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2024-04-29邢伟萍

现代阅读 2024年2期

四百多年前的晚明,江南出了一位后来举世闻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出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徐霞客以地理科考为己任,访名山大川,巡海隅边陲,用尽毕生精力,几乎走遍了明朝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将自己的一腔热忱以精湛的笔力书写于六十余万字的游记文学中,成就了世界旅行史上一抹壮丽的中国色彩。

第一站:少时立志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的冬天(1587年1月),徐霞客(名弘祖,字振声,又字振之,号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一户有名的富庶之家。少时的徐霞客博览群书,偏爱钻研地理图志,立下了“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鸿志。

徐父徐母都十分开明,支持儿子放弃科举,走自己的路。

行旅关键词:不畏世俗,心怀远志

第二站:壮年访胜

徐母非常支持徐霞客的理想,并在徐霞客二十二岁时亲手为其制作“远游冠”。从此,徐霞客“问奇于名山大川”,正式离家出游。

徐霞客壮年搜奇访胜,足迹遍及天台山、雁荡山、黄山、武夷山、嵩山、五台山、华山、恒山等地,著成考察游记,以工笔白描的细腻手法,对大自然进行了详细的摹写。

自念《志》①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②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③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④。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来源:《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

为了验证《大明一统志》记载的龙湫瀑布源头在山顶的雁湖一说是否属实,徐霞客经过一番荒蹊野径、危崖绝壁的攀陟,几次涉险,终未能寻得雁湖。直到近二十年后,他才在第三次游雁荡山时了却“寻湖之兴”,纠正了旧志书的说法。

徐霞客在旅行考察中跋山涉水,求源探尾,徒步中国。身临百丈深渊,他仍然攀高峰、走峭壁、滑陡坡。这不仅需要惊人的胆魄,更需要顽强的意志。他不知疲倦、从不满足,始终以求全、求真、务实的精神,力求寻遍天下胜景。

行旅关键词:不畏艰险,勇攀高峰

▶ 行旅互动

这段“雁荡山探险”被徐霞客写得十分精彩,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徐霞客善用拟人拟物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使高山、流水都有了生命;又善用四字一句的段落写景,富有音律节奏和诗的韵味。请结合自身在野外游玩、探险的经历,模仿《徐霞客游记》的语言特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言文游记。

第三站:晚年遐征

明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近半百的徐霞客再次远游,此行他走遍祖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成为他一生最后一次也是最光辉的一次远游。旅行困难重重、惊险不断,他遭遇过打劫、饿过肚子、生过重病,可他的游记中关于旅行困难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其笔墨大都用于地质考察与风俗记录。

或许对于以描绘大自然为己任的徐霞客来说,渲染艰难、描摹情感难以成就纯粹的“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因此即便是他为数不多的抒情性散文段落,也无虚拟之词、雕饰之痕,而是以真切、质朴的语言给读者以深思。

史君谓生平好搜访山脉,每被人哂,讥笑,不敢语人,邂逅遇余,其心大快。然余亦搜访此脊,几四十年,至此而后尽,又至此而后遇一同心者,亦奇矣。夜月甚明,碧宇如洗,心骨俱彻!(来源:《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三》)

四年后,徐霞客因足疾无法行走而归乡。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于家中病逝,临终前曾说:

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来源:《徐霞客传》 作者:钱谦益)

行旅关键词:热爱无边,此生无憾

▶ 行旅总结

徐霞客将毕生精力都用于旅游和地理考察,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被尊为“旷世之游圣”。由其游记编成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地理学巨著《徐霞客游记》堪称中国旅游史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国际学界列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从少年立志,到壮年坚守初心,再到晚年为理想献身,这一生漫长的行旅历程,都源自他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也正是因为这份热爱,他拥有了为理想奉献一生的力量。

行旅活动

《徐霞客游记》中关于荒野生存、极限攀岩、溶洞探险等场景的精彩故事比比皆是,请你试着寻找书中描写“极限探险”的顶级文笔,并制作一个《徐霞客云游手册》,体味徐霞客的文笔之妙与一腔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