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综合训练营(高中内容月度测评一)
2024-04-29梁开喜
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九十余篇,主持《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1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五彩布
◎ 墨中白
陈家老大陈楚,泗州人都爱叫他小裁缝。陈百仁最听不得人喊这个,可大家这么称呼儿子,没毛病。①大儿子跟着他学医,心却跑到对面柳家裁缝铺。柳裁缝无儿无女,但铺里零食不断,小陈楚抬腿就到了裁缝铺,吃着零食,眼睛却盯着柳裁缝手里那把剪刀看得出神。读完私塾,陈百仁就让陈楚跟着学医。儿子把脉,喜欢拿一双大眼从头到脚打量病人,那眼睛就像柳裁缝手里的软尺,把整个人体量得毫厘不差,看得病人心虚。陈百仁也曾多次私下提醒,这样问诊不礼貌。儿子答应改,下次,还是那样望着病人。
有段时间,没有人来看病,陈百仁爱到后院晒太阳,养神儿,却不知道儿子去了对面裁缝铺,更没想到儿子已经学会一手好技艺。
在柳裁缝眼里,陈楚学医可惜了,他天生一双拿剪刀的巧手。让她称奇的是,他只在旁边看,就学会了裁剪布料。那次自己生病发烧,全身无力,突然想到答应后天给王举人的长袍还没做,她挣扎着拿过剪刀。送药过来的陈楚见了,忙扶她坐下休息。她透着焦虑说:“人家等着衣服穿哩。”“柳姨,我来帮你吧。”说着话,陈楚拿起剪刀就裁,吓得柳裁缝忙起身阻止,拿过剪刀,再一看,陈楚剪得分毫不差,这才长长出了口气。
看着柳裁缝惊讶的眼神,陈楚笑了:“柳姨放心吧。”说着话,拿过针线,针在布上穿引,犹如蚂蚁布阵,整齐有序,针眼细微,直把柳裁缝看傻了。眼前这家伙,也没见他拿过针线,怎么一出手,就如此熟练呢?
等到王举人的长袍缝齐整了,柳裁缝的病也好了一半。就这样,陈楚没事就过来裁缝铺帮她的忙。
时间久了,街上人都知道柳家裁缝铺有个大男孩会做衣服。等到陈百仁知道这事儿时,儿子已经名声在外了。
“老弟呀,陈楚那么喜欢拿剪刀,你就让他随我做衣服得了。”柳裁缝过来求陈百仁。
“是他请你来的?”②
“孩子倒是没有开口。他只是说,拿着剪刀,心情愉悦。”柳裁缝声音不大,却字字有力。
“儿子大了,有自己的活法了。”陈百仁叹口气,说,“这孩子也对得起你给的那么多零食了。”
“孩子还是你儿子,只是多了门手艺,是好事,不是吗?我这么大岁数了,真希望柳家裁缝铺开得红红火火。”柳裁缝说这话时,有一丝伤感。
陈百仁清楚得很,强扭的瓜不甜,更何况把脉治病是事关人性命的大事情呢。也许儿子是一时好奇,说不定,剪刀拿久了,他自然会厌烦。人教人,学不会;事教人,一次就灵。③
陈百仁失望了,儿子竟成了柳家裁缝铺的招牌,生意正红火哩。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柳裁缝把店铺送给陈楚,说自己眼花,做不来针线活儿了,趁着腿脚还能动,她想四处走走。
就这样,陈楚接过铺子干了起来。门店还叫柳家裁缝铺,只是裁缝姓陈。
在泗州城,柳家裁缝铺也算是与众不同了。这还不算什么,让柳家裁缝铺扬名汴河两岸的是陈楚还能治疑难杂症。
柳家裁缝铺生意好,陈百仁心里百味杂陈。众人排队找儿子做衣服,说明他手艺好,也更加证明了柳裁缝说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有兴趣。看来儿子真要吃这碗饭了。
一切皆是命。陈百仁摇头叹息。
六月大雨,泗州多处被淹,城东门破堤进水。洪水过后,一片狼藉。大灾后,人畜多病,陈百仁的药铺前,来抓药的人排着长队。望着那些人求助的目光,陈楚猛然明白了父亲对他说的那些话。
他起身走向药铺,帮父亲抓药。
秋天,颗粒无收。来陈家药铺抓药的人不断,而柳家裁缝铺门可罗雀。
这天,看完最后一个病人,陈百仁忧心忡忡地说:“大灾过后,怕有瘟疫。倒是盼着你的生意好呢。”
陈楚眼角当即就湿了,父亲是心疼那些前来看病的乡亲哩。
收秋后,没有疫情,陈百仁悬着的心才放下。可谁承想钱家当铺的掌柜上吐下泻,他开了药方却无效,眼看钱掌柜整个人被折磨得变了形。按病人的脉象、症状,他开出的药方没问题,可怎么就治不好呢?陈百仁一时无招了。
陈楚小心地说:“我来试试。”说着走向钱掌柜,把完脉,拿起父亲开的处方走回柳家裁缝铺,片刻,回来把药交给钱掌柜说:“回家文火熬制一个钟头,趁热喝。”
第二天上午,钱掌柜就不吐了,下午也不泻了。
陈百仁不解,问儿子:“同样的药方,怎么你拿着进了一趟柳家裁缝铺,就会有奇效呢?”
