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患病的引发因素及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2024-04-30宋艳芳
宋艳芳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畜牧业发展中心,山东 潍坊 262600)
新时代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人们对于食物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肉羊产业的发展。随着羊养殖产业规模的扩大,羊患病的控制难度也不断增大,不仅会影响羊的生长及其品质,还会影响最终的经济价值,不利于养殖行业的发展。因此,养殖人员必须重视防治羊常见的疾病。
1 羊患病的引发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在肉羊养殖过程中,引发羊患病的因素众多,其中生物性因素影响较大。生物性因素是指各类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羊只后,其传染速度快,甚至会影响整个羊群,若是处理救治不及时,会导致羊只大量死亡。细菌性传染病主要有炭疽病、破伤风等。病毒性传染病有口蹄疫、羊痘等。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有螨病和肝片吸虫等,这类寄生虫可以吸收羊只机体的营养,使其发育不良,病情严重还会导致羊只死亡。
1.2 非生物性因素
非生物性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养殖人员日常管理不当引起的普通疾病,如外科病、内科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等[1]。其中外科病主要是指因外力作用引起的软组织开放性损伤,如擦伤、咬伤等。若未能及时处理创口致使细菌感染,会严重影响羊只健康。如常见的腐蹄病、结膜炎等等。内科病一般因喂养的饲料和饮用水质量较差引起,导致羊只消化不良。喂养单一饲料也可能引起内科病。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由营养过剩、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引起,羊只会出现发育不良、贫血等情况。具体而言,有以下3种引发因素。第一,生长环境。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未能科学管理养殖场环境卫生,导致圈舍环境差,湿度过高,导致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较多,羊患病高发。第二,养殖密度。羊属于群体动物,但在养殖过程中若密度过高,养殖区域有限,一旦出现羊患病将难以控制疫病的传播,造成大面积患病。第三,饲料管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是羊生长所必需的,一旦使用品质较差或饲料品类单一的情况,容易导致羊只因缺乏营养而出现免疫功能缺陷,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增加。
1.3 传染性疾病
羊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口蹄疫、破伤风等等,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一般情况下可以直接由羊只接触传播,防治难度较大。感染传染病后的羊只常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济等症状,严重时导致羊只大量死亡。这类传染病还可能因携带病菌的外来人员、车辆、物品等引发,必须加强养殖场管理。
2 常见的预防措施
2.1 完善日常管理
2.1.1 重视卫生消毒
干净卫生的圈舍环境是羊只生长的必要条件,可以有效避免滋生细菌、病毒,降低感染疾病的概率,养殖人员应高度重视卫生消毒工作,严格遵守消毒清洁制度,确保羊舍干净卫生。一是要定期清洁羊舍,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避免为病原体的滋生提供条件。二是要完善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入现代化的处理仪器,做好废弃物的处理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应在养殖场内布置设施完善的消毒室、消毒池,提高卫生消毒水平。三是要制定完善的人员卫生消毒管理规章制度,要求养殖人员进出养殖区域时严格消毒,穿戴专门的消毒护具,外来人员、车辆、物品进入养殖区时应严格消毒,否则禁止进入。四是要制定完善的隔离措施,对疑似或已经患病的病羊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对其所在圈舍、使用的食槽进行全面的消毒。若是同圈舍的其他羊只出现了感染情况,应将该圈舍隔离,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五是要做好病死羊的处理工作,采取集中深埋或焚烧的措施,实现无害化处理,避免出现二次传染的情况。
2.1.2 加强饲养管理
