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疮的防治措施探究
2022-12-12蔡花
蔡 花
(海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海南海口 571100)
在羊群养殖中,羊口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属于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疾病,一般是由水泡性口疮病毒感染所致。羊在患病之后会出现水泡病变,往往集中出现在唇部、口腔或口腔黏膜组织中。羊在患病之后由于口腔出现病变,很难进食饲料,因此出现明显的食欲下降症状,由于不能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因此羊只肌体呈现消瘦的发展趋势,羊只的生产性能也不断下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治疗方式,极有可能对整片羊群产生较大的影响,最终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
1 临床表现
羊口疮在羊群中的潜伏期约3~4 d,尤其在3~6月龄的羔羊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羊只感染羊口疮后,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在羊群中进行传播,引发整个羊群感染。如果羊只感染羊口疮后未得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在5%~10%左右,会给养殖户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不利于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患病羊只在发病初期会出现明显的精神不振,食欲明显下降,随着病情的不断加剧,羊只的唇部、蹄部、乳房、外阴和肛门都有可能出现脓包、水泡、疣状硬痂等表现。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羊口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唇型是最为常见的羊口疮病变类型之一,羊只患病之后会有小红斑点出现在上唇、口角或鼻镜上,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为出现不同大小的结节,最后形成脓疱或水泡,如果脓疱发生了破裂,则会在破裂部位形成相应的疣状硬痂。如果患病羊只拥有较强的抵抗力,或病灶呈现良性,则痂垢会在1~2周内慢慢干燥、变厚并脱落,羊只也会相应康复[2]。如果患病羊只的病情比较严重,则脓疱、水泡、痂垢会不断扩展,最终融合成大面积的痂垢,呈现易出血、易破裂的特点,同时在痂垢区域还会出现肉芽组织增生,导致患病羊只的嘴唇呈现肿大状态。如果病情进一步加剧,则病灶可能扩散至羊只的口气内部、牙龈、口唇外沿、面部等,甚至可能导致羊只的局部组织出现坏死现象,导致牙齿和舌头脱落,让患病羊只无法顺利进食以至于死亡。患病羊只的病程可以达到3周以上。
蹄型也是一种羊口疮病变类型,此病在绵羊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如果病情持续流行,也有可能在山羊群中爆发,且此病多发于羊羔。如果患病羊只的症状相对较轻,一般只有1~2条肢体出现病变;如果患病羊只的症状较为严重,则有可能4条肢体都出现病变,呈现出跛行的姿势,行走步态十分艰难。在羊只发病后,往往会有水泡或脓疱出现在蹄冠、蹄叉以及系部皮肤附近,当脓疱或水泡破裂之后会逐渐形成痂垢,如果未得到有效处理会产生严重的感染并发症,最终导致病情不断加剧而死亡。
外阴肛门型羊口疮一般在母羊身上有较高的发病率,患病母羊的阴道分泌物会呈现明显的脓性和粘性特点,同时会有许多结痂和溃疡出现在阴唇以及附近的皮肤上,同时肛门附近会出现明显的结痂和肿胀情况。患病公羊一般会有阴鞘肿胀的症状,同时会有溃疡和小脓疱出现在阴茎和阴鞘口部位,但是出现肛门病变的情况相对较少[3]。
乳房型羊口疮在哺乳母羊身上更为常见,往往是因为患病羔羊在进食时传染给母羊乳房,母羊发病后会有烂斑、脓疱、痂垢出现在乳房和乳头上。
混合型羊口疮一般多为唇型羊口疮和蹄型羊口疮的混合,母羊则容易出现外阴肛门型羊口疮和乳房型羊口疮的同时发病。
2 发病原因
