教育的核心本质,育人与育才。
其中,尤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首重,以文化之名,行自强不息、奋进拼搏之势,推动中国近代革命进程与社会变迁。(1)以陕西省立西安民教馆开展民众教育为例:成人读书会开展国耻宣传会[45]、国民防空宣传大会[46]、抗战民训工作[47],讲解国防化学,详谈毒气之性质、种类及预防,集会讨论国难问题、民众除奸问题,增强后方民众抗战常识储备,讨论民众除奸问题[48],单次活动参与多达数百人[49];会员还号召捐款慰劳绥东将士[50]等;妇女读书会开设战时妇女识字班[51];儿童读书会演讲《恢复民族地位》,表演五卅惨案,谋回汉民族精神团结,诵唱救亡歌曲[52]等。(2)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影响建立的职业进步团体为例:唐山/长辛店铁路大厂艺徒读书会、包头车房工友读书会、同蒲铁路职工读书会等[53],团结了数千职工,夯实了华北地区革命组织基础;武汉工人读书会培育的工运骨干,取得汉口租界人力车同盟罢工初战胜利,其后掀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全国影响[54];还有机电、盐业、百货等各行业领域读书会,引导职业群体由争取合理待遇和合法权利逐步升华为争取抗战革命斗争胜利。(3)以北平知识分子群体开展进步阅读为例:北平大学法学院边声社,特约边疆调查员开展东三省、朝鲜、蒙古、西藏、南洋等边疆问题与国际关系专题调研,通过读书会研讨帝国主义在华侵欲及其转移[55];“北平青年读书互助会” 敦请著名教授举办读书运动演讲周,交流中日战史、平民教育、西北开发、国际大势等问题[56];地方党组引导各校青年学生组建进步读书会,如清华大学“三三读书会”、中国大学 “革命读书会”、北平师范大学“宏毅读书会”,串联各校的“鏖尔读书会”等,打击侵略者嚣张气焰,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卖国行径,促进了爱国救亡运动的开展。
此外,读书会作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阅读方式,还为国际国内交流沟通架起了桥梁。一方面,国内早期文献中不乏对国际读书会的活动介绍与经验学习。比较代表性的有,存在于苏联科学与政治教育体系内的读书会,即在共产党高等教育机关与苏维埃党务学校等专门教育组织之外的普通政治教育组织,包括城市俱乐部(内设图书馆、阅览室),乡村读书会/屋,工厂、农场红角(Red Corners),即简易的俱乐部与读书会等[57]。又如年售七千五百万册的美国读书会[58],宣传借鉴其成功的出版销售运作模式与经验。另一方面,彼时的中国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刻的意识文化影响。在革命上,欧洲群众政治教育及社会运动组织的著名代表,英国左翼读书会曾率先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等著作,出版中国革命专号《左翼讯息》,组建声援中国运动委员会,呼吁社会民众支持中国抗日战争,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产生的积极影响;在文化上,曾任全国作者抗日会秘书的舒舍予(老舍),其《骆驼祥子》风行全美,家喻户晓,列入“每月读书会”丛书之一,文艺工作者奔赴美国等研究讲学,推广中国现代文学、戏剧等[59]。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读书会产生的其他影响。(1)以国民党政府为例,不仅在公职系统内开展共读学习,还面向社会青年群体成立了中国文化建设协会、中国青年服务社、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中国文化服务社等,倡导共读。开展抗日战争宣传,如三青团各地支团部组设读书会宣传抗战[60],又如中国文化服务社总社读书会聘请梁漱溟、冯友兰、朱光潜、郭沫若、朱自清、顾颉刚、廖世承等百余名流为指导,征收中国青年抗战论文及文艺创作[61],促进青年战时读书运动与抗战革命相配合。但部分文化组织及人员被其操纵为反共工具,借文化之名掀起政治监控与镇压,如由天津第一中学课外读书会阅读的火信杂志查办中共据点两河书局[62],由火花读书会牵扯西安事件,进而逮捕各界救国联合会领袖(“七君子事件”)[63],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民主运动中,杀害浙江大学读书会进步学生代表于子三(“于子三事件”)等,由此引发了针对传统文化的争论。大学讀书会团体认为国民党政府所谓鼓励读书,宣扬儒家思想,实则是禁锢进步思想,企图将青年学生对革命的关注引入传统书本文化,淡化对民族危难与国民党政府腐朽的认识,抵制和破坏学生运动,以实现反动派对国家的操控。但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诸多特色优秀元素,全盘否认其价值,尤其是泛在化消除民众文盲的社会意义是局限的。闻一多曾针对蒋介石宣扬恢复传统儒家思想作了辩证的解读,所谓旧文学之旧,并非简单地否定其艺术价值,而新文学运动之新,也不仅仅指白话与文言的更迭,这与政治、社会思想革新是密不可分的——打倒“孔家店”,实则是反对国民党政府以传统思想为匕,否定共产主义、自由民主的理念,即摒除旧的君主统治意识。(2)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通过读书会等所谓文化活动,宣扬“中日亲善”、“大东亚共存共荣”等思想,推行日本治安强化运动,镇压并控制沦陷区机关、学校、工厂、农村和各社会团体,直接服务于日本侵略政策。如南京汪伪国民政府倡导所谓新国民运动,在教育系统内宣传奴化教育[64];北平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所谓思想团体的反动政治组织“新民会”,组织读书会活动[65];伪蒙疆政权下的蒙疆新闻社,发行《蒙疆新报》,宣传伪蒙疆政府和提倡亲日,更拟组中日妇女读书会[66];还有日本革新派支持下的锄奸工作会议,以“进步团体”为掩护,打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分散于各战略区,举办读书会,收集中共根据地情报[67]。