在羊的养殖过程中,引发羊患病的重要因素就是饲养管理不规范,导致羊无法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免疫力低下。因此,在日常养殖管理工作中,养殖人员应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科学配比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按照羊只生长发育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科学完成饲养工作。同时应时刻关注羊只的进食和消化情况,记录其生长特点,及时调整饲养方案,促进其健康发育,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具体而言,想要加强饲养管理,养殖人员应做好饲料管理工作。在饲养之前,明确羊只生长发育所需的饲料数量和营养成分,定时定量饲喂。每只羊每日应喂食鲜草4 kg左右,进食时间应控制在45 min内。精饲料每日只能食用500 g左右。在饲喂之前,要清理食槽并消毒,确保羊只进食时不会食用携带细菌、病菌的饲料。一般情况下,饲料的投喂应少喂勤添,更换饲料时应循序渐进,不能直接更换,避免造成羊只的应激反应。此外,在饲料购入和保管上,养殖人员应购入品质好、营养成分充足的饲料。将其放入仓库后,应定期检查饲料是否出现霉变、过期等情况,确保羊只使用的饲料品质好,切实提高其免疫能力。除了饲料管理,养殖人员需要确保饮用水的干净安全,保持引入水源的清洁,避免滋生细菌和病毒。在日常饲养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中草药等调理羊只机体的免疫能力,促进其健康生长。除了喂养外,每天还应为羊只提供自由活动的时间,放牧一般在晚上进行,此时放牧人员要密切观察羊只的进食情况,放牧完成后,根据当日的放牧情况适当补喂。
2.2 重视检验检疫工作
想要确保羊只的健康生长,增强羊群的疾病抵抗能力,在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应重视检验检疫工作,从引种环节开始严格控制疾病传播途径,完善疾病预防工作。养殖场应尽可能地自繁自养,如需引种,应避免引入疫区的种羊。引入种羊后,应将其隔离1个月,并定期对其进行检疫工作。1个月后再将健康且没有携带病菌的种羊投入场中饲养。日常养殖时也应密切关注羊只的生长情况,定期抽取羊只开展免疫水平检测。
2.3 加强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羊患病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提升羊只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免疫接种工作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一般情况下,每年3月初和9月下旬应接种羊四联苗或羊五联苗,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均可,可以预防羊快疫、肠毒血症[2]。应定期接种羔羊大肠杆菌疫苗,接种7 d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限为6个月。针对羊链球菌病,可以接种羊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每年3月份、9月份接种,免疫期限为6个月。除了常规接种外,针对高危疾病如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应采取强制免疫措施。还有部分疾病应采取计划免疫,如传染性胸膜肺炎、痢疾、羊肠毒血症等等,这些疾病应根据当地羊患病的流行特征制定免疫计划。
2.4 提高养殖人员水平
在养殖过程中,若是养殖人员的水平较低,养殖管理不善,极易导致羊只感染疾病。因此,想要不断提升养殖水平,需要增强养殖人员的饲养管理能力,能够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识别羊只健康状态,正确应对突发情况,更好地处理羊患病。在日常工作中,养殖场可以定期组织养殖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了解常见羊患病的知识和应对措施,科学管理圈舍和饲料,增强养殖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当地政府也应为养殖人员的培训提供便利,定期组织羊患病预防与防治宣传活动,邀请专家开办讲座等等,切实为羊养殖产业的发展服务。
3 常见羊患病的防治措施
3.1 口蹄疫的防治
口蹄疫一般发生在秋季,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旦出现病羊,就会迅速扩散影响整个羊群。感染口蹄疫后,羊只常表现出蹄部皮肤溃烂、体温升高、行走不便等情况。在养殖过程中,若是发现感染口蹄疫的病羊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将其所在圈舍彻底消毒。口蹄疫的防治措施如下:一是可以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处的感染部位,并在患处涂抹甘油,每日2~3次即可[3]。患病蹄部则可以涂抹适量的来苏儿液,并及时包扎。对于乳房周围的患处可以使用3%的硼酸清洗。二是要重视日常饲养管理工作,保持羊只生长环境的清洁。三是可以采用免疫接种的方式预防和治疗口蹄疫,每年应接种2次。
3.2 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肝片吸虫病是羊只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多发于夏秋两季。当羊只摄入附着肝片吸虫的水草、饲料或饮用水后,容易在其身体中出现肝片吸虫感染。各种性别、品种和年龄的羊均可被感染。肝片吸虫感染分为慢性和急性2种,患有慢性肝片吸虫感染的羊只会出现身体消瘦、部分身体部位水肿等症状。急性肝片吸虫感染则会导致羊只出现腹痛、腹泻,萎靡不振等症状,救治不及时甚至会出现死亡情况。防治羊肝片吸虫病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要避免在低洼处放牧,降低感染肝片吸虫的概率。二是要提升饲养水平,为羊只提供干净清洁的水源,最好为其提供流动的河水或自来水。在日常饲料中添加含有高蛋白的精饲料,适量加入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增强羊只的免疫能力。三是发现羊只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隔离处理,并使用丙硫咪唑片、硫酸二氯酚或联氨吩噻等药物治疗。还可以为羊群注射肝蛭净,每隔5周用药1次。每年的3月份和10月份可以集中开展药物驱虫工作,春季可以使用硝氯酚,秋季可以使用三氯苯达唑,1个月左右进行2次用药,确保达到驱虫目的[4]。