导致羊口疮发病的原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当操作,且由于在喂食的过程中未将芒刺较多的垫草和饲料去除,从而损伤了羊只的皮肤和黏膜,造成感染风险。另外,在饲养时未及时将患病羊只进行有效隔离,也会导致大面积的羊口疮感染。如果在喂食饲料时未注意饲料的营养配比,缺乏必要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羊只就有可能出现异嗜、啃墙等现象,从而感染病症[4]。在饲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羊舍、羊只用具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没有定期打扫羊舍,也有可能给病毒的滋生创造有利的条件,导致羊群患病。除此之外,一些养殖户再进行养殖时并没有设置完善的防疫措施,也没有按照规定及时饲养羊群进行疫苗接种,增加了羊群感染的风险,可能导致大面积的羊口疮扩散。同时,如果在进行羊只引种和检疫时,如果出现不规范或不严格的情况,有可能导致病羊进入健康羊群中,或者使用了病羊污染过的各类用具,同样也会进一步引发羊口疮的传染。
3 流行特点
羊口疮会在不同品种、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羊群中进行广泛传染,其中以6月以下的羔羊最易感染,且伴有较高的死亡率。羊口疮的传染性极强,当健康羊群和携带病毒的羊只或患病羊只接触之后,极有可能在皮肤和黏膜上实现病毒传染,从而导致健康羊群患病。除此之外,羊口疮还可以通过养殖场的羊舍、食槽、饮水槽和牧地进行传染。
4 病理变化及诊断
4.1 病理变化
对患病羊只进行组织学检查可以看到,棘细胞层上皮会出现明显的应变组织,同时有海绵样病变出现在细胞间隙,让细胞体积呈现缩小趋势,并出现胞腔内液体融合的情况,以致患病羊只出现水疱。对患病羊只的水疱进行组织学检查可以看到,水疱中存在大量的感染细胞,其中以带有炎症的白细胞为主。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组织病变会不断累积最终在基底层细胞中出现,从而导致患病羊群出现明显的组织水肿情况,并发生较为严重的炎症病变[5]。
如果患病羊只的水疱组织出现了破裂,则基底层组织会在机体的工作慢慢恢复,但是已经坏死的组织中会出现嗜酸性较强的细胞浆液,这就很可能对逐渐恢复的基底层组织造成再次感染。在解剖患病羊只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患病羊只的机体有明显的消瘦情况,同时患病羊只的胃部并没有饲料留存,羊只的口唇部在出现痂垢之后会伴有肉芽组织增生的情况,同时肉芽组织会随着病情的发展不断增厚,从而导致患病羊只的嘴唇出现肿大和外翻的情况。对患病羊只的内脏器官进行检查发现,羊口疮感染并未危及患病羊只的内脏器官。
4.2 诊断
在对羊口疮进行诊断时,一般有初步诊断、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初步诊断一般是在羊口疮发病的高峰期进行诊断,根据季节的变化和患病羊只的机体表征来对羊口疮进行初步的判断,进一步确诊还需要借助实验室诊断和临床诊断措施。
病原学诊断主要是通过收集患病羊只的水疱液以及水疱上皮组织来进行实验诊断,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细胞培养,随后将在羊只的口鼻或蹄部接种培养完成的细胞,并在之后的2~3 d内观察羊只接种部位是否出现了水疱病变[6]。
血清学诊断是通过抗体和抗原来检测羊只是否携带羊口疮病毒。血清学诊断法虽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但是对于患病早期的羊只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同时对于一些急性感染现象也不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在血清学诊断时,可以通过ELISA法提高诊断的精确性。
分子生物学诊断则是通过PCR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来对采集到的患病羊只样本进行病毒核酸序列的检测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效率和质量。除此之外,在进行诊断时还可以通过免疫电镜观察、病毒分离培养、病理组织学观察进一步提高诊断的质量。
5 预防措施
5.1 切断传染源
首先,如果羊群出现了羊口疮感染,则应该在第一时间加强对感染区域的管理,做好严格的封锁和隔离工作,从源头上切断病毒传染的可能性。养殖户在引种时,严禁从疫区购买羊只,也不得从疫区购入各类畜产品、饲料或养殖用具。在疫区中,禁止各种类型的畜产品、饲料、养殖用具向外出售或运输。同时,对患病羊群进行隔离治疗。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检疫的力度,并督促养殖户完成预防接种工作。养殖户在购入羊只时,应该从安全健康的区域进行引种,同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完成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工作,同时做好购入检疫工作的准备。在羊群进入羊舍后,还要进一步提高消毒力度,这样才能在根源上杜绝羊口疮的感染风险。