4 新时代读书会教育发展方向
4.1 精神文明导向,开创进步文明新形态
中国近代史自大革命伊始,无论何种党派主体,均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集体文化行动推进信仰实践,尤其针对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曾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只能通过外部灌输,而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列宁将其深化为,社会主义学说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学识丰富的革命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与经济理论中产生并发展的。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则深刻明确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须要性及其科学内涵,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于中国具体环境,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呈现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上述种种,都凸显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进行科学理论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所谓科学理论灌输,并非强制或机械地传授某种教条,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宣传、教育和武装群众,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扎根群众心中,应根据对象特点针对性开展活动。新时代提出全民阅读文化战略,大力倡导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中华民族自信,提升党和国家凝聚力与向心力,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4.2 理论指导实践,促进教育生态新循环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陈独秀曾呼吁青年多结合读书会或科学实验,基于社会问题如劳动者教育、女子教育就业等开展研究并落实解决。李大钊、陈潭秋、恽代英等组织青年学生读书会时都曾指出,把教育置于拯救国家前途、改变民族命运的总体中考察,将青年教育与社会改造和社会需要相结合,而不是单纯为了咬文嚼字去读书。认识与实践本就是辩证统一、互存互动、循环往复的关系。认识指导实践,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实践凝练又升华为新的理论。近代中国处于特殊环境之中,进步理论的宣传面临着巨大的阻力,而读书会作为公开的教育承载模式之一,其团体、灵活的特性,恰好为进步思想的传播创造了天然的掩体,诸如新民学社向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发展,励新学会向中共山东区支部的发展,马克思读书会向中共四川支部的发展等,都离不开利用读书会开展共读学习,从而促进革命思想向理想信仰的转变与升华,赋予传统学习团体向进步革命组织转化的深刻内涵。
4.3 与时俱进发展,重构世界文化新格局
在往昔旧的思想里,读书往往等同于狭义的求学,但真正的读书运动是形成“读书”之势。近代中国青年从自读到共读,从读书会到读书运动,各地各阶层广泛参与,补救了当时中国社会所缺乏的读书风气和读书习惯,增长知识,传播思想,发展文化,认识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吸收进步理论并作用于革命实践,其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蜕变。这是一个充满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由少数的新的思想逐步扩展为普遍的公共的理念,由个体心智的启迪推开了民众启蒙的大门,最终汇聚成为推动社会变化的巨大能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优势,更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阅读、共读教育为抓手,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的方式上包括,增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重视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建设,重视专题学术研究的创新深入,提高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