儿子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加了一味药引,五彩布。药引,陈百仁当然懂得其重要性,他这才知道,儿子做衣闲时,一直在钻研医书。
儿子告诉陈百仁,在药铺抓药时,就盼着药铺没有生意,自己见不得别人犯病愁苦的样子。他常趴在柜台上,羡慕地看柳家裁缝铺,别人穿着合体漂亮的衣服,他的心情也愉悦。他希望这个世界没有病痛,可来陈家药铺抓药的人从没间断。后来,在裁剪衣服的过程中,他才明白,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乃人间常态。④人吃五谷杂粮,难免要生病,有病就要医治。陈家可以不开药铺,但泗州城不能无人行医。学裁缝,是让人生活富足后活得体面;开药铺,则是救治众生。
听了这样一番话,陈百仁脸膛有点儿发热,自己只想着如何让陈家药铺延续下去。怪不得钱掌柜的病能痊愈,因为儿子心胸如海,大医也。
(来源:漓江出版社《2022中国年度小小说》,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述陈楚把脉时的状态,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他的“不礼貌”,实际上是专心致志、细致入微地观察病人的缘故。
B.陈楚第一次裁剪缝衣就手法娴熟、分毫不差,此时对柳裁缝的心理描写,说明她觉得此事不可置信,同时也侧面表现出陈楚天分之高。
C.父亲眼看着儿子继承裁柳家缝铺,名扬汴河两岸,发出了“一切皆是命”的叹息,表明父亲此刻改变了对儿子职业选择的看法。
D.文章最后说“学裁缝,是让人生活富足后活得体面;开药铺,则是救治众生”,这不仅是主人公的感悟,也揭示了大医大爱的文章主题。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既表现了陈百仁内心的矛盾,又体现了泗州人对陈楚裁缝身份的认定。
B.句子②中的“他”是指陈楚,父亲认为想学裁缝手艺并不是儿子的本意。
C.句子③中的“事”,指挫折或教训,父亲希望陈楚最终能够放弃学裁缝手艺。
D.句子④中的“明白”二字,表明陈楚懂得了“愁苦”“病痛”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3.结尾处,父亲为何称儿子为“大医”?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为什么以“五彩布”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文言文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材料一(节选):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①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来源:《晏子春秋·外篇第八》)
材料二(节选):
墨子曰:“孔子见景公,公曰:‘先生素不见晏子乎?’对曰:‘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公告晏子,晏子曰:‘三君皆欲其国安,是以婴得顺也。闻“君子独立不惭于景”,今孔子伐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始吾望儒贵之,今则疑之。’”诘之曰:“若是乎孔子、晏子交相毁也,小人有之,君子则否。孔子曰:‘灵公汙,而晏子事之以整;庄公怯,而晏子事之以勇;景公侈,而晏子事之以俭。晏子,君子也。’梁丘据②问晏子曰:‘事三君,而不同心,而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晏子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也,而婴之心非三也。’孔子闻之,曰:‘小子记之:晏子以一心事三君,君子也。’如此则孔子誉晏子,非所谓毁而不见也。景公问晏子曰:‘若人之众,则有孔子乎?’对曰:‘孔子者,君子行有节者也。’晏子又曰:‘盈成匡,父之孝子、兄之悌弟也。其父尚为孔子门人,门人且以为贵,则其师亦不贱矣。’是则晏子亦誉孔子,可知也。夫德之不修,己之罪也。不幸而屈于人,己之命也。伐树削迹,绝粮七日,何约乎哉?若晏子以此而疑儒,则晏子亦不足贤矣。”
(来源:《孔丛子③·诘墨第十八》)
①三君: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晏子辅佐过的三代齐国国君。
②梁丘据:齐侯姜尚后裔,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深受齐景公的赏识,后受封于梁丘(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以封地为姓,为梁丘姓始祖。