当养殖户从外地将羊只引入羊舍后,应该将羊群隔离观察两周至三周时间,在隔离观察期间需要定期严格消毒,在完成检疫工作并确保羊群没有携带病毒时,才可以将羊群混入健康羊群进行饲养。对于疫区内仍然健康的羊群而言,应该进一步加强紧急预防接种工作,确保羊群拥有较高的免疫能力,避免被感染。进行接种的过程中,可以将患病羊只的痂皮捣碎后制成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最后,还要进一步加强消毒工作,并完善无害化处理。当出现了疑似病例之后,应该将疑似病例立刻与健康羊群隔离开来,并对疑似病例进行诊断。如果确诊之后,对于病情较严重的羊只应该立刻扑杀并做好武汉化(应是无害化)处理工作,对于病情较轻的羊只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对于病羊污染过的饲料和水应立刻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羊舍、水槽、食槽、饲养用具、牧场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避免病毒传染。
5.2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需要对饲养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重视。在秋季长膘时节应该做好饲料的补充工作,同时在冬春季节注意羊群的饲料喂养。养殖人员应该定期对羊圈进行打扫,确保羊圈干净、整洁、卫生、干燥,同时在冬季要做好羊圈的保暖和防寒工作。
其次,在饲养的过程中需要对羊只的皮肤和黏膜做好保护工作。在进行喂食之前,需要仔细检查饲料和垫草,及时挑出其中的竹签、铁丝等芒刺物,避免对羊群的皮肤或黏膜造成损伤。另外,饲料中不应有带刺的草料,放牧时也应当尽量避开带刺的植物。
再次,在羊只饲养过程中需要对饲料进行科学搭配,确保羊只有充足的矿物质饲料进行营养补充,让羊只能够拥有更加全面的营养吸收。在平时的喂养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加入食盐,避免羊只因为矿物质缺乏而出现啃墙等行为,减少羊只的口腔黏膜损伤。
最后,在进行养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养殖户在引进种羊时应该明确种羊的来源,对于来路不明的种羊应该拒绝引入。同时需要根据相关规定严格遵循流程进行引种。
6 治疗措施
6.1 紧急免疫
为了避免羊口疮的进一步扩散,应该通过有效的免疫方式来提高羊群的抵抗力,让羊群的免疫功能获得增加。对于健康羊群,可以使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疫苗存放时应注意环境阴暗干燥,使用时应为每只羊注射0.2 ml,从羊只的口腔黏膜注入。注射疫苗时,注射对处出现一个发亮的小水泡时则表示注射成功。除此之外,还可以取患病羊只的痂皮碾成粉末,并用5%的甘油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形成1%的注射溶液,对健康羊群进行接种,在注射10天以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免疫能力。
6.2 对症治疗
如果患病羊只的口腔和舌面出现了明显的溃疡,则应先对患病部位进行冲洗,随后涂擦醋酸或者5%碘甘油;如果患病羊只患处结痂,则应该先剥去痂垢,再对患病部位进行冲洗,冲洗时间持续4~6 d,并确保每日冲洗3次。此外,还可以涂擦少量石灰与龙胆紫的混合物。如果患病羊只存在溃疡面,则应该用10%的盐水或0.5%的高锰酸钾进行冲洗,也可以使用3%的双氧水。如果患病羊只的病情比较严重,则可以使用病毒灵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如果患病羊只存在明显的体温升高现象,则可以使用庆大霉素等抗菌素和退热药物进行肌肉注射,避免进一步感染。
6.3 辅助治疗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可以使用中医药方辅助治疗。对患病羊只使用牛黄解毒片进行治疗,每日服用2次,每次服用2~3片。中药药方如下:苦参10 g,白蔹10 g,黄花香10 g,龙胆10 g,花椒10 g,地榆10 g。将药物熬成好汤汁后给患病羊只服下,每日服用3次,连续服用7 d。同时用白杨树皮和桃树皮对患病羊只的溃疡面进行清洗,清洗4~6 d,并在患处涂抹土霉素软膏,直到康复。
7 结束语
羊口疮会导致羊只的食欲下降、身体消瘦,从而降低羊只的生产性能,不利于羊只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对羊口疮的诊断与观察,做好羊群防疫管理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患病羊只,才能够有效减少羊口疮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