3.3 急性胃胀气的防治
羊急性胃胀气主要是由于羊只食用过多的青草或精饲料,上述物质在胃中积累过多发酵后产生大量气体,使得羊只胃部急性胀大。若是羊患有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胀气。主要表现为呼吸不畅、精神烦躁,病情严重时羊只容易出现口吐白沫的情况。治疗急性胃胀气可以在病羊嘴部横放一根树枝,并按摩羊只的腹部帮助排除胃部的胀气。羊只严重胀气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气管插管手术抽出其体内积聚的气体。
3.4 沙门菌病的防治
沙门菌病常表现为败血症、肠炎等。这类疾病的发生不分季节,对羊只的健康情况有极大的威胁。羊只感染沙门菌以后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腹泻等等。病情严重的羊只可在感染后5 d内死亡,部分羊只2周后可痊愈。防治沙门菌病应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羊只生长的环境干净整洁。日常饲养过程中可以在饲料中加入适量抗生素预防。发现感染沙门菌的羊只后,应及时将其隔离,并使用土霉素或氯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此外,呋喃唑酮、磺胺嘧啶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5 坏死杆菌病的防治
坏死杆菌病属于慢性传染病的一种,其病原大量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土壤、污泥、饲养场所等等。该疾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主要侵害养殖的蹄部、面部,羊蹄感染后会出现腐蹄病,表现为蹄冠红肿、蹄甲脱落等。羔羊感染后会在面部各类器官处生疮,口腔处出现结节。防治坏死杆菌病时,应立即清除感染羊只身上的坏死组织,随后用化学药剂冲洗消毒,如使用来苏儿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用抗生素软膏涂抹患处。若在治疗过程中发现病灶转移,应进行全身治疗。最重要的是重视日常饲养管理,为羊只生长提供干净卫生的环境。养殖人员应定期清理圈舍中的废弃物和草垫,保持圈舍通风。
3.6 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大肠杆菌病多见于出生不久到6周龄的羔羊,呈地方性流行的特点。气候条件较差、圈舍潮湿污秽等也容易引起该疾病。大肠杆菌病主要分为肠炎型和败血型两种。前者多发生于2~8日龄的新生羔羊,表现为体温升高、下痢、腹痛,治疗不及时会在1~2 d内死亡。后者多发生于2~6周龄的羔羊,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迟钝、运动失调等等,发病4~12 h内死亡。防治大肠杆菌病时,可以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或是内服磺胺甲基嘧啶药片、土霉素片均可。此外,防治大肠杆菌病最重要的手段是进行疫苗接种。每年应给羊只接种3次,疾病多发区还应在母羊配种前为其注射。
3.7 炭疽病的防治
羊炭疽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该疾病呈现季节性流行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潜伏期。羊只感染的炭疽病多为急性,会出现摇摆、磨牙、挣扎等情况,突然暴毙,即使病程稍长也会在数小时后死亡。羊只感染炭疽病后,可以在发病初期为其注射抗炭疽血清治疗,第1次给药的剂量应为50 mL,若一次用药后治疗效果不佳,可以再次注射,剂量在40 mL左右即可[5]。此外,还可以为其注射磺胺类药物或青霉素完成治疗。由于炭疽病危害范围较广,确诊羊只患病后,应立即封锁隔离感染区域,避免出现人和动物交叉感染的情况。病死羊应统一焚烧或用生石灰填埋,避免出现二次感染。
3.8 寄生虫病防治
在羊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病的防治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寄生虫种类较多,即便发现羊只感染,也难以完全根除。因此,寄生虫病的防治应坚持落实驱虫工作,每年春秋两季利用药物驱虫。在驱虫时,还应根据当地的寄生虫病流行特点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增强驱虫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羊只一旦感染疾病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要高度重视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养殖人员应加强日常管理和饲料管理,密切关注羊群的成长情况,发现羊只感染疾病后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还应不断提升防治意识,增强羊患病防治能力,推动羊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