③《孔丛子》:记载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行的著作,相传作者为秦末儒生孔鲋(孔子八世孙),后学界认为该书并非孔鲋一人所撰,而是经多人之手陆续成书,而且有着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
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婴则齐之 A 世民也 B 不维其 C 行 D 不识其 E 过 F 不能自立 G 也。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指困厄、穷困,与蒲松龄b956707c7d8916d9298d0f449fe8212ced472047b6593f3f021696561077f53b《促织》“而心耳目力俱穷”中的“穷”词义不同。
B.所以,表因果的连词,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中的“所以”用法相同。
C.整,文中与“汙”相对,指品行端方、洁身自好,是晏子侍奉齐灵公的方式。
D.小子,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与现在所说的“表示轻蔑的称呼”词义不同。
7.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晏子被孔子指责后表示不能接受,他认为责备还是表扬一个人,如同有声音发出才有回声相应,应该在看到那个人的行为之后再作决定。
B.材料二中墨子认为晏子和孔子是对立的,孔子不肯和晏子相见,认为晏子侍奉君王不够忠心,晏子则因为孔子武断的结论怀疑儒家之人的品德。
C.材料二中《孔丛子》编纂者对墨子的言论表示怀疑,认为只有小人才会互相攻诘指责,君子则不会,并举出一系列事实依据证明孔子和晏子是互相欣赏的。
D.材料二中晏子认为,君子独处反省问心无愧即行,孔子在宋国被驱逐,在陈国、蔡国被绝粮七日,都只是因为命运不济、生不逢时,谈不上丧失尊严。
8.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
(2)孔子者,君子行有节者也。
9.《孔丛子》中的反诘之辞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表达观点?请结合材料有关内容概述。
试题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对原文中“陈百仁心里百味杂陈”的理解,表明父亲内心感慨万千,并不单一;“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有兴趣。看来儿子真要吃这碗饭了”,说明父亲逐渐理解了儿子对裁缝手艺的真心喜爱,并试图说服自己慢慢接受。C项中“表明父亲此刻改变了对儿子职业选择的看法”属于文无据,因为此刻的“理解”与“接受”是被动和无奈的,并不意味着父亲观念已彻底改变。
参考答案:C
2.B项是陈百仁对柳裁缝的问话,其目的是想确认儿子的行为到底是他自己的想法还是柳裁缝的主意。“父亲认为想学裁缝手艺并不是儿子的本意”用了一种笃定和绝对的说法,而这句问话意味着内心的不确定,他其实只是想知道儿子学裁缝到底是不是心甘情愿的。
参考答案:B
3.父亲的“大医”评价,是对儿子的医术与医德的最高赞美,也是主人公陈楚人物形象的基本定位,同时深化了文章主题。题目的设置,意在对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这个评价的由来,既有陈楚与普通医者的对比(比如与父亲陈百仁的不同,陈百仁多次提醒“这样问诊不礼貌”,而陈楚“还是那样望着病人”;陈百仁“最听不得人喊这个”,但是陈楚坚持学习裁缝手艺),也有陈楚自己对医术的钻研与身为医者的仁心(他认为“学裁缝,是让人生活富足后活得体面;开药铺,则是救治众生”;当泗州受灾时,他“起身走向药铺,帮父亲抓药”;父亲对钱掌柜的病情束手无措时,他主动说“我来试试”,并且药到病除)。通过这样的描述,读者看到了一个精神独立、思想深刻、医术超群、心怀大爱的大医形象。
参考答案:父亲称儿子为“大医”,有三方面的原因。①心怀大爱,无私助人。无论是帮助柳裁缝为王举人做长袍,还是替父亲为钱掌柜改药方,陈楚始终将助人、救人放在首位。②天赋出众,技艺超群。陈楚心灵手巧,从小跟着父亲学医,跟着柳裁缝学制衣,两个看似完全不同的领域,他不仅都刻苦钻研,还能融会贯通。③见解不凡,自成一家。陈楚始终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坚持自己独立的思想,在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上超越了父亲,更超越了功利,堪称“大医”。
