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课文,写好写景抒情散文
2024-04-29唐小艳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高级教师职称,湖南省唐小艳高中语文名师网络工作室、永州市唐小艳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竞赛课3次获教育部“一师一优课”部级奖,发表论文16篇,参与出版图书36本,主持省部级课题“基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统编版高中新教材作文教学研究”。
教育宣言:
三尺讲台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
导读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自然情怀”,单元写作任务为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呢?我们该如何精准选择景物、如何将景物描写得有特色、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如何规范构建段落、如何严谨构架篇章呢?本文将以该单元的课文为范例,通过向课文学习散文写作技巧,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从而解决写作难题。
技法精析
一 向课文学习选景
在选景时需注意:第一,要围绕中心选择相关景物;第二,要突出景物特点,景物特点要与中心主旨相吻合;第三,景物选择要多样化、系列化,景物之间要有关联、有顺序。如《故都的秋》所描绘的“清晨静观”图景,围绕“清、静、悲凉”的中心选择相应的景物。“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体现了“清”的特点,“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体现了“静”,“一椽破屋”“破壁腰”“牵牛花”“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体现了“悲凉”的特点。
二 向课文学习写景
1.学习写景顺序
描写景物,切不可杂乱无章,要按照远近、高低、主次、点面、时间、空间等顺序进行科学安排。如《登泰山记》中,第一段按照“面—线—点”的顺序展开对泰山的介绍,层次清晰;第二段则按照“准备登山—登山过程—山顶风景”的时间顺序展开描写;第三段在写登山过程时,则按照“中谷—西谷—东谷”的空间顺序展开;第四段描写泰山日出时,又综合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描写,可谓条理清晰、思维缜密。
2.学习写景手法
常见的写景手法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声寂相衬、正侧结合、各种感官结合等。如在《故都的秋》“清晨静观”图景中,“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运用了视听结合,“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槐树叶底”运用了俯仰结合,“碧绿的天色”“蓝色或白色”运用了色彩描写。可以说,写景手法越是丰富多样,越能增强景物的表达效果。
3.学习用修辞手法写景
除了以上写景手法,还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景,如比喻、拟人、通感等,将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如《荷塘月色》展现的“月下荷塘”图景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多种修辞手法的匠心独运,使得本文的景物描写精彩绝伦。
三 向课文学习写景抒情
没有情感,景物就没有生命。如《赤壁赋》开篇段写了夜游赤壁所见的景物后,作者自然而然产生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情感,这是触景生情。《我与地坛》第七段中,作者将自己的心境与地坛的“落日”“雨燕”“古柏”完美融合在一起,这是情景交融。在《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都有文眼句,这是直抒胸臆。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将地坛“荒芜却不衰败”的特点与“我”终于明白了人生道理结合在一起,这是托物言志。在《赤壁赋》中,作者借“水”与“月”,阐述了人生观、宇宙观,这是借景寓理。
四 向课文学习构段
一个优秀的写景抒情段落,必须具备景物名称、景物特点、画面氛围、写景手法、抒发情感五个要素。在《荷塘月色》的“月下荷塘”图景中,作者选取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等景物,运用各种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景物的特点,营造了清幽、美丽的意境,抒发了作者面对美景而产生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因此在构段时,我们要准备好这五个要素,再“排兵布阵”。
五 向课文学习构篇
1.构篇模式一:画面叠加+抒发情感
如《故都的秋》,全文呈“总—分—总”的结构,核心部分依次描绘了“清晨静观”“落蕊静扫”“秋蝉衰鸣”“秋雨闲人”“秋日胜果”五幅画面,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眷念之情。
2.构篇模式二:写景+抒情/寓理
以《赤壁赋》为例,文章第一段描绘了夜游赤壁后,触景生情,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接着由主客问答形式引出作者对人生、对宇宙的看法,借“水”与“月”表达豪放旷达的人生观及变化发展的宇宙观。
3.构篇模式三:物的特点+物的精神+人的精神
研读《我与地坛》,可知作者的构篇思路为:先描写地坛的各种景物,突出地坛“荒芜却不衰败”的特点,再写“我”在地坛的启示下,终于走出人生低谷,明白“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重要的是怎样活着”等人生道理。
4.构篇模式四:游的过程+游的景物+抒情/议论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游泰山的经过,描写游历中所见泰山景物,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