5 结语
研究梳理并展示了近代读书会在基础、职业、学术三大教育领域的教育功能,并针对近代历史背景下的内涵及意义进行了延伸辨析与思考,进一步补充历史研究维度。与此同时,研究积累了建设专题文献的经验,应重视近代文献保护与开发利用。以报纸文献为例,使用率高,载体脆化,不利于保存和阅读,针对其数字化建设提出了需求,尤应重视资源的细化标引,切实解决“藏”“用”矛盾,以提升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性价比。研究还沉淀了使用历史文献的思考,应重视近代文献研究与内容甄别。在近代文献调研中,发现不同阶级对同一社会现象或问题的表述截然不同。是故,当代社会研究应尽可能全面收集与整理不同主体文献资源,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客观剖析“政治真理”背景下蕴藏的历史内涵。这也对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与学术积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归结起来,本研究以专题挖掘凝练历史进步经验,即倡导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有效开展进步共读教育,学习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运用于指导中国社会实践,促进国家民族文化自信与繁荣发展。这对于新时代以进步阅读带动青年思想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也是学術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有幸看到,长安街读书会、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等当代进步共读的火热开展,也看到了理论研究对于高校主体共读实践的支撑,希望研究能吸引学界、业界的更多关注与参与,希望此景长盛。
参考文献:
[1]杨雲舒,姜晓.民国时期儿童读书会发展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8,38(11):117-125.
[2]朱礼敏.民国儿童读书会的嬗变:时空分布与价值重审[J].出版与印刷,2021(6):79-87.
[3]尹红.民国时期妇女读书会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0(3):93-96.
[4]乔晓鹏,王鹏飞.现代意识、公共空间、性别塑造:民国妇女读书会的形式逻辑与功能外延[J].出版科学,2020,28(5):121-128.
[5]乔晓鹏.女学、画报、读书会: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女性阅读秩序重建[J].中国出版史研究,2022(1):76-86.
[6]张赟玥,李泰峰,凌冬梅.近代高等院校读书会文化现象与新时代价值内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3):43-50.
[7]凌冬梅.新塍青年读书会与马克思主义在嘉兴的早期传播[J].浙江档案,2016(11):52-55.
[8]凌冬梅.乙丑读书社及其对中共台州党组织建设的贡献[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9):17-21.
[9]张赟玥,凌冬梅.民国时期四川地区读书会的发展探究[J].图书馆,2020(4):65-71.
[10]市立第一图书馆庆祝儿童节[N].京报,1937-03-29(7).
[11]本报北京特讯.市图书馆儿童读书会明日广播[N].新天津,1939-03-21(8).
[12]市立第一图成立儿童读书会[N].京报,1936-05-18(7-8).
[13]市立图书馆读书会[N].益世报,1936-11-16(8).
[14]市立图书馆儿童读书会员共458名[N].京报,1936-12-24(7).
[15]市小教员会议决组读书会[N].益世报,1937-04-16(8).
[16]第二民教馆将举办儿童读书会[N].京报,1937-02-19(7).
[17]民教馆提倡读书[N].青岛时报,1935-05-04(6).
[18]谢瀛洲讲演女子继承权[N].新中华报,1929-09-19(7).
[19]县府拟定计划调整保读书会,利用农闲加强教育工作[N].民国日报,1944-02-23(3).
[20]省二民教馆计划改进馆务[N].西京日报,1935-10-04(7).
[21]莲湖施教区流动教学定明日开始[N].西北文化日报,1936-02-18(6)/西京日报,1936-02-18(7).
[22]大港办事处组织民众读书会[N].青岛时报,1935-12-04(6).
[23]赣全县甲读书会员毕业考试[N].民国日报,1942-10-13(3).
[24]县府拟定计划调整保读书会,利用农闲加强教育工作[N].民国日报,1944-02-23(3).