4.文章以“五彩布”为题,含义丰富,结合文体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从人物身份来看,“五彩布”与陈楚学习裁缝手艺、继承柳裁缝的铺子,以及成为一位人人称赞的好裁缝的经历紧密贴合。从情节设置上看,“五彩布”作为药引在文章最后出现,它对救治谢掌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让父亲对儿子学裁缝的行为彻底改观,对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文章主题上看,“五彩”代表色彩丰富,兼容并蓄,它意味着陈楚不像父亲只着眼于家中药铺,也不像柳裁缝一般只专心于裁剪缝衣,而是集两家之长,国泰民安时为人们制作合体漂亮的衣服,灾难发生时又能够救人于水火。陈楚用宽广的心胸与高超的技艺,诠释了何谓医者仁心、人间大爱。
参考答案:①“五彩布”贴合主人公陈楚的经历。他不仅是一位心灵手巧的裁缝,也是一位具有仁心仁术的医者。他最后用五彩布作药引并且成功救治了钱掌柜,与他集两家之长的人物形象十分贴合。②“五彩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陈楚用五彩布做药引,将父亲原本无效的药方变得有效,并且彻底改变了父亲对他职业选择的看法。陈楚通过此举,不仅让父亲刮目相看,也证明和成就了自己。③“五彩布”象征主人公的大爱仁心。五彩布色彩丰富,兼容并蓄,如同陈楚开阔博大的心胸,超拔于常人与世俗之上。
5.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时,首先需要根据题目提示,知道应该断多少处,之后基于前后文和平时积累的知识掌握本句大意,着重关注典型句式特征。本句意思为“我晏婴世世代代都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能保持好的品质,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就不能在齐国自立”,第一个“也”是非常明显的断句标志。根据题目要求,后面还需要断两处,再结合文言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因此应在两个“不”前断开。
参考答案:B D F
6.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中的“所以”是名词,原因、缘由的意思,与“所以不见也”的用法不同。
参考答案:B
7.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全文内容的能力。D项“晏子认为……都只是因为命运不济、生不逢时,谈不上丧失尊严”混淆了说话的主体。如果学生区别了单引号和双引号,同时还注意到了注释③,便会明白:材料二实际上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一部分是墨子的言论,另一部分是《孔丛子》记录的言论。墨子的言论自“墨子曰”始,至“始吾望儒贵之,今则疑之”止,后面都是《孔丛子》记录的反诘之辞,所以用“诘曰”打头。故此,认为“……都只是因为命运不济、生不逢时,谈不上丧失尊严”的并非材料中一再提到的“晏子”,而是材料二的作者,即《孔丛子》相应章节的编纂者,D项的说法属张冠李戴。
参考答案:D
8.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中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和短语分别是:“是犹……也”,这就和……一样;“非”,表否定,动词;“泽人”,在水边以捕捞为生的人;“山人”,在山上以狩猎为生的人。(2)中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和短语分别是:“者……也”,固定文言句式,表判断;“节”,节操。
参考答案:(1)这就和在水边以捕捞为生的人否定斧子的作用,在山上以狩猎为生的人否定渔网的作用是一样的道理。(2)孔子是君子之中具有高尚品行和节操的人。
9.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和运用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学生要熟悉常见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演绎法等)及其效果。比如,例证法又叫事例论证,通过举出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观点正确;引证法又叫道理论证,通过列出名人名言等证明观点正确;归谬法又叫反证法,通过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是错误的,从而确立论点的真实性。
参考答案:①例证法:举孔子和晏子互相称赞对方的事实以论述观点。②引证法:引用晏子赞扬孔子弟子盈成匡的话来证明观点正确。③归谬法:孔子的不幸遭遇不是不修德行导致的,而是由于时运不济,晏子如果因为这点怀疑儒家之人的品德,他也就不能被称为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