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食物观视角下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现实路径

2024-04-30邵凯欣

新农民 2024年8期
关键词:粮食供给食物

乔 玉,邵凯欣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粮稳天下安。粮食安全问题既关系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又关系国家社会稳定。我国已经成功地解决了粮食安全中的“吃饱问题”,粮食供应也从过去的全面短缺状态转变为供需总量基本平衡。要真正成为一个科技强国,农业领域仍然是“四化同步”中的短板,需要解决粮食安全的意外风险,以及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因素的配置难度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再到大食物观乃至“大健康观”的观点,是确保“大国粮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新思路,有助于应对粮食安全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1 粮食安全问题的提出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由于农业资源的相对短缺和大规模人口对粮食的需求,粮食安全问题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我国政府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上升,我国真正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我国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1]。“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2]。

大食物观是党和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实践中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观念改变了从前我们在传统意义上认知的粮食安全问题,推动粮食安全理念从传统的粮食安全走向食物安全,不仅关注数量安全而且关注质量安全。目前我国已经基本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中的“吃饱问题”,粮食供给也从过去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要真正实现科技强国,化解粮食安全的意外风险,仍存在许多安全隐患[3]。

2 目前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存在不足分析

2.1 粮食生产资源投入困难

“在推动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的粮食生产用地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的频发,农村市场劳动力减少及老龄化趋势,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未来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5]。因此,必须从农业发展战略角度出发,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以促进我国粮食持续稳定增长。此外,如何合理分配确保粮食稳定生产所需的资源,以及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粮食生产资源,种业的自主可控能力仍然面临风险,研发资源也相对有限,这些都是我国未来粮食生产必须解决的复杂问题。

2.2 粮食需求的结构性增长问题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每年稳定持续的增长,增加的人口数量对粮食需求也随之增加,对粮食生产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次,我国人口在粮食消费结构上逐渐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粮食生产开始演化为高质量、多样性;再次,用于发展畜牧业、工业的用粮也逐年呈现增加趋势;最后,在高水平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燃料制造也逐渐得到推广。如何平衡粮食需求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2.3 粮价上涨并没有使得农民增收,对粮食生产促进作用有限

自从我国进行农业改革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福利和优惠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和提供农业生产补贴,这使得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的收入相对于过去有所增加[6]。然而,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农业的生产成本也相应上升,导致农民的实际收入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如何在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大背景下,确保农民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成为推动粮食生产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3 新时代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3.1 粮食安全现状

当前我国存在着较高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与充足的粮食供给总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各项工作安排中把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经过各国家部门的共同努力,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022年粮食产量6 865.5亿kg,粮食单产386.8 kg/667 m2,较5年前分别提升了249亿kg、13 kg/667 m2。2022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 kg,高于国际公认的400 kg的粮食安全线。我国仅占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14亿中国人民,近乎约世界1/5的人口,创造了中国的农业奇迹。然而,由于我国有着“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人口多、底子薄”的特点,要真正在2050年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现代农业,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稳定发展,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3.2 大食物观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

3.2.1 有利于应对粮食安全问题与挑战

在众多严峻复杂的风险挑战中,粮食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底线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完整、准确、全面地把握当前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复杂形势,深刻指出“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并对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等工作作出重要战略部署,要真正提高粮食作物的品质,培育农产品新品种,增加天然绿色的农产品的比重,并推动农业向高质量、高品质的转型升级,这为解决好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重大问题、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食品安全观,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将“18亿亩的耕地红线”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第一步,但也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如何有效地应对食品安全风险,既是我国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层面出发提出的新目标,也是联合国规范粮食安全所提出的新要求。食品安全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方面相互交织,也易传播和扩散风险。因此,积极落实“大食物观”的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有利于为保障国家总体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化解防范“黑天鹅”“灰犀牛”等意外风险。

3.2.2 有利于稳定市场,打造新食物生产体系

深入实践大食物观的核心思想,不仅有助于全方位地推进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系统发展理念,同时也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粮食是国家的“国之大者”,只有保持粮食安全的稳定状态,才能保证国家各方面稳步发展,在动乱的国际局势中把握住前进方向。

通过智能监测温度、全程质量追溯等技术手段,可以做强供应链,提升供给效率,发展智慧农业、订单农业,增强供应稳定性,减少浪费。且有利于全领域、全方位提升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增加农产品的供应量,为中国的粮食生产提供坚实和稳定的保障[4]。

在大食物观背景下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形成“科研—投入—生产—流通—消费”的食物安全产业链,进而推动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从“能吃饱”向“吃得丰富、平衡、健康”实现转变,不断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

3.2.3 有利于持续改善民生,满足食物消费需求

积极实践大食物观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丰富发展的多样化食物消费需求。通过拓展人民的食物资源,可以解决在当前水土资源有限的实际条件下的食物供给问题,将食物供给资源扩展到海洋、森林之中。但过去对开发食物供给资源不够重视,没有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未来加大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充分将其作为食物供给的重要来源和补充,有利于保障人民的食物供给,满足人民的食物消费需求。

随着中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背景下,人民群众的食物消费需求也更多样化、个性化。食物需求侧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低脂、低热量等新兴菜品被大量采购,还体现在食品业的“中央厨房”一端连接产地田头,另一端连接居民餐桌,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美食需求,让群众吃得好,吃得健康,实现人民健康、民族昌盛、国家富强。

3.2.4 有利于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积极践行大食物观的基本内涵,有利于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充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的发展理念。在确保粮食安全的道路上,我国始终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有助于我们在农业生产中全面、准确和全面地实施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将绿色理念落实到农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各个环节之中。在确保粮食供应安全的基础上,推进绿色生产也有助于我国从过去的高成本、高产出和高排放的农业模式,逐步转型为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善和生态友好的发展模式。

4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现实路径

4.1 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

农民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稳定生产中的重要一分子,这个庞大的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到落实大食物观内涵、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进程,那么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就成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向已经从传统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向了现代农业的新阶段。但在落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过程之中,依然存在着过于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没有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问题,破坏了农村的生态平衡,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对保障粮食安全存在着重要影响。要强化他们的生态环保和节约高效的意识,培养一大批“土秀才、土专家”这样的优秀本土农民人才。在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和实操技能培训时,要把信息技术与农村具体实际相结合,减少训练的费用,拓宽训练的途径,扩大农民的文化眼界,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升,这样他们才能适应当前发展绿色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提升更新自己的理论眼界与实操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农业实践,这对落实“大食物观”的基本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4.2 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们对于食物需求量也变得高质量、多样性,这导致了粮食供应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为了确保粮食的安全供应,我们必须增加对科技的资金支持,这需要相关部门和负责的人员提供充足的资金来为机械化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后盾。针对现有的平台零散、重复性低、转化率较低等缺点弊端,利用创新体制机制的优势,整合各学科各领域的优质科研学术资源,建立一个层次明确、协同合作、公平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新成就。

4.3 调节农业生产结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大众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呈现精细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当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粮食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下降趋势,不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7]。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为了确保农业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则需要针对当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所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在种植结构方面,从原来种小麦改为种植玉米、大豆等多种经济作物,增加粮食生产种类。在产业协作方面,增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在大农业上的融合,比如从柑橘生产、增加到柑橘果汁加工、到柑橘果园观光旅游,实现新型农业生产大循环,建立保障粮食安全种类多样、供应充足的生产体系。

5 结语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充足的粮食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通过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基本内涵,解决粮食需求的结构性增长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技术研发的试点、推广以及应用和高素质农民人才培育,全面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更加有力地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满足我国庞大的人口需求。

猜你喜欢

粮食供给食物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的粮食梦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