[25]赣县电厂拟定办法优待各保读书会[N].民国日报,1944-02-16(3).
[26]赣县贯彻扫盲政策[N].民国日报,1944-09-14(3).
[27]保读书会定期抽考[N].民国日报,1945-01-13(3).
[28]第一工厂将成立读书会[N].益世报,1934-11-12(8).
[29]津浦机厂工人之新组织[N].晨报,1922-08-01(7).
[30]妇女职业促进会组织读书会[N].晨报,1925-05-03(6).
[31]赵南田.同仁读书会笔记选粹[N].徽州日报,1942-03-25(2).
[32]黔桂路员工成立读书会[N].革命日报,1947-12-21(3).
[33]省行举行行务会议[N].西京日报,1934-09-13(7).
[34]省行读书会请李泰来讲演[N].西京日报,1934-12-13(7).
[35]杭辛齐君演讲《易经本身的地位》[N].京报,1923-07-06(6).
[36]山大数理系组织物理读书会[N].青岛时报,1932-11-30(6).
[37]浙大史地系读书会费鞏巩今晚演讲《西乱之历史背景》[N].东南日报,1937-03-17(7).
[38]国校学生积极组织读书会[N].益世报,1930-09-03(6).
[39]师大校长问题[N].京报,1932-07-15(7).
[40]前日读书会之成立[N].京报,1922-11-21(7).
[41]北大新闻三则[N].晨报,1922-04-20(7).
[42]教育局从新整顿校务[N].大公报天津版,1923-11-27(6).
[43]杨绍英.学习,生活,愉快。记武汉市青年读书会[N].大刚报,1950-06-21(6).
[44]禁烟拒毒运动长安潼关均热烈举行[N].西京日报,1936-05-07(6).
[45]民教馆昨举行国耻宣传会[N].西京日报,1937-05-31(7).
[46]防空宣传今仍继续举行[N].西京日报,1936-11-16(7).
[47]国难当头 民教馆积极民训工作[N].工商日报,1937-08-09(6).
[48]民教馆读书会咋讨论民众除奸问题[N].工商日报,1937-08-23(3).
[49]长安社.民众识字运动会[N].西北文化日报,1936-03-09(6).
[50]民教馆成人读书会捐款慰劳绥东将士[N].西北文化日报,1936-12-22(2).
[51]简讯[N].西京日报,1938-09-30(2).
[52]小皮院读书会成立[N].工商日报,1938-10-07(2).
[53]齐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人运动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13.
[54]郭德宏.中共历史探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5-76.
[55]边声社研究蒙藏问题,讨论殖民政策[N].京报,1930-05-17(6).
[56]读书会之一瞥 平市读书界之明星[N].华北日报,1933-07-10(7).
[57]平克维治.苏联成人之政治教育[N].毕践生,译.华北日报,1936-04-14(7).
[58]夏华.介绍年售七千五百万册的美国读书会[N].华北日报,1946-07-22(4).
[59]文坛消息(译自美报)[N].山东民国日报,1946-02-26(4).
[60]蔡鸿源,徐友春.民国会社党派大辞典[M]合肥:黄山书社,2012:148.
[61]重庆通讯.文化服务社读书会举办青年论文赛[N].中央日报,1940-10-02(3).
[62]开封快信.开封破获共党机关祥志[N].新天津,1930-06-19(13).
[63]沈案更新审理详情(昨续)读书会[N].工商日报,1937-07-01(7).
[64]本报崑山通讯.崑促进教师进修,各校组织读书会[N].清乡新报,1942-10-08(3).
[65]捕蝇运动[N].晨报,1939-06-26(8).
[66]蒙疆小姐的气质[N].蒙疆新报,1941-02-22(2).
[67]李维民,潘天嘉.罗荣桓在山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5.
作者简介:
張赟玥(1985— ),女,硕士,副研究馆员,通讯作者,任职于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资源建设、阅读推广、基层党组织建设。
凌冬梅(1984— ),女,硕士,研究馆员,任职于嘉兴南湖学院图书馆。研究方向:图书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