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的玫瑰
2024-04-29顾春芳
推荐人:木叶
推荐理由:真正美好的,究竟是娇艳欲滴的玫瑰,还是他灵魂深处不灭的希望?
建议阅读用时:10分钟 完成用时:
契诃夫是一位小说家和戏剧家,但是鲜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狂热的园艺师。
契诃夫本人曾表示:如果不写小说,自己愿意当一个园艺师。
他热爱自然和土地,热爱俄罗斯乡间荒废的庄园。在44年短暂而灿烂的人生岁月中,契诃夫一半时间在生病,一半时间在写作、造园和旅行。
他在梅利霍沃和雅尔塔动手建造自己的花园,亲手培植土壤、种植花木。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俄罗斯文学界的园丁”。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花园是永恒的象征。它是人类逃离历史的喧嚣和狂躁的庇护所,是人类对美好彼岸世界的终极想象。
契诃夫所向往的并不是天国的花园,而是一座属于人的花园,一座可以生长出真正的人性的花园。
俄国作家阿姆菲捷阿特罗夫说:“契诃夫把巨大的才华、敏锐的才智、明亮的灵魂和无限的仁慈结合在一起。”这种美好的结合既存在于契诃夫的文学和戏剧中,也存在于他所钟爱的大自然中。
大自然赋予他无限的遐想和创造力,他将其储存于文学的精神器皿之中。他像斟酌词句一样把握水分、土壤和阳光的互动与平衡。
契诃夫拥有一颗园丁的心,无论是建造花园还是从事文学创作。他坚信有意义的人生就在于创造性的劳动。
园丁是大地上的造物主,作家是形象世界的造物主,他们都应该致力于培养人的德性、精神与心智。培植花园的园丁,也在培植着自己的心田,同时在文学中培植着关乎人类未来的良知的土壤。
在梅利霍沃庄园,他带领全家修葺房屋,油漆地板,种植树木花卉,建起果园和菜地。在雅尔塔的白色别墅,看到亲手培育的茶花盛开的时候,他雀跃如同孩子。
他向一生中唯一真爱的人献上自己栽种的玫瑰。他对播种苜蓿、观察群鸟、孵化小鹅等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鲜有趣,没事就喜欢待在花园里,在那里观察果树、灌木,有时还自己修修剪剪。
对于花园的痴迷和身处自然的骄傲,洋溢在他写给友人的信中。
夜莺又在凄厉地悲啼,月亮彻夜都在苦闷地思念着情人。
白头翁正陶醉在天伦之乐之中,高唱赞美大自然的颂歌。
契诃夫总是能在自然中发现无言的美,体会到不可言说的幸福,感受到存在的本源。
若干年后,我们读到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笔下的那些生活于城市底层的人物。他们没有城里人的眼睛。他们看到的是候鸟归来,是公园长椅上空的漫天繁星,是风携带来的孢子在城市中心顶起了泥土。
而契诃夫看到的,是20世纪以后的大多数现代人所看不到或者不屑于看到的“自然最伟大的奇迹”。
他从自然万物的生长中,感受到生命的馈赠和幸福的恩赐;他从苦难的生活中,窥见生活的美妙、神奇以及高尚的意义。作为园丁,他用手培植花园,同时用思想和心灵培植文学世界的良知。
神学、哲学、艺术、文学很早就统一在了他觉醒的意识中,他的灵魂也早就进入了“澄明之境”。
因此,即便在肺结核的折磨下,他依然能把寄居乡间的生活过得流光溢彩;
他怜悯世间那些沉沦和颓废的灵魂,并认为“清理精神世界的淤泥”“阻止心灵的消沉”也是伟大的事业;
他对“艺术家总的纲领”孜孜以求;
他说自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完全是出于生命的自觉,与政治和意识形态无关;
他渴望着把血管里的奴性一点点挤走,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每天清晨都可以在生命的地平线上见到自由的阳光。
多么有趣而深情的灵魂!
(来源:搜狐网文章《 “契诃夫的玫瑰”温
柔绽放—契诃夫逝世117周年纪念》,有改动)
在心灵的花园播种希望
契诃夫二十几岁就患上肺结核,44岁与世长辞。玫瑰可以被视为契诃夫的象征物,它看似娇柔,实则耐寒耐旱,能适应俄国残酷的气候,这与契诃夫身体羸弱,性格却坚韧顽强的特质异曲同工。诚然,从医学系毕业的契诃夫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但他并未消极悲观,而是在与病魔的长期斗争中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心灵的花园,栽种下名为希望与爱的玫瑰,他从大自然中汲取了爱世间万物的能量,又拿起那支充满魔力的笔,将生机与希望留给后人。
适用主题:人生态度、希望与爱、精神力量……